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8|回复: 0

[转贴] 一戰100週年歷史諷刺八月槍砲聲仍在迴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4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戰100週年歷史諷刺八月槍砲聲仍在迴響

来源:亞洲週刊 夏語冰
2014年8月31日 第28卷 34期

aa531.jpg 一次世界大戰一百週年,但「八月的槍砲聲」似乎還在百年之後迴響。從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哈馬斯的戰爭到叙利亞內戰,關鍵是國際關係的格局還是充滿了誤判。一戰百年,中國已從積弱到強盛,但美、日仍然以百年前之心態藐視中國。中東戰火不斷也與百年前鄂圖曼帝國垮台、大英帝國分割土地不公息息相關。一九一四與二零一四之世界風雲何其相似,歷史災難會以不同形式和面貌驟然現身。


a528.jpg

澳洲士兵在比利時依波爾的戰壕

a529.jpg

正投下炸彈的戰機:一戰首先使用

a530.jpg

一戰時期巨炮


二零一四年八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百週年紀念。八月的槍砲聲,似乎還在百年之後迴響。關鍵是今天國際關係的格局還是充滿了誤判,參與博弈的各方,無論是大國還是激進組織,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錯判了形勢,結果形成了難以彌補的悲劇。在權力的傲慢下,在意識形態的迷霧中,人類自相殘殺的悲劇再現,也使政治愚昧決策再現,形成了巨大的歷史諷刺。

一戰前的世界形勢與百年後的今天極為相似,全球遍地烽火,中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大打出手,叙利亞內戰三年,十六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中東火藥庫與當年的巴爾幹半島又有何異!烏克蘭動盪不安,兵燹連連,俄羅斯總統普京思圖恢復沙皇盛世,鼓吹大俄羅斯主義,蓄意與美國、歐盟對峙。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民族對立、種族火併、宗教仇恨的火藥味,百年後仍未稍歇。行刺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百年後成為塞爾維亞民族英雄,足見時代怨恨依然存在。而中東難見和平,又與百年前鄂圖曼帝國垮台、大英帝國分割土地不公息息相關。

百年前,日本蹂躪中華民族和中華大地。百年後,日本已無侵略實力與膽量,但仍保有辱華之心和不放棄佔領中華海島釣魚台列嶼的企圖。日本與菲律賓、越南在東海與南海叫囂,以美國為後盾,欲挑戰中國之崛起。百年前的中國在北洋政府主政下,國力疲軟,南北分裂,國不成國。一戰百年後,形勢劇變,中國巍然成為舉世強國,但美、日仍無法忘懷當年中國積弱之慘狀,而以百年前之心態藐視中國。

百年劇變,但國際情勢詭譎複雜,一九一四與二零一四之世界風雲又何其相似!歷史不會重演,亦不會走直線,但歷史災難卻會以不同形式和不同面貌驟然現身,而使人類一再受苦。加沙走廊巴勒斯坦平民三週內冤死二千人,猶太人以納粹對付他們的殘忍手法反制巴勒斯坦人,歷史正義與人道考量煙消雲散。人類顯然未從一戰百年歷史中學到教訓!

一九六二年十月,美蘇兩國因古巴飛彈危機而劍拔弩張,核戰一觸即發,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肯尼迪)在百忙中讀到了剛出版的猶太裔女作家兼通俗史家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Tuchman)所撰的《八月的槍砲》(The Guns of August)。這部敍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的經典著作,學者專家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值得一讀的史著之一。被飛彈危機弄得焦頭爛額的甘迺迪很感慨地說,當年德國人、奧地利人、法國人和英國人都是因愚蠢、自大、自卑和誤判情勢,而一起絆倒跌進戰爭的漩渦裏。甘迺迪說﹕此次古巴飛彈危機如果處理不好,史家也許會寫一本《十月的飛彈》來諷刺我們。幸好飛彈危機在美蘇兩國領導人的自我抑制和各讓一步的明智處理下和平落幕,而成為日後世界各國處理危機的典範。

列強領袖像患夢遊病

二零一二年,澳洲裔的英國劍橋大學聖凱撒琳學院歐洲近代史教授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推出《夢遊者們﹕歐洲如何在一九一四年開戰》(The Sleepwalkers: 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克拉克認為當時歐洲諸強領導人都好像患有夢遊病,每個人都不清醒,而且每個領導人之間都錯估彼此,於是大家都變成夢遊者,一起跌進生靈塗炭的夢境。克拉克的《夢遊者們》出版後,頓時洛陽紙貴,壓倒了其他為紀念一戰百週年而推出的應景之作。不少史家認為《夢遊者們》乃是繼《八月的槍砲》之後,寫得最好亦最具可讀性的一戰源起著作。目前有關一戰爆發的著作至少有二萬五千本。

