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1

[人世间] 《冷暖人生》2017-09-19:自杀热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4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通电话的响起,都在说着“留住我吧” 

 2017-09-24 冷暖人生 晓世
本世界纯属 非虚构

“希望24热线”的工作一线


人人生来平等,死去平等,生命没有因为幸福感添重一分,也不会因为挫败感减轻一分,但看着别人卡在牛角尖里的那一刻,面对他们放弃生命的绝望选择,出言挽救,已是萍水相逢。


冷暖人生《自杀热线》节目完整视频


自杀热线

 

8月的最后一天,我们都被一条夭心夭肺的新闻刷屏了。

 

已经被架上手术床的产妇,最终抵不过顺产带来的种种困局选择从医院的5楼坠亡。当天各大媒体纷纷将产妇跳楼前在窗台边上挣扎时留下的血痕手印登作头条,这种触目惊心准确无误地抵达每一个旁观者内心。报道新闻里的话语尖锐而清醒,人人都看得见的不幸包含着探不到的谜底,这名产妇在弥留一刻究竟被怎样的绝望撕咬着,人人不得而知。


当天,朱建慧也看到了这则新闻,她心头一颤,长达5年和自杀者深入交谈的经历让她无法置身事外——“人一卡的时候,就是卡住了,他的脑子就是我们用那个俗话讲的话是他钻牛角尖了,他就钻这儿了。他都不知道往后退一下,看一下旁边还有吗?都不会。

 

义务服务于“希望24热线”的朱建慧


来自江苏昆山的朱建慧今年38岁,和丈夫经营着一家公司——这些只言片语的描述,帮助人们瞬间勾勒出一位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妇女。而鲜为人知的是,从2011年起,每个周四她都从家里出发,搭乘高铁来到上海市区繁华地段的一间小屋内,自傍晚6点到次日8点,在“希望24” 危机干预热线的工作间内进行长达十小时的接线工作。来电的人,大多徘徊在绝望甚至是轻生的边缘——并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情节,他们多是社会上最平白无奇的一群人,你们可能曾在马路上擦肩而过,可能一起在公司的空地上一起抽过烟、骂过老板,甚至是邻居家的孩子、家长会上教子有方的家长、年薪七位数的生意人……

 

曾经有一名男子打电话来一直在哭,中年,工作不顺,从领导摔到基层,收入和人际关系都承受着巨大落差,家人也无法给予理解,生活并没有给他什么致命打击,却让他渐渐觉得自己被废弃,自杀的念头一次又一次地找上了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典型得可能就像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擦肩而过的路人。

 

江苏常熟“科班出身”的谢年秀


和朱建慧不同,作为精神科大夫的谢年秀是“科班出身”,但一样的是,来自江苏常熟的她每周会抽出一天时候,经历五小时的往返车程,同样来到上海这间小屋内,接通那些绝望又痛苦的电话。而早年拿下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朱建慧则在2011年跑到上海“蹭”了一堂台湾心理咨询师开设的免费公开课——第一堂课,老师只问了一句话“你们觉得别人的生死和你有关吗?这个问题,同样也时常在不经意间戳中了谢年秀的神经。

 

“别人的生死和你有关吗?”

 

提问的老师名叫林昆辉,他来自台湾,是心理治疗专家和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那一年,林昆辉前往上海进行演讲,并在此过程中了解了一些骇人听闻的数据:“台湾,每年自杀人口在2000-3000人次,而这边(内地),现在公布数据是60万。”从两三千到60万,这些数字与数字背后的生命让他受到巨大冲击,他决心在上海开设一条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而同样的电话热线早在半个世纪前已在台湾开通,多年来大量案例的涌现促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运作经验。

 

由于内地相关的公益组织较少,林昆辉最初在上海设立“希望24危机干预热线”的时候起步甚是艰难。5年来,这条热线在全国28个城市逐渐开通,并设立了16个接线室,同时有1000多名具备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志愿者进行24小时轮更值班,截止目前已经接通超过16万通电话。每一个接通电话的人来自各行各业,完全义务性地提供服务。

 

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 林昆辉


2011年朱建慧加入“希望24热线”时还保持有单纯的好奇,但这些跳跃的情绪从抓起电话那一刻起,就变得沉重——一个大半夜,她守在电话旁已经被睡意侵袭,突如其来的铃声和上来就没头没脑的一句“老师我在23楼”瞬间把她敲醒,她倒吸了一口冷气“你在干吗?”,直到对方回了一句“老师你不用担心,我只是上来透透气,一会儿下去。”她才把魂魄拾回:“你吓死我了你!”

