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史地人物] 吴闲云:《春秋三百年——2:流浪君王晋文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0. 春秋时期因“偷窥”事件引发的国际纠纷

0.jpeg

    晋国公子重耳在他随从们的“劫持”下,逃离了齐国,再次变成穷光蛋,仅剩下一辆运大粪的马车,开始重新接受命运的挑战。
    走了十多天,越过泰山后,就到了山东与河南交界的曹国。

    曹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因为他们的祖先是周文王的一个儿子,曾专为天子管理粮草、运输,所以就以“曹”为国号。这个时候的国君,就是曹共公。
    曹共公这人,专好游嬉,不理朝政,喜欢和一些市井之徒们交朋结友,称兄道弟。这些不务正业的人都穿着品牌,开着名车,有三百人之多,(“服赤芾乘轩车者,三百余人”),个个比朝中的大夫还牛。

    听说晋国的公子重耳来了,曹共公不想接待他。为什么呢?因为重耳太穷了,没钱。
    曹国大夫僖负羁对曹共公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晋国和我们曹国,是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都是周文王的后人。现在,晋国的公子因为穷困而经过我国,我们还是应该厚礼相待。”
    曹共公听了,皱皱眉头说:“哎哟,咱们这曹国,实在是太小了,你看这地理位置,又在各个国家的中间,每天都有各国的子弟从我们这里经过,若一一款待,请问这么大一笔招待费,咱们出得起么?”
    招待费是有限的,曹共公说的也有道理。
    僖负羁就说:“话虽如此,但晋国的公子重耳,不同于别人,他很早就以贤德闻名于天下。况且,我听说他是‘重瞳骈胁’,天生一幅大贵之相,所以不能按寻常子弟的标准来看待他。”
    曹共公或许是个业余医生,他对人体的奥秘有着特殊的兴趣。
    听说重耳贤德,他并没当回事,但一说到“重瞳骈胁”,劲就来了。问道:“重瞳,寡人还是知道的,不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嘛;但这骈胁,寡人还是第一次听说,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啊?”
    僖负羁就回答他说:“所谓骈胁,就是肋骨不像常人,一根根的分在左右两边,而是连在一起,长成了一块板。这是一种富贵的异相。”
    曹共公说:“你说的太玄乎了,寡人不信,那就安排他先住下来吧,五星级的宾馆伺候。”
    于是,宾馆的老总亲自安排了公子重耳的住宿。但住进去了之后,仅以最便宜的水饭招待,没有酒,没有肉,也不讲宾主之礼。
    重耳看了,怒而不食。
    不过,宾馆里洗澡的地方蛮好。重耳因为一路上风尘仆仆,正想洗个澡好睡觉,他就把衣服都脱了,一个人在那里洗澡。

    却说曹共公和他的心腹数人,此时已经这么晚了,都没有睡意,他们化妆成了普通客人,微服出访,悄悄来到了公子重耳下榻的宾馆。
    他并不是真心想要款待重耳,仅仅只是因为好奇心,想见识见识一下传说中的“骈胁”,究竟长的是神马样子。
    公子重耳正在浴堂里洗澡,仅隔着一条布帘,他根本想不到,竟然会有几双好奇的眼睛正变态的盯着他看。一个大男人洗澡,有什么好看的。
    曹共公君臣数人,都蹲在那里偷窥,几个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哦,原来这就是板肋了!”
    “真的没有缝呢。”
    “看上去就像乌龟的底板一样,不像我们的都跟搓板似的。”
    在尽情的欣赏了重耳先生的“板肋”之后,今天算是大开了眼界,满足了极大的心里愉悦,几个人乐的手舞足蹈。
    听到好像有嬉笑之声,狐偃、魏犨等人冲了过来,只见重耳愤怒的站在水中,望着几位不速之客咆哮,你这不是无聊得很吧!而探头探脑的曹共公等人,已经大饱了眼福,正带着满脸的坏笑,准备离去。
    魏犨想给他们几拳,但被狐偃拦住了。狐偃责问宾馆的人员,这都是些什么人!竟如此恶心无理?回答说:“这是我们的国君。”
    曹共公在嬉笑声中簇拥而回。重耳等人无不愠怒。穿好了衣服之后,大骂一通,又叫他们前去跟踪,在这些混蛋的家门口上都做下记号,作为将来报复的标志。
    这也就是重耳后来为什么要兵临曹国,抓捕曹共公的直接原因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我们再来说曹国的大夫僖负羁,当时回到家中之后,他老婆吕氏见他脸上似有忧郁之色,就问他:“今天朝中有什么事吗?”
    僖负羁就把曹共公不愿接待公子重耳的事说了一遍。
    吕氏说:“重耳进城的时候,我也看见了,他的那一帮随从,个个都是英杰之相。我听说,‘有其君者,必有其臣;有其臣者,必有其君。’只看他的随从,就知道公子重耳必能得到晋国。
    “如果重耳真的得到晋国,肯定会兴兵讨伐曹国,到那时,玉石俱焚,悔之无及。既然曹君不听你的忠言,你可以私自结交于他。我已经准备好了酒肉数盘,白璧六双,你快快拿去,作为见面之礼。”

    结交一个人,就应该在这个人还没有发迹之前。这吕氏也算得上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了。僖负羁一听,夫人说的有理,就连夜匆匆赶来了宾馆。
    此时,曹共公一伙已经离去多时,而重耳还在生闷气,再加上肚中饥饿,正板着脸坐在那里发怒。僖负羁慌忙跪拜了,献上酒肉、白璧,说明自家来意,请重耳笑纳。
    重耳见了,大悦,感叹道:“想不到曹国也有如此贤臣!将来我回到晋国之后,一定会好好的报答你!”
    说完,就把酒肉都吃了,拿起盘中的白璧,递给僖负羁说:“我一个流亡之人,能不挨饿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些贵重的东西,你还是都拿回去吧。”
    僖负羁道:“这是外臣的一点心意,公子,您一定要收下。”
    无论如何,重耳再三不要。僖负羁只好又把这六双玉璧都带回去了。边走边说:“晋公子已经穷困到了这个地步,却不贪我的美玉,他想要什么呢?其志不可估量也!”

    重耳只在曹国呆了一天,仅过了一个夜,第二天就走了,他讨厌这里。
    临走的时候,僖负羁又赶来,亲自送他出城十里后才回去。所以后来的史官评说,曹国君臣那么多人,都是见识浅短之辈,没有一个能比的上僖负羁的老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1. 古人周游列国多因冷遇不得志

0.jpeg

    一个人好端端的,干嘛要四处流浪呢?
    对比中国古代的两位大旅行家孔子和重耳的遭遇,我们分析认为:之所以要周游列国,多是因为不得志才不停地寻觅机遇,在寻觅机遇的过程中,又屡屡受到冷遇,这才不得不周游列国。
    (公费、自费游玩者除外。)
    树挪死,人挪活。
    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不妨改变一下方向,说不定就会有新的机遇出现。万一不行,再变也无妨。

    话说晋国公子重耳,从晋国出发,到了翟国;经过卫国,来到齐国;逃离齐国,又到曹国。曹国只呆了一天,因受到冷遇,再加上人格上的侮辱,洗澡时被偷窥了,他就又走了。
    现在,他到了宋国。
    宋国的国君是宋襄公,宋襄公是个仁义之人,听说晋国的公子重耳来了,就马上派他的大司马公孙固出城来迎接。
    这是重耳自流亡以来,受到的最高级别的接待。即使他到齐国时,也没有什么重要人物出城去接待他。
    公孙固对重耳说,欢迎,欢迎!我们的国君本来是想亲自迎接你的。但是他,自不量力,与楚国争胜,屁股上挨了一枪,把腿子打残废了,至今不能起床。所以就派我代劳了。
    于是,重耳一行就跟着公孙固进了城,在宋国最高级的宾馆里住下。

    这宋襄公久闻公子重耳的大名,知道他是个贤能且尚未得志的人。又因为宋襄公痛恨楚国,为了报仇,日夜都在重金寻求贤人相助,今天听说晋国的公子来了,喜欢的不得了。
    但因为宋襄公腿上有伤,不方便下床,就叫公孙固安排他们先住下来,好酒好肉招待,先住一段时间再说。
    第二天的时候,重耳客气的推辞说:“多谢贵国的盛情款待,我们不好意思打扰宋公养伤,还是走吧。”
    公孙固再三挽留,见重耳执意要走,就私下询问狐偃道:“当初,你们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是如何款待的?”
    狐偃就如实说了:嫁了一个女儿,送了二十辆车。
    公孙固就把这个“账目”报给了宋襄公听。宋襄公说,哦,嫁女儿,我现在可没有了,但车有的是。他就毫不犹豫的学齐桓公的样子,也一次性赠给了重耳二十辆车。
    重耳感激不已,又在宋国住了一些日子,每天都去看望宋襄公,祝福他早日康复。但当时因为没有青霉素,宋襄公的伤口开始溃烂,化脓,病情一天天的恶化。
    狐偃见宋襄公的病体没个痊愈之期,就悄悄对重耳说,公子,咱们还是走吧,我看宋襄公的伤是好不了啦,我们要想回晋国复国,看样子,是不能指望宋国啦。
    这回,不是人家瞧不起他,而是他瞧不起人家。虽然人家没有冷遇他,但终因不能得志,不能复国,呆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重耳再次坚决要走,宋襄公不得已,只好又赠送了他许多粮食、衣服之类,让他们满载而去了。重耳的随从们也都说宋襄公是个仁义之人。

    自从重耳离开了宋国之后,宋襄公的病情就一日日加重,不久,他就薨了。诸侯之死谓之薨。
    宋襄公临终的时候,对他的儿子说:“儿子,你听着,楚,大仇也,世世代代不许跟他们通好!晋公子如果回去了,他就一定可以夺位,只要他能上位,他就一定能够纠合诸侯,号令群雄,与楚国争胜!你只需要谦虚的顺着他,我们宋国就可永保平安无事。”
    所以后世有人说,宋襄公迂腐了一辈子,但此时却一下子看的明明白白,无根无据的,难道是因为久病心静,而突然产生了智慧吗?
    这一年,是公元前637年,也就是宋襄公在位的第十四年。他儿子接班继位,这就是宋成公。诗曰:

            一事无成身死伤,但将迂语自称扬。
            腐儒全不稽名实,五霸犹然列宋襄。

    再说重耳离开了宋国,继续向东,就到了河南的郑国。
    早有人报知郑文公。
    郑文公就对群臣说:“重耳,是个不孝之人,背叛了他的父亲而逃跑,列国都不接纳他。他是个灾星呀!他到齐国,齐公死了,他到宋国,宋公死了,这种人,还是不要放他进城,不必理他。”
    上卿叔詹说:“晋公子有三助,乃上天庇护之人。不可怠慢。”
    郑文公问:“有哪三助?”
    叔詹回答:“他呆在一处时,有贤名;他外出走动时,无祸患,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此一助也。
    “自从重耳流亡以来,晋国国内就灾祸不断,这难道不是上天有意在制造混乱,等待治国之人回去接替吗?此二助也。
   “赵衰、狐偃,魏犨等人都是当世之英杰,却乐意追随重耳流浪许多年,此三助也。
    “有了这三助,他就好比一条潜龙,不飞则已,飞必冲天!现在他正是落魄之际,我们应该尊贤才,顺天命,主动与他结交。”
    郑文公说:“可是,重耳已经快老了呀,你也不看看他的年纪,四处奔波了大半辈子,到今天还是这副穷样,就算他以后发迹了,又还能有多大作为呢?结交这种人,不值。”
    叔詹生气了:“你若不想接待他,那就把他杀掉!免得留下仇恨的种子,以遗后患。”
    郑文公笑了起来:“有毛病吧,杀他,他跟你有仇啊。”
    于是,郑文公传令:把城门都关起来,不要放他们进来,等他们都走远了,再把城门打开。

    重耳见郑国不接待他,大白天的关上城门,就只好绕道而行,又向南走,行过多日后,就到了当时最强大的楚国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大国为何特别喜欢收容流亡政权?

0.jpeg

    晋国公子重耳一行来到郑国,郑文公紧关大门,不予接待。
    于是,重耳只好绕道南行,来到了当时最为强大的楚国。

    楚国是个大国,国君楚成王,是他老爸抢来的桃花夫人所生的。自继位一来,和齐桓公订下“昭陵之盟”,承认齐国为老大,一直隐忍了十多年,直到齐桓公死后,才重霸诸侯,是个目中无人的人。
    但是,他对公子重耳,却是特别的优待,并不像其他小国那样瞧不起他。
    《史记》上说:“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適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
    就是说,重耳来到楚国以后,楚成王以“诸侯之礼”来款待重耳。重耳吓的只敢称谢,而不敢接受。
    为什么呢?因为重耳的身份,仅仅只是一个晋国公子的身份,并非晋国君主。现在,楚成王按照晋国君主的规格来招待他,他哪敢接受呢?
    那么,楚成王为什么要按晋国君主的规格来接待公子重耳呢?
    如果不看其他资料,大家可能会误以为楚成王是个礼贤下士的好人。但只要看看他是怎么虐待、欺负宋襄公的,就知道这楚成王并非什么好鸟。毕竟,宋襄公也可以算作仅次于楚成王的一霸。

    下面,我们不妨看看公子重耳的流亡简历:
    1. 经过卫国,卫文公紧关大门,躲着不见。
    2. 来到齐国,齐桓公厚礼款待,视他为女婿。
    3. 来到曹国,曹共公避而不见,趁机奚落。
    4. 来到宋国,宋襄公厚礼款待。
    5. 来到郑国,郑庄公文公紧关大门,躲着不见。
    6. 来到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接待。

