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1

[史地人物] 《活着》No.469:坝上的守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3 08: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守望

撰文/《法制晚报》蒋桂佳

过年回家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团聚。然而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农村老家似乎成了一个“驿站”,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于春节匆匆完成返乡和返城的“潮汐迁移”。
张家口沽源县,著名的坝上草原六县之一,距离北京220公里,为北京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新鲜蔬菜。正月十五过后,《法制晚报》记者探访时,八成以上年轻劳动力已再次返回北京等城市,村子又归于平静。
老人们盼望像春节一样“热闹”的日子能多一点,年轻人则盼望能回乡创业,从互联网上卖菜到北京。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到来,这一切都不再遥远。

【探访】春节过后村里仅剩一个年轻人
沽源县小厂镇太和德村交通还算方便,距离县城60多里路。一条三米多宽的混凝土公路将村子和镇子连起来,一直通到张家口、呼和浩特和北京。
当地最主要的收入来自农业和畜牧业。地里种着莜麦、马铃薯、生菜、圆白菜,不过都是一年一熟,现在地里不见一点绿色。
村里的瓦房几十年也没啥变化,唯独红红火火的春联和窗花年年换。
村里原有60多户人家,春节过后在家的只有30户50多口人,年轻人八成以上都去了北京打工,留下的基本上都是“老汉儿”和“老伴儿”,平均年龄超过60岁。
3月6日和7日,记者探访时,村里仅剩一个年轻人。“我比较恋家,又刚辞职,所以走得晚。”云忠雨27岁,之前是在北京海淀区上地工作的一个电脑维修员,每个月拿4000多块钱,年前刚刚辞职,忠雨索性跟家里人多待几天。
天气还很冷,除了喂喂牲口,村里人大部分都猫在家里。因为少有客人来,连看家狗都懒得叫唤。

【回忆】热闹年味留不住年轻人的脚步
村里还有不少燃放完的烟花爆竹胡乱堆在门口,与城市相比,这里更有年味儿。
村里的年也比城里开始得早。刚进腊月,宰猪的就多了起来。自家养了一年的肥猪在村民的围追堵截中嗷嗷乱叫,直到屠户“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村里不时有汽车喇叭响起来,看家狗也跟着欢快地汪汪叫,邻居们就知道那家孩子开车或者打出租从北京回来了。有的父母更心切,开着电动车到镇上等着,寒风里冻得流鼻涕,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
二姑、二伯、婶子、奶奶、爷爷这些平日少听见的称呼都响起来,村里所有人都能连上亲戚。
大年三十晚上12点,家家户户的男人来到院子里点起“旺火”,期盼来年日子旺。爆竹鞭炮噼里啪啦,千百烟花升空争艳。
小小的村落突然像城市一样亮了起来,“京”、“津”、“冀”、“蒙”、“晋”各种牌照的车在爆竹声中滴滴乱响。
初一开始串亲戚,不管到谁家都有酒有肉,一年不见的哥们儿,拼酒是难免的。村口的酒瓶子就有两大堆,有本地的沙城老窖,更多的是从北京带回来的牛栏山和红星二锅头。
可大年初三,就有年轻人陆续返城了。老人送到村口,大人孩子都走得慢,老太太牵着儿女的手,有说不完的叮嘱,年轻人也一步三回头。
“老汉儿”在一旁倚着摩托车抽烟,挥挥手,“城里不像咱们农村,人家说几号上班就得几号上班。”

【日子】重活找“中介”怕冷清又盼儿女有出息
忽的热闹了,忽的又冷清了,老人几天都适应不过来。
上午10点,早饭过后,一些老人聚到村口聊天打发时间。
“村里二三百斤的猪病了,咱们都抬不动。”老人感叹年轻人走了,重活干不了。
“不是还有临时工么,你就等着掏兜儿吧!”有人接腔。
前几年秋收时,一家老人给儿子打电话回来收莜麦,没想到儿子说请不了假,寄来500块钱,让老人雇人收麦子,全村人当笑话。
现在这种事儿已经普遍。近几年诞生了一个新职业“年轻人中介”,这些人手里有一批留在农村的年轻人电话。一个电话过去,中介会送来临时工,一天一二百元,当天结账。
经济账很好算。种、收都能机械化,一般田里的活儿老人还能应付,年轻人如果留家种地,老人才发愁。没有一家舍得自己孩子回来,孩子出人头地是老人最高兴的事情。
事实上,那些城里长大的孙辈也适应不了村里生活。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回来后,憋得转圈儿,就是不肯上“冻屁股的茅房”。无奈奶奶给买个小桶,大小便就在屋里解决。