 

起初两年的时间里,朱建慧所接触的来电多是“有惊无险”——很多人将“希望24热线”当做了一个安全的树洞,会流露一些愁思或痛苦,但这些情绪离“死亡”还是相对遥远的。直至两年后的某个深夜,她接到了第一通真正意义上的“危机来电”。


电话那边女孩的声音很轻,“我要割腕自杀,刀子已经准备好了”,朱建慧大脑一片空白,脑子飞速运转,一遍一遍慎重地思考自己要说的话,甚至是语速、重音。她拼命地反复着:“我要救你,我要救你,我要救你!”——“我说我要救你,要说出那种感觉,好像抓住了对方的手,他觉得真是有人要救他。我有的重音放在我上——‘我,要救你’。还有我要救你——‘我要救,你’。这句话可能一会儿说一遍,还要说一遍,要转换重音,那让他觉得你真的是一把一把的在拉他。让他觉得这个全世界让都抛弃他了但是还有一个人,就是抓住他的手抱住他的大腿,和腰就是不让他去。


这样的救援在遥遥万里之外,却必须让轻生者放佛被一把一把地拉回,她的手,她的腰,她的大腿。一番交谈后女孩的态度明显松懈下来,朱建慧趁机指示她将刀子冲下马桶,并反复确认她已经照做无误。

 

朱建慧正在岗位上工作


这些营救让朱建慧回答了两年前的自己——“别人的生死和你有关吗?”有。这种“关联”已经淡化了某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责任心和成就感,两个彼此不知却息息相关的生命,在激烈的拽扯中已经刻下了深深的交集。

   

“被自杀”的人

 

有些人的运气比较好,在轻生的念头稍微浮出水面时就被旁人留意;有些人的运气稍微差点,在这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中曾经透露的无数轻生讯息都被一一无视。


一通又一通来电让朱建慧几经坠入她前所未见的世界,在自杀者的内心,充斥着漫无边际的破碎与绝望。她试图让自己不会迷失在这座刀光剑影的迷宫里,更多的时候,她需要将已经丢失的求助者带回——一个人从产生自杀意念至真正实施的漫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多米诺牌一样复杂关联的心理状态,偶尔也会表露出异常的迹象,只是多被旁人忽略。

 

林昆辉曾经接触过一个年轻学生的案例——因为被老师喊去办公室训话,转身他就跳楼了。此时表面证供纷纷指向训话者,而林昆辉则更偏向这是一个撞针事件——孩子的现实生活犹如一只被时刻填充的火药罐,直至无人能够预料的最后一刻,事无大小通通都可以是致命伤。

 

林昆辉在进行心理咨询公开课


在中国,人们对死亡有着强烈的禁忌,自杀更是令人讳莫如深。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学界自杀现象研究一度成为禁区。而正是这些环环相扣的“忽视”,导致公众对自杀行为仍存在误解。


如林昆辉所言,“想自杀的人,绳子绑好了,药就摆在前面,刀子就放在旁边,他打电话给你干吗?”——那往往是自杀者极其迂回的求生信号,却成为人们手中投石下井的武器。任何一个在自杀现场驻足围观的人发出不恰时的起哄 ——“你到底跳不跳?回家吃饭了,看你看这么久还不跳,你跳不跳,不跳我们就走了。”都有机会成为帮凶。而危机干预热线则以一种相对柔软的方式捋直了自杀者所有曲折的铺垫,每一通电话的背后都是一句微乎其微的“留住我吧”。

 

