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4|回复: 3

古克尔的形式批判及其对圣经诠释的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5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宗教研究》(京)2013年4期 作者:田海华



  【作者简介】田海华,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

  【内容提要】 形式批判是二十世纪初产生的重要的圣经诠释方法。古克尔作为代表人物,关注圣经文本的口述传统,说明圣经是历经漫长的著述与流传过程的产物,将威尔豪森的来源批判推至更为宽广的视域。本文论述古克尔的形式批判方法及其对圣经诠释的贡献,亦作出述评。

  【关 键 词】古克尔/形式批判/口述传统/圣经诠释

  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是圣经历史批判方法之一种。①它通过比喻或传说之类的文学类型或体裁(genre),将经典划分为若干单元,并追溯每一单元的口述流传的过程,力图呈现其最初的形式以及文学传统的社会生活场景。该方法基于这样的假设:每一种文学类型都同特定的社会或历史处境发生着有机的关联。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富影响力与学识渊博的旧约学者之一,德国学者赫曼·古克尔(Hermann Gunkel, 1862—1932年)是圣经形式批判的先驱者与集大成者。古克尔曾在哥廷根大学、海勒大学、柏林大学与吉森大学担当旧约教席。1901年,他出版了《创世记释义》(Genesis)一书,其中,他率先提出并运用了这一新的批判方法,成为他对圣经研究的重大贡献。②19世纪末,威尔豪森(Julius Wellhausen, 1844—1918年)的来源批判方兴未艾,作为威尔豪森的弟子以及来源批判的紧密追随者,古克尔的形式批判被认为是对威尔豪森来源批判的改进与发展。在圣经研究领域,形式批判风行于20世纪的欧洲大陆,尤其是德语世界的圣经学者当中,对当代圣经学术研究影响深远。正如尼克松(Ernest Nicholson)在另一《创世记释义》的英译本序言中指出:“由古克尔倡导的方法,对后来旧约研究的影响,几乎怎么评价都不为过”。③

  一、缘起

  比较宗教学兴起。在宗教史研究领域,有关宗教的起源,表现为两种重要的并且相互冲突的观念倾向。一是寻求“原始宗教”中早期宗教仪式与信仰的遗迹,而对于闪族而言,这种宗教遗迹留存于游牧民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游牧的生活方式,先于向定居生活的演进以及此后的城市与城邦生活。这样的演进方式,通常被视为是同以色列及其宗教的演进相关。二是关注主要的文明中心的兴起,比如广袤的两河文明,并视之为宗教信仰与仪式的基本与普遍的形式。这种起源的理论被贴上“泛巴比伦学派”的标签。④两河文明波及甚广,包括以色列民族在内。学者们认为:一旦发现了这一文明中信仰、神话以及相应仪式的基本形式,就易于将旧约中的宗教遗迹与线索同这种神话与仪式的基本形式相联系起来。⑤此外,伴随这种对宗教起源的探讨,人们开始思索欧洲文明的来源,认为其主要的构成是基于古典文明,它通过罗马帝国的征服而得以传播,而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特殊性,存留在其民间传统当中。但是,现代性的兴起,危及到民间传统,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大多以口述形式留存的这些传统,从而惠泽后世。于是,二十世纪初,对口述传统之基本形式的人类学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致力于神话、传奇、民间传说及其社会与仪式场景的研究。⑥

  古克尔深受以麦克斯·缪勒(Max Müller)为代表的宗教史学派的影响,将宗教视为是人类经验的一种普遍范畴。就圣经而言,他关注圣经文本背后之传统的历史,坚守一种普遍的历史神学观,运用比较宗教学的方法来研究埃及与两河流域的古代宗教,从宗教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来分析《圣经》的文学体裁,探索《圣经》来源背后的口述传统,从而成为宗教史学派在圣经研究领域的翘楚之一。他的主要志趣,在于追溯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起源,探讨古代以色列的宗教及其最初的根基。伴随着来自巴比伦的各种古代文献的出土,以及对楔形文字的解读,包括对以苏美尔语与阿卡德语而著述的文本的解读,巴比伦的创世神话与大洪水神话,支持了文化与宗教由巴比伦向古代以色列以及最终向基督教扩散的观点。古克尔最早的一部书,出版于1895年,为《起初的创造与混沌以及末日》。⑦古克尔将《创世记》1章中的创世神话与《启示录》12章中毁灭神话进行比较,其中,他将古代以色列历史回溯至巴比伦的创世神话。在圣经研究的宗教史学派内部,当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关注古代西亚的文本及其与圣经经文之间的平行。在威尔豪森的旧约研究著作中,这一点完全付诸厥如。重视古代西亚的文明及其与旧约圣经的关联,是古克尔能够超越威尔豪森的一个关键。⑧其研究领域远远超出传统解经学和神学阐释学的范围,其研究方法也曾轰动一时,被人们称为《圣经》的体裁考证方法。