李安導演的名片《斷背山》編劇之一拉利.麥克默崔萊(Larry McMurtry),曾獲普立茲獎和奧斯卡編劇獎,在德州鄉間擁有待售的二十九萬本書和私人藏書二萬八千本。今年七月十三日,《紐約時報星期書評》主編問他一個問題﹕你認為每個愛讀書的人死前一定不能錯過什麼書?麥氏答道﹕愛爾蘭詩人葉茲(William Butler Yeats)的Crazy Jane詩、十九世紀的小說,以及塔克曼的《八月的槍砲》。《八月的槍砲》獲一九六三年普立茲獎,塔克曼又於一九七零年推出另一經典《史迪威與美國人在華經驗》,詳述脾氣火爆的美國將領史迪威在二戰與蔣介石失和的經過,獲一九七二年普立茲獎。塔克曼於一九八九年辭世,享年七十七歲。

一九一四年夏天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近代史上稱為「大戰」(Great War),由於戰場在歐洲,又稱「歐戰」。英國作家威爾斯(H. G. Wells)發明了「以戰止戰」(the war that will end war)的口號,但沒有人想到,一戰卻成為世界史上(甚至是人類史上)災難最慘重的戰事之一。從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動員六千五百萬軍隊,二千萬軍民死亡(其中八百五十萬為軍人),二千一百萬人負傷。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日耳曼帝國等三個帝國土崩瓦解,巴爾幹半島、東歐和中東出現新國家。一戰重塑了世界地圖,改變了地球的政治面貌。一戰後歐洲年輕的一代被稱為「失落的一代」(或稱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為人類開啟永恆的噩夢

但一戰亦為人類的戰爭行為開啟了永恆的噩夢,其中包括﹕德國首次使用毒氣戰(化學武器);英國首先使用坦克(戰車);戰場上首次出現飛機轟炸;戰場上到處是戰壕;德國潛艇橫行公海;砲火集中,死傷慘重,英軍曾於一九一六年七月一日當天陣亡二萬多人,四萬多人受傷,為人類史上所僅見。因戰爭時間長、武器殺傷力大、參戰國多,二戰死亡人數約五千萬至八千萬人,其中以蘇聯喪生二千六百萬人至三千萬人最為慘重。

一戰導火線是在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五十歲皇儲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和他的四十六歲懷孕妻子蘇菲(Sophie,已生三個孩子),在波斯尼亞首都塞拉耶佛(Sarajevo,又譯薩拉熱窩)遭十九歲的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族激進學生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開槍打死。普林西普被判二十年徒刑,一九一八年因肺病死於匈牙利監獄。斐迪南夫婦遇刺後,奧匈帝國(成立於一八六七年)於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向塞爾維亞宣戰。八月一日,德國向俄國宣戰;八月三日,德國向法國宣戰;八月四日,英國向德國宣戰;八月六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八月十四日,中國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八月二十三日及二十五日,日本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一戰戰火從此點燃。

《八月的槍砲》作者塔克曼指出,早在一九一四年一戰爆發前十年,德、英、法、俄四國參謀本部就在秘密策劃戰爭,德國打算經由比利時入侵法國,而不是在德法邊界直接攻進法國。英國將和法國在軍事上合作對付德國,法國自以為和俄國、英國合作,可以從德國手中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法國作家都德所寫的不朽作品《最後的一課》即描述阿、洛的淪陷,胡適中譯)。俄國則準備在德國忙於西進時,打進東普魯士。塔克曼又說,在一戰爆發前五年,德、英、法、俄四國參謀本部都很了解對方在做什麼,對方的作戰計劃、多少部隊、如何部署、運輸路線、武器種類、騎兵刺刀形狀,甚至連對方步兵制服上有幾顆鈕扣都一清二楚。

《夢遊者們》作者克拉克表示,一戰前歐洲諸強太過迷信軍事力量,他們認為強大的軍力可以為所欲為,無往不利,就如同二戰前的希特勒,亦同樣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但在一戰前,歐洲民族主義大行其道,帝國進行擴張,歐陸諸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均衡,泛日耳曼主義、泛斯拉夫主義和大塞爾維亞主義旗幟飄揚,德、英、法、俄各懷鬼胎,一戰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英、法、俄、意大利、美、澳洲、塞爾維亞和加拿大等組成協約國(Entente,又稱Allied Powers,二戰時這個名詞譯為同盟國),對抗奧匈帝國、德國、鄂圖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等同盟國(Central Powers),經過四年三個月的鏖戰,協約國獲勝。中國與日本皆屬協約國。

一戰開打,比利時首當其衝。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德軍首先攻入列日(Liege);景色怡人的農村伊波爾(Ypres)曾是德軍和英法聯軍激戰四年的戰場,德軍在此地首次使用兩種毒氣,英軍共發射了四百萬發砲彈,五十多萬人死傷。除了德軍和英法聯軍之外,亦有比利時、澳洲、加拿大和北非軍隊。戰場的地上至今仍留有大量彈殼,一年清除一百噸。

