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8|回复: 1

[百家杂谈] 除了互撕,我们还可以坐下来谈谈 | 马家辉与陆港两地同学对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4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除了互撕,我们还可以坐下来谈谈 | 马家辉与陆港两地同学对谈(一) 

 2017-09-11 冷暖人生 晓世
本世界纯属 非虚构

马家辉与陆港同学的部分对话


“我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得到一个立场”——说这句话的人叫章放歌,在内地完成本科学业后来到香港,成为香港大学五成内地生的一分子。


五天前,香港中文大学民主墙事件的爆发,在陆港矛盾的伤口愈合了一段时间后,以更加粗暴的方式被撕裂开来——正如一篇文章所言,这是“被港独和小粉红撕裂的香港”。

 

三个月前,香港作家马家辉和几位学生就陆港问题坐下来交谈,那个时候民主墙上的海报还没有被撕下,但过往的海滩污染事件、港大学生会红包贿选事件、城大夏令营内部排外潜规则事件,历历在目。

 

这也许已经远远不是一场“老港人”和年轻学生的对话,今天我们回过头看,这些来自陆港两地、分散在香港各所大学的年轻人,他们并没有在自说自话,但若听者有意,也许就是另一出“罗生门”。


马家辉与陆港同学对谈(一)


香港学生:对内地生有刻板印象,他们很土


马家辉:我们先聊一个话题,一个很好玩的,我平常在大学也会碰到内地学生,也会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会选择来香港?香港当初是怎么样吸引你的?


章放歌(内地学生):当时的初衷是因为在英语国家(地区)留学,香港的花费相对会便宜一点。但是来了以后发现,香港的视角会宽一点,可以脱离原来的一些意识形态。


马家辉:所以还是研究空间自由,它的开放度比较吸引你?

 

章放歌:对。


邵栋(内地学生):我来香港的原因其实是很具体的,因为我女朋友想来浸会大学读电影,所以我就来了,半年之后就分手了。但是我却一直在香港读了下来。读着读着,当时一起来的同学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还留在这里。


马家辉:我们看到香港最近这几年,每年好多内地学生来。有些人就抱怨,人太多了。然后两边学生,有些不适应,甚至互相不喜欢。谈一下你们的体会?


邝振邦(香港学生):香港科技大学的内地生比例是全港最高的。科大到处都能听见普通话。但是其实我们的交流还是比较好。在学术方面,就是觉得大陆学生很厉害,全都是学霸,奖学金都是他们拿,就可能有一些排斥心。然后在一些政治议题上,大家可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就例如有一些关于特首普选的议题,我们科大有一个“大字报”,可以把自己的民主意见写上去,有一些本地生可能会去辱骂一些内地学生,或者是一些内地学生瞧不起香港的学生,就很多这种。可能不是直接这样的争吵,而是透过这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说出去。所以我觉得,可能我们在正常交流上,在学术上,是会比较好的,但是在一些敏感的议题上,会有一点点冲突。


Apple(香港学生):我小学5年级之前在大陆读书。可是我来到香港之后,我的心态是完全已经改变了,太复杂了。去年我是第一年进到城市大学,迎新会,有一个不成文的条件,就是不会给内地生参加。他们表面上说,因为我们跟你们沟通不了,我们香港自己的文化,你们又听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是觉得说,他们对内地生有一种刻板印象,就是觉得他们很土,觉得他们跟我们玩不来,就是觉得内地人跟我们不一样。其实内地学生,是很想跟香港学生玩的。但是反而我感觉是香港学生有点太保护自己,因为(觉得)香港属于香港人自己的地方,就有点太保护周遭的这个环境,就怕有“外族”的入侵。在他们看来,内地人就是一种“异族”要入侵我们的领地,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领地,我们就必须要排外。


马家辉:是有一部分这样情况,可是里面我在观察挺好玩的,有分为集体和个别,像我认识很多香港学生,他们几乎都有很要好的内地同学朋友。大家聊天、吃饭,甚至一起约看电影什么。可是当一群本地生聚在一起,一起搞一个活动的时候,往往有时候就不晓得有什么压力,刻意说不跟内地生玩。甚至有时候好像怕被人家看到,跟内地同学一起。 


Apple:我就被同化了的感觉。 


马家辉:我觉得蛮悲剧性的矛盾,像放歌你在这边读书,跟本地学生交往多吗?或者说跟本地居民有交往吗? 


