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历史] 流沙河:民国教师心里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7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沙河:民国教师心里苦 

 2016-08-07 流沙河 大家



文 | 流沙河


抗日战争爆发时,我上小学,之后是初中、高中,最后1949年我考入川大,当时都还没有解放,还是旧社会。我在川大只度过了三个月,旧社会就完了,所以我这个年纪是很典型的——就是旧社会的学生。从1950年起,我再也没有见过战士,那年我参加工作了。


资料图:川大旧照


我只上了三个月大学,三个月就上了三堂课。我连课都不去上,为什么不去呢?那个时候,文艺青年就是喜欢写,因为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在成都的报纸副刊上面发表东西了,觉得被认可了,就很着迷这个。当然那个时候非常迷这个,现在老了回想起全部是光阴白费了——我的那些文学,后来我到晚年搞的研究都与文学无关,全都白费了。


我上学那时候,凡是教师,所有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聘任制,就是校长给你送上聘书,上面写得明白聘你教什么,时间是多长。小学、中学是以学期计的,学期就是半年,每半年要给教师送一次聘书,所以教师为了求职,每一年两次,六月和腊月要去争取,所以就有了“六腊之战”。


我读小学是在县城里面,过去金堂县的县城,是一个小的镇——城厢镇,县城里面公家办的小学。我在这个小学整整读了六年,这六年的教师全部是聘的,没有哪一个教师能够一直教下去。当然也有例外,这个学校有十几个小学教师,只有两个教师一直能拿到聘书:一个是教高年级的国文,他教得非常好,所以校长无论如何都要把他留住,每一学期完了赶快就把下学期的聘书就给他送去;还有一个教其他的各科,包括自然、社会、算术,这些科目他也教得非常好。只有他们两个是能一直拿到聘书的。


我读小学六年,这两个教师一直在教书,而其他的教师都换得很快,换得很快只有两个原因:


一个就是作为校长想要把他的学校办好,他就非常关心教师的教学本领,凡是教得好的校长都会千方百计要把他留下来,如果你教得不好,校长就不会给你送下学期的聘书了。


还有第二个方面,就是现在人完全想不到的——从前的教师很多是有产者!所谓有产者,就是他不想教了,你要送张聘书他给你退了,说:校长我还有其他事情。他就推了,不想教了。那些教师,基本上家有恒产,有其他的收入,不是靠一份小学教师的工资来过活。这样,教师也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我所遇到的教高年级教国文教得好,每次都有他的聘书,还因为他没有产业,没有其他的收入,而他肚子里面装的东西很多,所以他就变成职业教书的了。聘任制的好处就是差的教师会被淘汰,一些优秀教师总是有机会出头——如果你讲得不行,那校长就不聘你了,所以自然就形成一个淘汰机制。


大部分教过我的小学教师,家里都有恒产,不是非要来教这个书不可。有时候,校长很委屈地再三请求,他才说:好嘛,好嘛,我教了这一期再说。教了如果不想教,就推了。


到了中学也是如此。我的初中三年也是在我们县城里面,县城里面有四所中学,其中办得最好的是一所私立中学。这所私立中学最不容易考,学校设备最差但学生成绩却是最好的。我读中学这三年,教师基本没有固定的,其中只有一个可以说是固定的,就是他教得太好了,所以这个校长就非要挽留他不可。



资料图:民国时的毕业证


结果他家中是大地主,有两百多亩田,在川西这是非常好有钱的。所收的租,除了留给家中以外,他把剩余的钱都带到外面来,别人教书是挣钱,他教书是把钱贴出去。他是一个老夫子,穿的长袍马褂,全部教文言文那些,教得非常好,因此所有的校长要去请他。


请他是非常不容易的,他的家不在当地在灌县,他本来在成都教书,灌县离成都近他方便,我们那个校长就有本事,把他从灌县请到一个县城里面来,总之求得非常之诚恳的他才答应来了。他来了,把钱也带来了,到了这个学校他根本不用任何教科书,上课的内容都是由他自己选,当然他也选白话文,选好之后,他就到县城里面的石印铺,自己花钱请石印铺把内容刻印出来,分发给每个学生。他讲得非常好,校长无论如何都要把他挽留下来。


当然,他的脾气还非常大,他给我们讲国文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探头看操场,原来操场上有人打球,还有人围观。突然他就站起来,迈开他的八字步,气冲冲地翘着他的牛角胡子,走到球场里面把球抢了,又大摇大摆地往厕所走,走到厕所里面,把球扔进厕所里。


这让校长晓得了,校长马上来给他道歉,叫上体育课的同学立马停下来。一是,因为他讲得好,留住这样的教师不容易;二是,他脾气大,他不是依靠教师这个职业挣钱,他自己花得起钱,挣的钱全部都在外面花了。