  与威尔豪森相比,古克尔的又一超越之处,在于他对以色列远古之过去的专注。他在《创世记》的“简单形式”中,发现了神话、传奇与民间传说的细小单元。⑨古克尔认为每一个单独的单元,在它构成五经中的一个来源之一部分之前,起初都有一个自身被言说的“生活场景”(Sitz im Leben)。⑩但是,这一方法只是运用于五经形成的最初阶段,就是那些单元通过口述传统由以色列的游牧状态向定居文化传递的时期。遥远的过去是口述传统特定的生活场景,当口述传统融入耶典或神典这样的来源并成为著述文本之一部分的时候,口述传统就被分离。(11)古克尔承袭威尔豪森的来源批判,并运用了来源批判的语言。他并不质疑来源的存在,但是,他的兴趣在于探讨这些来源的前史(prehistory),即口述传统的历史,他坚信口述传统植根于以色列君王制兴起之前的无文字文化(nonliterate culture)中。在来源批判里,威尔豪森虽然承认来源之前有口述传统的存在,但是,在以色列史的建构中,其意义与地位被他所漠视,然而,古克尔关注与强调的,正是口述传统的作用。他通过对《创世记》中个别叙述单元的文学与美学特性的深入探察,认为建构这些单元各自的类型是可能的,同时,进一步呈现与这些单元相关的社会生活场景。其基本的假设是:这些叙述经过一个口述合成与口述流传的过程,才达到现在的形式。而对这一过程的呈现,构成古克尔五经研究的焦点。

  古克尔对口述传统的坚持与想象,对五经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威尔豪森而言,以色列宗教的演进,可以通过几个来源的单向演进而获得,其历史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九世纪的耶典。而对于古克尔来说,这已经太晚了。他研究的志趣在于以色列之前国家(pre-state)阶段的发展。他的研究依据,就是五经的传奇故事所体现的传统。他认为这些传统之历史是能够被展现的,即通过由简单的传奇到复杂故事,再扩展为英雄传奇,最后形成历史之编纂,而且,这种形式的演化同国家的兴起相一致。(12)于是,古克尔回到耶典与神典这些古老来源的背后,试图发现不同的故事叙述的起源及其在早期的塑造过程。古克尔的形式批判将最早的来源一耶典,推至国家形成之时的公元前十世纪,使之成为早期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的首个高潮。这比威尔豪森所建构的以色列早期历史更为精致,也更为久远。

  二、古克尔对形式批判的应用

  威尔豪森的来源批判,基于文学来源的语言风格、词汇、年代、作者身份等而探察五经,认为五经著述是由不同的来源构成。而古克尔的形式批判则要探讨这些来源背后的更加细微而古老的单元。在《创世记》中,古克尔找到了诸多简短的故事叙述,认为它们彼此之间缺乏关联。它们通常以遥远时代的某个先祖为中心。这些故事并不构成历史,而是具有传奇的标记。在《创世记》里,传奇的一种共同类型,就是可以通过推源说(etiology)进行溯源。而推源说就是采用故事的形式,对事物的起源或原因进行一种解释。它可以解释一个特定地方的神圣性(比如,雅各之梦的故事中出现的伯特利),解释一种非同寻常的地质形成(比如,所多玛与蛾摩拉故事中的盐柱),解释族群与民族的起源(比如,以实玛利的故事),还可以解释语言的起源(比如,巴别塔的故事)。由于,这些故事同其他民族的民间传说有着众多的平行,因此,古克尔认为:要理解圣经的文献资料,就要把握民间传说的本质,认识它在前文字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它如何通过口述传统而得到流传。(13)

