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回复: 0

[哲史艺丛] 西门媚:书籍之上的天空——2016阅读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门媚:书籍之上的天空——2016阅读记 

 2017-01-22 西门媚 大家


文 | 西门媚


2016年的年头和年尾,都赶上重度雾霾。


我还清楚地记得,年初的时候,两位台湾朋友到成都来看腊梅。台北没有腊梅,我陪她们去成都郊外看梅。虽然空气黑沉沉,但花色的清新与花香的冷冽,让她们觉得喜悦非常。


但回到台北,我知道其中一位就病倒了,咳了一两个月,怎么都止不住。她们哪里经受过这样的毒气考验。台北的医生也没有良策。这件事让我觉得内疚,但又没法开口道歉。


年尾,成都雾霾更加严重,从十一月起,那个播报空气质量的表上,大部分时间都是紫色与红色,那意味着中度及重度以上的污染。


不单不能出门活动,身体日渐僵硬,精神也觉得萎顿压抑,先是喉头出问题,时不时的咳嗽,又因为无法运动,室内氧气、阳光都不足,腰脊、胸、腿、消化系统,都觉得出现各种不适之症。到十二月下旬,无法再忍,逃去昆明小住,并在昆明跨年。


带了两本书去昆明,一本是詹姆斯·伍德的《小说机杼》,另一本是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两本都好看,特别是后一本,时不时叫脑洞大开。但我在昆明却没有读完这两本书,这两本书也跨年了,2017年的开头,我仍在阅读。


昆明阳光明媚,相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空气还算干净。除了地理原因,昆明有这份相对洁净,是市民抗争得来的。


写这份读书总结的时候,回想这年头年尾的雾霾,不由得记起一幅漫画。画面上有三个人。一个脚下没书,一个脚下一些书,还有一个脚下是高高的一摞书。没书的人看到的是墙上画的红花绿草,站在一些书上的人,越过墙头,看到的是黑暗的世界,浓烟滚滚。站在很多书上的那人,看到了更高的天空,墙与黑暗都在脚下,只有朝阳在前方。


▲ 漫画:读书与人生的高度,源自网络


这幅画的寓意我以为是很清晰的,但在网上,我仍看到了不同的解读。有一种是认为,书读太多了,就脱离了现实。


虽然我不同意这种解读,但,仍愿意把这当成一份警醒,既要看到更高远的世界,也要知道脚下的现实,要为这立足的世界尽一份责任。


但如果只看到这浓霾世界,就只剩下求生这一条路了。只求生存的路,必然是生存质量很差的路。因此我希望,除了照顾生理的呼吸,还要有心灵的呼吸。


这两年,我阅读的一个主题,是关于人的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生理及相关的情感、伦理问题。这些阶段里,我犹其关注老年。起因是我2015年读到的一本心理学著作,以及最喜欢的两位老作家先后去世。我读到了他们去世之前的作品。2016年读到的《最好的告别》,可以说是这系列阅读的一个很好的总结。阿图·葛文德从一个医生的角度,也从人的角度,来谈生命、衰老与死亡。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但这部书,却给人向死而生的勇气。之后,又追着看了葛文德的《医生的修炼》和《医生的精进》。我不仅从这几部书里,了解医生的职业秘密,更从新的一个角度,思考生命的价值。


▲ 阿图·葛文德系列作品


有两部我很喜欢的小说,也正好是同一主题。多丽丝·莱辛的《好邻居日记》和《岁月无情》。伟大的作家离去几年了,新作品仍陆陆续续地让我们读到。真是十分神奇,这才叫惠泽子孙。


《好邻居日记》,最早是化名出版,期望读者不带着既有的成见来读它。当时,莱辛已经相当有名。这本小说新鲜有意思,换了身份和角度,但那种轻松生动的情节及有深度的思考,还是一如她早前的作品。这部小说里一位风光的时尚女主编,遇到一位底层老太太,两人的相处与冲突,让她开始关注思考老年、生命等等问题。《岁月无情》是《好邻居日记》的续篇。上一部作品,关注老年人,这一部作品,乍一看像情感小说,但其实关注的是中年人的问题,关注他们的情感,被各种负累牵扯,以及他们和年轻人的代沟。