章放歌:本地居民没有交往,就是平时学术讨论上大家有矛盾的话,在我个人之上没有发生过。因为我对于政治上大家想法不同,我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因为我认为我的政治知识,我得到来源有限,我没有办法以一个足够的知识去得到一个立场。但是对于我对同学的观察,就会有比如说他们跟香港的学生争论说,香港人和内地人谁比较时尚。 


马家辉:结论是什么,我很好奇。


章放歌:没有结论,他们就是吵,各抒己见。也会有一起去看一个歌剧,然后有很多香港人最后提问环节,提到了这个剧有没有经过大陆的审查。跟我一起去的一个内地同学他就不高兴,觉得他们在强调内地的不好。 但是平时大家在讨论学术的时候,一般也不会涉及到政治立场。所以大家就很和谐,如果一些外省的同学,没有办法用粤语交流,香港同学很自然地就说英语。


“港大折叠”——陆生港生像生活在不同的空间里


马家辉:放歌提到好像有些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站在香港学生的角度,他们就是说,来了香港,你到底有没有爱护这个城市?有没有参与呢?我举个例子,前几年香港发生了那个海滩污染事件,然后香港几乎每个大学的香港同学都发动,每个周末去当义工。然后当时就好多香港的社交媒体在讨论,就说我没有看到一个内地同学说一起去。平常他们都说自己怎么爱香港,喜欢这个城市,可是当这个城市有灾难、有危机、有问题,我们要去付出,没有内地同学参与,怎么搞的? 


邵栋(内地学生):但是据我了解来讲,在港大的话是有一些社区服务,包括一些比较贫困地区,帮他们修道路,我知道是有相当多的大陆同学在参与。所以我想有点像一个“港大折叠”一样,就是大家生活在不同的空间里,本科生里面,我感觉比较明显,就是内地生和本地生有一些误解,互相也没有沟通的渠道。


马家辉:哪方面的误解比较多。 


邵栋:我有一个室友,在香港大学研究生协会选上了主席,他在微信群里发红包。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可能会涉及到贿选,学校里面的校园电视就连篇累牍地报道,内地学生就不觉得。

 

马家辉:他们觉得非常自然,发红包就是好玩,人情嘛。


邵栋(内地学生): 比如本科生的杂志,学院杂志,内地学生也没有机会发声在这样的刊物上,你的观点可能根本就不会在这个刊物上登出来。或者说之前有大陆生组阁,参选学生会,甚至被置疑,你们有没有资格。所以我觉得好像就是大家,目前误解比较深之后,反而就是有点缺乏沟通的渠道。


马家辉:这个我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在互联网的年代,我很难理解什么叫做没有沟通的渠道。重点是你要不要去参与讨论,还有怎么样来讨论,两三句就吵架,骂脏话,当然各地的脏话对方都听不懂,其实没有意思。


邵栋:我觉得最好玩就是,香港的同学用facebook讨论,大陆同学用人人网或微博讨论,香港的同学用whats app讨论的时候,大陆同学用wechat讨论。    


马家辉:所以不是没有平台,是要不要使用这个平台。什么样的情绪,或者说气氛,让你连这个平台都不用,已经严重到那个地步,可能我一进来就被你们骂,已经没办法做一个理性的讨论。 


(对谈内容共两部分,以上为第一部分,后续内容请关注推送)


视频编导:邹温阳

微信编辑:郑逸桐 田园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互撕,我们还可以坐下来谈谈 | 与陆港两地同学对谈(二) 

 2017-09-12 冷暖人生 晓世
本世界纯属 非虚构

我们与陆港两地同学对谈


香港中文大学民主墙事件的爆发,让陆港关系的伤口在愈合了一段时间后,以更加粗暴的方式被撕裂开来。

 

三个月前,香港作家马家辉和几位学生就陆港问题坐下来交谈,那个时候民主墙上的海报还没有被撕下,但过往的海滩污染事件、港大学生会红包贿选事件、城大夏令营内部排外潜规则事件,都还历历在目。

 

这也许已经远远不是一场“老港人”和年轻学生的对话。这些来自陆港两地、分散在香港各所大学的年轻人,他们并没有在自说自话,但若听者有意,也许就是另一出“罗生门”。


我们与陆港两地同学对谈(二) part 1


香港学生:对内地仍有误解

 

马家辉:有一个说法认为,香港同学如果能多去内地,有了更多的互动,就更能理解对方。是不是真的多去内地,对于彼此的认知了解会增加?


还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比方说,内地同学可能在香港读书,会留下来工作。然后好多人都鼓励本地的同学,你们毕业也可以去内地。可是我接触到蛮多的香港学生都不愿意去,那背后他们怎么样想,有什么样的理由呢?


