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史地人物] 吴闲云:《春秋三百年——2:流浪君王晋文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1. 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元帅

0.jpeg

    话说晋文公帮助周天子重新夺回了大王之位后,周天子就把温、原、阳樊、攒茅等八座城池的地盘封赏给了他的附庸晋文公。晋文公就把新得到这块土地里的四座城池,又封赏给了他的附庸赵衰。
    赵衰就把这块地盘里的原城,又封赏给了他的附庸先轸。
    年轻的先轸,取代了原城以前的领主原伯贯,(原伯贯当过天子的卿士),成为一颗新兴的耀眼明星。
    至此,晋国的版图扩大了,直通太行山之南。这样一来,原先的各个大国就不高兴了。
   
    最不高兴的就是楚国。
    楚成王雄霸长江流域很多年了,他一直都想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流域。以前把宋国打怕了,所以再次决定向宋国下手。
    却说楚国的令尹(宰相)子文已经老的不能动了,楚成王让他整治兵马时,子文总是草草了事,不够尽心尽力。
    楚王问他,爱卿,你检阅军队的时候,一个人也不杀,也不申明一下军法,那你怎么才能立威呢?
    子文回答说,陛下,我已经老了,为了不误君王的大事,我推荐勇猛的子玉为令尹。因为臣的才力,好比强驽之末,已经没有用了,若要立威,那就让子玉来立威吧!
    子玉,也就是成得臣,楚国的骁将,当年,把想称霸的宋襄公揍的死去活来,就是他。
    楚成王大喜,当即就拜了成得臣为令尹。
    令尹,是楚国仅次于大王的最高职务,在朝中,相当于中原的宰相,出征时,就是大将军。
    于是,成得臣为将,亲帅楚国大兵,纠合了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四路诸侯,一同来讨伐宋国。
   
    宋国君主宋成公,也就是宋襄公的儿子,见楚兵势不可挡,就慌忙派公孙固来到晋国告急求援。
    因为当年,宋襄公临死的时候,曾经对他儿子宋成公说过:只要晋公子重耳能够上位,他就一定能够纠合诸侯,号令群雄,与楚国争胜!只要顺着晋国,宋国就可以永保平安无事。
   
    话说当时晋文公接到宋国的告急文书后,马上召集群臣问计。
    在这次会议上,群臣一筹莫展。
    因为方今天下,惟楚国最为强横,况且晋文公当年流浪之时,楚成王对他又有大恩,所以晋国方面不好与楚国为敌。
    这时,只有先轸预见到晋楚两国终有一战,不可避免,与其退缩,不如主动。所以先轸说道:“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出自《左传》。)
    什么意思呢?
    这一仗必须打!第一,宋襄公当年对您有恩呢,所以你必须去救宋国,为了报答当年宋襄公的恩,你现在就必须帮他打败楚国!
    第二,你现在去救宋国于危亡之际,可以在天下诸侯中留下仁义的美名。
    第三,可是楚国当年也对你有恩呢。
    楚成王对你的恩,比起宋襄公,不知道要大多少,你也得还楚王的情。可是,楚王对你的恩太大了,你还得起吗?你根本就还不起,那怎么办呢?那就只有揍他!打败他!否则,你永远都还不起!
    第四,如果你想成为中原的霸主,任然还是这一个选择:打败楚国!
    只有做打败楚国这一件事,才可以同时收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这四件事的好处,这就是效率!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你无论想干什么,成败都在此一举。
    晋文公答应了,非常佩服先轸,决定就按他说的办。让公孙固回去坚守,晋国方面自会出兵来救他们。
   
    自从齐桓公去世了以后,黄河流域就没有霸主了,晋文公决定挑起这个重担,率领诸侯,与楚国抗衡!
    为了对抗楚国的入侵,晋文公向天子申请扩军,天子批准了,于是,晋国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了大国编制。
    以前晋武公时期,仅为一军小国;晋献公时期,扩为两军中国;现在,晋文公时期,终于扩成了三军大国。
    晋国三军的构成为:
    主力中军:由以前最奸诈的郤氏家族的郤縠为将军,郤溱为将佐。他们原先都是晋惠公时代遗留下来的最强大的家族。
    上军:由狐氏家族担任。狐偃说,他的哥哥在前,自己不能抢先,所以,就让狐毛为上将军,狐偃则为将佐。
    下军:由赵氏家族担任。赵衰说,自己能力不如栾枝,谋略不如先轸,应该让他们年轻人上。所以,栾枝为下将军,先轸为将佐。
    这三军的六个将领,实际上就是晋国朝廷里的六卿。那个时候,军政合一,文武不分,入则为相,出则为将。

    都部署好了之后,如何去解救宋国之围呢?
    最老成的郤縠和后起之秀先轸进行了严密的谋划:
    楚国非常强大,不能正面冲突。应该选择楚国的属国曹、卫这两个小国下手。
    以讨伐曹国为借口,借道于卫国。卫国必然不肯,所以,管他愿不愿意,一面和他谈判,一面派重兵突袭卫国,所谓‘迅雷不及掩耳’,胜有八九。
    胜了卫国之后,再乘势围攻曹国。曹共公本来就不得民心,胆子又小,听说卫国灭了,必然投降。
    商量已定,晋文公就派人去找卫成公借路,说曹共公以前偷看过他洗澡,要去讨伐曹国。
    正在谈判,先轸就带着军队拿下了卫国的“五鹿”这个地方,也就是介子推割肉的地方。接着,先轸叫人制作了许多旌旗,在山林高处,插的漫山遍野。
    当时,魏犨问他,行兵贵在隐蔽,不让敌人知道,你为什么要大张旗鼓虚张声势,反其道而行之呢?
    先轸说,“兵行诡道”,卫国是个小国,对付他们,就应该先声夺人,把他们吓住。
    果然,卫国百姓被吓傻了,但见旌旗布满山林,不知兵马多少,都争先恐后的逃窜而去,连卫成公也吓跑了。
   
    楚国攻打宋国,晋国就攻打卫国、曹国。这是晋、楚争霸的开始阶段。
    就在这个月,中军主将郤縠死在了军中。
    郤縠临死的时候,对晋文公说,楚国太强大了,要想打败他,必须东连齐国,西连秦国,共同抵抗楚国才有胜算。这是我为你定下的最后一个计谋。
   
    没有了中军主将,晋文公叹息不已,因为此时先轸攻取卫国的五鹿有大功,所以就提拔他接替了郤縠的位置,统领三军,号为“元帅”。
    于是,先轸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大元帅。
    晋文公以前获得君主之位,是狐偃、赵衰的功劳。现在,要想成为中原的霸主,那就的看先轸元帅的谋略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2. 孔子为什么说晋文公“诡而不正”?

    孔子这样评价春秋时期的两位霸主,他说:“齐桓公正而不诡,晋文公诡而不正。”
    怎么讲呢,在孔夫子看来,齐桓公还是比较正派的,不怎么狡猾。而晋文公虽然看起来彬彬有礼,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他这个人诡诈的要不得。
   
    话说晋文公拜先轸为元帅,从晋国出发,去援救宋国时,先打败了卫国,卫成公撒腿就跑到山里去了。接着,晋文公又围住了曹国。
    曹共公慌了,马上召集群臣问计。
    大夫僖负羁说:“晋公这次打到我们曹国来,完全是因为上次您不尊重他,偷看他洗澡,与他结了怨,他的怒气还没消,所以我们不能来硬的。臣愿意出使晋营,向他谢罪请和,可以救一国百姓之难。”
    僖负羁满怀信心,自认为他有这个面子。因为上次他曾经暗暗结交过落魄时期的晋公重耳。
    曹共公还在犹豫,你有这个把握吗?重耳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未必好说话呀。
    这时,另一个大夫于朗站起来大喝一声道:“主公,僖负羁是汉奸!卖国贼!他以前曾经偷偷结交过重耳,千万不能听他的,他这一去,定是卖国之计!”
    曹共公糊涂了,那怎么办呢?
    于朗就高调说道:“杀了他!为曹国人民除害,这样的汉奸,杀一个少一个!”
    曹共公摇了摇头:“负羁虽然不忠,但看在他世代忠良的份上,死罪可免,那就罢了他的官职吧。”
    僖负羁本来还准备去说退晋兵的,不料却被曹共公罢了官,也就只好谢了恩,出朝为民去了。
    出于好意,竟然丢了官,这僖负羁可真算得上是无妄之灾了。
   
    不久,晋文公、先轸攻城来了。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小小的曹国哪里是他们的对手,不仅损兵折将,连祖坟也都被他们挖了。
    曹国一直期待着楚国来救他们,但最终没有等到。
    实在抗不下去了。曹共公没奈何,只好脱光了衣服,牵着一只羊子,推了一个大棺材车,在诸大夫披麻戴孝的陪同下,出城向晋文公重耳投降,跪在地上,磕头认输。
    裸身,表示愿意为奴(成为晋国的附庸);
    羊子,表示像绵羊一样顺从乖巧;
    棺材,是留给自己的,表示如果晋文公不肯原谅的话,就杀了他,让诸大夫们收尸。
    重耳总算出了一口胸中的恶气,他也在慢慢欣赏了他的肋条之后,就把他赦免了。
    曹共公投降后,献出了曹国最有钱的三百个官贵的名单。
    晋文公问,你知道你为什么会输吗?因为你国家的腐败分子太多了!于是,他就照着这个名册,一个个的抄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分赏给了晋国的军士们。
    就这样,他们在曹国大发了一笔横财,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
    而僖负羁却因为恰在此前被罢了官,名单上没有他,所以他的财产分文未损。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晋文公问:“为什么不见僖负羁?”有人回答说:“僖负羁已经被曹君免了职,开除了,所以不在名册之列。”
    晋文公说,哦,这样啊,寡人要好好的报答他。于是,就派出军队,将僖负羁的地盘保护了起来,传令说:“不许惊动,如有犯僖氏一草一木者,斩首!”

    却说魏犨和颠颉这两个人,大概是无聊了,就在一起喝酒说酒话,我们这些人出生入死,擒君斩将,主公赏我们却少的可怜,他僖负羁其实没有半点功劳,不过就是当时送了一盘肉,现在却这么看重。
    颠颉就说:“这个人如果到晋国做官,我们都要被他欺压,主公凭什么要赏他,不如一把火烧死他算了!就像烧介子推一样,免得后患。主公就是知道了,难道还真的斩了我们不成?”
    魏犨说:“言之有理。”
    二人继续饮酒,到了半夜,就带着人马,围住僖负羁的家园,放起火来,火焰冲天。不一时,僖负羁全家都陷于一片火海之中,最终,僖负羁在劫难逃,被烧成了焦尸!大火一直烧到第二天早上才熄。

    晋文公大怒,就要诛杀放火的魏犨、颠颉二人。
    赵衰奏曰:“此二人陪着您有十九年流亡的苦劳,近日攻城夺寨又立了有大功,可以赦免,将功抵过!”
    文公怒道:“寡人取信于民,靠是是令。臣不遵令,不能为臣;君不行令,不能为君。不君不臣,何以立国?”
    赵衰又奏曰:“主公言之有理。不过,魏犨勇猛过人,冲锋陷阵少不了他,杀了实在可惜呀!况且治罪,应该从重从严惩罚首犯即可,臣以为,只杀颠颉一人,就可以警示众人了,不必都杀。”
    文公这才消了怒气:“如果能够重申法令,警示众人,寡人又何必多杀。”
    就这样,魏犨留下了一条性命;颠颉却被斩首了。
    颠颉押上刑台的时候,晋文公指着他骂道:“你焚烧僖大夫的家,是什么意思?欲陷寡人于不义吗?”
    颠颉呵呵从容对答道:“想当年,介子推他把自己大腿上的肉挖下来给你吃了,这么大的功劳,却什么赏赐也没得到,最终还被一把火给烧死了!何况他僖负羁只送了盘猪肉,难道,他的功劳比介子推还大吗?”
    文公大怒:“介子推……是他自己跑了,关寡人何事?快斩!”
    颠颉的脑袋,就被砍了下来。

    晋文公的诡诈,从他对待无价值的功臣和有价值的罪犯,已可见一斑,比起后世的曹操,强百倍。曹操,是以奸诈出了名的人,把名声都弄坏了,而晋文公则已经奸诈到让你认为他根本就不奸诈的境界上了,没有留下任何给别人说坏话的把柄。
    所以孔子也就用一句话“诡而不正”来总结他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3. 谁才是“兵以诈立”的祖师爷?