    这样一列出来,问题就很清楚了:
    卫国、曹国、郑国,这三个不能左右天下局势的小国,都不愿意接待重耳。反而是齐国、宋国、楚国,这三个大国,都非常乐意热情招待重耳。
    为什么呢?
    重耳,一个流亡公子,一穷二白,对于小国来说,并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可言,不仅没有利用价值,反而还会带来不测之灾。因为流亡的公子重耳,正是晋国官方的敌对势力。
    谁敢收容流亡的重耳,那不就是挑明在与晋国政府为敌吗?为了一个流浪汉而得罪一个国家政府,对于小国来说,怎么算,都是不划算的。
    所以,小国没有必要去惹这个骚,不接待重耳,也就再正常不过。
    我们再说大国。
    大国的策略正好相反,以收容流亡势力为最佳选择。其中的利弊,是可以计算的:
    1. 弊端就是与晋国政府(中等国家)的关系闹僵。
    2. 但是,大国并不怕与中等国家闹僵关系。反而是中等国家不敢轻易和大国翻脸,即使颇有怨言,也只敢表示口头抗议。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过于明显的弊端。但好处却多多:
    3. 收容流亡者,成本其实非常低廉。还可以轻易获得“保护弱者”的美名,为自己近乎于免费的造势。
    4.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其他流亡者,都自愿的加入到自己的阵营里来。
    5. 有利于制造矛盾,在恰当的时候,可以扶持流亡者回国,把自己的国家搅乱,而从中渔利。
    6. 甚至可以扶持流亡者回国夺权,成为效忠自己的势力。
    ……
    总之,大国收容流亡势力,成本低廉,好处多多,风险几无。而流亡势力逃往大国,也是好处多多,机会多多,庇护最有效。

    这样,就不难理解楚成王如此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的人,为什么偏偏要格外敬重重耳了。不是敬重重耳的品格,不是敬重重耳的贤能,而是看中了晋国这块大蛋糕的利益。
    此时的重耳,在楚成王的眼里,就是一个可以低价买进长期囤放的“货”。
    当然,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我现在私下的承认你是晋国的君主,那你也应该承认我才是天下的大王。
    所以,“楚成王以诸侯礼待之”。把重耳当作了晋国的君主,也就是说,并不怎么承认那个晋惠公为晋国的君主。他恨不得重耳回去天天和晋惠公争位,兄弟俩打的头破血流,国无宁日,那他就喜欢了。
    因此,《史记》上接着说:“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
    就是说,楚成王问重耳:“如果你回到晋国后,成功的夺取了政权,你打算怎样报答寡人呢?”
    重耳谦虚的回答说:“美女,你多的是,金银,你也多的是,你们楚国的垃圾扔到我们晋国也会当作宝贝,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来报答您。”
    楚成王说:“虽然如此,你还是说说看,拿什么报答我。”
    重耳喝多了,就发狂道:“将来,万一不得已,我的兵车和你的兵车撞到了一起,若打起仗来,我会主动先让你,退避三舍,然后再跟你交手过招。”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是重耳先生原创的,表示万一和楚成王打仗,会主动让他。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
    此言一出,楚成王的上将成得臣勃然大怒!
    成得臣是个打仗非常厉害的人,前不久,是他指挥了“泓水之战”,把宋襄公打残废了,杀的宋军落花流水。
    成得臣喝道:“狂妄无知之徒,出言不逊,杀了他!”
    楚成王大笑不止。

    从这之后,重耳就留在了楚国,又再次过上舒适而安逸的生活。楚成王依旧三日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把他待为上宾,养了起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3. “秦晋之好”为何第二次破裂

0.jpeg

    历史上有些事情类比起来,实在有趣,比如晋国的君主晋惠公和宋国的君主宋襄公,这两个人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但却有着诸多的共同点。
    下面,我们不妨将晋惠公和宋襄公这两个人做个比较:

    1. 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的前夕,宋襄公的爹突然去世了,宋襄公就成为宋国君主;而“葵丘会盟”一结束,晋惠公的爹突然去世了,晋惠公也成为了晋国君主。
    2. 两人继位的时间都差不多。但宋襄公是在兄弟间的相互谦让中上台的;而晋惠公则是在兄弟间的相互残杀中上台的。
    3. 两人的性格相反。宋襄公诚实守信,以仁义闻名;晋惠公则出尔反尔,以狡猾著称。
    4. 两人都遇到了野蛮型的对手,并尅制他们终身。晋惠公的对手是土包子秦穆公;宋襄公的对手是大老粗楚成王。
    5. 两人都打过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晋惠公是“韩原之战”(公元前645年); 宋襄公是“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并且,两个人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而留下笑柄。
    6. 两人都被对手抓走过,都被对手关押起来,受到侮辱后,又都被释放出来,继续回国为君。
    7. 之后,两人都在强大对手的阴影下,郁闷的了此余生,再也不敢出头逞强了。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在无奈的痛苦中死去了,而巧的是,晋惠公竟然也是在同一年中死掉了!
    尽管晋惠公和宋襄公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纠葛纷争,甚至还没见过面。但在那个大国争霸的年月,这两位中等国家的君主的命运遭遇,就像中了魔咒一样,竟是惊人的一致。
    也许,在那样的环境中,就该是那样的命吧。

    公元前637年,抑郁成疾的晋惠公在临死之前,他唯一挂念的就是他的儿子——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圉。
    此时的秦穆公,已经成为西北地区的老大。秦国的势力扩张到了中原的黄河边上,把晋国牢牢地控制在手板心里,无论晋惠公怎样狡猾,再也摆脱不掉被秦国操控的命运了。
    因为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还押在秦穆公的手上。
    秦穆公为了便于操控晋国的下一代君主(太子圉),就把他的女儿怀嬴嫁给了太子圉为妻。
    怀嬴的妈,是太子圉的姑妈;太子圉的爹,是怀嬴的舅舅。两个人亲上加亲。这是秦穆公为了进一步有效控制晋国,而人造的第二次“秦晋之好”。这样,秦穆公的女儿怀嬴就成了未来的晋国夫人。
    太子圉在秦国当人质期间,过的很不如意。他既恨秦穆公太霸道,他也恨自己的老爸太软弱。但此时的他,却是无能为力,只有受人摆布的份。
    太子圉在秦国作人质的第二年,秦穆公派百里奚灭了梁国。太子圉说:“梁国,是我的外公之国,秦灭了我的外公,是轻视我。”越发怨恨秦穆公。
    到了第六年,晋惠公病的不行了,太子圉就对他的老婆怀嬴说:
    如果我不回去,我就得不到晋国。如果你爹出兵送我回去,则不知我们晋国又要割地多少。如今之计,我只有逃回去,但你我终究夫妻一场,我若一个人独自逃走,又对不起你,你还是和我一起走吧!
    怀赢哭泣了起来,她说:
    我爹命令我把你看守住,我如果跟你逃跑了,我就对不起我爹,罪就大了。但你作为一国的太子,却拘押在这里受辱,我不放你走,又对不起你。你一个人逃走吧,我不会跟你走,也不会对人说。
    于是,太子圉就化装成了一个羊皮贩子,在怀赢的帮助下,悄悄溜出了秦国,随着来往的客商们,乘上小划子渡过黄河后,就又终于成功的回到了他的祖国——晋国。

    晋惠公夷吾在临终之前,意外的看到的他儿子居然一个人逃回来了,那真是悲喜交加啊,于是,他终于可以长长的吐出最后一口郁闷之气:
    “儿子,你有本事能够摆脱秦国人的樊笼,我把晋国交给你就安心了!”
    于是,晋惠公托孤于吕省、郤芮二人,叫他们尽心辅佐太子圉,一要谨防重耳趁乱回来夺位,二要收复当年不得已失去的河西八城。否则,死不瞑目。
    吕、郤二人慌忙匍匐于地,顿首受命。
    当夜,晋惠公就薨了。太子圉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怀公。
    年轻的晋怀公自从偷偷跑回来以后,晋国就再没有什么软肋被秦国掐住了。他一上台,马上宣布与秦国断绝关系,他父亲与秦国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也一概作废。
    河西的八城,本来就是晋国的领土,现在,他要把在河西的秦国官员们全部赶走,他要把秦国人重新赶回到崤山以西!恢复到他爷爷晋献公的时代,他再也不用怕秦穆公了!
    就这样,秦穆公精心人造的第二次“秦晋之好”, 因太子圉的成功逃脱,而宣告破裂了!

1.jpeg

    秦穆公知道了太子圉不辞而别的消息后,勃然大怒,骂道:“背义之贼!天不佑汝!”又骂他女儿真没用,看不住个大活人。
    穆公对秦国的诸位大夫们说:“夷吾父子二人,都是一样的货色!我对他父子都有大恩大德,可他二人屡屡负了寡人,翻脸就不认人了!寡人若不废了这小子,还有什么脸面混诸侯!”
    此时,他好后悔当年没有立重耳为君。于是,他就派人去四处寻访重耳的下落,决定扶持重耳回国篡位!誓要在晋国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重耳在楚国,已经好几个月了。当秦穆公的使者来到楚国时,重耳已经隐约感觉到,属于他的时代,就要来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4. 古人如何利用卡拉OK私下达成内幕交易

    秦国要再次控制住晋国,就派人来楚国迎接重耳,想扶持重耳回国,篡位夺权。
    重耳故意对楚王说,我希望作为您的臣子,不想到秦国去。
    楚王就说,还是从秦国到晋国方便些,我们楚国隔的太远了,帮不上什么忙,就让我为你提供活动经费吧。于是,楚王“厚送重耳”。
    这个“厚送”是多少呢?价格肯定不菲,如果无足轻重的话,史书上是不会浪费笔墨竹简的。
    因此,重耳发迹的第一桶金,实际上是楚成王和秦穆公这两个老大提供的。由楚成王出钱,秦穆公出力,这才有了后来的晋文公。

    话说当时,重耳来到了秦国,秦穆公好酒好肉招待,就是不提帮他回国夺权的事。
    因为秦穆公是一个喜欢布德的人,他怎么肯说出篡位夺权大逆不道的话来呢?说出去多难听啊,多阴险啊。他更不会像楚成王那样直截了当的问,我帮你夺权,你付我多少报酬?
    楚成王就这样,太不注重形象,人家不回答,他还逼着问,你究竟付我多少?怎么报答我?
    所以,秦穆公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
    而重耳也是一个贤人,有着良好的声誉,所以他也不可能说,你帮我出兵吧,杀了我侄儿,让我当国君。这种话,是说不出口的。

    既然大家都是文明人,都是有身份、有素质的人,那交易还谈不谈呢?如此阴谋、血腥、暴力的买卖,如何开口呢?
    秦穆公一直避而不谈,就该重耳着急了。
    于是,某一天晚上,大家在一起喝了酒之后,都去唱歌。
    喝了酒,唱歌。就跟现在的生意人唱卡拉OK一样,在歌厅里一边唱着歌,一边谈着条件。
    那个时候,主要唱的是“东周流行歌曲三百首”,即后来闻名于世的《诗经》。
    重耳说,唱歌,我不会,还是请赵衰先来一个吧。于是,赵衰就点了一首歌,当场赋了一首诗经里的《黍苗》。
    歌词里的“芃芃黍苗,阴雨膏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借着唱歌的机会来表达:把自己比喻成了一颗小小的禾苗,蓬蓬松松的,奄奄一息了,正等待着秦国的甘霖雨露来滋润救命。
    这就等于是在向秦国求助,暗示秦穆公,您能不能送我们回去当国君?
    歌词里的“召伯劳之、召伯营之、召伯成之”, 什么意思呢?召伯就是历史上的召穆公,领兵出征,平定四方。在这里就暗指秦穆公,有劳您了,是您的苦心经营,才成就了我们。
    赵衰就用这首《黍苗》,向秦穆公发出了求援信号。

    一曲终了,秦穆公接过话筒,也扯着嗓子,吟了一首小雅里的《采菽》。
    菽,是一种大豆。《采菽》描绘的是一副采摘大豆的情景。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歌词大意:大豆熟了,快来采啊,你用筐去装,就可以得到一筐,你用筥去装,就可以得到一筥。
    筐和筥,都是采摘、装载用的工具。方的叫筐,圆的为筥。
    大豆熟了,你只要拿着工具去采摘,你就会有收获。
    这是一首暗喻性极强的夺取政权的歌曲。“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这一片大豆是没有主的,哪怕一个庶民,也可以把它采来,据为己有。
    什么意思呢?
    赵衰向秦穆公求援,秦穆公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晋国,就是这片大豆,没有主的大豆,谁都可以去采,谁采了就是谁的。你们应该自己回去采啊,关我什么事呢?你们能够采到,那就是你们的。
    秦穆公知道,没有秦国的帮助,他们是采不到的。所以,出兵是要条件的,不是白帮忙的,就看你们给出的价格如何了。
   
    于是,重耳一听,马上明白了,做生意本来就有赔有赚嘛,只要能赚回来,你这点勒索算什么呀。他就一把接过话筒,清了清嗓子,牙一咬,赋了一首《河水》。(《左传》记载:“公子赋《河水》。”)
    《河水》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
    就是说自己万川归海,最后流入到了秦国这个地方。“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百川入海,就好比诸侯朝见天子一样。
    什么意思呢?
    重耳如果夺权成功,成为了诸侯,就会把秦穆公比做天子。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肯出兵,帮我蹬上晋国君主的宝座,那我们晋国以后就是你们秦国的附属国了。
    这个价钱开的高啊。比晋惠公父子可要大方的多了。
    秦穆公如果扶持重耳上台,那可是要报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即使周天子请诸侯们帮忙,也都是支付了报酬的,又何况区区一个重耳呢?
    晋惠公夷吾当年上台的时候,谈的条件是割地八城,相当于小半个晋国了,现在,重耳如果不能支付大于夷吾当年的价格,秦穆公费一趟力,他划算吗?