  古克尔指出:“旧约的许多书卷都有非常复杂的历史。它们是由较为古老的口述或著述传统汇编而成,并不断被编修。”(14)古克尔突出文学体裁(德语为Gattung)在以色列文学史中的深层意义,而且,认为极有可能的情形是:文学体裁从当时可获得的来源中促成了这种历史的产生。(15)因此,以色列文学史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旧约中呈现的体裁,因为,真正的以色列文学史,只有彻底研究文学体裁,才能得以呈现。大致而言,主要有散文与诗歌两种文学体裁。有关诸神的神话,还有原始的民间传说与英雄传奇等,都以散文的形式在旧约中留下遗迹。还有各种诗歌,其中,最为古老的就是那些预言未来的诗歌。旧约中的文学体裁丰富多样。他指出:每个古老的体裁,最初都归属于以色列人生活的某一确定的方面,并构成民族传统之一部分。(16)通常,这些古老的文学体裁,其言说针对特定的场景与听众,并有特定的意图。古克尔认为最为古老的文学体裁,通常拥有一种纯粹的语言风格。但是,随着时空的流转,这些体裁会发生各种变化,直到著述文本的产生。(17)

  古克尔指出《创世记》就是一个故事(Sage)的集子。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世界的起源以及发生在远古的人类始祖的故事;二是关于以色列众族长的故事。这些古老的故事叙述,大多出现在耶典与神典中。实际上,其原始材料形成的年代,要远远早于耶典的公元前九世纪。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民间传说(folk tale)的阶段。(18)因此,当这些故事首次被撰述的时候,其背后已经蕴藏了漫长的历史。创造的故事、洪水的故事与乐园的故事,这些单独的散文体的故事,都来自圣经之外的更为古老的诗体的变体。因此,可以说,《创世记》中的故事是被重新塑造的,但是,这种重塑并非在无意识中产生。古克尔将《创世记》置入口述传统中,认为其中的故事叙述“安排得当,富有美感”,从而推断出古代以色列有擅长说故事的人(storyteller),他们到处游走,出现在流行节期的场景里,并受到大众的喜爱。(19)有些流传的诗歌,比如,巴比伦有关创造的诗歌,是新年时唱诵给马杜克的赞美诗,(20)其场景是圣所的仪式活动。但它被汲取成为圣经创造故事之一部分时,其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古克尔认为《创世记》中的故事叙述,由一系列细小的单元构成。简而言之,这些单元分别指涉个别故事(individual story,德文为Sagen)。(21)比如,《创世记》22章描述了亚伯拉罕被神实验,要把儿子以撒献为燔祭的故事,而24章记述了亚伯拉罕派遣老仆人为子娶妻的故事。它们构成两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之间,又穿插了亚伯拉罕买墓地埋葬妻子撒拉的故事。这些单独的个别故事,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族长亚伯拉罕的故事。还有关于族长雅各与约瑟的故事,亦是如此。约瑟的故事中(创37—50),约瑟与其兄弟之间的经历、他与波提乏之妻的故事、狱中解梦、法老之梦与解决埃及饥荒的故事,相互形成对照。因此,通过分析这些故事的形式与结构,古克尔指出:“每一个别故事首先是可以自我解释的。一个叙述越是独立,那么,它以其古老的形式保存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这些个别故事之间的过度与连接,通常都是后来发生的。”(22)个别故事连接起来,就形成了较大的故事叙述。有的个别故事非常简洁,通常不超过十节,比如,诺亚醉酒的故事、巴别塔的故事、亚伯拉罕下埃及与撒莱出走的故事,等等。

  在早期,这些故事不断由人们言说,由一处到另一处,有一种宗教到另一种,在口述传统里得到流传。其中,《创世记》里的一些故事,比如,神之子的婚姻(创6: 1—4)、雅各与天使角力(创32: 22—32)等故事,都不是以色列的原创,而来自周遭的其他民族。(23)有的故事发生在巴比伦,有的则在埃及,还有的是在迦南。因此,“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众多来源的融会,呈现了一种异常丰富的多样性。”(24)古克尔指出这种多样性,也体现在上帝之名上。上帝的名字因地点和场景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有的名字有着远古时期巴比伦与迦南诸神的烙印。以色列人改编了外来的资料,并为我所用,比如,巴比伦多神的大洪水故事,被以色列人朝着一神论的方向进行改编。(25)这些在口述中流传的故事,会因处境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某些故事的元素会流失,或被替代。古克尔将耶典与神典视为是讲述故事的两个学派,它们有着复杂而交织的历史,而非两个单独的作者,而且,其所传承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意义。(26)