0.jpeg

    楚国围攻宋国,晋国就围攻曹国、卫国。两大阵营正式开始对垒。
    但楚成王不想与晋文公撕破脸。以前在他身上的投资还没得到回报呢。所以楚成王对他的主将成得臣说,不要轻易开战,如果可以和谈,那就最好,反正大家都没损失,将来还是楚国最强。
    而晋文公也不想与楚成王正面冲突,他们这帮人曾经都受到过楚成王的资助,不好意思为敌。所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先轸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才有机会成为晋国的三军元帅。
    用先轸为元帅,把先轸推上前台,让他统领着全军去与楚国对抗,看起来,似乎好像不关晋文公的事。
   
    所以,先轸的鸭梨非常大。
    究竟怎样才能击败强大的楚国呢?光指望晋国的这三军兵力,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为了有百分之百的胜算,先轸建议晋文公秘密的去找秦国、齐国拉赞助。
    这样,与楚国大决战的时候,看起来是晋国的三军对楚国的三军,公平的,合乎当时的战礼。但实际上,却是以晋国的全部兵力为中军,以齐国的兵力为左军,以秦国的兵力为右军。
    实力排老二、老三、老四的几个国家秘密结盟,大家一起干掉最强的老大!也就必然赢定!
    齐国爽快的答应了,一拍即合,自从齐桓公死后,齐国老是得看楚国的脸色,早受够了。
    秦国也是一拍即合,秦穆公笑的嘴也合不拢,哈哈,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这一天终于等来了!
    最牛的齐国,现在已经不行了,最牛的楚国,眼看也要不行了!寡人“秦晋之好”的策略终于要收到成效了!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天下就是我们秦国晋国的,而只有我嬴任好,才是真正的后台老板!
    于是,晋国、齐国、秦国这三个国家秘密的临时组装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三军联合体,但谁也不敢公开与楚王宣战,所以,统领他们的大元帅,依然还是那个先轸。
    人手有了,怎样与楚国宣战呢?先轸以为,晋国向楚国宣战,不太合适,得想个什么法子,让楚国向晋国宣战,那就好办了。

    再说楚军成得臣久攻宋国不下,正在焦虑。
    楚将宛春在旁献策说:“晋国打跑了卫君,抓捕了曹君,都是为了解救宋国之围,现在,我们不如到晋军中讲和,只要晋国放了曹、卫,我们就放了宋国,大家罢战休兵,依然和局,岂不为美?”
    得臣说:“要是晋国不答应和解呢?”
    宛春说:“宋国人想摆脱我们的围困,都想的快要发疯了,如果我们率先做出让步,而晋国不答应,那好,不仅仅曹、卫两国怨恨晋国,连宋国也会怨恨他们了。聚三怨以敌一晋,我们的胜算就多了!”
    得臣说:“好计!谁人敢为吾出使晋军?”
    宛春说:“末将不敢推辞,就让我去晋营走一遭吧。”
   
    宛春作为楚国使者来到晋营,见了晋文公说:“君之外臣成得臣,再拜君侯麾下:楚国有曹、卫,好比晋国之有宋。如果您肯放过曹、卫,得臣自然也会放过宋国。彼此和解,各免生灵涂炭之苦。”
    话没说完,狐偃在旁骂道:“成得臣好生无理!竟然想用一个还没灭亡的宋国,换我这里两个已经灭国了的曹卫,这还是等价交换吗?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买卖?”
    先轸一听,急了,眼一横,跺了狐偃一脚,对宛春好言好语说道:“曹、卫二君虽然有罪,但还不至于灭亡,我们国君也打算让他们复位。请您暂且休息一会,让我们君臣再合计合计,大家便都撤了军吧。”
    宛春大喜,被带到后营休息去了。
    狐偃不解,问先轸说:“难道你真的要听从宛春之言?”
    先轸说:“宛春之言,不可听,不可不听。”
    狐偃更加不解了:“这又是为何?”
    先轸说:“宛春此来,必是成得臣的奸计。如果我们不听,我们就会失掉三个国家,所有的怨恨都会归于晋国;如果我们听了,则三个国家马上复国,而恩德却又都会归于楚国了。”
    狐偃明白了,噢,原来这样,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究竟怎么办呢?
    先轸说:“如今之计,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把宛春抓起来,杀了他!激怒楚国,迫使成得臣移兵过来找我们决战,这样,宋国之围也就不求而自解了。”
    狐偃和晋文公听了,都暗暗心惊,哎呀,这样是不是太无理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恐怕不太好吧。咱们以前都受到过楚君的恩惠,如果扣押了他的使者,咱们是不是就悖理了呢?
    先轸说,晋楚之战,势不可免,如果您不能成为霸主,那将是您一生的耻辱!如果想成为真正的霸主,还在乎那些区区小惠干什么?
    晋文公听了,楞了半响,然后站起来说道:“你今天说的话,寡人就当没听见。”然后,转身就走了。
    于是,先轸就将宛春扣押了起来,关到五鹿的集中营,和那个曹共公关押在了一起。将其他的随从赶回去传话:“宛春无礼,已经被拿下了,等抓住了成得臣,一同斩首!”
   
    众人抱头鼠窜而去了。
    成得臣听说宛春被关押之后,气的咆哮叫跳,大骂道:“晋重耳!你个跑不伤饿不死的老贼!当初你是我刀案上的一块肉,今日竟如此欺人太甚!自古‘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你如何卑鄙无耻的将我使臣拿住?”
    于是,成得臣一怒之下,吩咐大小三军,撤了宋围,去寻重耳决战。楚国正式向晋国宣战了。等败了晋军,再转来收拾残宋。
    这一去,也就中了先轸的计了。

    赵衰评价先轸,就三个字:“有谋略”。我们今天再看先轸的那些谋略,其实很平常,就是心坏,手毒,根本不能和后来历史上的大阴谋家谋略家相比。
    但在那个以战为礼的时代,打仗都是挺讲规矩的,颇具奥林匹克精神,搞阴谋诡计,会被人瞧不起的,要遭人骂爹骂娘的。而先轸偏偏不守规矩,他第一个从观念上提出了“兵以诈立”,就是要以狡诈来获取胜利的终极目的。
    他站在他的时代的对立面,却推动了后来的历史进程。当一百年后的孙子著书立说“兵着诡道也”时,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同了。
    先轸,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怕人骂,所以他可以取得巨大成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4. 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超大规模的霸权争夺战

    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五大战役分别是: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鞍)之战、鄢陵之战。
    我们现在要说的是第一战,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晋国之间,爆发了一场超大规模的霸权争夺战。
    这一战,楚国方面,以成得臣为将,率领楚国大兵,兼有旗下的陈、蔡、郑、许等许多小同盟军参战。
    晋国方面,以先轸为帅,统领晋国三军,并与齐、秦、残宋秘密结盟联手,与强楚对抗,在“城濮”这个地方展开了大决战。
    卷入战争的国家,共计至少有九国军队。双方投入的兵力:战车数千辆;战马近万匹;战士二十余万人。战场之上,人如潮涌,马似山崩,杀声震天,哭喊动地!
    在此以往的战争,比如黄帝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样高级别的大战,也都只有万人或几万人而已。但这一次,整个中华大地上东南西北中的所有大诸侯国们,全都参战了!
    所以,这一战也就成为了春秋时期最早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五大战之首)。
   
    那个时候打仗,规矩礼节还是挺多了。凡指挥战争的人,要具有君子的风度,要常怀仁义之心,要遵守周礼的约束。已经受伤的不能打;年纪老的也不能打;对方在半路上走更不能打;走到了没摆好阵型还不能打……,总之,要通过公平决斗的方式,来定出输赢的结果。
    在进攻敌人的时候,还一定得击鼓。只有使劲地敲锣打鼓,边冲杀边喊着对方的罪状,才表示我方是正义的,是来讨伐你的罪过的。(比如今天有些乡村的老太太敲着盆子骂街,就是这样遗留下来的。)
    敲鼓,不仅代表我方正义,又能鼓舞士气,还有一点就是,公平原则,提醒对方,我要打你了!
    如果不敲鼓,不声不响的,突然就杀到你家里面来了,这种搞法是被禁止的,这在古书上就叫做“侵”,侵略的意思。你有道理也变得没道理了。已经违反了战礼,触犯了王法。
    如果想偷偷的将对方一下子打败放倒,就不能敲鼓;如果不敲鼓,则又说明自己没道理了,对方代表正义了。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就有人想出了这样的法子:在对方没有任何准备时,偷偷的突然进攻,打到跟前,把鼓敲几下,说明我是敲了鼓的。或者用很小很小的声音敲鼓,不让对方听到,也说明我来打你是敲了鼓的。
    这种搞法,在古书上就叫做“袭”,偷袭的意思。也是被禁止的。
    总而言之,搞偷袭,搞阴谋诡计,在当时的战争中是不被允许的。
   
    话说当时,楚将成得臣正准备与晋军决一死战时,晋军元帅先轸说:“当年,我们主公曾经答应过你们君王,万一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们会主动退避三舍,现在,我们就履行诺言,撤退吧。”
    古时打仗,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
    于是,晋军主动后撤了九十里,退到了河南与山东交界的城濮地区,这,其实也是在向对方讲礼,先让成得臣一招,如果你不领情,还要打,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晋君主动让步,有着三个方面的好处:
    1、说明晋文公是个信守的君子,因为以前对楚成王有“退避三舍”的诺言,现在说话算数了,虽然你很强大,但我还是会让你的。
    2、用怯弱的假象来迷惑成得臣,我很怕你的,所以我主动撤军了,以此来助长成得臣骄傲轻敌的情绪。
    3、后退,使晋军缩短了补给路线,同时,又是诱敌深入,将楚军拉到晋国、秦国、齐国布置好的包围圈里面来。成得臣不知不觉就中了计。
    这一手非常厉害,但晋国的将领们都不能理解,纷纷劝先轸迎击正在行军赶路的楚兵。先轸就像原来的那个“仁义霸主”宋襄公一样说,不可,不可,人家正在赶路,还没到呢。
    四月初一,楚兵主力已经赶到城濮这个地方。又有人劝先轸说,我们以逸待劳,现在正好可以打楚兵个措手不及!但先轸还是像宋襄公一样说,不可,不可,人家还没有摆好阵型呢。
    部下们急了,你把最险要、最有利的地形都让给了楚军,等人家摆好了阵型,你就迟啦!
    先轸听了呵呵大笑,是的,那个地方易守难攻,我就是要让给他们。但是,他们千里迢迢赶来,不是来防守的,而是来找我们进攻的!我就让他们守在那里,呆在那不打仗,他心里会舒服吗?
   
    四月初二,楚军开始布阵,以陈国、蔡国配右军;申国、息国配左军,楚国的主力精锐为中军。双方对阵。
    而晋军在秦国、齐国的秘密支援下,早已配置好上、中、下三军,潜伏在附近,严阵以待。
    楚军布阵完毕后,几天都不见晋军出战,等得心急如焚。
    到了四月初六,楚军决定发起总攻。成得臣大发狂言说:“从今日之后,天下必然再无晋国了!”
    楚军的右翼率先攻击晋国的下军。晋下军按照先轸的谋略,全力出击。因为楚右军主力是怯战的陈、蔡两队,必须先把他们打垮。
    在这次战斗中,晋下军打的非常有创意,玩了个花招,把驾车的马背上都蒙着虎皮,冲阵之时,敌马以为是真老虎来了,吓的惊惶跳窜,一猛冲,就乱了套,纷纷回头就跑。
    不料,埋伏在附近的秦国军队在白乙丙的带领下,突袭而出,拦住厮杀,与晋军一起合力内外夹击,打的楚右翼满地找牙,欲逃无路,人仰马翻,哀鸿遍野。这样,以绝对优势以多胜少,不胜才怪。
    右翼出师不利,成得臣恼羞成怒,急令左翼强攻晋国的上军。
    晋上军由狐偃率领,他按照先轸的意思,佯装失败,向后撤退。因为楚右翼的失败,必然会加大左翼的攻击力度,不如顺势而为,诱敌深入。
    撤退也很有技巧,把树枝伪装在车后狂奔,让敌人产生错觉,就是他们发明出来的。当强悍的楚左翼快追上来时,不料,先轸率领中军主力突然拦住截杀,将楚兵拦腰斩断,晋上军再回过头来,前后夹击。
    这样,原本是一军对一军的打法,现在却变成了晋上军、晋中军两军合力攻击敌人一军的新打法,楚左翼顿时大乱,陷入被动作战。
    这时,早埋伏在附近的齐国军队,也突袭而出,不宣而战,变成了三个打一个,以绝对的优势以多胜少,楚兵还能往哪里走?轻轻松松就给歼灭了。
    楚国的中军本该对晋国的中军作战,但现在,他和谁打呢?没人陪他打了。所以,在这一战中,先轸将楚国实力最强的中军给闲置了,这个策略比较类似后来的“田忌赛马”。
    等到彻底击败了楚国的左右两翼之后,先轸就集合了所有的同盟军队,以绝对的优势,一起去攻击楚国的中军!
    成得臣见大势已去,只好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带着残兵败将逃跑了。

    这一战,先轸运筹谋略,打破常规,一改过去三军对三军的正面冲突,巧妙的利用伏击手段,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了对方的局部兵力,从而取得了最后的完美胜利。
    楚军成得臣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太大的失误,因为以前都是这样打了。但是现在突然出现了新情况,也就无所适从了。成得臣遵循传统的打法,在不知不觉中,也就变相的被变成那个迂腐的宋襄公了。
    先轸的新式打法,在以往是没有人用过的,那么,他这种搞法,算不算搞偷袭搞阴谋诡计呢?应该算得上。但他有没有违背当时的法律战礼呢?这一点应该没有。因为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法律上是不会被禁止的,因为谁都没有想到嘛。
    创新,最大力度的突破传统的束缚,却又不违背现时的法律,这就是先轸一战成名的成功之道。谁先做到这一点,谁就走在了前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5. 为什么古代的楚国人打了败仗之后必须自杀?