▲ 纪录片《人生七年》剧照


相似主题的纪录片,新看了一套,也特别值得在这儿记一下:英国BBC的《人生七年》。他们选取了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七岁开始,每七年拍一次,拍他们的看法观点及所做所为。到2012年,这群人已经56岁。这部纪录片,这么连续地记录下来,已经不单是记录了几个人的变化,不单是个体的阶层、命运变迁,可以当做一套人类的研究来看。这套片子让我感触很深,当时我在朋友圈里写下了一句话:“我最喜欢的职业是时间领主。作家只是拙劣的模仿,历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等等也是。”


时间领主是英剧《Doctor Who》里的主人公。他能看穿时间,打破时间维度观看人类和世界。我想要学到他一点点。


2016年有非常喜欢的两部短篇小说集,也同属这一主题。


一部是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麦克劳德是一位非常优秀又低产的作家,他的故事主要都围绕着家乡,加拿大的一个偏僻寒冷的海角展开。这些关于故土的小说,有着非常动人的魅力,差不多涵盖了我们每个人,关于是否离乡、是否归去的疑惑、向往和矛盾。


另一部是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的《山区光棍》。特雷弗的短篇都好,一篇又一篇地,构筑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但这一部短篇集,是我最喜欢的。这个集子,每一篇真的都是一个“光棍”的故事,孤独的人生,特殊的境遇,看似偶然却无法逃脱的命运。


特雷弗的作品有一种清冷之气,这让我对爱尔兰的文学产生了兴趣。读了《岛屿与远航:当代爱尔兰四人诗选》。10月,在白夜见到诗人哈利·克里夫顿,听他讲了一些话,对特雷弗及爱尔兰气质有了更深的了解。克里夫顿讲了一个爱尔兰笑话:“忧郁的爱尔兰人,说,你愿意和我的家人合葬吗?这意思是求婚。”


这真的就像是特雷弗的一个短篇。


从个人阶段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往后就会从个人史到更大的历史。


拉什迪的长篇《午夜之子》和帕慕克的长篇《我脑袋里的怪东西》都可以归于此类。他们有极好的技术,但主题宏大后,对我来说,阅读的魔力却不够了。太明白作者在想讲啥了。


这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写作问题。


▲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陶玉平/南海出版公司/2015


马尔克斯去世后,他的作品终于能够以正版的方式陆续进来。我这两年就像在捡漏一样,找以前没见到过的作品。今年读了短篇集《蓝狗的眼睛》。读了几篇,想到以前读他作品的经验,有了一个判断,就去翻看他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应证了我的判断。纵使如他这样的故事大师,在太年轻的时候,也会讲不好故事,会以形式来替内容。故事需要足够时间和对人生的理解,最后在心里酿出酒来。我在豆瓣上给这本书做的短评是:“大师的小时候,还不是大师,是幼师。”


从个体命运看见大时代,研究大时代,这一年读到这个主题的书还有两本值得专门一说。一本是《李劼人晚年书信集:增补本》。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是李劼人1960年前后写给子女的信件。他详叙了当时成都及四川的饥饿状况,现在看来,这已是相当重要又真实的历史资料。


▲ 王嘉陵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另一本更是难得,是毛喻原先生翻译的《古拉格绘本》。作者既是古拉格的亲历人,也是耐心又秘密的采访者,他几十年偷偷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了古拉格的残暴,为后世留下了最珍贵的资料。


关于写作研究的书,我今年仍读了一些。除了自己的兴趣,另一个原因是夏天继续为山海学社讲授写作课。重读了《甲骨文》,也是为了研究非虚构写作。但重读仍是非常愉悦的。


2016年读着最轻松快乐的书,肯定是《花镜》。这本书绝对是中国园艺界的《本草纲目》,我曾想推荐给做出版的朋友,好好重新出版一下。作者陈淏子是位隐者。明亡之后,他不愿为官,不与官方合作,在家读书授课种花。特别是他写到如何度过四季,其中趣味大合我心。


2016年,我出版了两本书,《完美的路演》和《成都慢生活》。下半年,又定下了新的写作方向,也设定了2017年之后的一个观察主题。只有这些阅读和写作,才能让人在这雾霾中,有更远的视线。



【作者简介】 

西门媚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小说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3 08:48 AM , Processed in 0.0964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