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8|回复: 0

[哲史艺丛] 茂吕美耶:东京在明治时代的阴阳两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3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3-13 11:27 AM 编辑

茂吕美耶:东京在明治时代的阴阳两极 

 2015-10-29 茂吕美耶 大家



摘要ID:ipress

地方城市的人逐渐往东京聚集,结果,商人、艺匠和各种工人居住的地区,也就是低洼地区的下町,与官员和上班族居住的高台地区山手,两者的差异逐渐清晰起来。


明治二十年(一八八七)起,日本政府开始着手全国各城市的近代化工程。


其中,首都东京于明治十七年(一八八四)成为改造对象。


明治二十一年(一八八八)时,东京是十五区制,但是,中心市区出现人口过密现象,表面看上去极为繁荣昌盛,背面却隐藏着众多下层阶级贫民,许多家庭都是一家数口住在仅有三坪(1坪约3.3米)至六坪的租房。


不但道路铺设还未齐全,煤气灯、上下水道设施的整备也都还未着手,因此政府不得不致力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西洋文明的流入,自来水供水设施成为新首都整备的最重要一环。


▲江户时代的骏河町,三井吴服店。葛饰北斋(KatsushikaHokusai,1760?-1849)画。


首先,以人口一百五十万为目标,聘请外国工程师规划工程。当时的人口,商人及庶民的低洼地区“下町”约一百又二万五千人,官员及武士阶级居住的高台地区“山手”约三十五万人。


拉长自来水管,改良了自来水供水问题后,井水用户减少了。却因为城市规模不断膨胀扩展,自来水使用量也随之增加,导致旱天和夏季时,高台的山手地区经常发生缺水问题。


明治二○年代,出现了电灯,并由于国产电灯泡试制成功,电灯逐渐普及于民间。


但因为当时的电费很贵,许多澡堂和寄宿租房依旧使用油灯,东京离“夜不眠城”仍有一段距离。


直至明治三○年代,电气化才开始真正普及,电车出现,替换了之前的有轨公共马车。


东京人口急剧增加,明治二十一年约一百二十九万,二十八年约一百三十万,之后的十年,竟然骤增至二百三十万。当时的人戏称:“以为是‘花城’,挨近一看,原来是‘荆棘树林’。”


如此,地方城市的人逐渐往东京聚集,结果,商人、艺匠和各种工人居住的地区,也就是低洼地区的下町,与官员和上班族居住的高台地区山手,两者的差异逐渐清晰起来。不但语言、风俗,甚至连生活感情、市民意识等均产生很大的文化差异。宛如居住在同一城市的两种不同种族群体。


简单说来,高台地区的山手,原为江户时代诸国大名的豪宅地区,而低洼的下町则为一般庶民的狭长租房地区。但是,年号改为明治以后,高台的山手变成新政府官员的居住区。


对在东京土生土长的江户仔来说,这些新政府官员本来是乡巴佬大名或武士,只因德川将军这方打败了,可恶的粗野武士才纷纷搬来东京,大摇大摆地住在被赶走的旧大名豪宅里。


也就是说,下町人视山手居民为敌,彼此看不顺眼也是人之常情。


就连妻子的称呼也不一样。


山手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吾妻”、“细君”,称呼别人的妻子为“奥样”(太太);下町人称自己的妻子为“我家孩子的娘”,称呼别人的妻子为“大娘”、“大婶”。


“奥样”有教育、有文化,高雅、温和、谦虚,绝对不会大声说话或哈哈大笑;“大娘”的教育程度顶多小学毕业,动作粗野,多嘴多舌,爱管闲事。换句话说,两者是阴阳对比。


这种“山手人”和“下町人”的区别,一直持续至昭和时代。


简而言之,就是地域性的风气使然。无论一百多年前的明治时代或二十多年前的昭和时代,东京始终分成阴阳两半。


▲明治初期的骏河町,三井银行。明治13年(1880),第三代歌川广重(UtagawaHiroshige,1842-1894)画。




作者:茂吕美耶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她的文字始终都普罗大众,关注庶民的文化生活,展示物语的驳杂的日本之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7 03:46 AM , Processed in 0.09629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