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1

《图说金融》第36期:不一样的投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30 07: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近日,“中国大妈抄底黄金对战华尔街”的段子在网络走红。段子虽是调侃,但各地“抢金”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价、房价连年上涨,老百姓担忧财富缩水的理财“刚需”。与改革开放初期无财可理的窘境相比,现如今理财渠道已日趋多元,从银行理财到基金,从国债到茶叶,从国内到国外,老百姓的理财已大不一样。本期图说金融,带你回味不一样的理财。




2.jpg
中国人自古重农轻商,理财意识薄弱,再有钱的商人也被称为“贱民”。60年代,商品严重短缺。老百姓的多少喜怒哀乐都跟一张小小票证相连。要说那时老百姓有什么理财观念,就是用少得可怜的收入,凭票按时按量地买到那点少得可怜的吃穿用品。有一句顺口溜“副食品,粮布票,它比生命还重要;半斤肉,二两油,宝书一举不知愁”,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3.jpg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老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人们的理财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勤俭节约让位于能挣会花。1982年,冻结了三十余年的民间金银买卖开始松动,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1985年,国家首次允许黄金制品内销。菜市口百货第一天卖黄金首饰,总共4枚素戒指,放在一个一尺见方的小托盘里,每个也就三四克重。来看的人不少,但却一直没人买。当时黄金一克标价是54.4元,可那时候普通人工资一个月也就30来块钱,连1克黄金都买不到。




4.jpg
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中国来说是个资本市场混沌初开的年代,市场经济、企业股份制改革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80年代末,国债发行困难,虽然利率高达10%以上,可是还没人买,银行只好打折促销,最低打到七折。一张100元的国债,一年下来变成了140元,一群精明的上海人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倒卖国库券的热潮。凭借“七进八出”的简单盈利模式,国库券“黄牛”们赚得盆满钵满。






80年代初期邮市开放,到邮市购买邮票的大部分是收藏者。由于当时投资渠道少、文化单一,一部分想富裕起来的群众进入了邮市,并将邮票作为一种投资品种。随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邮市,炒作行为也愈演愈烈,1985年、1991年和1997的三次邮市高潮便是最有力的明证。每一次狂潮,邮市爆棚,几近疯狂。大户们为运送邮品,甚至动用了当时罕见的微型汽车,邮票价格却被严重扭曲。其结果是少数投机者赚了钱,大多数中小户资金被套牢。混乱中,真正的集邮爱好者远离了市场。




6.jpg
进入90年代,随着保值储蓄的取消、利率的连续下调、利息税的征收,股票、国债、保险、房地产、邮币卡渐渐成为老百姓的投资渠道。1992年,沪市全面开放股价,沪指在三天之内从616点蹿至1429点,不少万元户变成百万富翁。造富效应引发了人们对股市的巨大热情,“一证一单”被热炒。一证指的是“股票认购证”,持有该证便有资格参与新股摇号,黄牛时常将价值30元的认购证炒到几百上千元。而“一单”则是指委托单,由于交易所开放初期营业部严重供不应求,一个营业部一天只能完成几十单业务,而不得不限量发行委托单,一张1元的委托单也最终被黄牛炒到200元甚至更高。




7.jpg
90年代,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股票的价值仍然没有得到合理认识。“南风窗”杂志曾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福建省一位老干部离休后到深圳安度晚年,遇到深圳市公开发行股票。出于老革命、老党员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热情,将一辈子的积蓄几万元,全部购买了股票。没有想到的是,在深交所开业、股票上市以后,老人所拥有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百万元,把老人吓的寝食不安,急忙给福建省委组织部去信汇报情况,在得到不是“不义之财”的回复后老人才放心。这个故事曾传为笑谈,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股票的认知情况。




8.jpg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乏黄金崇拜,认为黄金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腰包渐鼓后,黄金理财也自然进入了老百姓的视野。1999年12月,新中国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金条,千禧纪念金条遭到抢购。在北京菜百,30多公斤的黄金转眼工夫就卖完了,营业员点钱点得手上都起了泡。当时排队的有不少老人,在雪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都把几万几十万的现金抱在怀里。据报道,央行每次发行的金银纪念币均受到热捧,一些热门产品有价无市。





90年代前期,对于投保人来讲,是值得怀念的黄金岁月;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则是惨痛的回忆。1999年之前,寿险公司可以自由定价,为抢占市场,多家公司的保单预定利率超过7.5%。1997年12月1日,所有预定利率在7.5%的产品正式停售,有的公司停售前一个月的业务量甚至占全年业务量的一半左右,并集中爆发在停售前一天。一位业内人士回忆:“当时签单还能收取现金,那天营业部里桌子上全是钱,有好几百万。”由于人身险公司多采用高预定利率,随着央行屡次降息,保险业也因此背负上沉重的利差损包袱。