    话说春秋之际,楚晋争霸,晋国元帅先轸出奇制胜,一举击败了强大的楚国,楚将成得臣率领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只见晋文公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大喊一声道:“放他一马!让他去吧!大家免得伤了和气。”
    于是,成得臣才得以逃脱,一直逃到了一个叫连谷的地方,才停了下来。
   
    那么,晋文公为什么要放过成得臣呢?真的是因为他很仁义吗?其实未必,这里面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
    1. 当时战车的机动性受到道路的限制,必须保持整齐的队列才有效,若长途追袭,战车并不适合,不太好用。反正追不上了,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2. 晋国、秦国、齐国联合起来,也只能打跑楚国,遏制楚国。如果想反攻到楚国去,则几乎不太可能。
    3. 晋国击败楚国的时候,他请来的两个帮手秦国和齐国,就把楚国的营寨占领了,粮食物资都抢了。如果晋国继续追击楚国,则胜利果实将一无所获,都肥了秦、齐。
    所以,晋文公放弃了追击,大家一起分享捕获的战利品去了。
    这一战的结果就是,晋国遏制住了楚国向北方扩张的势头,使得楚国久久不能北上。当然,晋国、秦国也无法南下。至此,天下也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了。

    再说成得臣逃到连谷,点检残军,中军虽然有损,但还有个六七成的主力;只是左右二军的残兵,仅剩下一二成了。
    成得臣大哭道:“本为了楚国扬万里之威,不想中了晋国人的诡计,贪功败绩,罪不可辞,我还有什么脸面苟活于世?”
    按“楚之法,覆军杀将”的传统,打了这么大的败仗,将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死啦死啦的。
    于是,成得臣与斗宜申、斗勃三位将领,自己把自己囚禁了起来,叫成得臣十五岁的儿子成大心,带着残军,去面见楚王,请求受死。
    楚成王见了成大心,勃然大怒,咆哮道:“你的父亲,有言在先:‘不胜甘当军令。’事到如今,你还来说什么?”
    成大心跪在地上,连连叩头道:“臣父已经知罪了,他当时就要自杀,是臣制止了他,因为他吃了这么大的败仗,就应该让大王来杀掉他,这样才可以重申国法也!”
    楚成王横了他一眼:“我杀?我杀他干什么?楚国国法,兵败者死!他怎么还赖着不去死!你去,叫他们速速自裁,免得污了寡人的刀斧!”
    成大心见楚成王豪无怜悯赦面的意思,就嚎啕大哭着爬起来,走了。
    回到连谷,成得臣询问时,成大心只是哭而不语。
    成得臣叹道:“纵然楚王赦免了我,我又有何面目回去?我还怎敢再见到乡亲父老们?”于是,他遥望着楚王的方向,拜了几拜,就拔出佩剑来,自刎而死了。

    却说楚国有一贤人,名叫蔿贾,(相传为孙叔敖之父),年仅十五六岁,他问他父亲蔿吕臣:“听说令尹成得臣兵败城濮,是吗?”
    吕臣叹了口气,说:“是。”
    蔿贾又问:“大王将如何处置?”
    吕臣说:“他向大王请死,大王也就听了他。”
    蔿贾说:“成得臣刚愎自用,骄傲横行,不可以独任,但是他坚毅不屈,能征善战,若得智谋之人辅佐,自然可以立功。今日虽败,他日再战,能败晋国者,必然还是他!父亲何不劝谏大王,留他一命?”
    吕臣说:“大王已经发怒了,恐怕多言无益。”
    蔿贾说:“父亲难道不记得了吗?我听说,当年大王为公子时,曾有个相士说,大王、子玉(即成得臣)、子西这三个人都是凶死的相,大王为了不让相士的话灵验,就在即位的那一天,赐给了子玉、子西免死金牌各一块。现在,大王可能偶尔忘了,父亲此时何不提醒提醒?”
    于是,吕臣就来见了楚王,奏曰:“子玉罪虽当死,但大王当年曾经给了他一块免死金牌,可以赦免。”
    楚王愕然,呆了半响才说:“噢,寡人几乎忘了,是有这么回事,你今天不说,寡人就真的忘了。”
    就派人去连谷传楚王令:“败将一概免死!”
    但赦令传到连谷的时候,成得臣已经死了半日了。
    左将军子西(斗宜申)悬梁上吊时,因为他长的肥胖,身躯太重,一吊上去,就把绳子压断了,恰好此时免死令到了,所以留下一条性命。右将军斗勃因为要先为成得臣收了尸之后再自尽,所以他也没有死。
    单单只死了个成得臣,这难道不是命吗?所以说做人不可太刚强,太刚强了的,多半就是个死相。

    那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了败仗为什么就要自杀呢?
    自杀这种现象,一般情况下,多发生在身体上无法承受迫害时;或精神上彻底崩溃绝望时。无论哪种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多属个体行为。但作为一种制度,则是楚国所独有的了。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都没有这样变态的法律,这也不为《周礼》所容。中原各国的君主,不要说杀将,即使杀一个奴隶都舍不得,因为奴隶是主人的赚钱机器、工作机器、固定资产,巴不得可以用的更久些,哪个会随便杀掉呢。
    但楚国与中原大不同。
    楚国,是最早摸索实行帝国模式的国家,不再分封独立的领主,高度集权,这样,他的国家虽小,但他扩张的效率却加大了,所以他膨胀的最快,很快就扩张成了当时最大的超级大国。
    春秋初期,各国的贵族都与君王有着非常近的血缘关系,君臣之间都是亲属,所以他们只需要讲“孝”也就够了。但楚国膨胀的快,随着灭国的进度,收编的异族臣属越来越多时,还讲孝,就明显不够用了。
    对于非王室血统的臣属,要讲什么呢?那就是“忠”。
    于是,“忠”观念从“孝”观念里分离出来,也就最早在楚国得以完成。
    什么是忠?敢为君主去死,那就是最大的忠!自杀就是尽忠。君叫臣死,臣必须去死!不死就不忠!
    楚国的君王为臣子们定下这个规矩:打了败仗,你就自杀。这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有利于树立君王的绝对权威,你该死,但君王开恩时可以不死,终归是君王一句话;二是形成这种伦理后,更有利于上层的对内统治,臣子就觉得自己该死;三是打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更有利于君王的对外再扩张。
    我们看成得臣这三个字,史书上一般都写作“子玉”,那为什么又叫他成得臣呢?成,是楚成王的谥号,以标识他是成王的臣仆,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当然,随着人类在黑暗中摸索的进程,这种典型的军国主义作风,早就被无情的抛弃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6. 晋文公为什么可以成为春秋霸主?

    话说晋军战败了楚军之后,正准备班师回朝。
    半路上突然来了一支军马,却是天子的卿士。原来,天子听说晋文公击破了楚军,龙颜大悦,特派快马赶来,叫晋文公留步,因为天子想亲自过来接见他。
    晋文公听了,大惊大喜,自古只有诸侯拜见天子的,哪有天子跑来见诸侯的?现在,天子居然主动要来见他,真是受宠若惊啊。
    于是,晋文公就问赵衰,面见天子,该用什么礼节。
    什么礼节呢?其实就是招待费的问题。
    正在商量,突然又来了一支军马,却是郑文公派来的大夫。
    郑文公是楚成王的小舅子,先前一直追随楚国的,现在,见晋文公胜了,就当机立断,与楚国脱离关系,改换门庭,追随晋国来了。
    晋文公最讨厌这种两边倒的墙头草。
    当年,流亡天下的时候,受尽了侮辱,现在,曹、卫之耻已经雪洗,只有这个郑国的仇恨还没报,他现在又主动跑来拍马屁,怎么办?
    那太好办了,招待费,就全在郑文公身上出气。
    于是,他们就在郑国的“践土”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座大型豪华气派非凡的王宫,用来招待周天子。当然,一切的费用开支,就由那个郑文公来买单啰。
    历史上著名的“践土之盟”,为什么要放在郑国召开呢?原因就在这里。郑文公以前得罪了重耳,现在,他怕他打他,只要不打他,无非是钱吃点亏,人又不吃亏。
   
    到了五月丁未日这一天,周天子来到了郑国的践土行宫。
    在这里,天子向他们庆功,并接受了所有诸侯们的朝拜。各各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庆功宴上,周天子有所暗示的对晋文公说道:“自从伯舅齐桓公去世之后,荆楚强大,欺凌中原,如今幸好又得叔父您仗义剪伐,以尊王室。从这以后,还都得依赖叔父您呀!”
    晋文公听了,面有忧色,因为他还在怕楚将成得臣。他从第一次见到成得臣时,就怕他,现在即使把他打败了,依然还在怕他。
    郑文公看出端倪,就连忙献媚道:“子玉(成得臣)他已经死啦!在连谷自杀啦!这是最新消息。”
    晋文公这才知道,叹息了数声说:“吾今日不喜得郑,喜楚之失子玉也!子玉一死,余人不足虑也!诸君尽可高枕无忧!”
    也就是这一次,晋文公做出了他一生之中最大的一次投资:他一口气赠送给了天子周襄王一百辆战车,和一千名奴隶(即战场上捕获的步兵)。
    这个人情大呀!于是,天子作为回赠,当即就“命晋侯为伯”。伯,就是霸主的意思,诸侯长的意思,老大的意思。除了荣誉之外,还有六件相应的好东西,《史记》上说:
    “赐:大辂;彤弓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珪瓚;虎贲三百人。”

    大辂:就是天子所乘的最高档的豪华车。以后,只要晋文公坐着这辆车出门,走到哪里,就好比天子驾到!
    彤弓矢百:彤弓,就是天子使用的朱红色的弓。矢,就是象征天子的箭,共一百支。这是干什么用的呢?这就可以代表天子,有权征伐射杀天下一切不义之诸侯!
    玈弓矢千:玈弓,就是黑色的弓。箭,共一千支。这是用来代表天子征伐射杀周朝以外四夷的。
    秬鬯一卣:秬鬯, 是当时最名贵的美酒,不是一般普通诸侯都可以品尝到的。卣,是一种盛酒的容器,价格不菲。
    珪瓚:是舀酒时用的一种玉制的勺子,也是奢侈品。
    虎贲三百人:天子的高级保镖,都是高手,三百个。
    天子回赠了这么多,臣子就要按照当时的礼仪再三辞谢,虽然最终还是要收下的,但也得“三让”,礼数一定要到位,以表示自己谦逊的接受,其实心里早乐开了花。
    然后,天子还写了个《晋文侯命》,夸奖晋文公维护了中原文明,收入典籍:“王说:叔父,您应该恭敬的服从王的命令,安定四方,并纠正天子的过失!”
    就这样,晋文公在“践土会盟”上,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从此,晋文公成为了诸侯之长,代理天子管理天下诸侯,而晋国,也就成为了周天子的宪兵部队。
    和齐桓公相比,齐桓公相对比较顺当,但为了获得霸主的封号,却耗尽了一生的光阴。而晋文公比较坎坷,但一战功成,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成为了天下的霸主。他实现了宋襄公想实现却无力实现的理想,结束了齐桓公死后天下十年无霸主的混乱状态。
    晋文公虽也有想当霸主的念头,但绝没有齐桓公、楚成王、秦穆公他们那么强烈,那么绞尽脑汁。偏偏,天子特地赶来,专门指定了要他来挑这个重担。
    也可以说,是周天子的私心在作怪。楚国姓熊的,与天子没有血亲关系;秦国姓嬴的,更没有血亲关系;齐国姓姜的,为周朝母系后裔,只有晋国姓姬的,才是最亲。
    但从大处说,晋文公成为新的霸主,它更大的意义在于,维护了黄河华夏文明对长江楚文明的优势地位。正是:
  晋国君臣建大猷,取威定霸服诸侯。
    扬旌城濮观俘馘,连袂王宫觐冕旒。
    更羡今朝践土盟,漫夸当日会葵邱。
    桓公末路留遗恨,重耳能将此志酬!

