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7|回复: 0

[哲史艺丛] 十一贝子:大运河,中国的航运时代与财富之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6 06: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一贝子:大运河,中国的航运时代与财富之城 

 2017-09-05 十一贝子 大家


文 | 十一贝子


 “丰”字那一竖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项人造工程分别是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长城横亘东西,宛如一撇;运河纵贯南北,好似一捺,于是在华夏版图上写出一个大大的“人”字。

如果仔细琢磨一下中国东部地图,可以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的汉字——大运河与黄河、淮河、长江三条大河共同组成了一个“丰”字——三条天然河流相当于三横,大运河相当于一竖,北端是北京,南端是杭州,途中鳞次栉比坐落着几十座城镇。


“丰”字示意图(贾珺自绘)


当然,这个“丰”字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实际上除了黄河、淮河、长江之外,大运河还沟通了北方的海河和南方的钱塘江这两条相对次要的大河,沿途穿越很多湖泊和其他河流,而且历史上运河、黄河和淮河的流线都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因此整个水系的情况比一个单纯的“丰”字要复杂得多。

大运河的历史始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霸天下,在今扬州和淮安之间开辟了一条邗沟,率先在淮河和长江之间画了半竖。

隋代以大运河连通江南与中原,隋炀帝改古邗沟为山阳渎,南至长江北岸的江都(今江苏扬州),淮河以北新辟一条通济渠直抵洛阳,又开永济渠从洛阳通向涿郡(今北京南),还疏通江南运河连接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这个“丰”字写得歪歪斜斜,却奠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水道工程,也带来了之后唐代的盛世。北宋时期运河北端至开封为止,“丰”字的上部不再出头。

元代疏浚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大运河连接大都(今北京)和杭州,走向相对取直,“丰”字基本定型。但是南宋至晚清的几百年间黄河沿古泗水河道南下,夺淮河下游故道入海,既造成了巨大的水患,又导致后来的“丰”字有所变异。咸丰年间黄河再次改道,运河局部淤塞,“丰”字变得残缺模糊,失去了往昔的辉煌。

到了今天,这个“丰”字的形状大致还在,但是淮河下游河道已经基本废弃,运河北部河段多处干涸,所幸南部河道大多还可以通航,沿岸古迹密布,2014年以京杭大运河为主体的“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部分旧道得以疏浚,相关遗产也得到更多的关注。

因水而兴

大运河所流经的区域以平原为主,其间点缀一些丘陵,很少高山,但是水网密布。作为一条主要靠人工开挖的河流,运河本身并不宽阔,水波平静,却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与交通大动脉,同时滋养了沿岸的城镇和人民。


▲京杭大运河主航道示意图(贾珺自绘)


中国地理的整体形势是北高南低,大运河从北向南绵延千里,如一棵蜿蜒盘曲的大树,主干之外,亦有旁支,而沿岸城镇便是树上所结的果实,其城市水系与运河密不可分。运河沿岸的城市大多因水而兴,其环境、格局往往受到运河的深刻影响,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顺应运河的走势,城池轮廓大多有所变化,一些自发形成的集镇的空间形态更加自由。

运河北端是首都北京,元朝时候叫大都。城中心有两大片水面,南面皇城中的一个叫“太液池”,是今天北海和中海的前身,由皇家专享,周围环绕大内皇宫和另外两组宫殿。北面那个叫“海子”,就是后来的什刹海,面积比现在要大一些。元朝大运河的终端就是海子,水上千帆云集,岸边码头参差,其盛况远非今日可以想象。

元大都的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设计完成,从西北郊的玉泉山引来水源,分为平行的两条水道,南侧一条称“金河”,流入太液池;北侧一条称“长河”,经过海淀瓮山泊(今昆明湖前身)流入海子,然后继续向南流,在城外汇为一河,直接与通惠河(大运河最北的一段)相通。

元大都水系平面示意图(贾珺自绘)


明朝改大都为北京,金河废止,主要靠长河引水。太液池南面加挖了一个南海,而大运河终端从什刹海移至朝阳门、崇文门外,嘉靖年间增筑外城,终点码头又东移至通州,但基本的水系脉络还维持元代旧制。明代《帝京景物略》说:“京城外之西堤、海淀,天涯水也。皇城内之太液池,天上水也。”无论“天涯水”还是“天上水”,都与大运河血脉相连。

因为运河东来,北京城内的仓储大多设于东城,商人也多住东城,而王公贵族多喜欢住西城,逐渐形成了“东富西贵”的格局,而外城则成为商业集散中心。

山东聊城为正方形平面,四面环湖,大运河从东侧穿越,这套水系不但带来优越的交通条件,同时也在城市防御和水患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苏淮安古城原有旧城和新城两座城池并峙,运河从二者之间流过,在新城之北连接淮河。明代中叶另辟清江浦新水道,改从城西绕过,遂建联城将新旧二城连为一体,但原有河道的痕迹至今仍在。旧城又引运河引水入城,分为三脉,萦绕全城,称“文渠”,周恩来总理幼时曾在渠上划船。