【盼望】搭车新政策网上卖菜到北京
虽然沽源还顶着国家贫困县的帽子,却是北京重要的蔬菜基地。就是名气不如山东大,钱都让二道贩子赚了。
这几年北京对蔬菜需求越来越大,也帮助沽源农民脱贫,家家户户将最好的地留给了价值更高的蔬菜。不过沽源大白菜最便宜时八分钱一斤还没人买,北京六毛钱一斤抢着买。
“还是信息太少,农民光会种,不会卖。”沽源人刘自强已在昌平区东小口镇魏窑村打工八年,口音里沽源味儿已经很少。来京打工前,他在家里种地卖菜,30亩地一年收入三四万,挣点儿钱不敢花。无奈他带媳妇进京干装修,两口子一年攒个七八万不是问题。
虽然“北京离家近,三五小时就回去了”,但他平均一年才回去一两次,家里的老人是最大的牵挂。
目前干着装修,但刘自强没事就琢磨卖蔬菜,“以后卖菜得靠互联网”。他已经和几个老乡商量了几次,只要村村通了网线,就改行投资蔬菜运输,把沽源最好的大白菜、土豆、生菜卖到北京。
如今交通发展大大缩短了北京与张家口距离,原来从沽源到北京一天就一趟长途车,如今至少四五趟,跑业务也不是难事儿。
京张高铁要开通,北京大七环要修建,不少北京人到沽源包菜地,沽源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县,刘自强认为这处处都是“利好”。
“这生意做成,三天两头能回去,空巢就不空,现在就盼着京津冀一体化!”刘自强盼望着:“京张高铁开通了,咱带老人来北京看看戏。”

【未来】旧村将拆迁给予回乡青年优惠鼓励
记者了解到,太和德村是沽源县小厂镇的试点村,今年将整体拆迁,所有老人将迁往小厂镇的拆迁楼房中。小厂镇综治办主任梁净宝上午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和德村村北部水土流失严重,如果夏天发洪水,村民居住有危险,于是确定今年整体搬迁上楼。村子距镇上4里地,方便村民种地。
村民上楼后将集体供暖,冬天暖和,住房条件将改善。对于一些买不起房的五保户,镇上盖“幸福院”,也给一间房生活。旧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用来种菜、种草。
镇上也欢迎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这几年已经出现“回流”种菜现象,镇上给了一些水、电方面的优惠。以后会引导农民建立农村合作社,比如统一购种、购农药,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规范种植,也可以向北京输送更多、更好的无公害蔬菜。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08: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沽源县小厂镇是北京白河的发源地,太和德村是其中的一个小自然村,原有60多户人家,春节时候,年轻人都回来了,村里人口有120人。春节过后,也就剩下了约30户,50多口人,基本上一家只有一个“老汉儿”和“老伴儿”,主要种植莜麦、马铃薯、蚕豆,近几年也生产生菜、大白菜。




2.jpg
刚刚走进太和德村,就看见一位50岁的男子放羊归来,背着打好的树枝往回走。村里如今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年轻人八成以上都去了北京打工,老人很少出村,50岁已算“年轻”。




3.jpg
云忠雨,今年27岁,是如今村里唯一年轻人。他大专毕业以后就在北京工作,先后当过超市售货员、报纸投递员、电脑维修员,每月收入约4000元。屋后的红砖瓦房,是云忠雨一个叔叔家的,没有安上门窗叔叔就出门打工了,今年春节都没有回来,荒废了快10年。云忠雨年前刚辞职,所以没有着急返城。他说他比较恋家,想陪家人多处几天。云忠雨的父亲今年61岁,很为他的婚姻着急,觉得他早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希望他尽快找个对象。