    五月二十六日,晋文公以霸主的身份,登上高坛,杀牛祭天,执牛耳,与共饮黄河水的众诸侯们举行了盟誓:大家共辅王室,无相害也!
    晋文公重耳站在高高的盟坛之上,听着诸侯们大声的宣誓,心中百感交集,二十多年的艰辛奋斗,虽说晚成者成大器,但自己已经苍老成这个样子,快要入土的人了,也来的太迟了。
    与当年葵丘会盟上大肆显摆的齐桓公相比,晋文公却显摆不起来。一是晋国此时还并不像当年的齐国那样众望所归,二就是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心病,那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霸占了晋国的河西八城,一直视晋国为奴仆附庸,同时,对晋文公的上台又有着莫大的恩惠。时至今日,晋文公已经功成名就,成为大王册命的天下霸主!秦穆公,他想得通吗?
    想不通!秦穆公苦心经营了二十余年,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啊,最后努力的一切,竟是为晋文公做了嫁妆!与之相比,黯然失色。
    他今天的一切,不都是我给他的吗?没有我,他不知道还在哪里流浪!可是,今天,他已经当上了霸主诸侯长,那我,我又是什么角色?
    秦国,一直都被中原当做犬戎看待,以往所有的会盟,从来都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现在,秦国出兵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后,论实力,我们秦国才是真正的霸主呀!可是,天子太偏心了!这样的会盟,还参加他作甚!不是自取其辱吗?
    于是,熬了这些年,本来有幸可以第一次参加这次中原胜利大会盟的,秦穆公却放弃了,带上他的人,带着满脸的怒气和不屑,不辞而别,打道回府了!哼,你就尽情风光吧,咱走着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7. 春秋时期最善于权衡对手利弊得失的人

    春秋时期,夹在各个大国中间的郑国,生存最为艰难。
    四面八方都是强敌,地理上又没有天险屏障,他们只好把城墙修的高高的,厚厚的。外交上则一直遵循从强原则,倒也颇为左右逢源。
    这一任郑国君主,很不简单,看看他的简历就知:
    齐国强大时,他拜齐桓公为老大,成为葵丘会盟上的座上宾;
    齐桓公死了,宋襄公称霸会盟时,又把他请来做为特邀嘉宾;
    宋襄公很快就被楚成王打跛了,他马上拜楚成王为老大,又成为楚国宫廷里的座上宾;
    当楚国与晋国决战时,他就站在楚国一方支持观望;当楚军战败时,他又第一个蹦出来,拜晋文公为老大,从而有幸成为“践土之盟”大会上的主持人!
    这一任郑君,他就是专横跋扈的郑庄公的孙子;暴烈毒辣的郑厉公的儿子。可是,他既不像他的父亲,也不像他的爷爷,而是自成一派,练就了一身无懈可击的柔术。
    在那个乱世之中,他当了44年的君主,任凭风起云涌,天崩地裂,他自岿然不动,左右逢源,从来也没有吃过亏。所以号为文公。
    郑文公的谥号和晋文公是一样的,都是“文公”,因为他们别的本事没有,都是专做人脉关系、人缘交际的。
   
    晋文公非常讨厌郑文公。
    当年,从你门口经过,你大白天居然把城门关上,敢轻视我。所以,在晋文公当上霸主一年多之后,也就是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决定出兵,要教训教训这个讨厌的郑文公。
    同时,拉上秦国一起干。
    秦穆公给过晋文公好处,晋文公当然也要给点秦穆公好处。现在,秦晋合伙,攻打郑国,出资各半,利益均分,秦国何乐而不为呢?
    秦穆公如果没有晋文公以霸主的身份开路,他根本就不可能将自己的势力一直向东扩张到郑国这边来。
    所以,秦晋两家,看在利益的份上,一拍即合。
    到了九月上旬,晋文公以先轸为帅,带着晋国大军,围攻郑国来了;秦穆公也如期而至,以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为将,带着秦国大军,围攻郑国来了。
   
    郑文公吓的手足无措,慌忙又把城门快快关上。躲着与大伙商量:谁有退兵之计?
    这时,大夫佚之狐说:“秦晋合兵来攻,我们不能硬抗,不如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见秦公,只要能说退秦兵,晋国也就不用怕了。”
    于是,郑文公召见了烛之武。
    这烛之武已经七十多岁了,在郑国担任“圉正”一职,圉正也就是养马的官,小小的弼马温。他努力工作了一辈子,也从没升过职。
    现在,烛之武来了。只见他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看了,无不含笑。烛之武拜见郑文公,奏曰:“主公召老朽何事?”
    郑文公说:“佚之狐说你舌辨过人,欲烦老先生说退秦师,如何?”
    烛之武推辞说:“老朽学疏才浅,当年年轻的时候,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何况如今已经老的快要死了,还能有什么作为!”
    郑文公说:“老先生不要推辞,一直没有提拔你,这都是寡人的过错,寡人现在封你为亚卿,请代表寡人出使秦营。”
    烛之武这才答应。夜里的时候,他们用一根绳子将他吊出城外后,径直来到了秦营。
    秦兵把守在那里,不让他进去。
    烛之武急了,就在营外放声大哭,秦兵把他抓来,禀见秦穆公。穆公问:“你是什么人?”
    烛之武说:“老臣乃郑国大夫烛之武是也。”
    穆公又问:“你哭什么?”
    烛之武说:“哭郑国即将亡国了!”
    穆公说:“你哭郑国,干嘛要跑到我这里来哭?”
    烛之武说:“老臣哭郑,也兼哭秦。因为秦国也要亡国了!可惜呀,可惜!”
    秦穆公大怒,喝道:“我国有何可惜?你说!说不出,斩首!”
    烛之武毫无惧色,为秦穆公说出一段利害关系来:
    “秦、晋联手,攻打郑国,的确厉害,我们已经领教过了。可是,我们灭亡了,若能有利于你们秦国的话,也不枉贵军千里来打。然而,我们郑国地处中原,只方便并入晋国,却不可能并入遥远的秦国。您想隔着晋国来占有我们的领地,您认为您能够得到吗?”
    秦穆公被他这样一说,给说愣住了。
    “我看你也不是个糊涂人,干嘛要劳师费财,甘当晋国驱使的仆役呢?你呀你,你被晋文公当枪使了呀!”
    秦穆公无言以对:“老先生,你继续说。”
    “你们隔着黄河东西为邻,对吧,晋国肥了,你们就瘦了。我活了七十几年,还没见过你这么傻帽的人!晋惠公是你立的吧,河西之城他给你吗?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也是你立的吧,他一上台就宣布跟你断交!晋文公又是你立的吧,他吞并了我们郑国,下一个就是你们呀!您对他们晋国施了三次恩,却不见晋国有分毫的回报!
    “他父亲晋献公还记得吧,当年和虞国合伙联兵,吞并了虢国,回去的时候,就把虞国给灭了!你就是当年的那个虞公呀!”
    秦穆公默然许久:“老先生,您说的对,我这就撤兵,绝不让晋国吞并你们郑国。”
    烛之武这才说道:“你们如果撤军,我们就拜你为老大!我们郑国就是你们秦国的附属国,帮你们遏制晋国!以后,你只要有事往东方来,经过我们郑国,一切免单!(这就是“东道主”的来历。)
   
    秦国不可能隔着晋国占有郑国,且郑国又甘愿当秦国的外援,所以,秦穆公招呼都没打,就独自带着他的人马,悄悄回去了。
    第二天,晋文公知道秦国撤军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却又无可奈何,也只好撤军,悻悻而回。
    郑国有惊无险,再次躲过了一场劫难。
    这一回的功劳,当然是烛之武的,但从大处说,乃是郑文公的国策使然。如果不派烛之武去,换别人去,同样还是这番说辞,只不过口才不如烛之武精彩罢了。毕竟,在权衡对手利弊得失上,郑国君臣上下的对策,都是一致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8. 春秋时期两位著名预言大师的巅峰对决

    由于秦穆公作梗,晋文公没能把郑国拿下。
    不久。公元前629年,狐偃去世了;狐偃的哥哥狐毛也去世了;晋国猛将魏犨也去世了,魏犨醉酒后飙车,栽了下来,把胳膊摔断,吐血斗余而死。这一年,晋文公的左膀右臂归天了一大半。
    第二年冬天的时候,一代霸主晋文公终于也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0岁,在位仅九年。英雄迟暮,不亦哀哉。消息传到郑国,抗到底的郑文公,憋在胸中长达两年半之久的闷气一出,他也去世了。
    所以《史记》上说:“九年冬,晋文公卒。是岁郑伯亦卒。”
    他们都是那个乱世之中,高寿的人,命大的人。
    郑文公死了以后,君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这就是郑穆公。
    晋文公死了以后,君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姬欢。姬欢就是晋文公早年失散的长子,因为认了文赢(秦穆公的女儿)为母,被立为太子,所以,在秦晋两国人的支持下,继承了晋国的君位,这就是晋襄公。

    晋襄公按照父亲的遗愿,将晋文公的遗体安葬到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晋国的发迹之地:曲沃。
    到了出殡的这一天,送葬的车队刚刚出了国都绛城,灵柩中突然响声大作,发出了一种谁也没有听见过的怪异之声,就像牛叫一样,《左传》上这样记载:“柩有声如牛。”
    而晋文公的灵柩,一下子也变的重如泰山,车辆再不能前进。群臣见到这种怪事,无不惊秫骇然!
    就在这时,那个已经老的不能再老了的太卜郭偃,蹒跚而来了。
    郭偃是掌管晋国占卜的官员,首席占卜师,他从晋献公时代就一直辅佐晋国的历任君主,决策国家大事。他的那些神奇的预言,都已被记录在了古代的史书里面。
    花白的须发,满脸的皱纹,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活了多少岁月。但在晋国,从来没有人不尊敬他。
    “等一等,请等一等。先君尚有未了之心愿,现在,先君的在天之灵,就要向我们发布君令了。”
    晋文公已经死了,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
    他心里还惦记着秦国又要来欺负摆布晋国了;还惦记着秦穆公强占了晋国的河西八城一直不还;还惦记着秦国的势力眼看就要越过黄河观兵中原了;还惦记着诸侯霸主的位置,马上就该轮到秦穆公坐了!
    究竟怎样才能摆脱秦国人的控制?他一直思考到去世。
    于是,群臣们都毕恭毕敬的跪了下来。
    郭偃神情庄重的进行了占卜,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预言。献其繇辞曰:
  “有鼠西来,越我垣墙。我有巨梃,一击三伤。”
    什么意思呢?
    郭偃解释说:“数日之内,必有强兵从西方而来。我军击之,大捷!这是先君在天之灵,发出的最后命令!让我来转告大家。”
    群臣再次下拜,叩头礼毕,灵柩中的声音就顿时停止了,也不觉得重了,送葬的车辆又可以向平时一样正常行驶了。
    中军元帅先轸按照郭偃的占卜,推测揣摩道:“西方者,必然是秦国也。”马上就派密探前往秦国打探消息动静,不题。
   
    话分两头。再说中原郑国的君主郑文公刚一去世,秦国曾经留驻在郑国守城的将领,已经掌获了郑国城门的钥匙,欣喜若狂的派快马通知秦穆公,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来偷袭郑国,里应外合,一举灭之!机不可失!
    秦穆公接到密报,连夜与蹇叔及百里奚一帮老臣商议。
    蹇叔应该算得上是那个时代不亚于郭偃的少有先知了。
    他凭着高超的相人术,成为秦国的首席大夫,辅佐秦穆公28年,使得秦国越居为大国。现在,他已经有九十九点九岁了,老的不能动了,可他的眼睛,还是那么的犀利。
    蹇叔说:“让军队千里跋涉偷袭远方的国家,又岂能掩人耳目?如果郑国有所防备,我军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就会产生叛逆的念头。这样,不好哇!”
    但是,偷袭郑国的计划实在太诱人了。所以秦穆公问:“怎么不好?”
    蹇叔说:“帮他们守城,又去偷袭他,这叫失信;乘着人家办丧事去打人家,这叫不仁;明知道成功了利润小,不成则害处大,还这样做,就叫不智。有了这三失,所以臣知道这样不好!”
    秦穆公怫然不悦:“寡人三定晋君,再平晋乱,威名著于天下!谁不识我赢任好的大名?只因晋重耳在城濮战败了楚国,寡人才把霸主之位暂且让他先坐了!如今重耳死了!天下还有谁能挡得住我?”
    蹇叔又说:“别急,别急,不如派人先去晋国吊唁,再去郑国吊唁,探清了两国的动静,再做定夺不迟。”
    秦穆公忿然曰:“若先吊唁,后出师,往返之间,几乎又是一年过去了!等等等!寡人都等过六十岁了!真是越老越胆小!”

