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0

[历史] 民国时代最盛大的社交关系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5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0-15 07:25 AM 编辑

原创 2015-10-15 张明扬 大家

摘要ID:ipress   
杜月笙时代最让人怀念的就是,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除了南京政府和蒋介石先生之外,还可以装得下一个杜月笙。


image.jpeg

在今天的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一带,藏着一座颇难寻觅的院落。80多年前,在这座叫作“杜祠”的地方,曾经上演了一场堪称民国时代最为盛大的社交关系秀。

“杜祠”的主人是杜月笙,江湖人称“杜先生”。自1902年14岁出道以来,到了1920年代,杜先生在上海滩的黑道中已是风头无二的人物。虽并称“上海三大亨”,但杜先生的声势事实上早已超越了昔日老大黄金荣及同辈的张啸林。

杜月笙是中国帮会历史上数百年一出的奇才。杜先生最著名的口头禅叫“闲话一句”,江湖中人找上门来摆平事体,只要有了杜先生这句话,这事就算成了。在章君彀的《杜月笙传》中,随处可见杜先生的散财之举。杜先生的钱未必取之有道,他本就是烟赌起家,但绝不是一个聚敛之人,从革命党到章太炎杨度这样的大知识分子,从慈善救灾到资助抗日,杜先生一生各种“无脑”散财真是多了去了,基本达到了“有散无类”的境界。我非常怀疑,文盲背景的杜先生是否弄得清章太炎究竟为何是“国学大师”,革命党究竟和军阀有啥两样,但他就是散了,散得全天下都是朋友。以至于,理论上本应是富甲天下的杜先生,在1951年弥留之际处理遗产事宜时,不过寥寥11万美元。

杜先生的秘书胡叙五曾说:“他的金钱像潮水般涌来,依旧让它像潮水般淌去。凭着这些身外之物,他从四面八方,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杜先生的朋友太多太多了。如果当年有微信朋友圈,杜先生的通讯录可能要加到系统崩溃为止。但杜先生一生似乎很少主动找人帮忙,他是一个天生的giver,一生的成就感来自为天下三教九流排忧解难。只是,这个曾经的浦东小镇青年也天生热爱大场面,只有在这个时候,他的朋友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杜先生一生充满了高光时刻。他曾从军阀二代卢筱嘉手中救出黄金荣,配合蒋介石诱杀上海工人领袖汪寿华,摆平英美烟草公司上万工人的大罢工,出任法租界华董,几乎白手办出了一个中汇银行,华东大水灾募捐登高一呼,抗战中配合戴笠暗杀汉奸……但在他的自我认知中,“杜家祠堂”的落成,应是人生辉煌,莫过如此了。章君彀在《杜月笙传》中也将此视为“杜月笙一生之中,巅峰状态时期的空前豪举”。

image.jpeg
▲上海杜月笙宅

1931年6月初,杜先生带着杜祠来了,围绕落成搞的各种庆祝仪式共持续了三天。对于上海人来说,这是开埠近百年以来,上海人从未见过的一次大场面。

那时还处于“党国”时代。但杜先生最厉害的是,他的朋友交际是超越“党国”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超越左右,通吃体制内外。杜祠的落成无疑是惊动了“党国”上下,蒋介石以总司令的名义,送了一方“孝思不匮”的匾额,张学良、于右任、何应钦、孔祥熙、熊式辉、吴铁城、何键、顾维钧、外交部长王正廷、司法院长王宠惠也各自送上了贺礼匾额,新疆省主席金树仁更是特意赶来参加;杜先生的朋友中还有很多“前朝余孽”,这些北洋政府的旧人也基本都有了,徐世昌、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宗昌都送了匾额;上海财经界但凡有点名气的大佬都来了,以虞洽卿为首,王晓籁和钱新之等大佬都亲自前来;在沪的外国大人物也都来捧场了,法租界的总领事、法捕房总巡捕、日本总领事、驻上海的日军最高司令长官阪西也来了。

总之,无论是中国政界,还是中国财经界,中国各大帮派就更别提了,但凡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要么是亲身前来,要么是送上匾额寿礼。

别忘了中国娱乐界。在那个时代,中国最顶级的明星基本都集中在京剧界,而杜老板的大手笔是:全部请来。四大名旦都来了,杨小楼、谭富英、言菊朋、荀慧生、马连良、尚小云、徐碧云也都来了,据说除了余叔岩,中国京剧界的所有名角都同时聚于杜祠。明星来了当然不是当花瓶用的,他们得唱得演,而且都拿出了看家功夫。当时有舆论评价,这是自京剧开创以来,空前绝后的一次盛大演出。

image.jpeg
▲1931年6月10日 ,上海大亨杜月笙在家乡浦东高桥修建的杜家祠堂落成,举行庆典。庆典盛况空前,轰动整个上海滩。

在6月9日奉主入祠的仪式中,仅仪仗队伍就有五千多人,连绵两英里。按照《杜月笙传》的记录,当天的仪仗队是由骑着高头大马的英国巡捕开路的,法国人的安南巡捕骑着自行车随行,最后才是中国巡捕。

最破天荒的是,法租界竟然主动“破坏”了不平等条约中的规定,让中国军队在上百年中第一次进入了租界,淞沪警备司令部和陆军第五师的军乐队和步兵举着中华民国国旗,抬着蒋介石送的大牌匾,在租界的地面上,全副武装地鱼贯而过。下一次同样的景象,可能就要在抗战胜利光复上海的典礼上才能重现了。

杜先生的宴席开了两百多桌,但这也架不住朋友太多,最后变成了流水席,每顿饭要翻三次台子,才能让近万名宾客都吃上饭。据说三天之内,一共开了两千多桌。

没有太多人会去批评杜先生的奢侈浪费。首先,杜先生花的都是自己的钱,100万银元,乡亲们白吃白喝热闹几天,名伶们唱的过瘾之余,每人还能拿走几千银元;更重要的是,除了祠堂之外,杜先生还做了很多配套的慈善。之前许多年杜先生就陆续给家乡修了很多石桥,一年买一千套棉衣棉裤分给穷乡亲,给家乡贫困老人发“养老金”以及丧葬费,而这一次,杜先生则给家乡修了一条八公里长的柏油马路,一间私塾和一个藏书十万卷的图书馆。

三年后,杜先生又一口气给家乡建了一所小学,且学生费用全免(蒋介石似乎也有这个慈善爱好,在家乡溪口开了一所武岭学校,据说还自任校长,亲自签发毕业证书);还有一座实行免费医疗的医院。

对于高桥的乡亲们来说,再下一次得到此等的重视与福利,可能就要等到浦东开发之时了。

杜月笙和哈同花园(今上海展览馆)也有一些特别的缘分。就在杜祠落成典礼(1931年6月10日)结束几天后,上海犹太巨商哈同随之去世(1931年6月19日)。徐铸成先生在《杜月笙正传》中说,哈同的葬礼是最接近杜祠落成的寥寥几次大场面之一。

我觉得,杜月笙时代最让人怀念的就是,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除了南京政府和蒋介石先生之外,还可以装得下一个杜月笙,装得下充满荷尔蒙的民间社会,他们可以盛大的办一场盛典或葬礼,可以功高震府地办慈善,可以在政治混乱时代不被革命及“反动派”碾压或裹挟,他们除了找政府还可以找杜先生。

image.jpeg
▲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人物之一,旧上海三大亨中,素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比起黄、张来,杜月笙确实手法更高明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3:06 PM , Processed in 0.0672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