    所以,当重耳开出了如此高昂的价格之后,秦穆公就又接过话筒,朗诵了一首《六月》。
    《六月》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
    是一首记述、歌颂周宣王回国中兴、重振威风的歌。意思就是提前祝贺重耳,你可以回去振兴你的晋国了。

    双方就这样都没有明说,在卡拉OK中达成了一致,谈妥了条件,完成了交易。
    既然秦穆公已经表了态,于是,赵衰激动地喊到:“重耳!你还不快快下拜!”
    《左传》中说:“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当卡拉OK一唱完,双方的谈判也就基本结束了,也都心照不宣了。赵衰立即要重耳快点拜谢秦穆公的大恩大德!于是,重耳就慌忙走下阶来,拜在地上,稽首称谢:“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秦穆公也很谦虚的降一级台阶站立,表示不敢承受。即:不愿意承认自己阴险。咱这不是在唱歌吗?我也没说什么呀,你拜什么拜。
    赵衰就劝秦穆公接受,说:是您把重耳扶立为了诸侯呀,重耳他敢不下拜?(“佐天子者”,就是诸侯,只有诸侯对天子负责。)

    这样,重耳获得了秦穆公的支持,就要准备回国夺取政权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5. 秦穆公为何强行嫁给晋文公五位老婆
  
0.jpeg

    古时候,诸侯间的结盟,多以婚姻为纽带。
    因此,诸侯间的婚姻,一般都是以政治为第一目的,其次才是经济,再其次才是生殖,最后,结了婚以后,才开始恋爱。

    晋国公子重耳与秦国结盟,秦穆公为了更有效的控制晋国,就把女儿嫁给他当老婆,《史记》上说,一次性就嫁了五个老婆!搞得跟批发商品一样。
    其中一个就是怀嬴。
    重耳漂泊半生,已经好几十岁了,而怀嬴还不到十九岁,怀嬴原来的丈夫是晋怀公(太子圉),也就是重耳的侄儿。所以重耳和怀嬴两个人都不愿意,觉得十分尴尬、别扭。
    秦穆公就分别去做这两个人的工作。
    先劝他女儿怀嬴。怀嬴不干,我还没离婚呢,怎么又要我嫁给他伯伯?这以后怎么相处啊。
    秦穆公说,谁叫你看不住人呢?那小子无情无义,把你甩了,你想当一辈子寡妇啊,他是不会再来了的,你还想着他干什么!重耳也很不错,嫁给他,你将来还是晋国夫人。秦晋两国,世代友好。
    怀嬴默然了良久,为了秦晋两国之好,便只得点头答应了。

    秦穆公就又派人来找重耳谈话。
    重耳一听,啊,别,别,这样不太好吧,有违伦理的事,我怎么做的出来呀,你们还是就别强迫我了,她可是我侄儿子的老婆呀,叫我跟侄媳妇结婚,这不是逼着我搞乱伦嘛。我有很严重的心理障碍!
    劝他的人就说,这有什么呀,这怎么会是乱伦呢?
    当年,尧是帝喾的儿子,黄帝五代之孙。而舜则是黄帝的第八代孙。按辈分算,尧的女儿,是舜的祖姑,舜应该叫她们姑奶奶才对,可是,当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当老婆的时候,从来没听说过舜要推辞的话。
    古人婚姻之道,就是这样的,你有什么好推的呢。
    以亲而言,你们是姓姬的,她们是姓嬴的,也不沾亲,更不比舜娶他的两个姑奶奶。
    以德而言,子圉的德,能和公子您相比吗?子圉是个缺德的人,无德的人,他把他的女人甩了,一个人跑了,他还有德吗?公子,您并不是夺人所爱啊,您是在收其所弃,这才是真正的大德啊。
    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重耳听后,就没有话说了。想了几想,又去和狐偃、赵衰几个人私底下商量:你们看,这有违人伦的事,我怎么能答应啊?
    狐偃就问他:公子,你回到晋国后,是准备在子圉手下做事呢?还是准备取代他呢?
    重耳不应,不作回答。
    狐偃说:现在,晋国的统系,是子圉为君。你如果打算回去在他手下做事,那你今天就娶了一个国母,有什么不好的呢。你如果打算回去取代他,那你们就是仇人了,仇人的老婆,你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重耳听了,面有惭色。
    赵衰在一旁听的不耐烦了,插口道:你马上就要夺他的国家了,难道还怕夺他的妻吗?你若怕受人非议,难道夺人之国的非议不比夺人之妻更大吗?成大事而惜小节,你后悔都来不及啊!
    你不娶秦穆公的女儿,就不能结秦国之欢。我听说,“欲人爱己,必先爱人;欲人从己,必先从人。”今天,你又不想结秦国之欢,你又想借用秦国之力,你觉得这可能吗?公子,你万万不能推辞!
    重耳这才拿定了主意,答应和怀嬴结婚。

    怀嬴比齐国的齐姜更美貌,更年轻。
    这样,重耳的桃花运一次胜过一次,这次达到了极点:秦穆公又安排了宗族里的四个女子,都随着怀嬴,全部一起嫁给了重耳为妻。
    重耳稀里糊涂的又一次当上了新郎官。数一数他的老婆:徐嬴、逼姞、季隗、齐姜,原先已经有四个了,这次又一下娶了五个,一共是九个老婆了。

    结婚的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怀赢捧着盛水的器皿,伺候重耳洗脸。
    重耳洗了以后,也没用毛巾,就这样习惯性的挥了挥手,把手上的水甩干。
    怀赢看了,很生气,大吵大闹道:“老东西!你竟敢轻视我!”
    重耳慌忙向她解释,说没有没有,我在外面流浪的时间太久了,养成了太多的坏习惯,我以后注意就是了。
    但怀赢不依不饶,大喝道:“你说什么?老东西!你好大的胆子,还敢跟我顶嘴!”
    五个女人一起上,七手八脚地把重耳的衣服扒掉,用绳子把他反绑起来,光光溜溜的,关押在一间小屋里,叫他跪在那里悔过,不许起来。
    《左传》上这样记录重耳这次的悲惨遭遇:“公子惧。降服而囚。”
    因为怀赢上次看不住人,所以这次她老爸秦穆公就一次性安排了五个,把重耳牢牢看住。
    这五个女人就给重耳来了个下马威!把重耳整怕了,所以“公子惧”。 降服,就是把衣服扒了,跪在地上请罪。囚,就是关押、拘捕的意思。
    就这样,重耳跪了一天一夜,怀嬴才消了气:“现在,你应该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主子了吧。”

  “洗脸盆风波”后,怀嬴让重耳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才是两国关系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重耳必须听怀嬴的,否则就没有他的好日子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7. 古代职场:向上司邀功请赏的技巧

    公元前636年,也就是晋怀公的元年,春正月。
    晋国公子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扶持下,回国夺权。
    秦穆公亲自率领兵车四百乘,把晋国公子重耳护送到了黄河边上。准备渡河的船只,早就预备好了。秦穆公设下一桌宴席,款待重耳,交代道:“公子回了国,不要忘记了寡人!”
    然后,秦穆公将军队分了一半,叫公子絷、邳豹护送重耳过河,自己则屯兵河西,等待他们的好消息。

    却说重耳等人正准备乘船渡河的时候,他的佣人在那里收拾行李,一件件的都往船上搬运。
    公子重耳睹物生情,回想起他经过卫国时,差点被饿死,又回想起他在曹国时,受到的侮辱,往事历历在目,不堪回首。
    破帐篷、破席子、烂衣服、烂鞋袜,每一件物品,都有着说不尽的心酸,道不尽的苦水。
    十九年的痛苦,十九年的磨砺,十九年的蹉跎岁月。人生能有几个十九年!
    重耳一生的遭遇,实在是坎坷不平。
    但是,据说,人如果一直都走平路的话,走不了多远就会脚疼,因为平坦的路面,并没有什么变化,两脚始终都是在使用同一块肌肉重复的做工,这样很快就会产生疲劳感了。
    而崎岖不平的路面,就不一样了。不平的道路,只会让双腿的各块不同的肌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肌肉可以轮番的做工、交替着休息,也就不会那么劳累了。
    仆人们还在继续搬运行李。
    一个仆人将重耳吃饭用过的碗、饮酒用过的杯,还有刚才没吃完的剩肉残菜,也都当作宝贝似的一股脑都搬到了船上。
    总之,逃难以来的所有破烂玩意,都搬上了船。因为这是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这种习惯。
    重耳见了,呵呵大笑着说道:“我马上就要回到晋国当国君了,玉食一方,再不会挨饿,什么新东西没有?还留着这些个破烂玩意干什么?都给我扔下船去吧。”
    于是,他的仆人们便遵照他的命令,把那些旧东西都抛弃在了岸上,一点也不留下。

    不料,这一切,都被狐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私下叹了口气道:“哎!如今公子还没得到富贵,却先忘了贫贱。他日登基,怜新弃旧,万一也把我们这些同甘苦共患难的人,都当作垃圾一般,一股脑扔了,可不枉自辛苦了这十九年的奔波经营!”
    怎么办呢?
    狐偃就拿出一双玉璧来。那块璧,是秦穆公所赠,当时随臣每人一双。恭敬地跪献在重耳的面前,说道:
    “公子,如今马上就要渡河了,一过黄河,便是晋国的地界。你现在外有秦国的大军相送,内有晋国的大臣迎接,不愁晋国不入公子之手。可喜可贺!”
    重耳笑道:“是呀,是呀,你跪着干嘛咧?”
    狐偃说道:“臣,如今只有这白璧一双,愿献给公子,聊表寸意。”
    重耳疑道:“你给我干嘛?”
    狐偃说道:“臣,这一身,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我就不用过河了吧,过去了也没用,因为我再也不能帮你什么忙了,你现在大功告成,我也可以就此功成身退,隐居去也!公子,你保重!臣去也!”
    重耳大惊道:“啊?我正要与你们共享富贵,你怎么突然要走呢?何出此言?我哪里得罪了你吗?”
    狐偃说:“没有。是臣有罪,臣对公子共有三罪,所以今后再不敢跟着公子您了。”
    重耳问道:“三罪?是哪三罪?”
    狐偃就这样回答:
    “第一,我听说‘圣臣能使君尊,贤臣能使君安。’作为你的臣子,我太没用了,流亡时,几次差点把你饿死,这都是我的罪过呀!
    “第二,经过曹国、卫国时,得不到人家的尊重,受到轻视怠慢,人家瞧不起你,戏弄你,这也是我的罪过啊!
    “第三,为了你能够回到晋国,当上君主,我乘你喝醉的时候,把你偷偷劫持出齐国,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今天的这个机会啊。但我当时的做法,触怒了公子,致使公子不快,这也是我的罪过啊!
    “但是,那时公子还在流亡之中,我必须保护你,所以我不敢辞去,也不能辞去。今天,你已经回到了晋国,我为你奔波了那么多年,惊魂几绝,心力交瘁,我的使命已经完成,就好比那一堆破烂玩意,你还留着干什么呢?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了。你留着我没有什么益处,扔弃我也没什么损损失。所以我还是自己走吧!”

    重耳愕然,然后脸上挂着眼泪说:“你批评的对,这是我的过错。”
    就叫人又把那些扔弃了的破旧物品,一一拣上船来。
    狐偃还是说他要走,重耳急了,就拉着他,对着黄河盟誓:“我当上了国君,若忘记了你的劳苦,若不与你同心共政,不共享富贵,我的子子孙孙都不会兴旺!”
    说完,重耳就取出一块很贵重的白玉,投到河中:“请河伯为我们的盟誓做证!”
    这样,狐偃才不说要走的话了,脸上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但不料,这一切,也都被介子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介子推叹了口气道,哎!狐偃这个小人,居然花言巧语,骗取公子和他盟了个誓。
    公子之所以可以返回晋国,那是上天的天意!是秦穆公的支持,楚成王的赞助,你狐偃又起了多大个作用呢?竟敢把这些功劳都窃为己有,你这种贪图富贵之辈,我羞于和你同朝共事!
    自此,介子推就有了归隐的念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8. 孔子编《春秋》是怎样为晋文公遮丑的?

0.jpeg

    公元前636年,春。
    晋国公子重耳依靠着秦国的强大兵力,返回到他的祖国,杀死了当时的晋国君主——晋怀公,也就是重耳的亲侄儿。从他的手中,一把夺过了权力的宝座。
    关于这一段血腥而残酷的历史细节,史书上记录的非常模糊。
    我们可以根据《左传》里的时间顺序,把这一过程做尽可能的复原:

    当重耳带领着秦国的大兵,渡过黄河,攻打晋国的时候,晋怀公也调遣了本国的军队,前来抵抗。
    二月甲午日:晋国的军队已经开到了“庐柳”这个地方,(晋师军于庐柳)。庐柳在晋国的境内,这是当时与秦军交战的前线。
    秦穆公派遣公子絷为使者,来到晋师的军营之中,与晋国方面谈判。谈判的结果非常有利,还没交战,晋国就退了兵,把部队后退到“郇城”这个地方。(师退,军于郇。)
    晋军退兵,说明晋国军方还是比较倾向于公子重耳的。晋怀公此时多少已经有些“众叛亲离”了。
    这一天是甲午日,到了第八天,也就是辛丑日:狐偃作为公子重耳的代表,来到了晋师的军营之中,与秦国的大夫、晋国的大夫们坐在一起三方会谈,终于达成了一致协议。(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
    狐偃与他们谈判交涉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四个小时,很快就搞定了。这说明:晋国方面非常乐意重耳回国为君。
    于是,第二天,也就是壬寅日:重耳亲自来到了晋师之中,与晋国的大夫将军们亲切的见面、会晤。(公子入于晋师。)
    群臣们山呼万岁:“陛下,您早在十九年前,就该是我们的国君了!”
    又过了三天之后,丙午日:公子重耳在秦军、晋军的簇拥之下,来到了“曲沃”。( 丙午,入于曲沃。)
    曲沃城,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他爷爷晋武公的发迹之地。他们家族曾经在这个地方夺取了晋国的大权,后来,他的兄弟太子申生也是被分配到了这里。
    次日,丁未日:公子重耳来到他爷爷晋武公的庙里,在这里祭拜了祖先,接着就在晋武公庙,举行了登基大典仪式,正式即位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文公。(丁未,朝于武宫。)
    他在外面流浪了十九年,踏遍了天下的险山大川,历尽了人生的艰辛苦难,终于回到了他的晋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摧,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他已经是个六十二岁的老人了。
    一个落下一身臭毛病的糟老头子,只剩下一双淡定的眼神,当年的翩翩公子,早已不复返,逝者如斯夫。
    晋文公的“文”,是个好字,有多种意思: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勤学多见、忠信接礼、化成天下、经邦定誉、赐民爵位、与贤同升、坚强不暴、慈惠爱民……
    次日,戊申日:晋文公重耳派人追杀他的侄子晋怀公。
    晋怀公是一个很可怜的人。以前在秦国做人质,受尽了屈辱,现在当国君才几个月,又被伯伯追杀,成了丧家之犬,仓惶逃走。辅佐他的吕省、郤芮二人,见大势已去,只好宣布投降归顺,承认文公重耳为晋国新君,一面又掩护晋怀公躲到山里去打游击。
    但是很不幸,晋怀公逃跑不到一天时间,就在高梁这个地方被抓住了,当场把他杀死。(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晋怀公死后,得到了一个“怀”的谥号,怀这个字,表示昏乱又可怜,同时,又还有些值得晋国人民怀念的意思。