    于是,不听。
    召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号称三帅,选精兵两万人,发战车四百乘,千里奔袭郑国而来。
    孟明视,百里奚之子;白乙丙,蹇叔之子;西乞术,秦国土著人。
    出兵的这天,蹇叔拄着拐杖来送,在他的眼里,这群彪悍矫健的虎狼之师,个个脸上,呈现的都是一副死相!所以他哭喊着说:“哀哉!痛哉!我只能看见你们出,却看不到你们入啊!呜呼~”
    秦穆公一听,给气坏了,大怒道:“你哭什么哭?想扰乱军心吗?”
    蹇叔说:“臣安敢哭你的军队?臣自哭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蹇叔哭师”。蹇叔已经预先知道了事情的结果,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个预言。
    秦穆公喝道:“死,就那么可怕吗!你活的岁数难道还不够长吗?多少人活不到你一半!你也该知足了!”
    白乙丙见父亲哀哭,就准备推辞了不去。
    蹇叔这才擦干了眼泪说:“我们父子享尽秦国荣华富贵,出征作战,是你身为人臣的分内之事,这一战,就算死,你也得去!我有锦囊妙计一封,你现在把它随身携带,行军布阵,过关遇险,可以打开来看。”
    孟明视、白乙丙大喜,收了锦囊,带着部队,雄赳赳出征去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9. 秦穆公为何要千里奔袭遥远的郑国?

    蹇叔给了一个锦囊, 孟明视和白乙丙都以为是什么破敌制胜的妙计,所以心里暗暗高兴。走在半路上,打开来看时,只见上面仅有两行字:
    “此行郑国不足为虑,但要提防晋国!崤山地险难行,务必再三谨慎!我会在这个地方为你们收尸!”
    二人顿时目瞪口呆,急忙将锦囊扔了,连声道:“咄!晦气,晦气!”
    当他们经过崤山的时候,依旧平静的和往常一样,一路上,畅通无阻,并不见一个晋兵敢来阻挡询问。孟明视暗笑道:“这蹇叔果真是老糊涂了!”
   
    军队从冬天的十二月丙戌日出发,一路向东,走到第二年春正月,已经越过晋国,到达天子的王城洛阳了。穿过洛阳,就是郑国。
    彪悍的秦国大兵,个个手持器械利刃,就这样突然出现在了京师里!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一时人心惶惶。
    连天子周襄王也吓的大惊失色,慌忙将宫门快快关上,躲入房间,从窗户里偷偷窥看。
    只见秦军将领传令道:“这里是天子的所在!不要乱了礼仪,冒犯了王威,请收起武器,下车徒步前进!”
    洛阳是禁止携带凶器的,否则就是谋反。若硬要经过,那就将盔甲脱下,卷起兵器,背在包裹里,以平民身份路过。
    于是,秦兵纷纷跳下战车,仅仅只摘下了头盔,他们乱点着脑袋,遥向着天子的方向,嘻嘻哈哈挥着手表示致意。
    走在最前面的牙将,名叫褒蛮子,此人骁勇善战,力大无穷,他看见前面有测速的监控,限速15码,禁止飙车,他就炫耀脚力,平地一越而起,登车飞驰,狂奔不已。
    众将士一看,难道我们不如你吗?于是,都争先恐后的跳上车,去超他的车,大军如疾风闪电一般,霎时间就不见了。
    所以这一天,这一会,京城里就有三百多辆车超速,被载入了史册。
    望着秦军像坐拖拉机赶集的农民一样离去,周襄王还在心惊肉跳。王子虎叹道:“秦军如此骁健!谁能敌当?这一去,郑国完蛋了!”
    周襄王有二三十个孙子,其中一个是王孙满,当时年龄还小,他从门缝里观看之后说“未必”。襄王问:“你小童子有何高见?”
    王孙满说:“拿着凶器过天子门,这是无礼;又超车闯红灯,这是轻薄。无礼则易乱,轻薄则少谋。秦军此行,不能害人,只能害己,必有败辱之事也!”

    却说郑国有个商人,名叫弦高,以贩牛为业,赚了不少的家产。
    这几日,他又接到京师的一笔大单,他就在郑国、卫国贩了几百头肥牛,准备去洛阳交易。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恐怖的消息,秦国就要来偷袭郑国了!
    弦高大惊:“郑国是我父母之邦,万一灭亡,我也无家可归。”
    时间紧迫,于是,弦高心生一计,一面派人星夜去奔告郑国,好教速作准备。一面又打点了犒军之礼,选了肥牛二十头,亲自驾着小车,一路来迎接秦军。
    周朝与郑国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滑国,秦军已经自西向东到达了这里,弦高也自东向西到达了这里。
    弦高远远拦住秦兵,拿出四张牛皮做见面礼,高叫道:“郑国使臣在此,愿求一见!”
    秦兵禀报中军。孟明视倒吃了一惊,暗想道:“郑国怎么这么快就知道我们来了?还派个使臣这么远来迎接?且看他来意如何。”
    弦高见了秦军主帅孟明视,便诈传郑君的命令说:“鄙国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远道而来,特派下臣弦高前来迎接,一尽东道主之谊。……”
    然后,献上肥牛二十头,犒劳秦国大兵。
    孟明视和白乙丙面面相觑,无奈的说:“看来,郑国人已经知道我们偷袭的计划了,现在怎么办?”
    白乙丙说:“还是被我爹说中了,千里袭人不太好办啊。”
    “我宣布,偷袭计划作废,”孟明视沮丧地说,“还是按蹇叔的意思,回去吧。”
    就这样,秦军千里迢迢白跑了一趟。而那个弦高则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郑国于危亡,所以后来弦高被郑穆公封了一个高官。

    秦国与郑国相距1500里之遥,即使灭了郑国,也不可能得到他的土地,那么,秦穆公明知这样,为什么还要不远千里来偷袭郑国呢?
    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 郑国君主和晋国君主都去世了,两国暂时乱糟糟一片,所以,这对秦穆公来说,就应该是个绝好的出兵良机。
    2. 按列国志的说法,秦穆公是想灭了郑国后,用郑国的土地交换晋国的河东地区,这样,他就可以变相的有效扩大地盘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知道是否真的可以实现。
    3.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前面已经说过了的,秦国远处西戎,只好因地制宜强化奴隶制,他们以“人口”为第一资源,而不怎么像中原诸侯那样以土地为第一资源。
    (比如犬戎大闹镐京,他们只掠夺人口、牲畜、物资、钱财,能带的都带走,不能带走的城池,则一把火烧掉,夷为废墟!)
    所以,秦穆公千里奔袭郑国,主要是来抢人、抢钱的。把有钱的郑国人都抓去当奴隶,霸占他们的财产,将他们改装成免费的战争机器,秦穆公就一夜暴富了。
    他看重的就是这个利益,相当的诱人,只要发了这一笔财,就更加有钱有势了,不愁占不到更多的土地。
    这就是秦穆公明知得不到郑国的土地,却还要冒险千里奔袭的原因。
    所以,我们看到了:
    当孟明视认为偷袭郑国不能成功时,就马上改变了目标,去偷袭滑国,麻雀再小也有肉,捡一个比掉一个强。
    于是,滑国遭殃了。当天夜里,秦兵顺手牵羊,将滑城一举击破。滑君仓惶逃奔狄国去了。
    秦兵在滑国大肆烧杀掳掠,反抗的杀掉,壮丁抓走,妇女、儿童、牲畜、财宝全部装上车,临行时一把火,销毁作案现场。然后带着战利品,打道回府,边走还边说,这一趟跑亏了,没赚头。
    滑国的土地,沦为一片废墟,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滑君一个人了,已经不能复国,所以,秦兵走了以后,滑国的土地就合并到了卫国,后来又归了晋国。
    如果郑国没有弦高,就该郑国是这幅场景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0. 春秋时期最惨无人性的一次围剿歼灭战

    话说秦军偷袭郑国未遂,便顺手牵羊灭了滑国,满载而归。
    回去的时候,一定得经过崤山。
    崤山是从中原进入陕西的大门,前后四百八十里天堑,主峰一千九百米,高山险陡,深谷如函,中间裂开一条大峡谷,道路艰险难行,最窄的地方,仅能容一辆马车通过,两车不能并行。
    这条大峡谷是进入秦国的必经之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后来战国时期,就在大峡谷的东端修了著名的函谷关,西边修了潼关。)
    这里,正是蹇叔所担心的地方。
   
    却说当时,晋国元帅先轸放过了秦兵,假作不知道,让他们偷袭郑国去了,无论他们是胜是败,总是要从这里回去的,那就来个“瓮中捉鳖”,偷袭他们。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先轸来见晋文公重耳的儿子晋襄公,说:“秦军主力已经越过我们的边界,攻打郑国去了,这正是太卜偃所说‘有鼠西来,越我垣墙’。如果我们来个伏击,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歼灭!机不可失!”
    晋襄公很害怕:“哎呀,人家又没惹咱们,干吗偷袭人家?”
    晋国大臣也有一半人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没有结果,就去征求那个最老的元老赵衰的意见。赵衰也含糊其辞,不敢表态。
    先轸恼怒了:“‘一日纵敌,世代遭殃’!如果你们都怕事的话,那就以我个人的名义去吧!无论成败,都与晋国无关!”
    大家这才都没意见了。晋襄公终于批准了先轸的作战方案。
    先轸屈指算来:秦兵于冬十二月出发,春正月经过洛阳,二月灭了滑国,转来时,四月初必然经过渑池。渑池是秦、晋两国的交界之处,西边有崤山峡谷,乃必经之路。
    于是,先轸就在这里做好了战斗部署,设下重重埋伏包围圈,以逸待劳,静候他自投罗网。
   
    公元前627年4月13日,孟明视率领着疲惫不堪的秦国远征军回来了。他们带着抢来的奴隶和财宝,缓慢的向前移动。
    这一带的地名,也颇有特色,都是什么上天梯、堕马崖、绝命岩、落魂涧、鬼愁窟、断云峪等等,都是有名的险处,需要下马推车而行。
    孟明视传令:“过了崤山,便是秦境,这里十分难走,小心在意。”
    但是,还是和来的时候一样,没有遇到一个晋兵。天空,也犹如死一般的寂静。
    走着走着,道路越来越窄,竟然没有路了!
    众秦兵发起喊来:“前面堆着一片乱木,堵住了去路,人马都不能通过,如何是好?”
    孟明视心中生疑:“这乱木从何而来?莫非前面真的有埋伏?”不觉紧张了起来,他就亲自上前来看。扒开乱木,向前寻路,但见岩旁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五个字:“文王避雨台。”
    碑的旁边,竖着一面高高的红旗,旗竿约有三余丈长,旗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晋”字。旗子下面都是乱木纵横。
    孟明视看了说:“事已至此,就是有埋伏,也只能快点向前走了。”遂传令道:先将旗竿砍倒,再把柴木搬开!
    谁知这面晋字红旗,正是埋伏在这里的晋军作下的记号。
    晋军紧张的埋伏在山上,蓄势待发,大气也不敢出,为了不发出响声,每个人嘴里都衔着一根草,而眼睛则盯着那面红旗,耐心地等待着这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
    旗子一倒,就知道秦兵已经到了,就像鱼儿咬钩一样。
    霎时间,鼓声大作,躲在山上的晋兵,将早已准备好的巨石,从高处推了下来!
    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什么武器,都比不上漫山遍野的大石头了,因为石头最终是要滚到谷底去的,用不着瞄准,一击必杀!这个,在当年就叫做“炮”,石字旁的砲。
    满山的石头轰然而下,秦军的战车,当场也就噼里啪啦被砸了个稀烂!两万骁勇的秦国大兵,脑袋被砸开了花。他们在不见天日的狭谷中鬼哭狼嚎!
    悲哉!惨兮!
    死到临头,他们居然连对手究竟是谁都没看清,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挂掉了,满山的肉饼,仰望着天空:“哎呦,好疼!是哪个王八蛋扔的石头啊!”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最残酷、最骇人听闻的一次战争。史称“崤山之战”。
    严格的说,这在当时还不能叫战争,这只能叫躲在暗处坑人、害命!因为战争的一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和谁作战,他们就死翘翘了!
   