  三、结语

  在方法上,古克尔不仅受到缪勒宗教比较史学派的影响,而且,正如他在《创世记释义》序言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的,他也深受十八世纪末德国哲学家与诗人赫德(Johann G. Herder, 1744—1803年)的影响,从而关注创世故事的艺术形式,敏感于文本的美学质地及其细微差别。(27)此外,古克尔结合了早期来源批判与文本批判之规则的优势,同时注入新的视角,即强调传统的历史、比较宗教、民间传说与文学风格。如此,古克尔生动地呈现了《创世记》叙述的历史与文学的向度,展示了这些叙述如何起源于以色列与前以色列文化的民间传说,并追溯了它们如何转化为更大的叙述而最终成为《创世记》这一经典文献。这一过程就是《创世记》的文学史,它再现了通过时间而错综交织地演变的故事与文本的历时性向度。可以说,古克尔对《创世记》多层面的阅读,显示出他方法论上的多元性。

  古克尔针对威尔豪森的来源批判无法解释五经中的那些传奇故事如何连接起来的问题,而另辟蹊径,在圣经文本的背后,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以色列历史早期源头的路径,即文本背后的传统。古克尔指出,传统是通过许多代人用口头语言传递下来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不同时期或者阶段的每一种新的讲述,那些原先独立的、短小的故事或者传说,依据听众的需要而被不断地改编。但是,传统的传递者们,继续承受着这些传统原先真实的踪迹以及它们随后的历史痕迹。因此,古克尔相信,一个古代以色列整部宗教的、民族伦理的以及美学思想的历史都可以从《创世记》中获知。古克尔形式批判的目的,是复原一个传统或者一个传统的最早形式。古克尔的许多追随者们,坚信自己有能力从传奇中分离出历史,于是,这些追随者们就开始了寻索并试图重构以色列早期历史及其传统的旅程。

  1920至1932年间,也就是在古克尔的晚年时期,他以形式批判的方法集中研究《诗篇》,出版了数部相关的著作。挪威著名的圣经学者莫文克(Sigmund Mowinckel, 1884—1965年),是古克尔的得意门生。莫文克直接承袭了古克尔的方法论,于1921—1924年间,出版了六卷本的《诗篇研究》(Psalmenstudien),探讨《诗篇》的仪式场景及其功能。在20世纪初叶,古克尔的形式批判方法对欧洲大陆的五经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3年,德国圣经学者格里斯曼(Hugo Gressmann),仿照古克尔对《创世记》的研究,运用形式批判的方法,探讨蕴含在耶典与神典背后的传说故事中的摩西传统。(28)1929年,古克尔的另一弟子奥特(Albrecht Alt, 1883—1956年)基于《创世记》的传说故事,提出了族长宗教的观点,认为族长的神只起初以游牧形式存在,而当族长们定居下来后,就将定居地迦南的神只EL视为是自己的神。(29)此外,奥特运用同样的方法去探讨以色列之律法的起源,试图呈现希伯来律法最为古老的形式,并将之视为是早期的游牧传统与迦南地民法典传统的融合。(30)在古克尔的来源批判中,推源说是认定传统之早期形式的基本方法。但是,这种推源说,对于识别传说故事及其在初期以色列社会中的生活场景,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标准吗?整个五经,包括律法与叙述,是否都依赖于一个口述原型(oral prototype)?

  一些学者质疑推源说在圣经叙述之研究中运用的有效性,比如,蔡尔兹(B. C. Childs)(31)与朗(B. O. Long)(32),甚至,有的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中古的文学著述,在口述传统中是否有任何的基础,这本身就是个富有争议的问题。(33)西特斯(John van Seters)指出古克尔将其关注点放在传统的最小单元上,认为这些单元在口述流传的过程中不断相互融会,从而形成突出某一主题的较长的故事叙述,但是,古克尔这种对文本最小传统单元的强调,使得五经与六经(Hexateuch)中比较大的主题结构的起源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陈述与阐释。(34)在五经里,传递民族历史之传统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呢?很多学者认为是礼仪场景,即集体崇拜的场景。正是这种公开的仪式生活,将口述传统转化为五经的著述形式。可是,这样的转化就会形成一个不连贯的、多处重复的五经吗?(35)古克尔留下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一个文学作品的口述基础?古克尔的解决办法是:部分运用直觉,另一部分依赖于对早期以色列社会之本质的假设。后者貌似是基于对德国古代情景的类推而产生的误导。正如冬夜围着火炉讲故事的社会情景,适合于农耕文化,但不适于早期的以色列社会。而且,需要区分的是:口头记述、因流传而形成的叙述以及融合口述传统的文学作品之间,有着怎样的分别。(36)这些质疑,表明古克尔对起初的、自足的与口述的传统的关注,是值得商榷的。

