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0

[人世间] 我不是鲁迅的弟弟 | 老外周树华在中国的奇幻漂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不是鲁迅的弟弟 | 老外周树华在中国的奇幻漂流 

 2017-01-22 魏晓涵 每日人物

从对中国一无所知到熟悉中国人的“套路”,树华经历了一个并不轻松的适应过程。




周树华


每日人物 / ID:meirirenwu

文 / 魏晓涵(实习生)  编辑 / 金焰


树华姓周,每每和不熟的人提到这个名字时,总有人问:“你是鲁迅的弟弟吗?”讲到这个梗,坐在桌对面的他,字正腔圆地蹦出一句曾经的网络流行语:“我只能呵呵。”

 

实际上,周树华是个棕发碧眼的美国人。这个中文名是他7年前刚来中国时朋友给起的。现在说起这个名字,树华一脸嫌弃地吐槽:“太土了。”不过,上过几次电视、换过几次工作、走过几座城市,甚至马上要在中国出书,他在中国的所有回忆都和这个“土土的”名字紧密关联。

 

“如果重新开始,我会选择姓白,因为我是白人嘛。” 他歪头想了想,一脸认真地说。

 

从对中国一无所知到熟悉中国人的“套路”,从事业、生活到文化上,树华都经历了一个并不轻松的适应过程。


逃  离

 

见面前一天,树华刚辞掉在北京的第二份工作——在一家公司做市场营销。他和朋友合著的新书《与老外交朋友》快出版了,有声读物也要上线。来中国后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北京生活,雾霾和忙碌的生活节奏让他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下一站是杭州,这将是树华在中国久居的第四座城市,从广州到海口到北京,比较之下杭州的生活节奏不快不慢,刚刚好。

 

和许多外国人一样,树华在中国的工作也是从做外教开始的。24岁那年,他放弃未完成的学业,离开故乡德克萨斯,远走广州做外教。大多数时间,他感觉自己像一只“白色的猴子”。别人看重的是他外国人的身份,而非个人能力。

 

树华也尝试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主动对公立学校的课本做校对,80页的课本,树华的校对用12号英文写了满满40张A4纸,然而学校领导并不理解他的做法。他有些无力感,意识到在中国做教育,老师能左右的东西太有限了。

 

他转而寻找其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却鲜有进展。

 

一次偶然的机会,树华上了《非诚勿扰》。绑着马尾的长卷发,黑色长裤随意搭配着衬衫,这一身不羁的德州牛仔装扮并没有让他和现场女嘉宾们牵手成功,但绅士得体的谈吐却为他送来了事业的橄榄枝。


2013年树华上了非诚勿扰,因此成为去北京的契机。


节目过后,他接到来自北京的工作邀请,一些电视节目也找到他参与录制。

 

在北京,树华的事业开始真正起步。3年半,让他适应了这座快节奏的城市,有了自己的团队和生活圈子,忙碌地四处出差,频繁熬夜。好在树华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越来越满意——越来越自由,感到有意义。

 

终于,这次离开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来中国7年后,树华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升  级

 

和事业一同步入正轨的,还有树华的生活。刚到中国的时候,他对中文一窍不通,跟人交流成问题,劳动合同看不懂,几乎没有中国朋友,于是一帮外国人常常抱团互助解决生活难题。在树华看来,那时的他们特别疯狂,常常为了买东西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问人,有时还要开车去很远的地方。

 

语言障碍成为树华适应中国生活的第一道关卡,他想了很多方法学中文,常常和中国年轻人混在一起玩,还用中文发微博,让网友来纠错。


树华适应得很顺利,不仅限于表达的障碍被克服,更在于他学到了中国年轻人的流行文化。他的微博上随处可见“我也是醉了”、“说走很久才走的旅行”式的网络流行语。


前一阵,周树华在微博上晒出筷子包装袋绑头发的照片。


和中国年轻人混久了,对卖萌那一套掌握得轻车熟路。前一阵儿树华的头发又长长了,他梳了个有点淑女端庄的发型,用方便筷包装袋绑了个精致秀气的白色蝴蝶结,特地拍了张照,发到微博上撒娇似地问网友:哎哟,头发又长了!怎么办?评论区赞叹:太厉害了!


和树华聊天时间长了,会有那么一瞬间忘了他是个外国人。“好滴”、“我的妈呀”偶尔出现,讲到激动处还夹杂着“tmd”这样的词。在他的微博上,中文段子张口就来。某次手机掉地铁轨道缝里了,他画了张歪歪扭扭的简笔画示意图,配文道:“丢了你之后才明白了,你真是我的好‘机’友!!!”