    孟明视连连叫苦:“悔不听蹇叔之言!”慌忙撤军,准备后退到宽阔的地方去,但埋伏在山下的晋军早放起火来,烧的秦兵焦头烂额。孟明视等三帅无计可施,只好坐以待缚,束手就擒。
    这时,晋兵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把伤亡惨重的秦兵堵的严严实实,杀得血污溪流,尸横山径,并不曾走漏了一个!
    秦军全军覆没了。
    秦穆公的精锐,就这样被先轸给废了!二三十年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老本,毁于一旦,再也没有向东争霸的实力了。
    而那个先轸,却一战成名,达到了其个人军事生涯上的辉煌巅峰!没有人指责他的阴险、残忍或不道德,只会被永远的载入史册,以供后人膜拜。
    春秋五大战役,先轸一个人就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两场!城濮之战,是历史上首次参战人员最多的战争,而崤山之战,则是历史上首次杀人最多的一次了。
    以往的战争,胜利方都会尽可能的保护俘虏,因为俘虏捉回去就是可以卖钱的奴隶。但这一次,全部杀掉了!不留一个活口,绝不能让秦穆公知道他们究竟去了哪里!
   
    血洗了秦军之后,秦国人带来的战利品,当然都归了晋国。而孟明视等三帅,也被押到了晋襄公的面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1. 古代秦国的君王为什么喜欢穿黑衣服?

0.jpeg

    秦穆公很早就有一个梦想,要把他的势力一直向东扩张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但是,秦国的远征军还没拿下郑国就惨败了。《史记》上说晋兵崤山之战:“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一个人也没跑脱。
   
    晋国打这一仗,正是在为晋文公办理丧事期间。
    凡办丧事,按当时的礼仪,就应该穿着“素服”,也就是白颜色的衣服。但穿着丧服不好打仗,那怎么办呢?晋襄公就化悲痛为力量,把丧服染成了黑色,所以,都穿着黑色的丧服去与秦国人作战。
    这就是历史上的“晋襄公墨缞败秦”。墨,就是黑色;缞,就是丧服。这样虽然是会被认为“非礼”的,但不久,黑色就成为了晋国的流行色,举国上下都以穿黑衣服为时髦了。
    因此,《左传》上说:“晋于是始墨。”就是说,晋国从这个时候起,开始流行黑色了,以后继续这样流行,那就没人再说什么非礼了。
    所以,春秋时期,流行穿黑衣服,最先是从晋国开始的,秦国人还是跟在他们后面学的。
   
    话说当时,晋襄公穿着黑色的衣服,押着秦国的三帅奏凯而归。他的后妈赶来了。
    晋襄公的后妈,就是晋文公的夫人文嬴,也就是秦穆公的女儿。她知道三帅被擒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跑来故意试问襄公:“听说我军大胜,孟明被捕,这是社稷之福呀。但不知已经把他们杀了没有?”
    襄公说:“明天就把他们三个献于太庙,然后行刑。”
    文嬴说:“秦晋两国关系那么好,都是孟明等人妄动干戈,我父亲深恨此三人,不如放了他们,让我父亲亲手处决!以释两国之怨,岂不美哉?”
    襄公问:“放了?恐怕不太好吧。”
    文嬴说:“覆军杀将,兵败者死。楚兵败了,成得臣被诛。难道秦国就没有军法吗?何况区区几个败将,你杀了也无益啊。”
    襄公悚然动心,也就把秦国的三帅给释放了。

    先轸正在吃饭,听说晋襄公已经把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给放了。碗一摔,赶了过来,瞪着襄公怒气冲冲地喝问:“人呢?”
    晋襄公不敢与他对视,支吾道:“……放了,……母夫人叫放了他们,寡人就把他们放了。……”
    先轸勃然大怒:“呸——!”一口唾沫吐到了晋襄公的脸上,“孺子!好不懂事!我们前线血战,花了多少力气才捉到这三个人!她女人家一句话就给放了?你今天纵虎归山,将来悔之晚矣!”
    晋襄公这才醒悟:“元帅说的是,寡人之过也!”拉起衣角,将脸上的唾沫拭干净了,马上派人去追,谁追上了,就是一等功。

    却说孟明视三人,脱了大难,一路狂奔,来到黄河边上,并不见一个船只,不由仰天长叹道:“天绝我也!若晋君反悔,追了上来,我死不足惜,只恨无人能回去向主公报信了!”
    哭声未停,忽见一位渔翁,荡着一条小艇,从西而来。
    孟明视高叫道:“渔翁渡我!”
    渔翁道:“我这船,只渡秦国人,不渡晋国人!”
    孟明视叫道:“我等正是秦国人,快来渡我过河!”
    渔翁问:“是从崤山回来的?”
    孟明曰:“然。”
    渔翁说:“吾奉蹇叔之令,在此等候多日了,将军快快上船。”
    三帅刚一跳上小艇,晋国的追兵就赶来了:“秦将军留步!”但看见他们已经上了船,抓不住了,便心生一计,翻身下马,“我给你们送马来了,请将军笑纳!”
    孟明视就像脱钩的鱼儿一样,再也不肯上当了:“岂敢,岂敢!三年之后,如果我还在,我当亲自再来拜君之赐!”
    就这样,崤山之战,仅仅只逃回了三个人。
   
    被斩掉精锐的秦国,再也不能对晋国构成什么威胁了。
    先轸一鼓作气,率领大军,重新收复了河西八城,将河西的秦国官员全部赶走,宣布自即日起, 与秦国断绝一切外交关系,以前曾经与秦国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也一概作废!
    至此,反复维持的“秦晋之好”,这次终于彻彻底底的破裂了!
    河西八城,终于又回归到了晋国人的手中。
    秦国人又被重新赶回到了崤山以西,再也不能饮马黄河了。
    两国边界的局势,再一次重新恢复到了晋献公时代。
    晋国人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再说秦穆公得知了全军覆没的悲惨消息后,惊愕的表情,在他的脸上凝固了八分钟之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他回想自己的一生,回忆过去的一切,还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么大的重创与刺激。辛辛苦苦的经营,最终毁于一旦,仅仅只剩下一个泡影。
    他不想再见到任何人,他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子里,三天三夜,焦虑和狂躁,轮番攻击着他的脑细胞,使他显得更加的苍老。
    晋国人的心,都是黑的!太他妈的黑了!
    咱无冤无仇的,你们居然这样对我下毒手!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我还对你们有大恩呀!有三代的恩呀!到头来,我不过只是促成了你们的霸业,却牺牲了我自己。
    最后,愤怒的秦穆公,歇斯底里地骂道:“孟明!你这个猪!蠢猪!”
    孟明视等三帅回来了,自知难逃一死,跪在地上,一言不发。
    “起来。”秦穆公淡淡道。
    三帅长跪不起:“死罪!死罪!”
    秦穆公喃喃道:“回来了就好,回来了比什么都好!”
    左右群臣议论纷纷:“杀了他!百里孟明,丧师辱国,其罪当诛!当年,楚王杀了成得臣警告三军,主公也当如此!”
    秦穆公突然悲怆的放声大哭,他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痛苦:“都是寡人连累了你们啊!不听蹇叔、百里奚之言,利令智昏,罪在寡人!”
    痛哭之后,秦穆公依然还用三帅领兵,对孟明视更加礼待了。
    孟明视见秦穆公不仅不杀他,反还继续重要他,便对天发誓道:“最多三年,必报崤山之恨,以雪晋人之耻!”

    古书上说,“秦尚黑,为水德。”
    那么,秦国人也崇尚黑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从秦穆公晚年开始的。
    五行之中,水为坎,其色主黑。
    秦国早先,生活在荒蛮的犬戎地带。秦穆公的父亲为了“水”,为了能够把马放到黄河边上来,他就向东迁徙,定居在了雍城这个地方。对水的崇拜,对水的渴求,终于在秦穆公这一代实现了。
    秦穆公已经成功的把秦国的疆域扩到了黄河边上,但是,得而复失,却又眼睁睁地被晋国人赶回去了。再也不能“饮马黄河”了!
    为了重新获得“水”,为了能给死去的将士们报仇雪恨,秦穆公奋发图强,大不了从头再来!尚黑!尚黑!在晋襄公穿上了黑衣服之后,他也穿上了黑衣服。看谁比谁更黑!
   当然,他们崇尚黑颜色,主要还是对水的渴求。也是对失掉水的痛心!
    所以当时,秦晋两国都是流行穿黑衣服的。只不过后来,几百年过后,是秦穆公很多代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统一了全国,才让黑衣服在整个天下卖的最贵。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2. 古代战神必须死的极其惨烈方能位列仙班

    话说晋国元帅先轸偷袭了西方的秦国主力之后,秦穆公再也没有力量与晋国叫板了。
    还没来得及庆贺,北方的翟国又打来了。
    北方翟国的国君,名叫白部胡,率领着举国之兵,趁着晋文公的丧事,攻打晋国来了。
   
    晋襄公大惊:“我们晋国和翟国向来井水不犯河水,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的要跑来攻打我们?”
    先轸奏曰:“主公有所不知,先君文公,当年流亡到了翟国,一住就是十二年!翟君待我们礼遇甚厚,以季隗、叔隗两位美女嫁给了先君文公与赵衰。后来先君返回了晋国,翟君又派人前来拜贺,而先君文公在世之时,什么好处也没曾给过他们,但翟君一直念着先君的好处,所以也就一直隐忍着不肯开口罢了。现如今,翟君的儿子白部胡刚一继位,他就自恃其勇,与我们翻脸,想乘着丧事前来讨伐。”
    当年,晋文公流亡翟国时,欠下了翟君一大笔钱,后来翟君想要晋文公立他那个在翟国出生的儿子为太子,晋文公也没答应。因此,翟国从晋国捞不到什么好处了。
    所以,晋襄公说:“趁着丧事来打我们,那就是我们的仇人!请元帅为寡人重创翟国!”
    先轸再拜推辞说:“因为放走了秦国三帅,臣一时激怒,唾了主公脸上一口,无礼甚矣!无礼之人,不堪为帅。愿主公罢了臣的官职,另择良将!”
    襄公说:“爱卿为国发愤,乃忠心所激,寡人岂不能谅解?今日抵御狄人,非爱卿不可,请再不要推辞!”
    先轸不得已,只好领命而出。

    来到中军帐,先轸点集诸军,开始布阵。
    以他的儿子先且居为先锋;以栾盾、郤缺为左右队;以狐射姑、狐鞫居为合后,发战车四百乘,出了国都北门,望箕城这个地方进发。
    箕城有一个大谷,谷中宽阔,正是便于车战的好地方。旁边树木较多,可以埋伏。栾、郤二位将军,分别埋伏于左右树林之中。
    等待先且居与狄兵交战,假装失败,将狄兵引到谷中,伏兵齐起,翟君可擒也!
    二狐再引兵接应,以防狄兵来救。
    诸将得令,都按先轸的计谋行事。

    不数日,晋军、狄军相遇于箕城,两军各自安营停当。
    第二天一大早,狄君白部胡亲自上前挑战。
    先轸的儿子先且居略战了几个回合,引兵而退。
    白部胡率领着百余骑狄将,奋勇追来。被先且居诱到了大谷之中,左右伏兵突然袭击,将狄兵包围了起来。
    白部胡抖擞精神,左冲右突,拼搏了良久,百余骑狄将眼看就要全部被消灭时,白部胡终于杀出了重围,没有一个人挡得住他。
    刚刚逃到谷口,遇着一员大将,“飕”的一箭,正中白部胡的面门,白部胡“呀”的一声,翻身落马,当场死亡!这一箭,从脸上进去,从脑后穿出!
    射箭的人,乃是新拜的下军大夫郤缺。
    卻缺看他的着装头饰,认得是狄国君主,大喜过望,就像捕获了最大的猎物一样,翻身跳下车来,愉快的割下了白部胡的脑袋!