10.jpg
进入新世纪,消费者的理财观念已经日渐成熟,在理财、投资方面的需求越来也越多元化。2004年,银行业推出首款理财产品,虽然只能拿美元买,但却第一次将“理财”两个字引入寻常百姓生活中。在很多人眼里,银行理财是一个新生事物,没人敢买。按照当时的行情看,这款产品收益具有吸引力,还不收利息税。可随着国内人民币升值,再加上美联储连续降息,随后的收益还不及人民币存款。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07: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2006年底,牛市已然起步。缺乏金融知识又想进入股市淘金的老百姓发现,基金经理可以“点股成金”,年收益30%以上的比比皆是,不少人因此成了基民。在2007年的牛市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基民账户上的收益也跟着跌宕起伏--股指爬上6000点的喜悦还未消退,转眼就掉入了被套的“深渊”。2007年,基金公司推出QDII,中国投资者从此迈入了“国际化理财元年”。普通投资者通过QDII基金,第一次尝试资产全球化配置。不幸的是,QDII刚出海就遇上金融风暴,打击了投资者的热情。




12.jpg
经过牛熊转换的洗礼,老百姓的理财心态也发生了转变,增值的需求开始让位于保值。从穷日子走出来的国人认识到:激进地理财能做到不赔钱已属不易,跟风式地买股票、盲目地买基金以及银行标榜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最后损失惨重的投资者不在少数,将大笔资金投到高风险的产品中并不明智。财富开始从股市、基金回流到银行存款、国债等无风险产品上。一些曾经信心满满的理财者如今账户上只剩银行存款,或多或少都是因为受过理财的伤。




13.jpg
2004年2月,内地第一个内地理财产品问世后,四大国有银行也在2005年初开始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业务由此拉开帷幕。最初发行的产品主要投资于央行票据和国债,预期收益率从2.4%到3.1%不等。由于当时银行理财产品多为保本保息,一度引发外界“高息揽储”的质疑,但这并不能阻挡储蓄资金向理财产品的大搬家。2009年后,迎合了投资者保本需求,又能提供高于存款利率的银行理财获得大发展。截至去年末,银行理财的规模已经超过7.1万亿元。





1998年,中国取消福利分房政策,开始施行住房货币化政策。房地产快速发展,除了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大大增加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成为近十年来最火、也是最成功的理财方式。第一批“房奴”承受了“吃螃蟹”的焦虑,扛过了既还房贷又要养家的苦日子,时代也反馈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过去十年因为房产的升值幅度已经达到了10倍,直接导致有房者与无房者财富差距扩大。不少家庭利用房贷杠杆,实现多次买进卖出,其获利的空间就远远不只10倍。




15.jpg
如果说上世纪银行还需要以“支援国家建设为名”促销国债,现如今,银行发愁的是如何应付排队的人群。近年来,国债发行极为火爆,很多银行开门没多久就被抢购一空。为避免网点门口再次出现排队长龙,银行开始利用网银销售国债,但仍供不应求。由于目前短期理财产品收益不高,风险无法预计,而且市场上有了降息的预期,因此,老百姓此时更愿意锁定收益相对较高、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





和往常需要去银行、证券公司问东问西不同,理财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随着技术的进步,ATM机、电话银行和网银替代了大部分的人工服务,来办理业务的客户相当数量是以不会网上操作的中老年人为主,以往被储户抱怨的排队难问题也迎刃而解。年轻人不仅大量利用网银处理查询、转账服务,更多人开始用“理财夜市”、 “手机理财” 来打理资产,购买理财产品,网络借贷也成为新兴理财方式。




17.jpg
近年来,天价拍品时常见诸报端,吸引着老百姓的眼球,收藏市场逐渐被大众所认知。名人字画、瓷器、红酒、玉石、茶叶、甚至陨石都随着中国人的收藏热升温。银行也趁热打铁,不仅接受艺术品做抵押,还推出了挂钩白酒、茶叶的理财产品。但专家也指出,对于工薪家庭,收藏市场实际上是个很不靠谱的理财领域。做收藏的前提也有两点:一是确实热爱这个领域,能从收藏娱乐中得到享受;二是是业内中人或资深人士,对于类似产品有较多的了解。





盘点二三十年来的变迁,中国的理财市场如今确已大不一样,投资渠道丰富而多元,机遇与风险并存。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八九十年代投资国库券、原始股的尝鲜者,还是2000年初的第一批幸福“房奴”,通过理财实现财产增值,无一例外都需要专业的理财知识、先人一步的远见和敢于冒险的勇气。




19.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01:37 AM , Processed in 0.0300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