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0

[历史] 陈远:备获儒家点赞的一位法家先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9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10-19 陈远 大家



摘要ID:ipress

对管仲无须以道德家视之。否则,对于其首创娼妓制度便无法自圆其说。其富民,是为了富国,其尊王,是为了攘夷。终其一生,管仲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襄助君主成就霸业。


西周传十二王至幽王。关于西周覆亡,千夫所指,尽向褒姒。《史记》称:王举烽征诸侯兵而兵莫至。《国语》云: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诗经中说的则更为直接:赫赫周宗,褒姒灭之。


传说褒姒艳若桃李,却冷若冰霜。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于全国悬赏求计。遂有人献计用烽火台一试。烽火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于是烽火台上无端点起烽火,诸侯纷纷赶来,褒姒笑焉。


此之后,每有国灭,必有祸水红颜出焉。


但如果考究史实,此故事颇为荒诞,帝王昏庸常见,但是拿江山为儿戏,自古未见。对帝王来说,江山永远是第一位的,就连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李隆基,到了马嵬坡下,也要交出美人保护江山。更何况,当时之地理,申在东南,戎在西北,相距辽远,无从合作。


西周覆亡,褒姒不是主因。其一是因为天灾,《诗经》中有诗为证: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诗人笔下的十月之交,据推算为公元前七七六年,即幽王六年。其二为政治腐败。在同一首诗中,诗人列举了当时在朝中占据高位者七人,要么虐民,要么难称其职。诗人说“艳妻煽方处”,指任用七人与褒姒有关。其三,为制度上之弱点日益呈现。


西周既亡,周平王东迁于洛邑。此时,周室已降于弱国地位。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说的正是这一段时期,自东周开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最初,周王也想行使权力,但是做大了的诸侯已经不再臣服王命,王之权威不行于诸侯。为保表面上的尊严,周王乃不复问事。


这一时期,分封各国逐渐自成格局,五国诸侯渐成霸主,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这其中,宋襄公图霸未成,而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虽然未名列霸主,却自称霸业。周王的不复问事,在表面上保持了王室的尊严,霸主的兴起,每每使用的口号,便是“尊王攘夷”,“尊王攘夷”这一口号的提出者,正是我们这篇要谈的管仲。所以,要了解东周的情形,必须要了解东周列国的情况。


其时,国与国之间几无信义可言,友邦时而变为敌国,敌国忽而变为友邦。“春秋无义战”,孟子这一感慨,正是针对此而发。


五霸以齐桓公为首,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袵矣。”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说,没有管仲,我们还将处于蛮荒呢。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很高。


▲管仲,齐国相国


关于管仲,流传最广的故事,莫过于鲍管之交,为节省篇幅,在此不再赘述。但是管仲之所以能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确实得益于其好友鲍叔牙,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齐桓公以一代霸主的宽广胸襟包容了管仲的一箭之仇。在齐桓公未登王位之前,鲍管各为其主,却不影响私谊。以当时的局势,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管仲却劝告鲍叔牙尽心辅佐当时处于劣势的公子小白,也就是之后的齐桓公,而自己在尽力辅佐公子纠,在必要的时候却不惜猎杀小白性命。如此一来,无论局势如何变化,管仲都将立于不败之地。其射杀小白,非为个人,乃为其主,也就是说,即使小白上位,只要有一代霸主的雄心壮志,再加上好友鲍叔牙的从中周旋,那么,像管仲这样的治国能材,必然是齐桓公网罗的对象。


后来的发展,果然如此。管仲拜相之后,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军队方面,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如是之后,齐桓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一模式,对于封建制终结之后的帝国体制,具有深远影响。


体制建立之后,管仲的下一步举措,便是富国,国如何富?管仲的手段是通过富民来富国。《史记·管晏列传》说管仲治国“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这与其“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路是一以贯之的。在此因势利导的富民思想之下,齐国一时强盛。


此时,齐桓公开始图谋称霸,却被管仲阻谏。管仲的理由是:当时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若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子劝谏


如此一来,齐桓公才师出有名,先是出兵伐鲁,之后北战山戎,经历一系列杀伐征战,终于成就霸业。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受赐典礼上,宰孔请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赐。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说罢,只见齐桓公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众诸侯见此,皆叹服齐君之有礼。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这是齐桓公霸业的顶峰。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尊王攘夷,为齐桓公提供了杀伐征战的合法性。朱熹论及此,说是“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孔子的评价更为直接:“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不过,不以兵车这话有粉饰之嫌,从来历史的演进,都是不是温情脉脉,相比之下,还是顾炎武所论更符合事实:“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尽管儒家对于管仲的评价如此之高,也尽管管仲的一切举措都符合礼制,但对管仲却无须以道德家视之。否则,对于其首创娼妓制度便无法自圆其说。其富民,是为了富国,其尊王,是为了攘夷。终其一生,管仲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襄助君主成就霸业。


周襄王郑五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十分危机。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有论者称这是管仲谦虚谨慎,这固然不错,但是,更重要的,是管仲知道,真正的霸主,是齐桓公。


周公开启了礼制,令管仲无法越矩,但是管仲通过襄助齐桓公,却开启了中国的法治传统,后世将他视为法家先驱,是有道理的。


原标题为《管仲,一心成霸业启法治先河》



作者:陈远
讯·大家专栏作者,近代史学者。著有《燕京大学1919-1952》《消逝的燕京》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9 01:55 AM , Processed in 0.07079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