周树华在微博上俨然一副段子手形象。


称赞他中文好,他幽默地回击:“哪有你中文好。”

 

在树华看来,学会中文让他在中国的生活完成了第一次“升级”,第二次升级则是因为学会了用淘宝。

 

发现淘宝这个中国人的购物神器之后,树华觉得之前和美国朋友为了买东西到处跑的日子真是太傻了,想买的泛酸药、止汗剂、英文原版书、小礼品几乎都能在淘宝上找到,快递两三天就到了,为他的生活解决了大麻烦。

 

教会他淘宝的是一个美国朋友的广东媳妇,有趣的是,那位美国朋友依旧没有学会用淘宝。“因为他有老婆嘛,就够了。”树华调侃道。

 

没有中国老婆的树华只能自力更生,学习淘宝的过程比学中文还要难。树华抓狂地发现,淘宝网页上的词组长得跟课本上完全不一样,什么“韩版”、“防滑”,这样的行话课本上都没有。即使到现在,指着他买过的一双珊瑚绒袜子的购买记录问他:“你知道‘珊瑚绒’是什么意思吗?”他迟疑了一下回答:“不知道,可能是一个牌子?”

 

当然语言不足以成为全世界人民逛淘宝的障碍,树华硬生生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凭直觉逛淘宝的方法。看不懂就试,戳进去发现不对就退出来再试;大致搜一下关键词看图片,价格从低到高排个序找到合适的,再看看买家评价,找到评价又多又好的才决定买。


摸索学习的过程不容易,树华还想过要开一个淘宝专用的中文课,教老外怎么用淘宝。

 

对外国人来说,买东西不是件容易事,线下买东西遇到商家提价的情况不少见,他们也各自摸索出了一套“在中国的生存智慧”。

 

树华示范了他的美国朋友可怜兮兮买东西的场景:美国朋友和他的中国老婆前后脚进商场,两人之间隔一段距离。他看到喜欢的东西会拿很高,转一转,假装看个10秒钟然后走掉。这时候他老婆在后面心领神会,等他离开之后再去买。

 

有了淘宝之后,树华学会了先在线下看产品,再上淘宝查价,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这种隐匿身份特征的交流方式,消解了外国人身份可能带来的不便,也为他省去了许多日常的、琐碎的麻烦。

 

“老外”:保持自我和融入中国


事业、语言和生活上的障碍相对容易跨越,但在面对陌生中国人的态度的时候,树华始终有些无措。

 

树华近两个月的朋友圈里晒了将近10只星巴克纸杯,上面写着中国店员对他的称呼,Mr后面那个字千奇百怪。有写Mr外、Mr 友人的,最常见的还是歪七扭八写着的Mr F,他特意去问人家,得到的答案是“Mr Foreigner”。


周树华在朋友圈晒出的星巴克咖啡杯,他对杯子上的称呼十分在意。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医院甚至小区里。他去看病的时候,拿着病历本给护士,病历上赫然写着“周树华”3个汉字,然而被叫号的时候,护士还是一挥手:“那个老外,到你了。”某次在小区电梯里,树华戴着墨镜,带着客人来看房的房产中介看了他一眼,说:“你看,我们小区还有老外呢。”树华立马回应:“哪里有老外,我是新疆人。”

 

树华不太喜欢“老外”这个称呼,遇到公共场合被成年人这样称呼,还会有点生气:“我有名字,为什么要叫我老外。”这样的称呼本身带着一些距离感和试探性,让这个有些敏感的美国人很不舒服。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老外”都带着防备和区别对待的潜在意义,有些时候,称呼“老外”也可能是友好的。路上偶遇中国小孩,常常遇到对方指着他叫:“老外!”这个身高快两米的大胡子就开始卖萌:“哪里有老外,我怎么看不见。”


周树华在微博上记录下被称呼为“老外”的经历。


来中国7年,树华成为不少人眼里的“中国通”。但作为异乡人,他的态度始终是相对疏离的,社交网站上大多数内容都是他对于中美文化差异的表达和思考。


他跟随朋友去江西和广东农村过年,在乡村的宾馆里,店员慌乱地拒绝眼前这个陌生的外国人入住;去餐厅吃饭,常常遇到服务员避免目光和他对视,而是转而问他身边的中国朋友:你外国朋友要吃什么;也常常有中国人因为他的异国身份,格外热情、主动地向他表示友好。

 

陌生人的态度让他偶尔尴尬,至于熟人,麻烦来自表达方式上的文化差异。


即使用中文沟通几乎没有障碍,但对树华来说,也不确定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习惯了美国式的直接表达,中国人讲话含蓄、话里有话的习惯让他随时需要开启“烧脑”模式。

 

他敲着桌子举例:“比如,在美国老板让你下午3点去开个会,可能我知道需要去听听有什么事情;但是如果中国老板说,下午3点开个会,就意味着你可能要推掉接下来一周的其他事情,他没准需要你跟一个项目,却不直说。”

 

融入世界和保持自我之间如何平衡,这样的终极难题,放在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树华来说更加复杂。

 

到现在,树华慢慢理解了中国人情社会里的一些规则,但骨子里还是坚持着美国式的观念。不会因为两个人关系好,去答应一些事情,或是接受了对方许多的付出,就一定需要帮对方做什么。依旧是就事论事的范儿。

周树华去贵州做义工的路上拍摄了一些照片传于微博上。


树华穿梭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感受着这个快速变动的国家巨大的社会鸿沟,见证着几代人之间的观念巨变,也感受着这些带给他这个异乡人的好与坏。


这个时代,对生活在这儿的外国人而言,有机会实现价值吗?树华迅速给出了答案:“Yes and No。”


周树华在贵州做义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1:06 AM , Processed in 0.03156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