“希望24热线”将生命危机划分为7个等级,接线员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和朱建慧的营救经历相似,谢年秀曾经接到一个罹患抑郁症的女孩来电。前者已经将割腕的刀子备好,后者也坦言“我的房子里那个绳索已经挂起来了,我随时随地只要把脖子头往里一套就结束了。”——这个女孩和母亲相依为命,但在半个月前因为一次激烈的争吵,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毫无下落。谢年秀无条件地为她设身处地——“要先接受她这样一个很负面的状态,去理解她。她这样难,这样这样难,难怪她会想要自杀。在她的角度看来,她是对的,她就是会想要自杀。她会觉得自己被原谅了,她就能放下很多很多的东西,跟着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她的语调,她的语气,你都能听出来她心情各方面(有所好转)。‘老师您也辛苦了,我现在确实觉得好多了,我也想睡觉去了。’所以(我)就知道没事了,‘那行,睡觉去吧。’


谢年秀在倾听来电者的心声

 

至少我们的生命绝对公平

 

据官方统计数据得出,15-34岁的青少年人群的死因中,名列首位的便是自杀。朱建慧曾经描述轻生念头更像是“卡在了一个关口”,而部分来电者被卡住的关口却轻巧得令人匪夷所思——在公车上无意勃起以为自己得病的少年,初次发生性关系后被炎症吓垮跑去小医院却被过度治疗的年轻男女……都让他们彷徨无望,只能偷偷致电求助。

 

在男性与女性的数据比对中,生命中出现过至少一次意图自杀的女性数量是男性的3倍,但最终因为自杀身亡的男性却是女性的4倍。而根据美国相关数据分析,老年人(男性居多)则多因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负担,最终都选择轻生。

 

抛开冰冷的数据,在真实的自杀拉锯对话案例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生命反复的舍与不舍,冲动与迟疑,厌恶与安慰。


“希望24热线”的伙伴们在相互排解情绪

 

谢年秀曾连续两个月在深夜接到一个女孩的频繁来电,并在通话过程中透露自残行为。虽然在她白天进行回访时,女孩声线有力,挂线之前还非常礼貌地补充:“你不要担心我,我空下来会给你回电话的。”而到了深夜,女孩却又回到了对自有生命的底线的挣扎——她曾经割腕,言语中不曾提及痛苦,反而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确定存在感,保留活着的证据,并形容借此触摸自己。最终她的电话不再打来,两人永远消失在各自的世界里。

 

还有一通拨打了将近上百次的电话,对方是一名40岁的男子。他在海外有一份收入不菲的奢侈品行业工作,并已取得绿卡——人们非常轻易就将“人生赢家”的帽子套在他头上,然而私底下,他无法自控地只能拨通这串数字寻求在他生活中渴望却不难得的理解。

 

“希望24热线”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过去五年,朱建慧在上千通电话中接触了同性恋者、离婚者、自杀者、抑郁症患者、失恋者、绝望者、职场困惑者,与他们的交谈中朱建慧本人的观念和设防多次被冲溃。


在一些人的眼中,接线志愿者像是一个与绝望者无限接近后倏然离开的过客,仅凭一些艰难进行的对话,电话挂断后他们对话筒那边的生活不得而知,但却与更多人的生命产生了实在的交集——正如谢年秀所言:“是他们在丰富我的人生,他们把自己的这个人,他的生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的人生是一个一个很鲜活的人生就带领着我们去经历着,他们帮我去体现这个人生的宽度、深度。”而朱建慧亦说:“其实真的是别人用别人的生命,别人的生死,在滋养着你自己的生命。你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中还有那么多的痛苦和不堪,你才会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点每一滴对吧?

 

及至眼下,柴米油盐的琐碎和山荒水裂的动荡都能够自然呼吸,比生命更热爱生命,比人性更理解人性,也许还有数量庞大的未接来电,也许还会留住若干游走边境的生命,也许没有,也许不能,但人人生来平等,死去平等,生命没有因此添重一分,也不会减轻一分,但出言挽留,已是萍水相逢。


文字编辑:球儿宝木马头

视频编导:骆骁

视频制作:邹温阳

统筹:蒋涵琦

微信编辑:田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12:57 AM , Processed in 0.0604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