高邮作为运河边的一座小城,城市边界与运河有明确的嵌合关系,其西部城墙建有堤坝功能,并形成了特殊的城西风光带。著名作家汪曾祺是高邮人,有海外学者评论说他的小说和散文都饱含着水的气息。

扬州城西有一条人工开凿的保障河,与大运河相通,后世演变为著名的瘦西湖风景区,青水、绿杨、城郭彼此相映成趣。大运河河道在扬州外围几次变迁,最后都流到长江岸边的瓜州渡口。

大运河从无锡古城北水关入,南水关出,斜向穿城而过,其河道由此成为城市的主轴,两岸稠密的坊巷枕河而设,默默注视着千载流淌的河水和穿梭的船只,极具水乡风情。

运河如玉带一般环绕着苏州古城,盘门、古胥门、觅渡桥等点缀其间,姑苏旧梦,尽枕河上,与城内的小桥流水人家相映成趣。

清代徐扬《盛世滋生图》上的苏州沿运河街市


运河流到南端的终点杭州,在城外北侧绕到城东,汇入钱塘江,与城西的西湖近在咫尺却不连通。武林门外设有大码头,热闹非凡,古人将“北关夜市”列为钱塘八景之一。

从物流的角度来说,杭州才是大运河真正的起点,北京反而是终点。杭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北京则是“天庭”所在,不管怎么算,运河之水都来自天上。

运河沿线也是古代中国东部最发达的经济带,商业贸易极其繁荣,沿岸城市均拥有许多集市,特别是一些古镇,例如济宁南阳、淮安河下、扬州邵伯、湖州南浔、桐乡乌镇,其市肆往往直接依托河道,形成独特的“水街”,比城内更加繁荣。不少运河古镇保持着较好的传统风貌,今天已经成为旅游热点。

南浔古镇水街(贾珺自摄)


缘水而建

大运河沿途城市作为交通节点,往往承担重要的行政职能。以清代为例,除北京是首都之外,苏州和杭州分别为江苏巡抚和浙江巡抚驻地,扬州为盐务管理中心,淮安是漕运总督驻地,天津曾为清末直隶总督驻地。因为黄淮经常泛滥,威胁漕运,明代在济宁设河道总督,清代雍正年间又在淮安府的清江浦增设江南河道总督。这些高官衙署均占据所在城市的核心地段,规制完备。

运河途中设有许多闸口、水坝、桥梁,如沧洲的谢家坝、淮安的洪泽湖石坝,北京的澄清闸、临清的戴湾闸、济宁的利建闸、镇江的京口闸,苏州的宝带桥、杭州的拱宸桥,不但是不可或缺的水上设施,同时也是重要的河上风景元素。

杭州拱宸桥老照片


运河的漕运给沿岸带来若干特殊的建筑类型,例如仓廒、榷关、船厂、驿站、会馆等。

仓廒就是转运仓库,用于贮存漕粮等物资,各地都有所兴建,其基址尽量临近水道,以利于装卸运输。建筑造型多为最简单的硬山房,四面以砖墙砌筑,防护严密,室内多垫石灰防潮。十几年前有部热播的电视剧《天下粮仓》,就以运河仓廒为背景。

榷关主要负责对过往船只收取税款,如苏州浒墅关、杭州北新关、临清钞关等,通常在岸边建有完整的官署建筑群,并在运河上设栅拦截查验。

运河航行全靠船只,明代开始在淮安府专设清江督造船厂,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共八十个分厂,沿河二十余里首尾相接,在弘治至嘉靖五十余年间曾经生产出三万多艘漕船,堪称世界级的造船中心。

驿站是官方为传递文书而设的机构,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高邮的盂城驿,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鼎盛时期设有正厅、后厅、库房、廊房、鼓楼、公馆等建筑,由驿丞负责管理,配备驿船和驿马,并特意在临河码头处设“接官厅”,以接送过往官员。

会馆是同乡、同业所建的聚会和住宿场所,随着人口流动和贸易往来,运河沿途城市的会馆数量极多,北京的会馆主要集中于外城,最盛时有500多座,通州、天津、聊城、济宁、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也都是会馆密集之地。这些会馆规模大小不一,几乎都位于临近运河的交通便利之地,其建筑形式既有所在地域的风貌,也可能会反映一些外地的特征。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是聊城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先后经历过八次扩建和重修,拥有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楼、南北看楼、关帝殿、春秋阁等建筑,集同乡商会、祭祀、看戏等功能于一体。

聊城山陕会馆(贾珺自摄)


沿水筑庙

大运河沿岸城市都建有文庙,同时还有许多佛寺、道观、清真寺以及民间祠庙,反映了丰富的祭祀文化主题。

中国古代重视文教,运河所经各地尤其文风昌盛,科举发达,各地府县甚至一些集镇上都设置文庙供奉孔子,且与府学、县学或书院合为一体,成为儒学的重要象征。明清时期文庙有固定的规制,苏州文庙是现存较完整的一处,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多为原物。此外,天津文庙、邳州文庙、清江文庙均有旧迹可寻。