    从甲午日到戊申日,总共才整整半个月十五天,就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全部过程。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短、行动最快的夺位篡权了。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也不可能那么快,那么顺利。
    虽然如此,但这里面也有两个细节,非常值得玩味。说出来可能会对晋文公这样的大人物的声誉产生影响,甚至是污点,晋文公可能比较忌讳。那是什么呢?
    第一点:晋文公想当国君,就勾结别国人,依仗外族的势力,强行打过黄河去,占领全晋国。
    第二点:晋文公想当国君,就不顾手足亲情,打跑了侄儿,还不放过,快速处决,斩草除根。
    因为晋文公当时本已很得民心,并且后来又成了春秋时期非常伟大的人物,所以这两点说出去,总不太好听,有损于他的光辉形象。

    孔子虽然评价晋文公“谲而不正”,但他们二人在维护封建礼教的大原则上其实是一致的,区别是前者用思想,后者用行动。
    再者,孔子在编写《春秋》的时候,往往会“为尊者讳”,这些大人物身上不好的事,还是别说出去让人知道为好。但是,孔子也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他又不愿胡乱编造篡改,那怎么办呢?
    那就干脆不写了,把这两点都不写进去,这样,就既隐藏了这些劣迹的事实,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尊重了历史。
    所以,熟知内幕的《左传》作者,在为孔子的《春秋》做注释时,是这样解释孔子为什么不写这两点的:

    1. “秦伯纳之,不书,不告入也。”
    2. “使杀怀公于高梁。不书,亦不告也。”

    什么意思呢?
    1. 晋文公勾结外国人当国君,是仗的秦穆公的势打回去的。为什么不把这一点写进去呢?因为当时写历史有一个惯例,叫做“不告则不书”。怎么叫不告则不书呢?告,就是通告;书,就是书写。
    也就是说,即使是发生了的真实事情,如果没有通告神灵、没有通告祖先、没有通告天子、没有通告其他诸侯,即:没有正式发布新闻记者招待会的事情,那就不用写进史书了。
    晋文公出卖国家主权,勾结秦穆公的暗箱阴谋,为什么不写?因为他没有发布正式的新闻记者招待会嘛。
    2. 晋文公指使别人暗杀了他的侄儿,为什么不写?同样的,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他没有正式的通告于天下呀。那当然就用不着写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9. 谁是春秋历史上最出色的谈判高手?

    话说晋文公重耳在曲沃即了晋国君主之位后,择吉日来到晋国的国都绛城,成为了这里的新主人,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文武百官都来朝贺。吕省、郤芮二人,因迫于秦国的压力,虽然一时归顺迎降,但心中的疑虑,到底不能释然。
    他们暗暗观察,发现晋文公即位以来的这些日子,没有赏一个有功之臣,也没有罚一名有罪之人,没有任何动作,平静的犹如一潭死水,这种气氛,令他们感到窒息。
    二人越想越疑,商量之后,觉得还是应该先下手为强,杀了重耳,再立其他的公子为君。于是,他们就把那个和晋文公有仇的寺人勃鞮找来密谋,因为寺人勃鞮曾经追杀过重耳两次,已是深仇大恨。
    三个人一拍即合,定下一条毒计:
    先在宫中制造一起不明不白的火灾,然后,大伙再以救火的名誉,乘乱将晋文公杀掉,毁尸灭迹,造成失踪,这样,就可以再次改立其他的公子为君了。
    约定的时间,就在三月底。

    却说勃鞮虽然当面答应,但心中不以为然。
    他暗暗想道,当初奉献公之命,去蒲城暗杀重耳,后来又奉惠公之命,去翟国刺杀重耳。这是身为人臣,各为其主。如今怀公已经死了,重耳即位,晋国方定,若再去干这种事情,却没有什么好处了。
    于是,勃鞮就在深夜来见狐偃。
    狐偃大惊,你早就得罪了新君,怎么还没跑呀?你来见我,却是为何?
    勃鞮就说,我这次来,正是为了能见新君一面,特求国舅引进。
    狐偃说,你去见他,是自寻死路。
    勃鞮说:“我有机密事特来相告,可以救一国人之性命。必须面见主公,方可言之。”
    狐偃便引他来到公宫门外,叫他在外面等着,自己先进去见了文公,把勃鞮求见的事说给晋文公听。
    晋文公大怒:这个人,不见!就叫人出来传话说:
    “当年,骊姬进谗言陷害我的时候,你躲在屏门内向我射箭,寡人我只要一听说到你的名字,就会感到寒心。
    “我父亲献公命你来蒲城杀我,两天的路程,你一天就赶到了,还斩下了我的衣袍,那件断了袖子的衣服我至今还留着。
    “后来,我弟弟惠公命你来翟国杀我,三天的路程,你又一天就赶到了,把追我到渭水岸边上还不放过。用不着这么快吧?
    “你两次这么卖力的杀我,我究竟和你又有什么怨仇呢?幸亏我的命大,才没遭到你的毒手。我现在当了一国之君,你竟然又厚着脸皮来见我,还好意思吗?你还是快点跑吧,迟了,你的小命难保!”
    晋文公指责了寺人勃鞮的一通不对,不想见他,但也没有要杀他的意思。这样就说明:完全是寺人勃鞮对不起晋文公,而晋文公则表现的像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勃鞮在门外听了,知道文公并没有记仇,只是还在生气而已,他就呵呵大笑道:
    “主公!你在外面奔波了十九年,难道人情世故方面,你还没有熟透吗?
    “我以为你已经完全明白了这里面的道道,但是今天才发觉,你其实并不明白,所以,你的灾祸还会继续发生,并不会停止。”
    寺人勃鞮虽然是个武林高手,但在谈话方面,境界似乎更高,他一不承认自己不对,二不领文公私放他的情,绕开话题,反说晋文公不懂人情世故。并且恐吓他说还会继续因此而产生灾祸。
    这就一下子把文公给懵住了,不得不继续听他往下说。
    “当时,小臣勃鞮,只知道国家有献公、有惠公,因为他们是君,而我是臣,所以我不会管你是重耳还是板肋,我都只会奉命行事,当时杀你,不是因为我们有仇,而是我的职责所在!
    “我勃鞮只不过是个外人,你看,晋献公是你老爸;晋惠公是你老弟,连你最亲的父亲、兄弟都要置你于死地,我一个外人又算得了什么,你干嘛都记在我头上呢?
    “以前的时候,管仲为了公子纠,去射杀齐桓公,一箭射在了桓公的带钩上,但桓公还是重用了管仲,便成为天下的霸主!若按照你的意思,桓公老是记仇,不用管仲,他就没有霸主的伟业了!
    “何况我虽然追捕过你,但还没有管仲射桓公那么大的仇恨。今天,你不见我,我其实并没什么损失,但对于新上任的你来说,灾祸就不远了呀!难道你就没有仇人吗?你不需要人去帮你铲除吗?”
    寺人勃鞮的对答,不仅全部否定了晋文公的看法,而且还表达了以下三重意思:
    1. 我当时的行为,公事公办,其实没有错,
    2. 我和你没有仇,有仇的是你的亲人,
    3. 你不仅不能处罚我,还应该重用我,因为你得到我,就好比齐桓公得到了管仲。否则,倒霉的不是我,而是你!
    文公听了,就叫他进来说话。

    勃鞮进门之后,并不谢罪,大咧咧的坐在那里,望着晋文公,只说了两个字:“贺喜!”
    晋文公冷哼一声:“寡人即位也已经有这些日子了,你今日才来称贺,你不觉得太晚了吗?”
    勃鞮从容对答道:“呵呵,呵呵呵,你虽然已经即了君位,但还不值得为你贺喜。今天,你得到了我勃鞮,从此才可以把你的位置坐稳了,我正是为这件事才来向你贺喜的呀!”
    文公觉得他话中有话,就屏开左右,与他细谈。
    勃鞮便将吕、郤二人的阴谋,和盘托出,如此这般,细述了一遍。最后,他又为晋文公出了个如何消灭吕、郤二人的主意。晋文公这才大喜,向他道谢,从此也就重用了勃鞮。
    勃鞮原本是与晋文公有过节的,但为了这次的自我推销,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他凭着过人的口才,先讲出一番合情合理的大道理,再点出对方利害关系中的死穴,然后说出自己的利用价值,最后再帮他出谋划策想个解决的办法。
    谈话谈到这个份上,自然也就无往而不胜了。所以文公大服,二人尽释前嫌,既往不咎。

    勃鞮一生只做一件事:帮历任君主铲除最需要铲除的人。
    之后,他就紧紧跟随着文公,专做这一件事了,成为晋文公时代的大功臣。
    未知吕、郤二人性命如何,却听下回分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0. 春秋时期最才华却最失意的大臣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吕省、郤芮二人,都是当时非常有才华有本事的能人,他们尽心辅佐过晋惠公、晋怀公父子二人,平心而论,他们的业绩那是相当不错的。
    但是后来,在与新上台的晋文公的较量中,却惨遭失败,被历史无情的淘汰掉了,落下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吕、郤二人,很早以前就追随着晋惠公,他们的身份,就好比是晋文公身边的狐偃、赵衰;好比是齐桓公身边的管仲、鲍叔牙。
    最初的时候,晋文公重耳逃到了北方的翟国,吕、郤二人就建议晋惠公夷吾不要盲目的跟风,而是有策略的逃到了西方的梁国,躲在那里观望。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比重耳更具优势。
    不久,晋国发生内乱,没有了君主,重耳不敢回国即位为君;而吕、郤二人却凭借着地理优势,向秦国借兵,冒险回到晋国,成功的继承了大统。
    论名分,夷吾不及重耳,但在吕、郤二人的谋划下,却使得夷吾要比重耳更早的提前成功了十九年。
    晋惠公夷吾上台之后,吕、郤二人辅佐他继续采用晋献公诡诈而毒辣的那一套做法,对外狡猾的周旋,寸土不让;对内残酷的镇压,狂剪异己。
    当晋惠公与秦穆公战败之后,又快速妥协,割肉止损,应对上也有条不紊,谈判上伶牙俐齿,无甚指责。
    总之,在晋惠公夷吾的有生之年,重耳始终无法回国夺权。
    在晋国的权力宝座上,夷吾一系要比重耳一系更有计谋,更有胆略,他们这方始终步步领先,一直占尽了先机。
    重耳这方,也就只能技不如人,碌碌无为了。

    可是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扶持下,杀回晋国的时候,吕、郤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他们选择了向重耳投降归顺。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他们的命运开始悄悄改变。
    投降之后,由于担心害怕,怕重耳也像他们当年剪除异己一样,迫害自己,就先下手为强,阴谋干掉重耳。
    于是,吕、郤二人联合寺人勃鞮,定下一条计谋:先在宫中制造一起火灾,然后,大伙再赶去以救火的名誉,乘乱将晋文公杀掉,毁尸灭迹,造成失踪,这样,就可以再次改立其他的公子为君了。
    不料,寺人勃鞮转身就把他们给出卖了。
    晋文公重耳得到消息后,吓个半死,便躲在宫中,称病不出了。
    一天深夜,重耳按照寺人勃鞮的计谋,从厕所的后门偷偷溜走,又逃回到秦国,请求秦穆公出兵庇护。
    而寺人勃鞮为了不让吕、郤二人怀疑自己,就干脆住到了郤芮的家里,假作商量。
    到了三月底,宫中如期火起,吕省从前门赶来救火,郤芮守住后门救火,寺人勃鞮带着兵丁冲入宫中救火。
    那火势异常凶猛!只见火光中戈甲纷纷,东冲西撞。
    宫人们都从睡梦中惊醒,大呼小叫,乱了起来。遇到火的,都被烧的焦头烂额;碰到兵的,都被砍的肢伤体损。哀哭之声,不绝于耳。
    不一会,狐偃、赵衰、栾枝、魏犨等人也赶来救火。直至天亮的时候,才把大火扑灭了。四下里寻时,哪里还寻得见重耳的人影?就这样离奇的失踪了,都传言说主公不幸,已经葬身火海了。
    就这样,重耳用诈死之计,成功的蒙骗住了吕、郤二人。

    吕省、郤芮大喜,决定立公子雍为新君,便国书一封,通报秦穆公。
    这公子雍是谁呢?他是晋文公不知名的一个私生子。当时,晋文公在秦穆公的扶持下,回国为君的时候,就留公子雍在秦国做官。实际上,这就和当年晋惠公为君时,送太子圉在秦国作人质是一样的。
    秦穆公回信说,重耳死于火灾,很不幸,既然吕大夫、郤大夫都愿意立他的儿子公子雍为君,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请二位大夫速速来我国共商大计!
    于是,吕省、郤芮在得到秦穆公的书信后,欣然而往,来到了秦国。
    秦穆公早在十几年前就想把这两个家伙骗来杀掉,使尽了计谋,都被他二人一一识破,从来也没上过当。但这一次,终于把他们给骗来了。

    吕省、郤芮拜见了秦穆公后,说起迎立公子雍之事,要求见上一面。秦穆公说:“公子雍就在我这里,你——出来吧!”
    只见屏后转出一人,不慌不忙,走了过来。吕省、郤芮睁眼看之,吓得魂不附体,口称“该死!”叩头不已。
    原来,那人正是诈死的晋文公重耳也。
    重耳大骂道:“逆贼!寡人何曾有负于你二人?若不是勃鞮告发,寡人早被你们烧为灰烬了!”
    吕、郤这才知道是被勃鞮所卖。狡辩道:“当时歃血合谋的人,也有勃鞮,他脱不了关系。”
    重耳笑道:“勃鞮若不与你们歃血同盟,寡人又怎么会知道你们的密谋呢?”就叫武士拿下,命寺人勃鞮为监斩官,把他二人就地正法了。
    须臾,两颗人头,献于阶下。

    可怜吕省、郤芮辅佐惠公、怀公,也算一时豪杰,在晋国政坛上风云一十八年,垮台却不到两个月。当初若索性与重耳做个死对头,顽抗到底,也不失为一忠臣!既已投降,投降了又背叛,又被秦穆公诱骗,死于他乡,身名俱败,岂不哀哉!
    吕省、郤芮二人算得上那个乱世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舌辩口才,谋略之术,流传到我们现在,也早已成为了教学用的教材了。但在他们当时,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为什么会这样?
    有一种解释是“因果报应”,说吕省、郤芮二人曾经利用屠岸夷出卖过七舆大夫,把他们全部捕杀了,现在天道轮回,就该遭报应了,所以让寺人勃鞮来出卖吕、郤二人,就像当年的翻版一样。
    其实,当强大的外力袭来时,个体的智商再高,也不堪一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1. 春秋第一贪污犯是如何戴罪求官谋升迁的?