邝振邦(香港学生):先讲一下,要不要多去内地这个话题吧。其实我觉得很多香港同学有点瞧不起内地。我觉得这也跟很多香港媒体有关。很多媒体选择性报道内地的坏事。什么食品的问题,或者是空气污染。虽然这是真的,但内地也不仅仅都是坏事吧。


所以我觉得很多香港人就对内地有误解。我上个学期到北京大学交换了一学期,在北京住了半年。老实说是有缺点的,比如雾霾或者是塞车。但是也有很多很好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有空去内地走走其实也不坏。如果是之后能到内地发展,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马家辉:蛮多香港学生就不愿意去,当然我明白他的理由。比方说他喜不喜欢这个城市,是否习惯那里的生活。空气、交通,整个生活秩序,甚至基本的医疗等等,这些都会考虑。


Apple(香港学生):香港有一个后港青年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组织。就是说香港的学生只要是本科毕业或以上的学生,就可以在35岁前,有一次去上海的机会,去那边实习一年。我觉得这个机会对我来说很吸引人。因为我今年有去上海旅行过。我觉得这个城市十分吸引我,但排除雾霾这些。因为香港这个地方实在太小了。可是我觉得上海是一个能把中西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城市,我很喜欢那里。


我觉得其实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同学都会不太喜欢内地,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那个年代,就是罗湖商业城。之前有个消息,就是说你只要去那里上厕所,你的器官就会被偷掉、被割掉,然后你就会这样子少了点什么东西回来。


马家辉:还会相信这些吗?


Apple(香港学生):依然会相信。我中午刚跟我中学同学吃饭,她问我去哪里玩。我说:“回深圳玩了。”其实身边的香港同学都很不理解,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回深圳玩。


对我来说深圳和香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深圳对我来说是一个很自由的空间。而香港我觉得是让我太压抑的一个地方,每天看到的除了人就是车,根本就是没有一点让我可以沉淀的地方。但反而深圳来说,其实人也多,可是空间也多,所以就让我在这个自由和工作之中找到一个平衡。


马家辉:Apple说的自由要加上引号了,因为只是某方面的自由。当然,可是正面来看空间,空间不一定给你自由。空间给你什么?给你自由的感觉对吧?


我在内地讲学、演讲的地方,可以找到一个好大的咖啡厅。你就在那边做你自己的事,然后另外一张桌子可以距离你一段距离。在香港,你去五星级酒店的餐厅,都像去了茶餐厅了一样。


Apple:对,好现实的。


我们与陆港两地同学对谈(二)part 2


马家辉:因为香港那里人太多。人太多也有个说法。因为内地不断地向香港输入人口。根据好多统计数字,这么多年来在香港,不是在香港出生的人口比例你们猜是多少?


Apple(香港学生):六成。


章放歌(内地学生):六成这样子。


邝振邦(香港学生):多于六成,七成。


邵栋(内地学生):五成。


马家辉:差不多。你们都对香港稍有了解。都在五成到六成之间。那是一个很重要的讯息。不在香港出生,然后为了不同的理由,在不同的年代来到香港,然后他们怎么样看香港跟内地的关系。当我们看这个关系的时候,其实也隐含了我们愿意付出多少,拿到多少。可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说回香港学生去内地的问题。怎么说呢?因为好多香港的年轻一代,他的本领不见得被内地的一些一线城市所需要。二三线的城市可能需要。


Apple(香港学生):可是自己不愿意去。


马家辉:对,不愿意去。住得不舒服。我香港再拥挤,但马路有规矩,干干净净,你去二三线城市好像过马路红绿灯都不用守的。可是一线城市坦白讲,一般香港人说,我们英文比较好。但你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Apple(香港学生):不见得不好。


马家辉:不见得比你们差,真的不见得。他们那个训练也是不见得比你们弱,所以香港年轻一辈的那个本领,可能被内地需要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就算你想去内地发展,当然你去吃喝玩乐,或者去学习是好。可是长期发展呢?你有你的机会吗?那你必须比以前加倍地努力。

 

内地学生:毕业后愿意留在香港卖保险,为了一张身份证。

 

马家辉:其实倒过来内地同学许多在香港读完书。不管是本科的还是研究所的,都想留在这里工作,好像也是越来越困难。其中一个理由当然是因为“陆港关系”,那种气氛矛盾。可是当然有一个行当现在很受欢迎,你们都知道吗?