    再说先轸坐在中军帐,静候佳音。当他听到白部胡被斩、狄兵大败的消息时,他就站了起来,缓缓遥向着晋襄公的方位祝贺道:“主公有福!”
    然后,先轸提笔写了书信一封,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并不通知任何一个将领得知,他就独自一个人,乘着一辆战车,悄悄出营去了。
    再说白部胡的弟弟白暾,领着一支军马,前来接应。
    白暾此时还不知道他的哥哥已经死了,走在半路上,突然遇到先轸的单车冲了过来,以为是诱敌的先头部队,慌忙提刀迎战。
    先轸站在车上,单手提着一条戈,挡住了去路,满脸铁青一样的颜色,瞪着两眼,大喝一声道:“谁敢与我决战!”
    白暾大惊,倒退了数十步。但仔细再一看,对方仅仅孤身一人,也就不怎么怕了:“快!快!围起来!用箭射,射死他!”
    弓箭手们马上围了过来,乱箭齐发,一起向先轸射了过来。
    先轸奋起神威,一手驾车,一手挥戈,驰骤纵横,往来厮杀!一个人对付一个团队,如入无人之境一般。狄军大骇!
    两个回合下来,先轸的单车将狄军的阵型冲的大乱!瞬间就击毙了狄兵头目三五人,兵士二十几人,而他的身上,却并无半点伤痕,一箭也射不中他。
    原来这些弓箭手,惧怕先轸的神勇,先自手软了,发出的箭,都没了力量。况且先轸身上披着铠甲,如何射得进去?
    先轸见狄兵的乱箭射不伤他,遂仰天长叹一声道:“我不杀敌,不能证明我的勇猛!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我的勇猛,再多杀人又有何益?我看这个地方倒不错,那就让我死在这里吧!”
    说完,他就解开了身上的盔甲,挥手抛向了天空。赤着身子,好让箭能射他。
    顿时,箭如雨下,先轸的身子,也就变成了一个大刺猬,密密麻麻的利箭插满了他的全身。一代名将,一位春秋两大战役的完胜者,竟然选择了这样一种令人费解的方式,就这样悲壮的死掉了!
    先轸死后,他的尸体就一直站在那里,没有倒下。所谓“身死而尸不僵仆。”
    过了好久,白暾见他不再动弹,才敢走上前来,准备割下他的首级。
    只见先轸两眼一瞪,怒目侧视着他,脸上的颜色就和活着时一模一样。白暾心中一惊,不寒而栗,大惧之余,不由问曰:“这人是谁呀?”
    军中有个人认出来了:“呀,这不是中军元帅先轸吗?他怎么可能会出现在这里!”
    白暾听说是先轸元帅,不禁感叹道:“真神人也!”
    于是,白暾率领众狄兵慌忙下拜,跪在地上,磕了头之后问道:“神呀!您太神武牛叉了!我们能够在战场上亲眼目睹你的英姿,虽死也无憾!请允许我们把您的遗体带回狄国,供养在我们的神庙里吧!”
    先轸的尸体,直挺挺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胡须迎着微风,冉冉飘起。
    白暾等人仍跪在地上,不敢起来,又叩头问道:“神呀!莫非,您是还在想着,要回到您的晋国?如果您想回到晋国,我等当亲自送您回去。”
    说完。只见先轸的尸体“扑”的一声,扭头倒了下去,不偏不倚,躺在了他的战车上。
    白暾说话算数,与晋军罢兵息战,将先轸的尸体清洗的干干净净,运回到了晋国。半路上他还在问:“神呀,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不太明白。”

    先轸,死的极其悲壮,极为惨烈,也就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战神。这是继蚩尤之后的又一位战神。古代的战神,不仅必须战无不胜,又还得死的与众不同!
    死后成神,位列仙班。这可比任何公、侯、王、霸的级别都高得多了。后来的“兵圣”孙子、“武圣”关羽,都不能与他相比,毕竟,“圣”只是人(高人)的层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3. 春秋战神为何要以极端的方式了却一生?

0.jpeg

    话说狄军大败服输后,白暾将先轸的尸体送还晋国,交换回了白部胡的尸体。
    晋军凯旋而归。先轸的遗体,连同他留在办公桌上的那封信,也就是遗书,也一并转交到了晋襄公的手中。
    晋襄公看了遗书,叹息不已,怜惜先轸之死,便亲自为他下葬,只见他两眼睁开,其面如生。晋襄公抚着他的尸体说:“将军死于国事,英灵不泯,遗表所言,足见忠爱,寡人不敢忘也!”
    先轸的遗体这才又闭上了眼睛。于是,晋襄公就在先轸的灵柩前拜了他的儿子先且居为中军元帅,以代替父亲的职位。
    再后来,人们就在先轸去世的地方箕城,为他立了一个庙来纪念他这位战神。
   
    一代名将先轸,指挥了三次大的战役,分别是:击败南方的楚国;击败西方的秦国;击败北方的狄国。三次都是大获全胜,奠定了晋国霸业的基石。
    可他为什么要在最后一次战争取得胜利之后,竟采取极端的方式来了却一生呢?
    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先轸的成功之道,不被当时人接受。反而受到指责。
    先轸指挥的第一次大战,是与楚国的城濮之战。首次运用谋略,打破常规,一改过去的传统打法,巧妙利用伏击手段,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对方的局部,从而取得了最后的完美胜利。
    这是一种策略创新,一改过去的两军对决。
    但在许多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士兵们眼里,并不认可他的这种搞法。甚至怀疑他不会疆场厮杀。尽管他打了个大胜仗,那不过是投机取巧罢了,有失公正,也有失武将的风度。
    因为当时的战争,人们都只佩服最勇猛的不怕死的敢直面冲阵的牛人,比如像南宫长万那样的,在单挑决斗中靠实力获胜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即使一国之君晋文公,当时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明明该授予他这个总指挥长一等功,却偏偏有意将一等功赏给了那个毫无作为的狐偃。
    有人替先轸不服。
    晋文公是这样解释的:“先轸要主动与楚国作战,‘毋失敌’;狐偃却说应该避免与楚国作战,‘毋失信’。胜利,只是一时之功;守信,才是万世之利也。所以,不会打仗的狐偃,就应该得一等功。”
    连一国之君晋文公也没把先轸的功劳太当回事。
    在晋国处于最为关键的时刻,先轸用他的谋略,来证明了他的“能”。从此改变了天下的格局,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战争观。但在当时,却由于他的超前,而不能得到多少人的认可!只会受到非议和指点。
    这真是一种无奈的痛苦!

    第二,为了武将的尊严。
    先轸指挥的第二次大战,是与秦国的崤山之战。
    这次比上次更为令人发指,居然躲在山上,乘人不备,用大石头将人家活活砸死!
    这一战,胜利更大,但瞧不起他的将领更多了。这样赢,也叫本事啊。比如有个叫狼曋的将领,非常勇猛,他就不服先轸。不服他,却又不愿意反他,所以在史书中被称为君子。
    先轸作为一个武将,被人看不起,被误认为不会打仗,这简直是一种侮辱。
    因此,在他指挥的第三次大战,与狄国的箕城之战取得胜利之后,他就一个人单车去挑战狄军的一个军队。先轸就用他高超神武的技艺,来证明了他的“勇”。
    人们以前只看到了他的创新,却都不知道他本来就是传统战法里最厉害的那个人。他要告诉人们,他是传统战法里的高高手,只不过,那些,都是被他早就抛弃了的东西。

    第三,君臣关系,已经无法继续和睦相处。
    为释放秦国三帅的事,先轸一恼火,就吐了一口痰吐到晋襄公的脸上,事后又非常失悔,不管怎么说,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太不应该以这种态度,这种方式。
    这样下去,他就会变成凌驾于君主之上的权臣。虽然脾气暴躁,但却并不想这样。虽然他在军事上狡诈多端,心狠手辣,但他的为人,却是尽忠为国,耿正忠诚,最后,竟不惜以死来殉了一个义字。
    如果他不死,晋襄公再怎么封赏他呢?很难办了。
    先轸就用他的死,来证明了他的“忠”!
    正是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他的成就,早已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他的能,却不易被人理解!他的勇,又不为人所知!而他的忠,却已经是无处置放!

    所以,先轸在他留下的遗书中,这样说道:
    臣,知道自己的罪过,对君主过于无礼。但是,主公您不仅没有责罚我,反而还委以重任。臣深感不安。
    这将是我最后一次出征了,如果侥幸可以获胜,那您将如何赏赐我呢?当我归来之时,不接受赏赐,这是有功而不赏;若接受了赏赐,则又是无礼也可以论功了。
    有功不赏,那就乱了国家法度,以后再如何劝别人立功呢?无礼论功,也同样是乱了国家法度,以后再如何惩治有罪之人呢?功罪紊乱,何以为国?
    所以,我只有再不回来了。
    我将驰入狄军之中,借于狄人之手,来替主公您,讨伐我当面冒犯君王的罪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4. 频临破产的秦穆公为何能够战胜强大的晋国

0.jpeg

    秦晋崤山之战后,孟明视一门心思练兵复仇,过了一年多,他向秦穆公请示,可以出兵讨伐晋国了。
    秦穆公鼓励他的壮志,把秦国最后的四百乘战车全部交给了他,让他安心去作战。
    但实力悬殊,不是对手,孟明视这次又吃了个大败仗。被晋军杀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已无法继续作战,只好扔下盔甲、兵器、战车等军用物资,光着人逃跑了。
    晋军一边捡着宝贝,一边乐呵呵地讥笑说:“孟明视拜谢不杀之恩,这就是他专程跑来送给我们的厚礼呀!”
   
    孟明视又气又急又恨,他把秦穆公的老本又输掉了,他无奈的带着残兵败将离开了晋国。他知道,他这一回去,必然是个死!
    但这一次,秦穆公已经非常的淡定了,全无嗔怪之意,依旧派人去郊外迎接慰劳;依旧还是那句老话,人回来了就好;依旧还是委以重任,让他继续领兵。
    孟明视羞愧难当,为报答秦穆公的信任,他就把他的家产全部都拿出来,一半赔偿给了阵亡的家属,另一半充军,继续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军士,来年还要讨伐晋国!
   
    但是,元气大伤的秦穆公,已经再也没有资本能与晋国继续抗衡了。怎么办呢?
    《史记》上说,“戎王使由余於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
    戎王,就是西域戎族各部的大王,地位好比中原华夏这边的周王。
    由余,祖籍晋国,为躲避战乱,很小就随着父辈流亡到了西戎。因为他能说晋国话,所以就作为戎王的特使,来到秦国视察。
    这一段含糊其辞的话,有三个悬念:
    为什么在秦穆公连续两次惨败之后,戎王就突然听说他“贤”了呢?戎王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派出特使,来考察、视察秦国(观秦)呢?秦穆公为什么要向戎王特使展示他的宫室和积蓄呢?
    我就用今天的语言习惯,来为大家简单的翻译一下:
    秦穆公,他已经输红了眼!就拿出他的房产土地(宫室)作抵押,贷款借兵,准备和晋国做最后一次殊死搏斗!万一又输了,宫殿就赔给了戎王,秦国也就彻底破产了!
    虽然史书上对秦始皇的祖先写的比较含蓄,不肯明说原因,但其实认真看,这些因果关系还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
    由余作为西域戎王的特使,他来“观秦”,就是来做资产评估的,看秦穆公还有多少值钱的货,看他的房子宫殿究竟能值什么价,能贷到多少款,还可以借给他多少兵。
    当由余看到秦穆公攒下的巨额财富后,瞠目结舌,暗叹一句:该累苦了多少人呀,正是为了获得这些东西,才是祸乱的根源。
   
    于是,向西戎借兵之后,秦穆公的三军兵马,很快就又凑齐了。
    公元前624年,也就是崤山之战后的第三年,夏五月,孟明视第三次率领大军,讨伐晋国来了。
    出征的时候,孟明视说:“我已经败过三次,这一战,不雪耻,不回来!请主公您亲自随我出征,您就看着我怎样教训晋国人吧!”
    秦穆公欣然前往,这一回,他陪同着孟明视一起出征。
    大军踊跃沸腾,倾巢而出,士气极其高昂!一路过关斩将,杀败晋军前哨,强行渡过了黄河之后,孟明视传下将令:将所有的战船,全部烧掉!
    战船一烧,谁也回不去了!孟明视说:“主公!我并非存心想要劫持您!而是我军屡战屡败,士气已经衰了,现在,咱们三军将士,自断归路,有进无退,就是死,也请您陪着我们一起死在这里吧!”
    秦穆公曰:“善。”
   
    于是,孟明视亲自为先锋,长驱直入,向晋军杀了过来!但是,即使这样,秦军依然不是晋军的对手,一败涂地,自不必说。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晋国都城。晋襄公召集君臣,商议拒敌之计。
    先轸的儿子先且居说:“困兽犹能斗,况大国乎?秦君屡败,这次亲自出马,恐怕不胜不归。”
    最老的元老赵衰说:“秦国的国君亲自上阵了,看来他们已经愤怒之极!这次起倾国之兵,将与我们决一死战!我们秦晋两国,世代友好,如果硬拼,秦国就完蛋了!看在以往的面子上,还是算了吧。”
    赵衰又引用了诗经里的一首诗说:“怀念着你的祖先,修明你的德行”,力劝晋襄公以和为贵。
    此时的晋襄公,很难抉择。秦穆公已经拼命来了,如果不胜,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如果打下去,秦国就没了。
    恍惚之间,晋襄公似乎看到了他的父亲晋文公,晋文公生前受到了秦穆公太多的好处,此时此刻,晋文公微笑着向晋襄公点了点头。
    于是,晋襄公传令道:“坚守四方,不要与秦军交战,平息两国的纷争,就从现在开始吧!”
    如果按照晋国神汉郭偃的推算,此时击败秦国,易如反掌,正应了卦象上的“一击三伤”!但人性中总有那么闪光的一点,晋襄公放弃了反击,他不忍心疯狂的秦穆公就这样凄惨的死去。
    这样,晋国严守不出,不许与秦国交战,秦穆公的军队冲到阵前,当然也就所向披靡,总算,是赢了最后一盘。
    所以,这一次交战,《史记》上说:“晋人皆城守不敢出。”
    不是真的不敢出,而是有心让的,让他们赢一次,以平息以往的怨恨,平息心中的那口怨气!
    古人虽有“哀兵必胜”之说,但这也是有条件的,还得看对方是否给你这个人情。
   