    话说晋文公斩杀了吕省、郤芮二人,回到晋国后,大赦天下,表示对吕氏、郤氏等各大家族既往不咎。以前的两任君主,执政过于严苛,这样不好。现在要改行宽松政策了,请大家放心。
    但吕、郤各族的党羽甚众,虽然见了赦文,却更加不自在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残酷斗争,谁敢轻易相信谁啊。很快就谣言四起,不能平息。
    晋文公虽然又重新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却整日忧心忡忡,坐如针毡。怎样才能快速整合好这个烂摊子,一时也没有好的对策。

    忽然有一天,清晨。有个叫头须的人来到公宫门外,要求见上晋文公重耳一面。
    重耳现在已经是一国之君了,不是什么平民老百姓想见就可以随便见到的,看门的门卫又不认识他,还以为是来了个上访的,所以就被门卫挡在了门外,不让进去。
    但头须执意要见,否则,他就围堵宫门不走了。
    那么,这个头须究竟又是什么来历呢?
    《左传》上说:“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
    头须,是晋侯之竖,“竖”是什么呢?竖就是童仆、小臣、宦官的意思。
    他以前是重耳身边跟班的一个小弟,他的工作是“守藏”。 守藏者,就是看管财库,保管财物的人。
    接着,《左传》上继续说:“(文公)其出也,(头须)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
    当年,晋惠公追杀重耳的时候,重耳从翟国出走。刚一出城,没几天,那个管理财物的人,也就是头须,他趁着混乱,把大伙的钱财一股脑都卷跑了,害的大家苦不堪言。
    头须,就是那个时候有记录的最大的贪污犯,以工作职务之便,携公款私逃,眼都不眨一下。
    重耳想到卫国去借点路费,但卫君闭门不见;想找野人讨点吃的,又差点挨了打。所以呀,这重耳的内心深处,是恨毒了头须这个势力小人的。
    现在,晋文公熬出头了,终于当上国君了,头须则又主动跑上门,找他来了,“尽用以求纳之”。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把钱花完了之后,又来找重耳请求收留他;或者为:他用尽了钱财上下打点,以求重耳能够收留他。
    总之,他把当初卷走的重耳的钱,都消耗干净了,这一点是错不了的。
    把人家的钱卷走了,花光了,没钱用了的时候,还敢厚着脸皮,再次大着胆子,来向人家要钱花,要官做!
    这就是头须的本事!若换做一般的人,早跑的远远的,再无脸相见了。

    话说当时,晋文公重耳正准备洗头,头发已经解开,泡在水里刚一打湿,突然听说头须在门外求见,顿时勃然大怒:
    “好你个头须!把钥匙交给你,叫你去守仓库,你居然黑良心,全部盗走,让寡人当了好几年的乞丐,今天,你还来干嘛?寡人不想杀你,快滚!”
    门卫就走出宫来,把文公的话对他说了一遍,让头须快点走。
    头须听得,略一沉思,突然抬头问道:“主公,他现在正在洗头吧?”
    门卫大吃一惊:“你,你怎么知道?”
    头须笑道:“只有洗头的时候,才会低着头,躬着腰,这时他的心就跟着身子反过来了,所以他说的话就是颠倒之言,他想见我还见不到咧!况且主公能免勃鞮之罪,能容吕、郤之族,难道就偏偏容不下我吗?我有安国之策见他,你快快再去通报,他还拒绝,那我就从此消失!”
    门卫就又进去,把头须的话都对文公说了。
    文公道:“这是我的过错!”马上就整了整衣冠装束,召头须入宫相见。

    头须一进来,就跪在地上叩头请罪。
    晋文公余怒未消,还在对他当年卷款逃跑的事耿耿于怀。
    头须解释道:“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
    什么意思呢?狡辩之词:
    当年,你流亡的时候,我悄悄脱离你,没跟你一起逃跑,你别生气,我这都是在帮你坚守阵地、守护社稷呀!而赵衰、狐偃之流,他们虽然紧紧跟随你一起走了,但他们不过是身不由己的奴仆而已,这十几年来,他们究竟又帮了你什么呀?有多大点贡献呀?什么都没有!你又何必要怪罪我呢?如果你一国之君和我这样的小人物成仇的话,那全国害怕你的人就不知道该有多少了!
    文公听了,默然,无语了。
    头须就问他:“主公,你虽然已经杀了吕省、郤芮这两个人,但你知道这十几年来,他们两大家族在晋国发展的势力有多大吗?”
    文公蹙了蹙眉头,苦着脸回答:“很多,很强大。”
    头须就说:“他们自知罪重,虽然你已经赦免了他们,既往不咎,但他们总还是疑神疑鬼,放心不下啊!这样终究对你不利,主公,你应该想一个万全之策出来,才好安心。”
    文公问:“计从何出?难道还像我老爸、老弟那样大屠杀吗?那一套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不想再杀人。”
    头须奏道:“臣有一计,不用杀人,可以对你好,对我好,对郤氏、吕氏大家都好。”
    文公问道:“是何妙计?”

    头须究竟出了个什么样的计谋呢?他这样说道:
    以前,我为你掌管私人的小金库时,把你的钱都偷走了,使你一度沦为乞丐,我的罪过之大,杀头灭族也还不清了,这是全国的人都知道的。
    现在,你不如再封我一个高官,还让我继续为你掌管国家的大金库,把国库的钥匙交给我掌管,这样,别人就都会说你不念旧恶,不记旧仇,有这么大的容人之量,有这么宽的海阔胸襟,自然也就群疑尽释矣!
    这头须的胆量的确够大,价钱也的确开的够高。以前只听说过戴罪立功将功赎罪的事,而身负重罪之人,还敢在君王面前漫天要价,恐怕除了他,也没几个人了。
    文公曰:“善。”就封了他一个高官,又让他去掌管晋国的国库。
    头须说,为了更快的起到效果,现在,就让我开着车,带上你,围绕着国都游行一番吧!
    文公又点头曰:“善。”
    于是,头须为文公驾车,在国人面前好好的秀了一场。
    吕、郤的党羽们见到后,都悄悄私语说:“看来,重耳果然是个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人,连头须这样的贪污犯也重用了,勃鞮这样的杀人犯也重用了,又何况于他人乎?”
    都不再想着造反了,都想去学头须,学勃鞮,自比管仲,去向文公效力讨赏。至此,晋国十多年的动荡,这才告下一个段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2. 春秋时期立太子多为加强联盟

    话说晋文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诛杀了吕省、郤芮后,把他的秦国夫人,也就是秦穆公的女儿怀嬴带回了晋国。
    之所以叫怀嬴,是因为她先嫁给了晋怀公为妻,就叫她怀嬴了。现在,又改嫁给了晋文公,那就叫她文嬴了。其实是一个人,这是怀嬴、文嬴名字的来历——根据老公的谥号而得名。
    现在,我们应该称呼她“文嬴”。

    跟随着晋文公来到晋国的人,除了文嬴等五位老婆之外,《左传》里还说:“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秦穆公又送给了晋文公三千个卫士,这一招,一举两用:既保护他,又监控他。明朝的《东周列国志》说:“以精兵三千护送,谓之“纪纲之仆”。今人称管家为纪纲,盖始于此。”
    这样,当文嬴等五位秦国的女人来到晋国的时候,实在是威风的不得了!晋国的大臣们都跑到黄河边上去迎接,百官击鼓奏乐,称贺道喜,好不闹热!
    于是,文嬴也就毫无悬念的当之无愧的被立为了晋国夫人。
    当初,晋献公嫁女儿秦穆姬的时候,曾经叫郭偃占卜过,卦词上说:“世作甥舅,三定我君。”
    秦穆公娶了穆姬为夫人,他就成了晋献公的女婿;晋文公娶了文嬴为夫人,他就成了秦穆公的女婿。两国之间也就成为外甥与舅舅的关系,这就叫“世作甥舅”。
    秦穆公先送夷吾归国为君;后送重耳归国为君;现在,又诱杀吕、郤,重整山河,第二次送重耳归国为君,这就叫“三定我君”。
    没有秦穆公的扶持,就没有晋文公的现在。

    不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坐稳了晋国君主之位。
    我们再来说说重耳以前在齐国的那个女人齐姜。
    当时,重耳嫁给了齐姜,成为齐桓公的女婿,荣华富贵了一阵子。但是后来,重耳离开的时候,实际上仅带走了一辆马车。
    但是现在,重耳一当上国君,齐姜就又找上门来了。这样,就到齐了六个老婆了。
    以前齐姜为什么要把重耳灌醉了送走,有人猜测其实是嫌弃他了,这也是有可能的,但重耳也是有面子的人了,不会提这些,只会说是为了国家大计,云云。
    而齐姜也说:“我当时之所以要你走,正是为了今日也!”
    再说北方的翟国君主。
    翟国君主当年收留过重耳,现在听说重耳已经做了国君,正等着他还款呢。等了好久,不见人来,一着急,他就派使者把重耳原来的老婆季隗送回到晋国,并向重耳称贺道喜。
    这样,就到齐了七个老婆了。
    文公戏曰:“当时,我叫你等我二十五年后,就可以改嫁,幸好,还没等到二十五年。”
    晋文公重耳以前还有两个老婆:徐嬴、逼姞,她们都死了。一共是九个,现在还剩七个。
    不久,麻烦就来了。
    那个翟国君主提出要求:立季隗的儿子为晋国太子。
    因为季隗和重耳生的儿子,是在翟国长大的,如果被立为了太子,将来就会对翟国有利一些。
    重耳就为难了,翟国是个小国,如果依从翟君的,那齐国、秦国怎么交代呢?如果不依从,一时又找不到好的理由。

    正在犯愁,一天,那个大贪污犯头须来见文公。问他以前生的孩子还记不记得。
    重耳回想,最早的老婆徐嬴,没有生育就死了。
    第二个老婆逼姞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男孩叫姬欢,女孩是伯姬。不久,重耳第一次逃亡的时候,逼姞也死在了蒲城。
    所以,在重耳的印象中,以前的老婆孩子都已不在人世了。
    于是,头须就对他说,主公啊,你的儿女其实都还在。
    当年,你从蒲城逃跑的时候,你的一儿一女都还年幼,扔在蒲城没人管,是我把他们收留的呀,把他们寄养在蒲城一户姓遂的家中,每年每月的生活费,都是我偷偷寄给他们的呀。
    文公听了,大吃一惊道:“寡人还以为他们都死于兵刃之祸很久了,没想到还在?你怎么不早说呢?”
    头须奏道:“臣闻‘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当年您周游列国,又生育了几个儿女。臣不知道您想立谁为太子,所以一直不敢说。”
    文公道:“你今天不说,寡人几乎负上不慈之名!”
    于是,就叫头须来到蒲城,厚赏了遂氏,将他的子女带了回来。

    按排行算,姬欢就是晋文公重耳的长子,比其他的儿子都要大,但是他的母家没有权势,按当时的惯例,是不可能被立为太子的。
    古人立太子,就不必拼爹了,但得拼妈。
    妈的势力越大,就越有可能被立为太子。
    晋文公重耳想依靠、拉拢秦国,就必须立文赢生的儿子为太子,可是,文赢却没有生育。
    怎么办呢,重耳就叫姬欢认文赢为母,一下子就解决了诸多麻烦,既迎合了秦国,又拒绝了翟国,又是他自己的长子,也为诸大臣们所认同。
    这样,姬欢也就被合情合理的立为晋国太子了。
    论年龄,排行老大为长子;论正庶,为正夫人文赢之子。
    以嫡长子的身份成为储君,这就是后来的晋襄公。
    不过,要细推的话,姬欢这个儿子的年龄,只怕要比他这个文赢妈妈的年龄还要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3. 读春秋:晋文公为何不赏大功臣介子推?