  如此,古克尔的方法论框架,在他的后继者那里得到重新的理解。他早期运用的概念,诸如形式、体裁、场景与意图之类,得到重新的诠释。二次大战的经历,在圣经研究领域,尤其是形式批判方面引发了变化,因为,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宗教领域,学者们开始质疑对理想的核心权威的历史发展的追溯。因此,在此思想潮流的影响之下,“圣经学术研究更多关注于圣经著述形式的文学特征,而非其理想的、起初的、口述的形式以及圣经被著述时代的生活场景。”(37)20世纪中叶左右,奥特的弟子冯拉德(Gerhard von Rad)与诺特(Martin Noth),(38)进一步推进了古克尔的形式批判研究,从而致使传统历史批判(tradition-historical criticism)方法的产生。传统历史可以指一种传统的内容经历不同的阶段而得到发展,也可以指其传递的历史过程。这一方法旨在解释个别的传统叙述如何最终结合,成为一个长篇著述之部分,或者说,试图重构圣经中各种单独的传统进行流传的历史,从而说明圣经是历经漫长的著述与流传过程的产物。如此,相较形式批判而言,传统历史批判不仅关注传统的口述阶段,而且,强调其著述形成的整个过程。总之,古克尔的形式批判,上承威尔豪森的来源批判,下启冯拉德与诺特的传统历史批判,对20世纪的圣经学术研究可谓功莫大焉。

  注释:

  ①这里的“批判”,是指一种批判性的思考(critical thinking),主要针对某一信念、观点或论证,涉及思想中洞察、论断与评鉴的过程,具有建构的目的,而不是一味批驳否定错误的思想或言行。

  ②古克尔的这部名著有多个版本。1910年,德文版第三版出版,这是个修订版,题目改为Die Sagen der Genesis,被多次再版,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本文所引述的,是依据德文版第三版所译成的英文版之一,即Hermann Gunkel, The Stories of Genesis, translated by John J. Scullion, edited by William R. Scott(Vallejo: BIBAL Press, 1994).

  ③Ernest Nicholson, "Foreword: Herman Gunkel as a Pioneer of Modem Old Testament Study", in Herman Gunkel, Genesis(Macon: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9.

  ④泛巴比伦学派是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盛行的一个学派,其学者将以色列与其他社会的故事叙述都归于巴比伦的来源,即强调巴比伦思想文化传统对《圣经》的影响和制约,企图用巴比伦宗教传统来解释圣经所记载的整个犹太民族之古代传统。参Hermarm Gunkel, Water for a Thirsty Land: Israelit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edited by K. C. Hanson(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1), p. 64. 另参John van Seters, The Pentateuch: A Social-Science Commentary(London: T & T Clark International, 2004), pp. 41—42.

  ⑤Walter Harrelson, "Myth and Ritual School", in M. Eliade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vol. 10(London: Macmillan, 1987), pp. 282—285.

  ⑥John van Seters, The Pentateuch: A Social-Science Commentary, p. 42.

  ⑦英译本参Hermann Gunkel, Creation and Chaos in the Primeval Era and the Eschaton, translated by K. William Whitney Jr.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6).

  ⑧古克尔认为:以色列的历史同古代近东的其他民族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巴比伦与埃及,因此,这些民族的文体同样要受到关注,而且,要发现它们与旧约之间的相似性。参Hermann Gunkel, Water for a Thirsty Land: Israelit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p. 37。古克尔对《创世记》1章与巴比伦创造故事及其二者的关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认为后者是前者的来源。参John Scullion, "Hermann Gunkel: Contributions to Biblical Scholarship", in Hermann Gunkel, The Stories of Genesis, p. 126. 但是,威尔豪森将古克尔斥为好古癖。参W. Klatt, Hermann Gunkel(Gottingen: Vandenhoek & Ruprecht, 1969), p. 71.

  ⑨Hermann Gunkel, The Folktale in the Old Testament, translated by M. D. Rutter(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87).

  ⑩Sitz im Leben可以简译为生活场景,是古克尔形式批判建构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涉产生圣经文本的场景,强调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换言之,没有场景,就没有圣经文本。不同的圣经文学体裁,对应不同的场景。比如,《诗篇》场景是圣殿的仪式活动。若抽离了这样的场景,那么,经文的起初意义也随之消失。参http://en.wikipedia.org/wiki/Sitz_im_Leben,浏览日期:2010年11月10日。

  (11)John van Seters, In Search of History: Historiography in the Ancient World and the Origin of Biblical Histor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 209—212.