读高中我就在成都了,上了成都最好的学校——四川省立成都中学。当时成都有四大名牌高中,四川省立成都中学(简称省立成都中学、省成中)、树德中学、石室中学、成都县中,这些学校都办得非常好。



资料图:民国时的奖状


我上高中那些教师换了好多个,几乎每学期都换,只有两个教师没有换,一个是教代数的,一个是教几何的,也是因为教得太好了。


教代数的,是北师大毕业,毕业了出来就教书,教了一辈子的书,家里负担重,穿得很烂,他就没有产业,他就以教书维持生活,他教得特别好,所以成都市的这些学校都抢他。能够把他抢到手的这些学校对他不但非常尊重,而且价钱也给得高,他可以任意选择,所以这个教代数的同时教成都三个名牌学校,我们学校,还有树德和石室。


那么他怎样教的呢?这个学校下了课,他就赶快走到校门口,门口就有拉包车的,叫街车,不拉长途的,他就坐到街车上说:“到树德中学,快点跑!”跑到那里面,紧跟着就是他的课了,他下了车就直奔教室。


资料图:成都旧照


他教得很好,所以这三个学校都千方百计要把他维持住。因此,我们学校还形成了一个传统,不是校方规定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每一学期进来的新毛头,学期过半,同学们就自己出钱去买一挑鸡蛋,用箩篼挑起,趁这个教师不在家时,直接挑到他家中——如果他在就会骂学生让拿回去。因为旧社会的人是非常讲尊严的,所以学生送一挑鸡蛋来,他会觉得很羞辱。


给他送工资也从来没有送到他手上,都是送到家里师母手上。他看都没有看到过钱,更没有说让他来领工资了,没有这个说法,都是趁他不在悄悄送到教师家里面去的。每学期考试完了,校长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作一个揖,说:姚教师,下期还要请姚教师给兄弟帮忙。他要点了头了就首肯了,他完全可以不点头的,因为请他的学校多得很,所以他就一直教。


其他有些教师家里很有钱,愿意教就教。还有一些教师,稍微差一点的,到了高中就很麻烦了,差的根本轮不到校长来淘汰你。这些优秀学校的学生水平高得不得了,如果这个教师教得不好,被学生发现没有什么学问,那么在他上课前,学生会在黑板写上“小心火烛”,任何有尊严的教师看到这个就晓得了,他话都不敢说,自己低着头就走了,然后就到校长那儿去辞职了。



资料图:民国时的成都街头


那给教师写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骂他草包,草包一点就要燃,因此写一个“小心火烛”。教师晓得自己没有这个资格了,就不敢来教书了。如果脸皮稍微厚点,假装不知道,那下一堂课就对不起了,在上课前一分钟,全体学生就都出去了,站到窗户外在那儿笑,等到教师来一看教师里面空的,学生都在窗户外呵呵呵地笑,自己不好意思才走。


所以这个淘汰不光是校方参与,学生都参与了。经过这样的淘汰,留下的教师都是教得非常好的了,这些教师从来不去参加六腊之战,他们完全用不着去少城公园的鹤鸣茶馆。那个鹤鸣茶馆非常大,全部摆开可以摆两三百桌子,一直摆到外面。特别是到了暑寒假,成都市几乎全部的中小学教师都会到那里去了。特别是中学教师,这是中学教师非要到一个场所不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川西平原属于都江堰灌溉系统,有16个县,这16个县是四川最好的地方,当然教育也是最好的,六月和腊月这些县中学校的校长都要到这个茶馆来聘教师。


教师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有很多求职的教师,如果成都的好学校没有聘他们,他们就晓得要到茶馆里等,等到稍微晚一点,等好学校挑走了好教师,办得比较差的学校有时候就愿意收容这些教师,因为这些教师的价钱低得多,在茶馆的柱子上都贴着教师的待遇呢。


如果成都市轮不到你,那教师就还要在那儿等,等到县上的校长来,县上的校长会觉得成都的教师再差总比我们县上的好,因为县上的水平更要差。因此那些校长要到成都来,就在这个鹤鸣茶馆,白鹤的鹤,鸣叫的鸣,这是从《易经》上来的,说“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然后《诗经》中间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所以用“鹤鸣”还跟鸣声相连,很多教师都在那里,教师本来清高,应该像白鹤一样,在那里叫一声,那么别人听到声音自然要来找他。



资料图:鹤鸣茶馆


当年,刘文彩在安仁办的一个中学,他把成都的教师请起去,是怎样请的?他出的价钱比成都价钱高,还要给这些教师算车马费、旅途费用,所以成都居然有优秀教师坐起长途,那个时候还是人拉的包车,拉包车的人跑得飞快,跑到安仁去上课,上完课第二天又跑回成都。教师为什么要去呢?就是因为刘文彩亲自去请教师,还要给教师作揖,而且还要申明:我是大老粗,我没有读过书,我也不懂,但是我想把学校办好。所以就有成都市的优秀教师为了多挣钱都到那里去了,这个是天然存在的进入淘汰机制。