    话说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以后,开始大赏功臣。
    究竟是怎么个赏法呢?凡有功的人员,分作三等:
    1. 跟着他一起流浪的人员,为一等功;
    2. 没跟他流浪,虽在国内为官,但却暗中资助了他,辅助他回国为君的人,为二等功。
    3. 在晋文公回国之后,主动投降,来迎接他的人,为三等功。
    就是这三个标准。

    在这三等之中,又分别按照其功劳的大小、轻重,来进行赏赐。
    第一等,跟着流浪的人员中,以赵衰、狐偃的功劳为最大;
    其他的,如: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轸、颠颉,等等,依次分排。
    第二等,暗中资助他的国内官员,以栾枝、郤溱的功劳为最大;
    其他的,如:士会、舟之侨、孙伯纠、祁满等,依次分排。
    第三等,主动投降迎接他的人,以郤步扬、韩简的功劳为最大;
    其他的,如:梁繇靡,家仆徒、卻乞、先蔑、屠击等,依次分排。

    晋文公对那么多功臣们的分配方案是:赐给封地,授予爵位。
    以前有封地的,承认他的所有权,并给予保护;以前没有封地的,重新划片,分给他独立的领地,成为他子子孙孙的私有财产。
    就这样,晋国被分为了N个独立小国。这就是那个时候非常流行的搞法,分封制。所谓“天子分国,诸侯分家”。

    封赏之后,晋文公颁发诏令说:“倘若还有遗漏的、没有赏到的人员,请于即日内,自己前来表功请赏。”
    当时就有一个叫壶叔的小臣说:“臣,自从在蒲城就跟随着主公您了,奔走四方,两个脚都走裂了。从来没有离开过您的左右。现在,主公您论功行赏的时候,却不赏我,难道是因为我有罪吗?”
    文公说:“你过来,寡人为你明说。
    “凡是引导我以仁义,让我肺俯开通的人,受上等赏;
    “凡是辅我以计谋,使我不辱于诸侯的人,受次等赏;
    “凡是冒着危险,冲锋陷阵,保卫我的人,又次等赏。
    “所以,上赏赏德,其次赏才,又其次赏功。
    “像你这个挑着担子,奔走劳力的匹夫,就该是最后的末等赏,马上就要轮到你了,你快排队领点钱去吧。”
    壶叔愧服而退。

    都赏过之后,还有介子推没有赏到。
    因为介子推在过河的时候,见狐偃居功自傲,变着花样向文公要赏,大为不满,他就托病不出了。所以晋文公大会群臣,也就没有赏他。
    是晋文公忘记了吗?不是的。当年,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挖下来送给晋文公吃了,这么大的功,又怎么可能忘记得了!真的是忘记了,那可就太没良心了。
    那么,晋文公为何不赏介子推呢?
    《左传》上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就是说,介子推没有主动去向晋文公报功请赏,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当然也就没有他的份了。
    那么,介子推为什么不向晋文公报功请赏呢?是他甘于平淡,不慕富贵吗?应该不是的。
   
    当年,曾经跟随着晋文公一起流浪的人员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1. 亲随系列:比如介子推(谋臣)、颠颉(武将)、头须(管钱财,后来逃走)、壶叔(管行李),等等。这些人是晋文公的亲随私人仆臣,老早之前就已经跟在文公身边很久了。他们只对文公私人负责。
    2. 依附系列:比如赵衰、狐偃、狐毛、魏犨、先轸,等等。这些人以前并不是晋文公的手下,而是晋献公手下的功臣,在权力大洗牌时,受到献公猜忌,而被迫逃亡翟国,不得已,才依附了文公,形成为一个共同的利益集团。
    因此,晋文公和介子推、壶叔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而赵衰、狐偃则不是。
    晋文公和赵衰、狐偃的关系,更像是“老大与小弟”的关系,或说是“大股东与合伙人”的关系。
    晋文公上台之后,大搞分封制,把权力分散给各个家族,分而治之,这样一来,每个功臣就都是晋国的小老板了(股东之一)。
    狐偃就成为狐子;
    赵衰就成为赵子,(赵成子。后来赵国的祖先。);
    魏犨就成为魏子,(魏武子。后来魏国的祖先。);
    ……等等。
    两百多年后,晋国为什么被“三家分晋”?
    不是这三家的人品坏,道德坏,而是他们本身就是晋国的大股东之一,晋文公上台的时候,把他们整合到一起,临时拼凑组装成了一个大晋国。所以,他们随时一撤股,大晋国也就解体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却说当时,介子推对晋文公的这种分配方案大为不满!
    他认为晋文公没有理由这样分封,而是应该执行像晋献公、晋惠公那样的铁血政策,集权而治。走楚国的路子,强化王权,遏制分封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集权的。
    但是,晋文公回国的时候,狐偃在船上一闹,重耳入国后,又重新大搞起分封制,把狐偃、赵衰这帮功臣们都授予了爵位封邑,这样一来,介子推就愤怒了:
    他们这些人,其实没有什么多大的功劳,却贪天功为己有,趁机盗窃了主公的权力,而主公居然糊涂透顶,还对他们大肆封赏,“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这就是介子推不满的原因所在。

    介子推主张帝国模式(集权而治);晋文公主张封建模式(分权而治)。观念上不能统一,那就无法再继续合作了。
    所以,介子推拒绝领这个赏,就是表示对晋文公分封制的强烈抗议!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4. 春秋时期因大赏功臣而酿成的千古悲剧

    晋文公大赏功臣的时候,介子推拒绝领赏。
    他说:“下面的人为了牟取私利,就赞美上面的过错;上面的人想要显摆政绩,就奖励下面的欺诈,如此上下相互欺骗,也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老母亲说:“你也可以去找他请赏,要个爵位啊,否则,就这样死了,怨谁?”
    介子推说:“明知道是错误的,还去效法它,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出过怨言,不再吃国君的俸禄了。”
    他母亲说:“那么,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
    介子推说:“没有必要了!语言,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还需要言语去装饰呢?既然我连赏赐都不要了,难道还再去显摆一下自己吗?”
    于是,介子推母子二人就悄悄地离开了都城,隐居到一座深山里去了。结庐而居,草衣寒食,从此过着孤独凄苦的日子。

    介子推走后,他的一个朋友为他打抱不平,就偷偷跑到宫门口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首诗:
            龙欲上天,数蛇为辅。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
            龙已升云,数蛇各入其穴,
            一蛇无穴,不见所处。

    文公看了大惊:“哎呦,这是介子推的怨词!当年寡人经过卫国的时候,若不是他割下大腿肉给我吃,我就差点饿死了,我今天把他给忘了,真是太不应该啊!”
    晋文公就亲自带着人去寻他,怎么也寻不到,遇到一个农夫说,前几天,看到有个男的背着一个老太婆,到绵山去了。
    文公就赶来绵山,地毯式搜索,大声的呼喊,但是,介子推就是死活不肯出来。

    文公面有愠色,这介推怎么就这么恨寡人呢?他躲在山里不出来怎么办?谁有什么办法没有?
    魏犨已经不耐烦了,他想了一个馊主意说,咱们这么多人这么多天的搜索,没有任何结果,介推这家伙脾气一向倔得跟牛样,我看不如点火烧山,不信他不出来。
    心里还在暗想,害得我嗓子都喊哑了,等你出来了,看我怎么羞辱你!
    放火烧山,是当时流行的狩猎方法,在山上三面点火,只留一条路,不一会,猎物“嗖”地就窜出来了。文公想了想,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就只好点了点头。
    于是,军士们便在山前山后围着放火,火烈风猛,延烧数里,大火一直烧了三天才熄灭。
    但是,介子推终究还是不肯出来,他抱着他的老母亲,坐在一棵枯柳树下,硬是被大火活活的烧死了。
    一代大功臣,历尽千辛万苦,奔波了十九年,最后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赏赐,还被烧死了,这介子推一生,活的真是悲催啊。

    当晋文公寻到介子推母子的骸骨时,文公嚎啕大哭,都是我害了你啊,我对不住你呀。怎么补偿呢?
    《史记》上说:“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集解徐广曰:一作‘国’。)号曰介山。”
    把他就安葬在了绵山之下,把这座山改名为介山,环山一圈的领地,就封为了介国,算是给了介推一块封地。
    介子推本来就是拒绝这个赏赐的,但他死后,晋文公还是强行硬塞给了他。因为晋文公说了:“这是为了记寡人的过,以表彰善良的人。”
    介子推,本名介推,因为死后被晋文公这样一封赏,他也就被追认为一名小小型的诸侯了,赐予“子爵”。(爵位分五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也就和赵子、魏子等人一样,被称为介子了。(这和今天的人称呼赵总、魏总、介总,有几分类似。)
    介是他的姓;推是他的名;子,是他的爵位、级别。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称“子”的。从这之后,历史上就把他叫作“介子推”了。

    晋文公放火烧山的这一天,正值清明节的前两日。文公回到国都后,便下令全国上下,每一年的这个时候,都不得举火炊烟,只能吃冷饭,谓之禁火,也叫禁烟,或叫寒食。
    然后,文公又叫随从人员把焚烧树林时,烧焦了的残木带回去,自己做了一双木屐,也就是木拖鞋,穿在脚上。
   每当他听到走路时的呱嗒呱嗒声,就会低下头,看着木屐,睹物思人,悲恸地对着木屐说:“悲乎,足下!悲乎,足下!”
    “足下”这个词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晋文公的发明。后来这种木屐传到了日本,成为小日本最爱穿的鞋子,不知道他们穿这鞋的时候,嘴里会念叨什么。
    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时节,晋文公又到这里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柳树竟然死而复活,又长出了嫩条。文公坚信这棵树是介子推的英魂显灵,便将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还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前插上柳枝为介子推“招魂”,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诗曰:

         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
              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
              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
              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5. 品春秋:封建模式与帝国模式的利弊比较

    在我们一般人的常规理解中,往往把中国历史上“从秦到清”的这两千年叫做封建社会。
    真是这样吗?
    其实,中国从秦朝以后,就进入到帝国时代,再没有封建制度了。

    那么,什么是“封建”呢?封,就是划定疆域、分配领地;建,就是建立政权,指定领主。
    天下是天子的。“天子分国”:把天下分成许多个“小国”,承包给各路诸侯们,这就叫“封土建国”。
    这块土地的最高领主就是诸侯。“诸侯分家”:再把整个小国划成若干份,分给国中的各位大夫们……
    这就是“封建”。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邦国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们不停的土地兼并战,最终,天下的土地都被秦国兼并去了。这样,秦国成为封建社会的终结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再不搞“分封制”那一套了,邦国消失了,变成了郡县,原先代代世袭的封建领主,变成了轮换上岗的帝国官员。
    很快,帝国模式的尝试者大秦朝,又被旧有势力的项羽推翻了,天下被项羽重新分封为十八个小诸侯王国。历史又回到了分封制的时代。
    不久,直到刘邦打败了项羽,消灭了各路诸侯后,帝国模式才基本定型。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清朝,都不再裂土封侯。

    封建模式是一种“邦国制”, 帝国模式实行的是“郡县制”。这两种模式在管理上有什么区别呢?
    西方的马其雅威利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世界上有史以来的君主国,统治的方法无非是这两种之一:
    一种是由一个君王和一群诸侯来统治;另一种则是由一个君王和一群臣仆来统治。
    前者是一个大王和一群小王的关系。后者是一个大王和一群奴仆的关系。前者事实上有许多的王,而后者只有一个王。
    这两者,就好比法兰西国王和土耳其大皇帝的关系。
    法兰西国王处在一大群世袭贵族(诸侯)当中,这些贵族都拥有各自的特权、土地、和爱戴他们的人民。国王很难剥夺他们的特权。
    土耳其则只有一位皇帝统治,其余的人都是他的臣仆。他把他的王国划分为若干个“州”,派出各种行政官员到那里上任,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动或撤换他们。
    在管理上,后者明显要优于前者。
    前者的人民不容易听话,后者的人民很容易听话。前者的国家容易造成分裂,后者的国家则很容易维持稳定。当遭到外族的入侵时,前者很容易被打败,而要想战胜后者,则是非常困难的。
    这些,都是帝国模式(集权)优于封建模式(分权)的地方。

    下面,再来说说封建模式(分权)优于帝国模式(集权)的地方。
    首先第一个好处就是当国君的省力省心。
    他把地盘承包给你后,什么都不用操心了,你想干什么干什么,想用谁用谁,他都不管,他只管收租金。(诸侯对天子提供税赋,和战争时期提供军队兵力,基本上是这两点。)
    但集权制的君主就会有操不完的心,管不完的事,他每天都要考虑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历史上还真累死了不少勤政的帝王。
    其次,分权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大家都愿意为你卖命,创造效益,其实也是为了大家自己。但在集权制度下,积极性、创造性就被严重打击了,都在为你卖命,想为自己,还得偷着掖着。
    再次,当外族入侵时:前者诸侯各自为政,容易出叛徒把敌人引进来,所以败的飞快。但想完全占领,则会遇到无穷的困难,残存的贵族们又会成为无法收拾的新首领。并且占领方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占不到更多的便宜。
    后者集权的大帝国,虽然不容易被打败,但是,一旦只要攻克了,就会轻易的把它完全占领,从而拥有整个国家。

    封建模式(分权)与帝国模式(集权),究竟哪一种好?应该是互有优劣的。在该分权时分权,在该集权时集权,才是理论上的最佳。
    下面,我们就再来审视我们的历史:
    周武王为了战胜商纣王,就大封诸侯,下放权力,把天下划为若干个小国,大家一起推翻了商朝,快速建立起了一个大周联邦政府。
    建国之初,“分权”的威力巨大。但在过了两三百年后,这种分封制就不能满足时代的变化了,而中央集权又没形成。所以周天子既不能左右天下,又没被别人取代,这就形成了特有的“春秋乱世”。
    为什么在这种乱世中,反而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绚丽灿烂、多姿多彩的文化呢?
    其实前面已经解释了,分封制下的人民不容易听话,思想活跃而积极,创造性会很强。一旦集权,则被约束住了。
    周天子因为没有集权,所以乱了套,又因为分权过甚,所以倒台的极慢。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周朝硬是折腾了八百多年才结束,成为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
    秦朝为了避免这种“乱世”,就强化集权制,集权是最好的管理手段,是不容易把他被打败的,但一旦被攻克,他就一夜之间轰然坍塌掉了,没有人会留恋。所以秦朝成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
    项羽、刘邦,都是集权制发源地的楚国人,为了推翻秦朝,他们采用了在扩张期威力最大的分封制,很快就把大秦朝给瓦解了。接下来,中央集权,项羽没有做好,而刘邦做好了,所以天下就是刘邦的。
    发展与稳定似乎总是矛盾的。新生的,总是会“分化”掉旧有的;一旦它悠久了,又走向“聚合”。

    因此,我们可以说:
    “分权”的优点是便于向外扩张,“集权”的优点是便于对内控制。
    “分权”的发展性、开拓性最好,“集权”的稳定性、约束性最好。
    “分权”最适合于打天下时的创业初期;“集权”最适合于得到天下后的成熟期。
    “分权”是最好的营销方式,“集权”是最好的管理手段。

    我们现代企业中能够横空出世突然做大做强的,都是分权给各位代理(诸侯),让他们有特权去独霸一方,快速抢占市场;而一旦强大了,又会变着法儿收回曾经下放的权力。道理是一样的。

    好了,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时代。
    晋文公上台的时候,他自己的势力其实非常孤单,集权而治搞不了,强行搞,就是晋惠公父子的下场。
    所以,在晋文公的创业初期,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分权而治。我们看到,晋文公大肆封赏了那么多的功臣,真是因为他们有功吗,不是,而是晋文公的一种策略需要。
    于是,晋国很快就被他整合成了一个强大的(管理松散的)“联合体”。同时,在客观上,晋文公也成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分封)的中兴之主,后来终于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霸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6. 周天子王室里的烦恼家务事

