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0|回复: 1

[转贴] 郭沫若:《杜甫的地主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2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2-28 10:50 PM 编辑

杜甫的地主生活

作者:郭沫若

节选自《李白与杜甫》

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到了成都之后,靠着朋友的帮助,不久便着手经营浣花溪畔的草堂。起初的面积并不大,只有一亩地光景。

在他去梓州时,成都草堂已经经营了三年,规模大有可观了。着他以下的一些诗作吧: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萧实处觅桃栽》

桃树发育快,布局宽,一百棵桃树的栽种,估计要五亩地左右。草堂的园子可就够大了。当然,除种桃之外还旱有其他的花木,因为他说的是园子“未满”。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从韦续处觅绵竹》

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恺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一一《凭何邕觅恺木栽》

除桃园之外,又曾布置竹林、恺木林。恺木林是“十亩”。竹林呢?有一百亩还多。《杜鹃》一诗里说过: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

这“一顷余”是实数,不是夸大,因为他有一次除竹,一下便所去了一千根。

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爱惜已六栽,兹晨去千竿。
——《营屋》

能够一次去掉一千根的竹林,要占地一顷多,是一点也不夸大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底子,所以当严武第三次入蜀,他《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武)五首》之四里面有这样的豪语: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草堂里的竹林占一百亩地以上,自然有一万竿竹子可供他所伐。

他的成都草堂在经营就绪之后,他也经常赞美他所栽种的竹木: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恺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堂成》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层奸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怀锦水居止》二首之二

把这些诗读起来,要说杜甫过的不是地主生活,那是很难令人首肯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在梓州时曾经送他的老弟杜占回成都去料理草堂,他有五律一首谆嘱他:

久客应吾道,相随独尔来。
熟知江路近,频为草堂回。
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
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

后四句,赤裸裸地是一种地主心理。鹅鸭不少,怕被人偷掉,故“宜长数”;柴门闩好,不要乱开,提防强盗进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与杜甫》 - 写作原因

197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郭沫若的新作《李白与杜甫》。其中“扬李抑杜”的倾向,一望可知。在此之前,郭沫若对李白、杜甫本来有过公正的评价。

1953年4月,郭为杜甫纪念馆的题联是: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963年春,郭为李白纪念馆的题联是: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那么,郭沫若为什么要突然180度大转弯呢?

原因是毛泽东最喜欢“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三李”中又最喜欢李白。对杜甫的诗,毛泽东一向不甚喜爱。1958年1月,在为大跃进作舆论准备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说:“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在游杜甫草堂时,毛泽东以不甚欣赏的口吻,说杜甫的诗是“政治诗”。毛泽东尤其不满学术界“扬杜抑李”的倾向,要翻这个案。一位70年代参加《辞海》中国古典文学条目修订的学者回忆,他听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说过:“毛主席之所以有扬李抑杜的想法,那是因为前人对杜甫的诗注家太多,号称‘千家’;李白的诗注家太少,同为大诗人,注家相差却如此悬殊,觉得有点不平,而在他看来,李白诗的成就与价值又并不在杜诗之下。”

一向紧跟毛泽东的郭沫若,便响应号召,写了扬李抑杜的《李白与杜甫》。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1:58 AM , Processed in 0.0347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