    得胜的秦穆公,毫无顾忌的在晋国的地盘上耀武扬威,没有一个人敢上去为难他。打到哪里,也就赢到了哪里。
    于是,秦穆公带着他的得胜之师,大摇大摆的在晋国的地盘上任意横行,畅通无阻。最后,他来到了黄河大拐弯外的崤山。
    当年,战死在这里的无数将士们,尸骨几乎已经快变成了化石。
    秦穆公亲自为这些死去的冤魂,收检了尸骨,埋藏在了山谷的僻坳之处。宰牛杀马,大办祭奠仪式,所有的将士,一起放声大哭,无不落泪。三军哀恸,鸟兽为之凄恻!
    秦穆公说:“喂,将士们!不要吵嚷,我要告诉你们,古人办事,虚心听取老年人的意见,不会有什么过错。我因为不听蹇叔、百里傒的计谋,而造成了过失,所以发出这样的誓言,好让子孙后代们记住!”
    秦军在这里痛哭了三天三夜之后,秦穆公说,走!咱们回去吧,中原的人,太狡诈了,老子再也不来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5. 秦穆公究竟算不算春秋五霸之一?

    晚年的秦穆公,改变了策略,又重新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中原的市场已经没有他的份了,他就把目标锁定为西方的犬戎。
   
    那个戎王的特使由余,来秦国做资产评估的时候,曾经与秦穆公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秦穆公问:“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来治国,然而还经常会发生一些变乱,西戎夷却没有这些东西,他们又是如何治理民众的呢?难道不更加困难吗?”
    由余笑着说:“这些东西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根源所在。自从古时候黄帝做礼乐法度起,虽以身作则,带头贯彻,也仅仅只不过小治而已。
    “后代的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着法律制度来限制阻碍民众的自由,民众感到痛苦了就会怨恨君主,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不断的互相怨恨,就会发生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之事,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
    “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并不需要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也。”
   
    秦穆公退朝之后就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就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忧患。像由余这样有才能的人,正是我的祸害,我该怎么办?”
    大臣们就纷纷出主意:
    第一步,挑拨由余与戎王的关系;第二步,赠送戎王一批歌舞伎女,改变他的心志;第三步,留住由余,延误他回国的日期。第四步,把由余挖过来,为己所用;第五步,用由余为向导,去征服犬戎!
    于是,秦穆公每日好酒好肉招待由余,并经常向他虚心请教,慢慢的,也就把戎族的地形和兵力,了解得一清二楚。
    而戎王早已接受了中原的歌舞伎女,非常喜爱迷恋,整整一年不曾迁徙,更换草地,牛马死了一半。
    由余多次向戎王进谏,戎王都不听,秦穆公又屡次派人秘密邀请由余,于是,由余离开了戎王,归顺了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相待,对他非常尊敬,向他询问应该在什么样的形势下进攻戎族。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的计谋向犬戎各部扩张,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增加了十二个附属国(部落),开避了千里疆土,终于称霸于西戎地区。
    所以,《史记》上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另一说:十四),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有许多种版本,有的把秦穆公列为五霸之一,有的则把他排除在五霸之外。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
    我前段时间在网上做了个测试,有89%的朋友投票为“是”,只有11%的人认为“不是”。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秦穆公并不是五霸之一。理由如下:
    许多人是因为看到“秦穆公独霸西戎”这几个字后,就想当然把他也列进了五霸之内。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因为《史记》上说,秦穆公在征服了西戎以后,周天子也知道了这个喜讯捷报,就马上派人过来向他祝贺,为秦穆公颁发奖品,奖了他一面“金鼓”。(《史记*秦本纪》)
    如果秦穆公是中原霸主的话,那么,周天子的奖品就应该是代表天子可以征伐任何诸侯的“大辂”、“彤弓矢”这些东西了。而不会只是指挥器物“鼓”。发鼓给他,就是鼓励他继续向西方外族征讨。
    成为霸主的两个条件:一要天子正式册封,赏赐一块文王武王在天之灵享用过的牛肉干,所谓“赐胙”;二要召开一个诸侯大会,让有身份的大诸侯们都聚在一起盟个誓,表个态,都公认他为天下的盟主。
    很显然,周天子既没有册封秦穆公为所有诸侯的霸主;秦穆公也没有像“葵丘会盟”、“践土之盟”那样大会诸侯。
    因此,秦穆公就绝不是春秋五霸之一了,两个条件,一个也没达标。虽然他也可以算做一霸,但却排不进最强的前五名。说他算一霸是可以的,但说他是五霸之一,则不对了。

    又过了几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在风光中去世了。他对他的儿子们说,这些财富,都是老子的!老子今天要把他们带走,如果你们也想过这样的生活,那就自己去挣!
    临死的时候,他用了比天子更阔气更豪华的规格来安葬自己,带到地下的无数金银财宝不算,仅活人,就陪葬了一百七十七名!当时秦国的许多忠臣良将,也都随着他一起活埋到了土里!
    所以《史记》上这样说:“秦穆公开疆拓土,辟地千里,东征晋国,西霸犬戎,但是他最终却没有当上诸侯的盟主。他也该这样。因为他一死就置百姓于不顾,拿活人为自己殉葬。古代帝王中好的他不学,却夺走百姓所同情的好人和良臣,把国力都搞衰了,人才也没了。由此可以断定,秦国再也不可能东进了。”
    他的谥号就是“穆”,古书上写作“缪”,两个字是通用的,所以秦穆公就是秦缪公。(本作品出于阅读习惯,一律写作“秦穆公”。)
    穆的基本字义:恭敬、严肃、沉默、强壮、诚信。
    (缪的基本字义:绸缪、准备、谋划、错误。)
    因此,秦穆(缪)公三个字,就是秦国最强壮的公,最严肃的公,最守信的公,最不爱说话的公,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公,同时,也是最荒谬的公,最臭棋的公。
    他一生都在创业,都在谋划,都在图强,却又不知不觉中,精心为他人做嫁妆,全部贡献给了晋国。这难道还不够荒谬吗?
    一个谥号,概括了他的一生。
   
    秦穆公几次在优势状态下出昏招,也就彻底奠定了晋国的百年霸业。此后,秦穆公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秦国也就逐渐淡出了中原人的视野,甚至,有的时候都不知道他们又游牧到哪里去了。
    晋国,才是当之无愧的诸侯之长,雄踞中原的天下霸主!


                   (第二部,已结束)
                       谢谢观赏!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篇: 晋文公重耳时代的大事年表

0.jpeg

    前676年,晋献公元年。晋国原为北方边陲小国。
    前672年,晋献公五年,骊戎部落首领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骊姬和少姬,进贡给献公为妃。
    前665年,骊姬为晋献公生下一个儿子,叫做奚齐。献公有意要立奚齐为太子,便疏远了原来的三个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这一年,公子重耳已经33岁了。

    前664年,献公十三年。北方狄戎大规模入侵华夏。
    前663年,“诸侯长”齐桓公北上攘夷,大破山戎。
    前662年,献公十五年。晋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前661年,晋献公响应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号召,以抵抗狄戎为名,获得扩军编制,晋国从此升级为拥有两军的中等国家。
    前660年,西方的秦国君主去世,年轻的新君嬴任好接班继位。
    前659年,献公十八年。这一年,即是秦穆公(嬴任好)元年。
    前656年,晋献公逼死太子申生,改立幼子奚齐为晋国太子,史称“骊姬倾晋”。二公子重耳、三公子夷吾都受到牵连。
    前655年,晋献公派人刺杀儿子重耳。重耳逃到北方狄人部落,从此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这一年,晋献公假途灭虢,一箭双雕,阴谋吞并虢国和虞国,晋国版图空前倍增。秦穆公来娶晋献公之女为妻,史称“秦晋之好”。
    前654年,晋献公又派人追杀自己的儿子夷吾,三公子夷吾因此逃到西边的梁国。
    前652年,晋献公讨伐狄国,因为他们收留了逆子重耳。
    前651年,献公二十六年。夏,葵丘会盟,周天子册封齐桓公为诸侯霸主。晋献公来迟了,没赶上这次盛会,秋天,他就去世了。

    前650年,献公一死,晋国大乱,权臣里克连杀两位幼君,酿成惨案。二公子重耳害怕被杀,拒绝回国为君。三公子夷吾则在妹夫秦穆公的扶持下,冒险回国,杀死里克,平息了晋难,是为晋惠公。
    前649年,晋惠公上台后,拒绝支付秦穆公的报酬。
    前648年,晋惠公拒绝支付秦穆公的报酬
    前647年,晋国大饥荒,向秦国借粮,秦穆公慷慨解囊。
    前646年,秦国大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乘机攻秦。
    前645年,秦晋之好宣告破裂,两国爆发“韩原之战”。晋国战败,惠公被捕,将河西之地割给秦穆公。秦国自此扩张到了中原的黄河边上。
    前644年,释放回国后的晋惠公,担心他哥重耳夺权,便派人前往狄国追杀重耳。于是,落魄的公子重耳,不得不再次流亡天涯,来到齐国避难,却意外的成为了齐桓公的女婿。
   
    前643年,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了。
    前642年,齐桓公的儿子们,互相争夺君位。宋国君主宋襄公出兵平定齐国纷争,扶立齐孝公为齐国新君。
    前641年,宋襄公想继续齐桓公的衣钵,成为新一代的诸侯霸主。
    前640年,因齐国内乱,公子重耳离开了齐国,再次流浪天涯。
    前639年,宋襄公以“霸主”自居,约集天下诸侯,召开“鹿上之盟”,不料,却被楚成王砸了他的会场,把他抓去扣押了三个多月。
    前638年,宋襄公与楚国爆发“泓水之战”,惨败而回,打残了一条腿,从此一蹶不振。这一年,公子重耳流浪到了宋国。
    前637年,宋襄公在忧愤中去世了。晋国的晋惠公也去世了,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一上台,就与秦国断交。秦穆公誓要灭了晋怀公。这一年,重耳流浪到了楚国,楚成王资助他从秦国回国夺权。于是,重耳又流落到了秦国。

    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扶持下,重耳返回晋国,杀死他侄子晋怀公,终于成为晋国的君主,是为晋文公,漂泊大半生,已经62岁了。
    前635年,晋文公重耳帮周天子平息王室叛乱,得到八座城池的赏赐。
    前634年,楚成王起兵北上,欲争霸中原。
    前633年,楚国强攻宋国,宋国危急,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决定与楚国抗衡,向天子申请扩军,从而获得三军编制,成为中原大国。
    前632年,晋、秦、齐三国联手,以晋军元帅先轸为总指挥,与楚将成得臣展开“城濮大决战”。一战定乾坤,成得臣兵败自杀。晋文公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霸主。晋国从此掌握了雄踞天下的霸权。

    前631年,晋文公67岁。
    前630年,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烛之武夜见秦穆公,说退秦师。
    前629年,狐偃、魏犨等老臣相继去世。
    前628年,冬,春秋第二位霸主70岁的晋文公重耳去世。儿子晋襄公继位。接着,郑国君主郑文公也去世了。秦穆公趁着这个机会,出兵远征郑国。
    前627年,秦军主力千里奔袭郑国未遂,在返回途中,被晋国偷袭重创,全军覆没,只逃脱了三个人。秦国从此再不能称霸中原。
    前626年,楚成王被他儿子相逼,自杀而死。
    前625年,秦国再次攻晋,又败。戎王遣使由余来秦国考察。
    前624年,秦国第三次攻晋复仇,晋襄公严守不出,秦得胜而回。
    前623年,退出中原的秦穆公,无奈的转向西戎地区发展。
    前622年,晋国元老赵衰去世,他的儿子三十出头的赵盾,成为权倾朝野的总执政官。赵氏家族,从此独大于晋国。
    前621年,秦穆公去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03:07 PM , Processed in 0.3505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