    我们先来看一下东周的世系:
    东周的第一任天子是周平王(姬宜臼)。他在郑国的帮助下,迁居中原,定都洛阳,历史从此进入到了“春秋”时期。
    周平王在位51年才去世,这个时间是非常长的。他的太子当时被押在郑庄公那里做人质,回到朝廷,继位当王的时候,就病死了。于是,周平王的孙子姬林接位,这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的儿子是周庄王(姬佗);
    周庄王的儿子是周僖王(姬胡齐);
    周僖王的儿子是周惠王(姬阆);
    周惠王的儿子好几个,长子是姬郑,还有个幼子叫姬带。

    周惠王晚年,宠爱小妾惠后,准备废掉太子姬郑,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姬带。
    姬郑没有靠山,就想借助齐桓公的势力上台。公元前652年冬季,十二月的时候,周惠王一病不起,呜呼哀哉,驾崩了,太子姬郑害怕他老弟姬带发难,夺走他的王位,便严密封锁了周惠王的死讯,秘不发丧,同时派出快马,赶到齐国,通知了齐桓公。
    公元前651年春,齐桓公召集天下诸侯,出兵洛阳,终于将太子姬郑推上了天子的宝座,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姬郑上台之后,才向天下宣布了惠王的死讯。这个时候,王弟姬带才知道一切都迟了一步。
   
    姬带没有当上大王,心中很不服气。
    按照当时的惯例,虽没继承大统,但父亲留下的遗产,兄弟几个总该都得有份,所以,他就分到了一份土地——“甘国”( 今河南洛阳市南),号为“甘公”,意思大概就是甘愿在此的领主。
    史书上对他的称呼有很多种:叔带、太叔、大叔、大叔带、甘公、甘公带、王子带,等等,都是他。
    两年后,不甘失败的甘公带以王子的名誉,邀集了扬邑、拒邑、泉邑、皋邑等部落的戎族以及伊、雒的戎族,一同攻打京师洛阳,讨伐他哥周襄王。
    他们在攻破了王城,大闹了京师之后,又一把火焚烧了洛阳东门,然后扬长而去。这一年,他21岁,也和晋国的公子重耳一样,背井离乡,流亡天下去了。后来他也流落到了齐国。
    甘公带这一走,就是11年。他的母亲也就是惠太后,整日以泪洗面,哭着向周襄王求情,希望他能原谅弟弟,网开一面。
    周襄王的大夫富辰也劝他说,你们毕竟兄弟一场,只要他能悔过自新,不再反叛,您就应该把他召回来,免得失了王室的尊严,让天下人看笑话,多不好。
    于是,周襄王同意了,赦免了甘公带,召他回朝。
    公元前638年,也就是晋国公子重耳离开齐国的那一年,甘公带也离开了齐国,回到京师洛阳。这一年,他已经是32岁了。

    第二年的时候,已是年过五旬的周襄王,他的夫人去世了,他就又娶了一位小妾。叫做叔隗,乃是翟国君主的女儿。
    翟人部落里有一首歌唱道:“前叔隗,后叔隗,如珠比玉生光辉。”
    是说翟国有两个叫叔隗的美女,一个是翟国俘获的赤狄中一支小部落里的美女,另一个则是翟国君主的亲生女儿。
    前者,早已嫁给了赵衰为妻;后者,尚在闺中,还没嫁人。
    周襄王听说美貌,就派人出使翟国,想把他娶回来,立为王后。
    这时,那个大夫富辰又劝周襄王说,不可!您以天子之尊,下配夷女,恐怕不太合适,以后翟国必有窥伺之患。
    襄王不听,娶回叔隗,立为了王后。

    并不是所有的老头都有重耳那样的艳福。这个新来的隗后,就非常讨厌周襄王这个糟老头子。
    隗后原先在翟国的时候,喜欢骑马射箭,翟君每次出猎,她都会跟着将士们驰逐原野,全无拘束。如今嫁给了周王,居于深宫,就好比笼中之鸟,槛内之兽,很不自在。
    所以,她就吵着闹着,要出去射猎。周襄王宠爱于她,百依百顺,也就只好同意了。
    谁料到,这一射猎,就射出了鬼。
    就在这次射猎的时候,美貌的隗后认识了年轻的甘公带。这甘公带和襄王可不是一个妈生的,偏偏他长的最帅,玉树临风潇洒倜傥,并且还非常的强壮。。。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7. 发生在周天子眼皮底下的一场奸情

0.jpeg

    周襄王十分宠爱新娶来的隗后,对她言听计从。
    隗后嫁过来不久,闷得慌,她说,我想到外面去打打猎,散散心,周襄王马上就安排太史挑选了一个吉日,带上朝中文武,陪着她一起到北邙山去狩猎。

    到了狩猎的这一天,周襄王为了取悦隗后,以显摆他的富有,就当着所有贵族高官们的面,宣布说:
    “以中午12点为准,凡是抓住三十只动物的,赏越野车三辆;抓住二十只动物的,赏轿车二辆;抓住十只动物的,赏面包车一辆;不足十只的,无赏。”
    (古书上得字,写的很难得认,分别是:“軘”车、“車童”车、“車巢”车。)
    周襄王是历任天子中比较有钱的一个,因为在很久以前,他就请教过最会赚钱的管仲,管仲曾经为他策划了一起“青茅井喷”事件,让他在三时间天内就获暴利相当于七年的收入。

    却说当时,王子王孙、大小将士,无不争先恐后,各逞其能,飞鹰走狗,击狐伐兔,都想获得大王的厚赏。
    到了正中午的时候,诸将都把各自的猎物献了上来,或一十,或二十,其中,只有一个人所献的猎物,超过了三十之外。
    襄王大喜,当即赏赐那人三辆豪车。隗后坐在襄王旁边,看的呆了,只见那人生得仪容俊伟,一表人才,射艺不凡,才貌出众。就问襄王,这人是谁?
    襄王得意地向隗后介绍说,这就是寡人的弟弟,甘公带,也就是王后你的小叔子呀。

    各位的赏赐都分完了。
    隗后对襄王说,现在天色尚早,想自行去山中打一围,以健筋骨。
    襄王本来就想取悦隗后,怎好不准奏呢,即命将士们重整围场,又叫左右准备辂车,以待护驾。
    车都准备好了,隗后说,在这山中,车不如马。妾以前在翟国时,习惯了驰马,请于王前一试。
    襄王又叫人备马。问道:“谁会骑马?保护王后。”
    不料,中原人都不善骑马,个个面面相觑,无人敢应。
    只见一人上前奏曰:“臣,当为王后娘娘效劳!”众人视之,乃王弟甘公带也。

    于是,甘公带骑着马儿,陪着王后,入山去了。
    王后打马先行,甘公不离左右。王后要在甘公面前施逞精神,甘公亦要在王后面前夸张手段。正所谓:未试刀箭,先试跑马。
    王后将马连鞭几下,那马儿腾空一般去了。甘公亦跃马上前,转过山腰,王后突然将丝缰勒住,夸奖甘公道:“久慕王子大才,今日方才得见!”
    甘公在马上欠身道:“臣乃学骑,不及王后万分之一!”
    王后说:“太叔,你明早可到太后宫中问安,妾有话对你讲。”
    话未说完,周襄王的车驾随从侍女们,已经跟过来了。甘公轻轻点头,驰马而去,隗后以目送情,各自勒马而回。恰好山坡下,赶出一群麋鹿来。
    太叔甘公带左一箭,射麋,右一箭,射鹿,两箭射中了两头。隗后也射中了一头鹿。众人喝采一番,抬着麋鹿而回。
    襄王大喜道:“王后辛苦!”
    然后,将所射之一麋二鹿,烧烤了,由周襄王颁赐给群臣们,大家欢饮而散。

    到了第二天,甘公带先入朝中,拜谢了襄王的赏赐。然后又来到惠太后的宫中,向他母亲问安。
    这时,他嫂子隗后已经先在那里了。
    这隗后乃是狄人女子,从无礼仪约束,当即便与甘公带眉来眼去,两下意全,遂私合于侧室之中。
    男贪女爱,极其眷恋。临别之时,两个依依不舍。
    王后对甘公嘱咐说,想见我时,还来此处相会。
    甘公说:“只恐王兄见疑。”
    王后咯咯笑道:“妾自能周旋,你怕他作甚!”

    于是,从这之后,甘公带就变的非常孝顺,经常入宫来向他母亲问安。而隗后也是非常的孝顺,经常入宫来向他婆婆请安。
    惠太后的宫中,就成为她们二人幽会厮混的绝佳去处,哪个吃了豹子胆敢管到这里来?
    一来二去,时间一长,也就终于被惠太后发现了。
    但因为这惠太后是甘公带的亲妈,毕竟只是周襄王的后妈。所以当然就要向着自己的儿子了。
    当老太婆发现了她们的奸情之后,反而还交代宫人们:“闲话少说。”
    而宫人们也想,这太叔是太后的爱子,周王的年纪大了,已经五十多了,一旦驾崩,还不是太叔为王?管他那么多作甚!
    于是,这隗后与太叔的奸情,大家就渐渐地都知道了,只瞒住了周襄王一个人。(自古奸情都只瞒得住一个人。)所以史官讥讽襄王不该召太叔回来,自惹其祸,叹曰:襄王真是梦中人!

    甘公带与隗后私通之后,走得路熟,做得事惯,渐渐地就觉得老是进宫问安,太麻烦了。他就干脆躲在太后的宫中,不出去了。经常是一连多日藏在那里,等他嫂子过来。
    有一天,甘公带又在他母亲的宫中开怀畅饮,不觉醉了,狂荡不已,而这时,隗后还没有过来。
    宫中有个叫小东的婢女,长的颇有几分颜色,甘公带淫心顿发,他就一把将小东按住求欢。
    小东害怕隗后,不敢相从,就慌忙把衣服脱了,裸身而逃。甘公带大怒,拔剑追赶。小东怕被他杀了,就竟直跑到了周襄王那里,叩门哭诉,说太叔如此如此,恁般恁般,“他如今还在宫中等着王后啊。”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周襄王听了大怒,“岂有此理!”寡人是天下的共主,这一对狗男女真是色胆包天,竟敢给寡人带绿帽子!
    当即从床上一跃而起,取了床头的宝剑,就要赶过来亲手杀了太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8. 春秋时期因奸情败露引发的宫廷政变

    话说周襄王从床上跳下来,打着赤脚,提着宝剑,要来杀他弟弟太叔带。
    怒气冲冲地刚走了几步,忽然转念一想,不好,不好,冲动是魔鬼,我还要再仔细考虑考虑。
    这太叔乃是太后的所爱,我若把他杀了,外人并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难道寡人的老婆和他私通了,还要昭告天下吗?不知道的人,必然要说是我不孝,想谋害弟弟和后妈。
    况且,况且这弟弟的武艺高强,身手了得,个头又大,又正值年富力壮,我这一把年纪了,是他的对手吗?倘然杀不过他,万一有个闪失,寡人将如何是好?……
    唉,忍!
    不如暂时先忍了这口气,待日后捉奸捉双,有了真凭实据,再来处置。
    于是,周襄王叹了口气,把宝剑扔在地上,又转身回到寝宫,把被子蒙在头上睡了。

    却说太叔带自知心虚,他什么也顾不了啦,由于害怕,就慌忙连夜逃出城去了。上次也是这样,在宫中胡闹一场,然后扬长而去。
    第二天早上,周襄王带着人来到惠太后的宫中,抓了几个宫女侍从审问,一审就把丑事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襄王大怒,由爱生恨,将隗后打入冷宫,把门反锁了起来,只从狗洞里送饭进去。
    从此,隗后孤孤凄凄,生不如死。
    而周襄王的后妈,那个老太婆惠太后,经此一吓,把胆都吓破了,自此一病,再不能起床。
    再说太叔带仓皇而逃,这一次,他逃到了翟国。把隗后被贬的事跟翟君添油加醋的说了一番:
    只因王后在我母亲宫中请安,和我说话的时间稍长了一点,就被宫人们诬谤,那周王轻信了谣言,忘亲背德,无义无恩,竟然将王后贬入冷宫,又将我逐出境外,我现在是有家不能归,有恨无处泄……
    翟君一听,勃然大怒:“好你个周天子!你敢虐待我的女儿,我非把你赶下台不可!”
    于是,翟君借给了太叔五千骑兵,让他回去报仇。又邀集了其他狄人部落的兵马,一起随着太叔去讨伐周王。大伙商量好了,杀入王城,扶立太叔为王,救出王后,仍以她为国母。

    周襄王听说他的弟弟勾引狄兵杀过来了,慌忙率战车三百乘,出城迎敌。
    可惜,天子的战车只是个花架子,不经打,几个回合下来,就被狄兵杀的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周襄王输的连连叹气:“太后病的厉害,我不能再打了,再打会把她气死的,寡人我,还是退位吧,我退位了,太后好安心养病。”
    这时,大夫富辰说:“大王,狄兵来势猖狂,就让我掩护你出城去吧,你只要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住下,天下的诸侯们,自然会赶来救你的。”
    周襄王问:“你挡得住吗?”
    富辰说:“大王,我屡次劝谏你,你都不听,到了今天这个局面,我如果不挺身而出,决一死战,你会认为我还在怪你。”
    说完,富辰就带着他的族人,扑了上去,拖住狄兵,大战多时,最后身受重伤,力尽而亡。和他一起战死的亲属们,有三百多人。
    在富辰的掩护之下,周襄王打开城门,怒吼一声道:“让领导先走!”就慌不择路的逃亡而去了。

    于是,太叔带率领着狄兵,攻占了王城,成为这里的新主人。
    太叔带进城之后,先打开冷宫,放出隗后。然后再来到惠太后的宫中,惠太后已经病的不行了,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见到儿子终于又回来了,喜之不胜,一激动,就带着满面的笑容而气断身亡了。
    太叔带先不管他母亲的丧事,就在宫中与隗后把酒言欢,通宵达旦。欲寻那个告密的小东杀了解恨,而小东害怕,已经先投井自尽了,呜呼哀哉。
  第二天,太叔假传太后的遗命,册封自己为新的大王,又以叔隗继续为王后,临朝受贺,诛杀奸臣,封赏功臣。打开府藏,犒劳狄军,然后才为太后发丧。
    就这样,太叔姬带,终于打跑了他哥,成为了新一任的周天子。

    再说周襄王逃出了王城,慌不择路,夺命狂奔,一口气也不知道跑了多少里,人员也跑散了不少,直到感觉没有追兵了,才叫停车。
    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这个地方十分荒凉,没有宾馆,没有旅社,只寻到一所茅草屋。
    周襄王上前叩门,询问乡间土人,这里是什么地方?能不能在此借宿一晚?
    土人开了门,见他气度不凡,上下打量着说:“这里是郑国的地界。你们是从哪儿来的?要到哪里去?”
    周襄王说:“从洛阳来的。”
    土人又问:“洛阳?那你——官居何职?”
    周襄王说:“我,就是周天子也。因朝中兵变,逃难到此。”
    土人大惊!慌忙跪在地上,叩头谢罪道:“我家二郎,昨天夜里梦见一轮红日照在草堂之上,今天果有贵人降临。”然后回头大喊一声:“二郎!快杀几只鸡来!”
    襄王问他:“二郎,是什么人?”
    土人回答说:“二郎,是草民的弟弟,后妈生的。与草民一起住在这里,一起耕田种地,以奉养后妈晚年。”
    襄王叹曰:“你农家兄弟,如此和睦。寡人贵为天子,却反遭母弟之害,寡人命苦啊,和你比起来,真是差远了呀!”
    说着说着,不觉凄然泪下,失声痛哭了起来。

    大夫左鄢父在旁劝道:“大王,你哭什么,你看本朝先祖周公,周公该是有名的大圣人、大贤人吧,即便他在世的时候,也同样避免不了骨肉之变,兄弟相残,还不是你杀我我杀你。所以大王,你不必伤心,现在要做的是,快点昭告天下诸侯,诸侯们自然会来救你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9. 古人在面临重大决策时为何会寻求占卜?