  (12)John van Seters, The Pentateuch: A Social-Science Commentary, p. 44.

  (13)Hermann Gunkel, The Stories of Genesis, pp. 29—31.

  (14)Hermann Gunkel, Water for a Thirsty Land: Israelit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p. 31.

  (15)Ibid., p. 32.

  (16)Ibid., pp. 33—35.

  (17)Ibid., p. 37.

  (18)Hermann Gunkel, The Stories of Genesis, pp. 9—26.

  (19)Hermann Gunkel, The Stories of Genesis, p. 30. 通常,故事叙述不是随心所欲的创制,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想象,而是具有一种确定的目的,就是教导世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说故事的人都掌握着特别的技巧与艺术,整合不同的资料,并使之娓娓动听。参Ibid, pp. 53—57.

  (20)马杜克是巴比伦城的主神。巴比伦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lish),描述了男女众神对世界的创造以及它们之间的争战,最终,马杜克平息了众神之间的战乱,成为巴比伦的守护神与至高神。这一创世史诗构成圣经中第一个创造故事的重要来源。

  (21)Hermann Gunkel, The Stories of Genesis, pp. 31—32.

  (22)Ibid., p. 33.

  (23)Ibid., p. 63.

  (24)Ibid., p. 64.

  (25)Ibid., p. 71.

  (26)Ibid., pp. 100—104.

  (27)这主要表现在古克尔对《创世记》文本的细读,包括散文风格、体裁、文学结构、字符、描述、言说、主旨、关键词以及其他双关语。而这种细读的方法,无不体现在赫德的著述中。参Johann G. Herder, Against Pure Reason: Writings on Religion, Language, and History, trans. by Marcia Bunge(Minneapolis: Fortress, 1992), pp. 107—110;另参其The Spirit of Hebrew Poetry(Burlington: Edward Smith, 1833).

  (28)Hugo Gressmann, Mose und seine Zeit(G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13).

  (29)Albrecht Alt, "The God of the Fathers," in idem, Essays in Old Testament History and Religion(New York: Doubleday, 1968), pp. 3—100.

  (30)Albrecht Alt, "The Origins of Isralite Law", in ibid, pp. 103—171.

  (31)B. S. Childs, "A Study of the Formula, 'Until This Day'", i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82(1963), pp. 279—292.

  (32)B. O. Long, The Problem of Etiological Narrative in the Old Testament(Berlin: W. de Gruyter, 1968).

  (33)John van Seters, Abraham in History and Traditi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pp. 133—138. 另参P. G. Kirkpatrick, The Old Testament and Folklore Study(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88), pp. 23—33, 81—85. R. N. Whybray, The Making of the Pentateuch: A Methodological Study(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87), pp. 176—185.

  (34)John Van Seters, Abraham in History and Tradition, p. 142

  (35)John Barton, Reading the Old Testament: Method in Biblical Study(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6), pp. 33—34.

  (36)Joseph Blenkinsopp, The Pentateuc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Five Books of the Bible(New York: Doubleday, 1992), p. 15

  (37)Marvin A. Sweeney, "Form Criticism", in Steven L McKenzie and Stephen R. Haynes eds., To Each Its Own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Criticisms and Their Application(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9), p. 65.

  (38)二者为传统历史批判方法的集大成者。其代表著作分别为冯拉德于1938年发表的《论六经的形式批判问题》(The Form-critical Problem of the Hexateuch),以及诺特于1948年出版的《五经传统之历史》(A History of Pentateuch Tradition)。其实,古克尔也关注传统流传的内部历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也被视为是传统历史批判的主要先驱者之一。参Douglas A. Knight, Rediscovering the Traditions of Israe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Historical Research of the Old Testament, with Special Consideration of Scandinavian Contributions(Missoul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975).

  
发表于 2014-9-25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东西就耐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6: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ousuo 发表于 2014-9-25 10:12 PM
这样的东西就耐看。

你不觉得作者中文水平很差, 或是翻译的生硬??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6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作的很不错的工作,文字也挺好的。

耐看的意思,是要仔细看,体会,琢磨,然后才有心得的意思。

这样的文章,比光盘强不知凡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3:25 AM , Processed in 0.07492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