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1|回复: 0

[杂谈] 默尔索:为什么书店里一杯咖啡都比书贵得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2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默尔索:为什么书店里一杯咖啡都比书贵得多 

 2017-07-19 默尔索 大家


文 | 默尔索


▍一

非常突然,7月18日晚上,台湾诚品书店的创始人吴清友先生去世了。

在过去的28年时间里,吴清友先生用46家门店将诚品书店打造成了台湾文化的一张名片,它的经营范式和装修设计风格,是一大批大陆独立书店的灵感源泉。在吴清友先生去世之后,龙应台第一时间进行悼念,称他是“静水流深”,把书店做成了“生活的美学、文化的指标、对心灵境界的坚持”,这着实是非常中肯又让人感动的人生评语。

书店这个行业,远比普通人想象中艰难。即便是吴清友先生,也经历过长达15年的连续亏损,几经调整才有了今日的诚品。而时至今日我们谈起书店,仍然逃不开一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左手是传统书店萧条惨淡,冷得像海水;右手是总有独立书店高调入局,热得像火焰。这个行业究竟是蜜糖还是砒霜,不同的人,答案似乎完全相反。

比如,2015年,广州大声书店关门,其创始人向媒体疾呼实体书店难以为继,一时间收获了许多叹息与眼泪。然而,就在大声书店关门的前三天,同样发源于广州的方所书店却在成都开了分店,这家位于成都市中心的书店面积超过4000平米,时至今日,已成为太古里不容错过的文化地标。一破一立,一死一生,谁做对了什么,谁又做错了什么?在书店的生存考验面前,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

在我看来,这种矛盾与分裂,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意非要共享同一个名字,不再用“书店”这两个字统称它们,事情一下就会清晰起来。



传统书店无论大或小,在经营模式上都是“书籍超市”。客人们为书籍而来,带书籍而去,目的单纯直接,方式简单粗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书店为了防止客人赖在书店蹭书看,偌大的书店不设一桌一椅,哪怕人倚在书架或坐在地上,售货员还动不动要清一轮场:“不要在这里看,想看买回家看去。”若是有哪一个好心的售货员不驱赶蹭书的少年,那她的形象是一定会被写进作文的。

说白了,传统书店属于零售业,靠商品的利润差价为生,因此,你必须要买书,书店才会活下来。这里的售货员既可以卖书,也可以去卖蛋糕卖衣服,她只是机缘巧合被分配到了这样一个工作岗位上,你可以问她某某书在哪里,但如果想和她就某本书进行讨论,就不太可能了。

反观如今运营良好的独立书店,几乎没有哪一家是靠零售书籍的生意活下来的。

以诚品书店为例,它最大的营收来自于商场事业部,如电影院、表演厅、文具、音乐唱片、创意杂货等,这部分营收占到了总营收的60%。而最为核心的书店部分,营收在30%左右,其他部分则为餐饮收入。显然,如果按照主营业务来命名的话,诚品书店不应该叫“诚品书店”,而应该叫“诚品商场”。

除了诚品书店的模式之外,独立书店还有诸多的盈利方式。据我所知,上海就有一家二手书店,这家书店和短租平台合作,客人可以选择住在书店里,你说,我们该叫它书店,还是叫它民宿呢?此外,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宠物书店,用宠物和书籍合力把客人留住,只要人在,相信你就总会买点什么。

对比之下,传统书店是零售业,而新型书店是服务业。有人死,有人生,微妙之处就在这里


诚品书店的文创杂货




“不把书籍当商品,把书籍当作道具”,是所有新锐独立书店的最大共性。

我有一位朋友直到现在还经营着一家书店。她就一度认为,书店应该以卖书为主,除此之外,其他都是花架子。我对她说,创意式的经营只是表象,在这背后,是经营者对书籍态度的差别,传统书店的生意模式,一定要改。后来,她犹豫再三,高薪聘请了一名咖啡师,现如今每天卖出的咖啡都比书多。书店在倒闭大潮中活下来,这不失为一种胜利。

书店这门生意,是伴随着印刷机的发明出现的。但是印刷机从发明诞生到能满足几十亿人的阅读需求,中间还等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期间人们经历战争,经历饥饿,经历文化管制,导致书籍的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物以稀为贵,这种供需失衡强加给我们一个现在都有点难改的消费心理习惯,那就是:书,必须要拥有。

事实上,书只是介质,人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书里面的内容和与之相处的这段时间。之前必须买书,只是“物资紧缺”时代的过渡手段,随着过渡期的过去,书店这门生意自然该升级,我们需要接受传统书店的死,就好像接受新型书店的生一样。

在当代的书店中,书可以随意阅读,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文化生活“道具”。“书籍+咖啡馆+美学生活”的搭配,组成了现代人的文化空间。人们不再单纯为书籍的纸张和承托的思想买单,他们消费的是朋友圈里的照片,是与同类人孤独无声的聚会,是忙碌的现代都市人的禅修时刻。

这也是我为当代书店下的一个新定义,都市禅房。

古人一遇到什么烦闷之事,常常会选择到寺庙的禅房静静心神,偶尔还会遇到一些极具智慧的世外高人,日本的茶室文化从功能上也与之异曲同工。归根结底,东方人对这一类空间割舍不下,我们的精神比西方人更紧绷,心灵马杀鸡远比身体上的马杀鸡更必要。放眼现代都市,真正能够让人关掉手机、找个地方躲起来的,除了书店就是健身房,恰好指向了心灵和身体两个维度。

以我个人逛这些“都市禅房”的习惯,去做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把手机调静音,老老实实地在那里待几个小时。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每次坐在书店里,感觉自己就像一支慢慢融化的冰激凌,地心引力牢牢把人摁在地上,大脑极度放空,确确实实总有一些奇妙的想法,难怪古诗中每每提及禅房,诗人们就都是一副“安得此生同草木,无营长在四时闲”的懒散样子,这种感受,确实太难得了。

像最近媒体报道一家网红书店的“共享书店”模式,在我看来就远没有搭上书店这门新生意的脉。这家书店开发了一款App,用户在线支付99元押金,可以扫码借阅总价低于150元的两本图书。产品的策划者好像认为,现在大家不爱阅读的原因是书太贵,因此他们通过借书的方式降低读书成本。


拜托,很多书店里一杯咖啡都比书贵得多,显然他们还是没明白当代书店“都市禅房”的属性,否则,肯定不会给图书馆套件互联网外衣就拿出来说是共享经济。

常有朋友担心,书店不以卖书为己任,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少。其实,任何一个书店都没必要为国民的阅读时间操心,与其这样忧国忧民,不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升阅读品质。正如吴清友先生所说:“一本八卦杂志和一本好书,都是25块,但它们是不一样的。”让爱读书的人能读到好书,远比强迫不读书的人读书来得重要。


【作者简介】 

默尔索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独立批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12:28 PM , Processed in 0.0753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