    话说天子周襄王被他老弟甘公带杀出了王城,逃难来到了郑国的一处荒野之地(当时叫作“汜邑”)。
    稍作安顿之后,周襄王亲自写了诏书,叫人分头送到郑国、卫国、陈国、宋国、鲁国、齐国、秦国、晋国等等诸侯那里,叫他们快点带兵来救大王。

    诸侯有对天子提供兵役的法定义务,所以大家都还得为他出兵。
    郑文公最近,他来的最快,一边暗暗坏笑,一边亲自过来慰问,他专门在这里搭建了一个临时办公的茅草棚,给大王居住。(因为周襄王落难于此,所以这个地方,后来就叫做襄城县了。)
    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们,也都陆陆续续的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了。
    卫文公没来,因为卫文公已经病的不行了,三个月后他就死了。
    秦国接到消息后,秦穆公显得有些犹豫。
    一是为了天子的家务事而费力,可以看见的好处并不大。
    二是从秦国到周朝之间的东方道路还没有完全打开,这里还盘踞着一些小有实力的戎族、狄族的部落,对秦国有一定的阻碍。
    怎么办呢?他就准备派兵渡过黄河,从晋国过去。这就是秦穆公控制了晋国的好处,秦兵纵横在晋国的土地上,就像在自家的地盘上一样自由,可以畅通无阻的直来直去。
    再说消息传到了晋国以后,晋文公比秦穆公更加犹豫了。
    究竟是去?还是不去?晋文公他完全拿不定主意了。
    如果不去,是没有好处的,只会失信于天下,得罪于大王,对他这个刚刚成为诸侯的人来说,是很不合适的。
    如果去了,也是没有好处的,能不能打败甘公带?有没有必要和他成仇?这些都是不好说的。再者,刚刚当上了晋国君主,国内还非常不稳,此时出兵,万一晋国又乱了咋办?
    所以,经过多方面的权衡,去和不去都是有风险的。

    这时,他手下两位最重要的谋臣都开始极力劝说他了。
    赵衰说,应该去,这是必须的。
    “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什么意思呢?
    要想成为霸主,不如尊敬天子,护送周王回京。周、晋是共同的祖先,一样的姓,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王回京,而落在了秦国后面,将来就只会更加被动了。今天尊敬周王,就会成为晋国明天的资本。
    晋文公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又去询问狐偃。
    狐偃也说,应该去,这是必须的。
    当年齐桓公称霸就是通过“尊王”这一套成功的。况且晋国这些年老是换国君,百姓习以为常了,不知道有君臣大义。主公应该借着这个机会去讨伐太叔带的罪行,让百姓知道君主是不能随便换的。
    扬名立万,光宗耀祖,都在此一举。赵衰、狐偃一致认为应该去。
    但晋文公还在犹豫,周襄王打得过他老弟甘公带吗?万一如果打不赢,甘公带就是天子大王了,这以后还如何相处呢?
    所以,晋文公一直顾虑重重,拿不定主意。
    怎么办呢?他就和他老爸晋献公当年一样,把晋国的那个最高明的占卜大师郭偃(太卜偃)找来求教。

    古人在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总喜欢求神问卜,听凭天意,今天的人似乎觉得他们迷信的有点可笑。
    那么,通过占卜来做决策,真的是迷信吗?
    表面上看,是的。但这里面,其实有着很深很深的道理。
    古人说的好,“卜以决疑”。占卜是用来解决疑惑用的,有疑问,有着无法解决的疑问,才会通过占卜来定夺。如果没有疑问,那就完全用不着了。所谓卜以决疑,无疑则不卜。
    当国君想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如果他自己一个人已经想好了,已经决定了,(无疑了),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再去和任何人商量,直接执行就是了。
    如果拿不定主意,就会找国中的大夫贵族们一起小范围的商量,商量之后,有了主意,决策也就出来了。
    如果还是没有主意,无法决策,就会再将国中的一些老人、智者、专家们聚集在一起扩大范围商量,商量之后,有了主意,决策也就出来了。
    如果还是没有主意,无法决策,那怎么办呢?
    也就是说,无论怎样选择,可以看得见的,可以算得到的利弊关系始终都是差不多的。这样决策,是这样一种利害关系;那样决策,又是那样的一种利害关系,两者不相上下,根本无法定夺。
    如何是好?从现代博弈论的观点来看,理论上应该是“随机选择”,随便选一个,反正概率上是差不多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与条件之下,古人才动用占卜师,问天打卦,参考一下冥冥之中上天的意见,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如果大事小事动不动就不假思索的去求神问卜,那简直就是愚昧透顶了。)

    所以,在晋国究竟出不出兵的这个问题上,晋文公综合了许多意见之后,依然找不到合适的答案,伤透了脑筋,那他就叫太卜偃占卜,看看天意如何,上天说出兵,那就出兵;上天说不出,那就不出。
    这是最终极的决策,一锤定音。
    太卜偃不愧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占卜大师,他的预测,不仅使得新上台的晋文公快速获得了发迹的“第一桶金”,并且也奠定了晋国将来百年霸业的基石。
    话说当时,太卜偃烧了乌龟壳之后,龟甲上就啪啪啪的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裂纹。这些裂纹,就是对该事件的预兆与提示。
    太卜偃看了,为晋文公解读并翻译这些裂纹说:“大吉!此为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今天的王,就是古代的帝,古时候,黄帝与叛军交战,三战,然后得其志。虽然叛军骁勇善战,但最后的胜利方却是“帝”。
    所以,主公,您就别再犹豫了,快快出兵吧!把宝全押在周襄王这边,才是最正确的做法,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太叔带的失败,您在这个时候赶过去,就正好可以获得这一大功劳!
    说好了听天意是一锤定音的。但晋文公还是疑信参半:“寡人何敢当此!我怎么还是有点不太放心啊。”
    再怎么办呢?晋文公就又像他老爸晋献公当年一样:“郭偃,你就再改用《周易》为寡人算上一卦吧,也或许又是另外一种结果呢?”
    太卜偃就又用《周易》起了一卦,卦得:离上乾下《火天大有》,第三爻动,变为离上兑下《火泽睽》。
    断曰:“《易经》上卦辞说‘公用享于天子。’您这一战,不仅成功,还有意外之喜,将会得到天子的格外赏赐!没有比这一卦更吉利的了。乾为天,离为日。日丽于天,昭明之象,天子的恩光炤临晋国,您还有什么好疑惑的!”

    晋文公这才大悦,既然天意如此,那就决定了:出兵勤王!
    当时,晋国是个只有两军的中等诸侯国,所以他就把兵力分为左右二军,以赵衰为左将军,魏犨辅佐;以郤溱为右将军,颠颉辅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0. 晋文公称霸之前是如何快速发迹的?

    周襄王落难的时候,诸侯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救他。
    晋文公决定发兵了,但他担心秦国抢功,将来更加受制于秦穆公的掌控,他就暗暗贿赂附近的狄、戎各族,让他们从中作梗,阻碍秦国,所以秦穆公这次只派了较少的兵力过去了。

    各路诸侯们都带着自己的军队出发了,浩浩荡荡地去讨伐篡位的太叔带。
    晋文公下了重注,投入了所有的兵力,他让右军郤溱去攻打叛军,让左军赵衰去汜邑迎接周襄王。
    周襄王于夏天的四月丁巳日,又重新回到了王城洛阳。
    各路兵马一起攻破了城门,杀进城来,太叔带慌忙扶着隗后上车,准备逃亡狄国。
    守门的士兵不准他们离去。太叔带是个善战之人,仗剑砍倒了数人后,夺门而走,却被魏犨追上,大喝一声道:“逆贼走哪里去?”
    太叔说:“你放了寡人出城,异日必有厚报。”
    魏犨不肯,太叔大怒,两个挺剑相斗,最后被魏犨跳上车来,一剑将太叔斩杀了。可怜太叔带自立为王仅几个月,没有谥号,所以就被叫作了“周废王”。
    那个年轻美貌的隗后,也被魏犨擒获了,捆绑起来。
    魏犨不知道留下她来还能干什么用,所以就喝道:“此淫妇也!留她何用!”叫士兵乱箭攒射。可怜如花隗后,今日死在了万箭之下。
    右将军郤溱见魏犨连杀了周襄王的弟弟和老婆,大惊道:“为何不押送到天子那里,等宣判了之后再正法呢?”
    魏犨说:“天子怕被后人议论,不想承担杀弟的恶名,所以才借我们的手来除掉她们呀,我们当然要快杀方能遂天子之意!”
    郤溱听了,叹息不已,就把太叔带和隗后的尸体合葬在了神农涧之侧。

    叛乱平息了。
    在各路勤王的诸侯中,这次只有晋文公的投入最多,功劳又是最大。周襄王重临君位后,就要论功行赏。
    一切都和那个太卜偃的卦象相合。最后的胜利方就是襄王;功劳最大的就是晋文公;天子要请文公吃大餐,并且还要重赏!
    那么,晋文公得到天子的重赏,是怎么赏的呢?
    《左传》上说:“与之阳樊、温、原、欑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周天子襄王为了报答晋文公为他复位的功劳,就在他的地盘中割了四个大邑,大大小小一共八座城池,封赏给了晋文公。这一大块地盘都在王城洛阳附近,太行山的南边,所以就叫做南阳。
    晋国获得了南阳这块地盘之后,也就打通了从山西挺近中原河南的通道。
    这的确是个意外之喜。晋文公不仅在诸侯里面立了威,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获得了巨大的实惠,这可比齐桓公强多了。
    当年,齐桓公扶助周襄王登临君位的时候,还没割什么地,只是封了他个诸侯霸主的称号。而现在,晋文公却实实在在的得到了一大片的土地。

    但是,晋文公要想真正得到这些地盘,其实也没那么容易。这八个城邑的人都很傲气,因为一直都在天子脚下,根本就不服新来的山西老板。
    尤其是原城的领主原伯贯,他以前是周天子的卿士(相当于宰相),身份地位比晋文公还要高。他带领着全城的百姓,坚决抵抗,誓死不降,不放晋军进城。
    原伯贯把晋文公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百姓们都信以为真。
    晋文公的军队到了之后,见不易拿下,就叫士兵们把原城围困了起来,然后说:“城里的人听着!天子已经把这里划给我们了,你们不想投降,就请把城门守好,我们马上就要攻城了,如果三天攻不下来,我们便退兵回去!”
    于是,原城的士兵都做好了充分的抵抗准备,打算奋战三天三夜,拼个你死我活。
    但奇怪的是,晋文公把原城围困了之后,却迟迟不肯攻城,原城的士兵越来越疑惑不解,晋军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发起进攻呢?
    就这样等啊等,一直等了三天,都没有进攻。城内的人开始摇摆不定了,晋军好像没有我们老大说的那么残忍呀,更像是一支仁义之师,不如,我们明天开城投降吧,反正天子已经把我们都转手卖给了他,迟早还是他的。
    第三天的晚上,晋文公宣布说:“三天的期限已经到了,攻不下城,明天撤军,我说过的话一定算数。”
    文公的大臣们都很不甘心,纷纷劝说:“再多围一天不行吗?咱们好不容易才打到这儿。”
    文公严肃的批评这些目光短浅的人:“民无信不立,信誉这个东西是非常的重要,当官的不讲信用,老百姓还会听你的吗?为了这点地盘而失掉信誉,那亏的才是真正的无形资产啊。”
    说完,第二天一大早就领兵撤退了。城头百姓看到这一幕,都说:“晋侯宁愿失城也不失信,这才是一个靠谱的好老板啊!”
    于是大家纷纷跑下城来,原伯贯见民心已失,只好打开城门,也跟在后面追了过去,赶上晋军,表示愿意投降。
    文公大喜,命令大队人马就地驻扎,自己只带着几个近臣,返回原城,一路上百姓携老扶幼,夹道欢迎,争相来看晋文公,都纷纷称赞他是“齐桓公复出也!”
    晋文公暗叹道:“唉!这个世道,为了获得信誉,居然还要靠着诡诈的伎俩。”
    至此,原城百姓归顺了晋国,不久,整个南阳也已平定了。

    晋国以前亏给秦国的河西八城,虽然不方便收回,但现在却从天子那里赚到了南阳八城。版图扩大了,填平了以前的亏损。就这样,晋国的实力又重新回到了他老爸晋献公鼎盛的时期,国力大大增强了。
    但烦恼还是有的,秦穆公依然像吸血的蚂蝗一样,紧紧的盯着他不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4 09:22 PM , Processed in 0.0569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