一戰主戰場主要在西線(即比利時、盧森堡、法國一帶),德國作家雷馬克(E. M. Remarque,一九七零年去世)於一九二九年出版名著《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即以西戰場為背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一九一八年跑到意大利當救護車司機,身受重傷。他亦在一九二九年出版描述一戰的小說《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又譯《告別武器》)。主戰場以西線為主的原因是,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俄國發生革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革命)而退出戰爭,德軍把主力放在西戰場,希望在美軍參戰前打垮英法。

一戰開始後,由於美國孤立主義盛行,民主黨總統威爾遜未敢參戰。德國潛艇在公海猖狂肆虐,殃及無數商船,包括美國在內。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英輪「路西塔尼亞號」(Lusitania)從紐約開往英國利物浦途中遭德國潛艇擊沉,一千一百人溺斃,其中一百二十人為美國人,舉世震撼。但美國仍未參戰。直至美國駐英大使截獲德國外長齊默曼的電報,內容宣稱如墨西哥對美宣戰,則德國將設法迫使美國把德州還給墨西哥。華府震怒,於一九一七年四月六日向德國宣戰。美國派遣遠征軍赴歐,由潘興(John J. Pershing)將軍率領,日後在二戰享盛名的馬歇爾、麥克阿瑟、巴頓等名將均為潘興部下。老羅斯福總統的兒子昆丁(Quentin)的飛機被德軍擊落陣亡。美軍在一戰陣亡十一萬六千人,參戰僅兩年,即付出驚人代價。美國內戰四年,南北軍人有七十五萬戰死,二戰美軍戰死四十萬人,韓戰死了三萬五千人,越戰陣亡五萬八千美軍。

一九一五年三月,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二戰首相)計劃征服土耳其康斯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控制達達尼爾海峽的加里波里半島。英軍與澳洲軍隊並肩苦戰土耳其九個月,毫無進展,四萬英軍戰死,八千澳軍陣亡,六萬土耳其軍死亡,邱吉爾因太無能被貶。土耳其的英雄是有「土耳其國父」之稱的凱末爾。一九一六年,阿拉伯半島爆發反抗鄂圖曼土耳其人運動,英國從旁支持,英國同性戀軍人勞倫斯(T. T. Lawrence)在領導阿拉伯人對抗土耳其統治者的鬥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東亦於英國主導下,掙脫鄂圖曼帝國數百年的統治。

為德國軍國主義埋禍因

一九一八年九月,德國興登堡元帥建議結束戰爭,但德國統帥部執意繼續與英國海軍爭雄,德國海軍抗命。德皇威廉二世(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外孫)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國求和,一戰結束。一九一九年,各國於巴黎凡爾賽宮舉行和平會議(俗稱巴黎和會),重大決策由「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大衛.勞埃.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綽號「老虎」的法國總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導。美英主張寬待戰敗國,但法國力主嚴懲德國,要求割地、賠款、限制軍備,為二十年後德國軍國主義的東山再起埋下禍因。

塞爾維亞、波斯尼亞是一戰爆發的火種,二戰結束後在強人鐵托的強勢統治下(南斯拉夫),各族各派相安無事四十餘年,九十年代初爆發「種族清洗」的血腥戰亂,穆斯林慘遭屠殺,至少有十一萬人喪生。當年的南斯拉夫四分五裂,分成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科索沃、馬其頓、黑山共和國、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今年八月四日,法國總統奧朗德和其他八十二個國家的代表齊集比利時列日紀念一戰百年時,激動地說道﹕「離歐洲不遠的一個民族正為他們的權利而奮鬥時,我們怎能保持中立?當一架民航機被擊落時,我們怎能保持中立?當伊拉克、敍利亞、黎巴嫩和加沙正在衝突時,我們怎能保持中立?」法國在一戰受創極重,有一百三十萬人死亡。其他國家的死亡人數為﹕英國八十萬人,德國一百七十萬人,奧匈帝國一百二十萬人。

英國首相大衛.勞埃.喬治在一戰結束後,一廂情願地表示﹕「這場戰爭,就像下一場戰爭,能夠以戰止戰。」他的預言不但沒有靈驗,挑起二戰的禍首又是德國,人類又遭逢另一次浩劫。誠如美國史家佛利茲.史登(Fritz Stern)對一戰所下的評語﹕「二十世紀第一個災難,而且是所有災難的源頭。」史家認為,一戰對世界所造成的禍害與衝擊遠大於二戰,這就是人類的短視和愚蠢所付出的曠古代價!莎士比亞在《暴風雨》(Tempest)中說「以往的就是序幕(What's past is prologue)」,正道出了世變的真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8 11:33 PM , Processed in 0.0688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