运河是古代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路线,著名的寺观灿若繁星,在很多地区形成众教并存的局面。佛教所建的宝塔往往成为河岸上最醒目的标志,如通州燃灯塔、临清舍利塔、淮安文通塔、高邮镇国寺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均为其中翘楚,高耸入云,俯瞰长河。

欧洲人笔下的临清砖塔


因为所过地区河湖交错,又受漕运与河工工程影响,运河岸边最常见的祠庙是祭奉水神的庙宇。几乎运河流经的所有大小河流岸边都建有河神庙,各种龙王庙更是多不胜数,其余如柳将军庙、清源宫、二郎庙等等都属于水神系统。现存宿迁龙王庙保存最为完整,清代乾隆年间曾经临时辟为皇帝行宫,分为三路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坐落着牌楼、御碑亭、龙王殿、禹王殿等建筑,气势很大。

天妃是一位重要的水神,又称天后,福建、台湾、广东地区呼为“妈祖”,传说原为北宋初年莆田湄洲屿林姓女子,死后化为神灵,经常在海上救助危难,被后世渔民、船工、商贾、旅客尊奉为护航女神,可保佑船行安全,此外还有抵御海寇、治病、抗旱等灵迹。

运河沿途各地——南至杭州,北至北京——均设天妃庙,以寄托顺航通达的美好愿望。现存天津天后宫位于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面朝海河,由山门、牌坊、前殿、正殿组成,每年天后诞辰要举行大型酬神仪典,香火极旺,商户、百姓摩肩接踵,逐渐在宫前宫后形成一条商业街。

运河沿岸所有祭祀天妃的庙宇中最重要的一处当属位于淮安府清口地区的惠济祠。惠济祠始建于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所在的清口是大运河、淮河、黄河交汇之处,也是漕运和河工的关键位置,地势险要,环境独特,具有不同寻常的标志性意义。

这座祠庙在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明武宗和清康熙帝、乾隆帝南巡期间均曾亲自瞻礼。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朝廷拨款,仿内府坛庙制度对全祠进行重修扩建,殿阁巍峨,屋顶铺设黄色琉璃瓦,华丽尊贵。祠内所祀神灵原为碧霞元君,后逐渐与天妃崇拜融合。惠济祠不幸毁于文革时期,其遗址尚存,并在原地保留着一座乾隆御碑。

清代宫廷画家绘淮安惠济祠图景


依水造园

京杭大运河流经幽燕、齐鲁、淮扬和江南等地区,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又彼此交融,孕育出无数杰出的文臣武将、骚人墨客,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线路。

在古代所有建筑类型中,园林集亭台楼阁、山水花木于一身,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景象最为幽胜。无论隋唐、北宋的大运河还是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所经地区都集中了全国范围内80%以上的古典名园,今天幸存者虽然仅占历史上很少的一部分,依然在质量和数量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夸张一点来说,离开了大运河,中国园林几无可观。

北京、苏州、扬州和杭州都是最显赫的园林之城,北京颐和园、苏州九大名园和杭州西湖均已被单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天津荣园、济宁荩园、淮安清晏园、常州近园、无锡寄畅园、嘉兴南湖、湖州南浔小莲庄,也都是值得探访的名胜佳景。

无锡寄畅园(贾珺自摄)


这些园林绝大多数都讲究依傍河湖,园内风光以水景为主,模仿自然界的池塘、溪流、宽河、瀑布等不同形态,与精巧的建筑、假山、植物共同组成美不胜收的画面。

从南至北,园林风格有渐变的趋势。大体来说,南方园林大多空间曲折、色彩素雅,富有灵秀精致的气质,而北方的私家园林大多空间较为宽敞直爽,色彩偏于厚重,造园手法简洁,具有端庄大度的特点。由于运河的串联和沟通,南北造园手法也会互相渗透,特别是北方园林受到江南园林的巨大影响。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均走运河水路,一路上欣赏名园,流连忘返,回京后常常在皇家御苑中加以仿建,进一步促进了南北园林文化的交流。比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就是以无锡寄畅园为原型的模仿之作,远隔千里,遥相呼应。

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贾珺自摄)


清末以来,随着漕运的逐步废止,加上天灾、战乱频繁,大运河逐渐走向衰落。今天随着航空、铁路、公路的日渐发达,大运河永远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很多河段依旧保持航运的功能,而且被规划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输水道,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运河承载着以水为主题的历史文化信息,沿岸的古城、古镇和古建筑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其深厚的遗产价值尤其值得今人珍视和品赏。


注:题图为英国画家亚历山大绘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运河航运图景,本文原标题为《运河之水天上来


【作者简介】 

十一贝子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6:26 PM , Processed in 0.06102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