4.jpg
白宪荣,今年66岁,老人家里有21亩地,两个儿子都在北京打工。她大儿媳妇暂时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女儿读书。儿媳妇回来一年多,仍然不习惯家里生活,说冬天太冷,洗衣服都费劲。等孩子大些,她可能还要出门打工。白宪荣养了一只小猫,经常抱在怀里玩。




5.jpg
晁俊,63岁。他身体一直很差,前两年患上脑梗,去年又心梗,至今腿部不利索。不过,晁俊每天都会到村外的小马路上练习。他的孩子也去了北京打工,出门时候,他没有去送,因为心里舍不得。不过,他不愿意孩子留下来,因为这是笔“经济账”,一旦孩子回来,就找不到工作了。




6.jpg
韩玉莲61岁,刘万贵63岁,他们养了一头牛,等着卖钱。儿子在石家庄打工,孙子今年三周岁,整天叫“奶奶”。家里去年养的猪出了200斤肉,过年吃了一部分,儿子返城时候,老人说城里的肉不如家里的香,让他们带走30斤。其余的冻在冰柜里,要一直吃到七八月份。




7.jpg
胡玉祥,56岁,李志兰,55岁,算是村里比较年轻的留守老人,胡玉祥80岁的岳母如今也跟他们生活在一起。这天,媳妇要包猪肉白菜饺子,胡玉祥帮着拌馅儿。他两个女儿虽然都没有结婚,但在北京工作体面,这让老人感到很自豪。




8.jpg
村医张海月今年65岁,十多岁就开始当赤脚医生,已经为村里服务了50年。他是一个全科医生,原来擅长接生,十里八村40岁以下的人,大部分都是他接生出来的。现在村里人头疼脑热、肺气肿、肺心病都来找他,他还会提着药箱上门服务。




9.jpg
不过,张海月也有治不了的心病。他的大女儿在北京打工20多年,嫁给了一个河南固始人,生了几个孩子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女婿将她送回娘家,从此消失在北京茫茫人海中,再也联系不上。




10.jpg
冯翠花,67岁,她患心脏病多年,发起病来,嘴唇都是黑的。冯翠花的二女儿在沽源县城的学校旁边买了一个小平房陪孩子读书,时常回家。大女儿全家在北京打工,四、五年没回家,全靠日常电话联系。提起女儿,冯翠花是开心的,不过40岁的儿子至今没有结婚,是她现在最发愁的事情。




11.jpg
羊倌孙建国,他大女儿在县里的幼儿园工作,儿子在西安上大学。孙建国的儿子每年学费就要一万二,加上男孩子吃得多,每个月生活费得花上1500元,家里经济一直有点吃紧。儿子平时还抽点烟,老人也不敢多问,怕他不高兴,只能平时过得省一点。




12.jpg
梁秀珍,67岁,胡玉庆,67岁,三个子女都在外打工。胡家的外孙去年上高中,但因为经济条件差,家里想让孩子辍学,老两口坚决不同意。如今,除了种地以外,夫妇俩还养了100只羊,但今年羊价格很低,恐怕也要赔钱。而且,村边的小山如今水土流失得厉害,村里已经出现荒漠化。




13.jpg
这位留守老人的儿子在北京昌平沙河打工,早早就返城了。如今老太太70多岁,耳朵聋得厉害,今年还经常疼,老伴每次给他说话都得最大声。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却非常勤快,屋里打扫的一尘不染。




14.jpg
在小厂镇,每个村庄情况都差不多,村里大多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年轻人不在,连死头猪都很难找到人扛。老人们都喜欢聚集在村口晒太阳,说古论今,稍稍缓和了平时村子里寂静得有些荒凉的气氛。




15.jpg
星期六,两名在镇上读书女孩回到村里,给村里增加了不少生气。15年前,村里的小学还有上百名学生,如今已经废弃不用,孩子一般到镇上或者县里的学校读书。周六回来,玩丢沙包还得从邻村凑个伙伴。




16.jpg
小厂镇路边,29岁的年轻人小王准备返城,父亲骑摩托车送他到路边等到北京的长途车。等了一个多小时,驶过三辆长途车都已经满员,两人颇有些着急。其实村里的年轻人不是不愿意回家,而是农村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他们不得不在返乡与返城之间,如“潮汐迁移”般周而复始地来回。




17.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4 02:42 PM , Processed in 0.0806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