在鹤鸣茶馆里面你就看得见,凡是优秀教师根本不进那个茶馆,他就在成都家中住着,校长要到家中去请他,说:“某某某教师,我们是哪个中学的,我们那个中学在成都算不上第一流,我们是第二流,请你进来帮我这个当校长的,我要努力,我要争取把它办成好的学校,我又没有这个本事,就只有靠这些优秀的努力的教师,请你下学期到我们学校来。”


那些优秀的教师一般就推了他:“哎呀,校长,难得你有那么好的心愿,但是很对不起,兄弟很抱歉,是因为他们石室中学比你先,他们来找过我了,我又都已经答应了,不好失言,张校长,这一期就不行,看下一期有没有缘分。”就这样推了。所以说他根本就用不着去鹤鸣茶馆。


一般上市场的都是待价而沽的,只有自己到市场上去,去通过朋友、熟人的门路去找人帮忙介绍,说这位教师在哪个中学教了多少年书。别人问:“老师,你擅长教啥子喃?”“我的长处是教化学,以后如果你以后碰到有这些机会,还希望照顾我一下,把我也推荐去。”


人家校长不能够平白无故就用这个人,所以帮忙的人得先探探底,看这个人有什么本事?就会问:“某老师,你从前在哪儿教过书呢?”某老师就说:“我在那里教过书。”“当初你选的什么教本呢?”一下就摸了教师的底了,如果发现这个教师不行,帮忙的人就说:“某老师,我给你记住了,有那个机会我就通过你这个朋友转告你。”相当于把你打发了。


像那些教书差的要去托很多关系,这些都在茶馆里进行,因为茶馆那一带几乎全是教师,很多教师去了那里就托一些教师带着到处介绍。这一桌的教师朋友,那一桌的教师朋友,互相都认识,无非就是多去探寻一些机会。


比如,“这个教师说的擅长化学,有一个校长说他们这学期缺化学教师,你等一下。”然后就说那个校长也来茶馆了,就在那一桌,你看,还在那儿等着的。然后这个帮忙介绍的教师就给找工作的教师说:“你给我去,去认识那个校长。”去了,校长马上喊倒碗茶,校长就和他摆龙门阵,实际上是考察他,就叫“面试”。
虽然校长本身可能不教化学,但有点化学常识,如果发现找工作的这个教师学历、底子这些都不硬的话,校长就不会马上同意,就说:“某教师,恐怕我们暂时就接触到这儿,等过一段时间看情况。”这样就把人推了。


所以说六腊战役是非常剧烈的,大家都凭本事争取工作。到了后来教师聘任制度废除了,我看到好多教师说:我们教师今天才真正翻了身,不像旧社会糟蹋我们,把我们弄到人民公园去到处碰钉子,好造孽。我一看我就笑了,说这一定是瘟猪子教师,他都不来请你,你没有本事。


那时,我在县城里面读书,曾经有一年,我们校长专门从成都聘了一批教师来,一来就是八个,这八个教师确实非常好,是乐山武汉大学的——抗日战争武汉大学迁到了乐山,写长篇小说《巨流河》那个台湾女作家齐邦媛,就是乐山的武汉大学毕业。


我所读的这个私立初中的校长非常努力,他就不辞辛苦,到成都去聘用教师,但县城的教师待遇肯定赶不上成都,聘不来成都的优秀教师,那么我们校长是如何聘到教师的呢?第一是价钱低,第二要学问确实好,满足这两点就可以。


那些乐山武汉大学的毕业生要赶快求职,就到了成都鹤鸣茶馆,大学毕业生二十出头,年纪轻,没社会经验,又喜欢成群结队,所以一来就八人,他们中有的擅长国文,有的擅长英文,有的擅长数学,有的擅长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的,一起八人。我们校长又要找价钱低,又要人家学问好,而刚从大学出来的学生不世故,很努力,很纯洁,很认真。校长就说这个好,价钱又便宜又有学问,然后就要请他们,他们就说我们需要一起去,全部一共八个。



资料图:乐山武汉大学旧照


所以,这样来了八位教师,把各科都教了。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互相团结,也有集体荣誉,教得非常好。其他那些县城的人都好羡慕,说我们学校聘的那些教师年轻有为。


如果没有鹤鸣茶馆,没有六腊之战,到什么地方去聘他们呢?所以这种聘任制本身的淘汰机制就决定了应该有教师市场。六月、腊月的少城公园,鹤鸣茶馆就是教师市场。


(原标题:《教师战六腊》)


【作者简介】

流沙河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7 03:24 PM , Processed in 0.0902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