卖保险。内地同学有一句开玩笑的话,蛮真实的,就是说“不管你读的是什么学科,到最后你还是卖保险”。因为你在内地有人脉,然后内地的保险需求大,好多都来香港买。江湖传说,好多学生毕业两年之后就留在香港卖保险,两年之后年收入都大概三四百万港币。


邵栋(内地学生):据我了解,某保险公司,它去年消化了香港60%内地生的就业。所以我在想,很多专业的同学做保险行业只是想去过渡一下,当然也有一直想做下去的。确实我也知道,您刚刚讲了那么高收入的。


马家辉:卖保险,我知道个情况是什么,为什么保险公司会消化这么多的内地同学。其实中间有一些暧昧的地方,它聘用你,给你工作签证,那你可以留在这里的嘛。对不对。


其实不管你有没有拿到保险,然后你工作够了7年,最后为的是什么?为的是那一张身份证。

 

内地与香港,哪里更保守

 

马家辉:对于内地的新一代来说,跟以前的长辈们相似,也是为了不同的理由来香港。好多新一代说:“我回到大陆发展更好啊。”可是拿一张香港身份证,好像还有它的意义和“重量”:不一定只是为了金钱,可能是某些领域。有时候是为了身份,有时候是为了一种感觉,好像各方面的自由度比较高,空间比较大。可是又有人说,其实要看在什么领域。


比方说在日常生活里,好多学生在内地,思考、看事情的坐标还比较自由、开放。比方说最近台湾实现了同志婚姻平权,内地跟香港好多年轻人都争取,很多讨论就出来了。有一个说法是,不同的性取向,不同生活方面的价值观,好像香港更保守。


Apple:我持不同的意见。拿“去女厕所”做例子吧,我样子比较男性化,如果我是在内地上厕所,保洁阿姨可能明知道我是女性,她还是会说一句“这是女厕所”,言语之间带着一种嘲讽,让人很不舒服。可是在香港上厕所是让我很舒服的,保洁阿姨即使看着你,也不会让你觉得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这是比较尊重人的地方。


邵栋:我觉得其实很难特别具体地比较,我是89年的,看本科生的话,我会感觉香港年轻人更开朗一点,甚至有时候会有点小幼稚,但是内地学生就会拘谨一点。


邝振邦:对,我感觉起来内地女生会比较拘谨,比较喜欢读书,不是很强势,是比较邻家女孩的感觉。


我们与陆港两地同学对谈(二) part 3


马家辉:你对内地女生了解真的不多。你要走出大学、走出校门、走进三里屯,那就不一样了。


邝振邦:香港女生我觉得就强势一点,她们会有一个组织,有很多小圈子,好像很喜欢这种。


马家辉:很明显是一个经常被欺负的香港男生,改天跟叔叔出去“混”一下,让我教教你。

 

乡愁在香港

 

马家辉:放歌让我想起我班上的一个女学生,她说来到香港一年,好像没离开家里一样,因为每天晚上跟妈妈视频,离开家了,却反而更多跟家里保持紧密关系,跟几十年前我留学的时候不一样,所以你们留学其实没有太大的乡愁,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乡愁的年代,是吗?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章放歌:其实还是有,主要因为吃的东西不一样,广州的很多小吃是香港没有的,再加上在香港天气不一样,我在香港容易上火,这些时候就会特别想家,但是因为缺乏跟家人的联系而产生的乡愁,这没有,因为我每天都跟我妈妈打电话。


马家辉:不仅没乡愁,有时候还觉得烦,你有拉黑父母的朋友圈吗?


章放歌:没有,但是会在某些朋友圈设置单条屏蔽。


邵栋:我没有什么乡愁,我吃得挺习惯。还有一点是因为,很多朋友同学也去了家乡附近的城市,回家乡后反而找不到人了,包括家乡的变化也很大,好像不是过去的那个,每隔半年回去一次都会觉得故乡的东西,已经有点模糊了,反而在这里还比较适应。

 

“在那时,‘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会为他带来优越感”

 

马家辉:Steven(邝振邦)你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吗?

   

邝振邦:其实不是,我是5岁从深圳过来的,我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香港人,但在血缘上觉得自己也是中国人,尽管是两个地域、两种制度。    我妈在深圳生活,父亲七十年代末就从广州偷渡来香港。那个时候有很多人淹死,他从深圳游泳过来,在罗湖上岸,后来获得了香港身份,但那时候生活挺苦的,也做过很多工作,什么司机都当过,现在是的士司机。


马家辉:你听了父亲的经历有什么感觉?在那个年代,有不同逃港者,后来有不同发展。有人工作几年经济稳定了就回深圳发展,后来发展得不错。你父亲留在了香港,假如不来的话,可能在深圳已经是个土豪了。


邝振邦:也不会有什么想法,我觉得在香港生活也是一种福利,那个时候可能“香港人”这种身份认同,会为他带来优越感,那时,香港人的收入,或说所谓的地位比内地人高。


马家辉:Apple你也是11岁从深圳来,还有部分家人在深圳。你有比较强烈的身份认同是香港人吗?


Apple:其实我有一点政治冷感,我从来没有在我身份上面有任何挣扎或者纠结地方。我有内地的朋友,也有香港的朋友,我是一个帮他们调和的中间角色。内地朋友会觉得,你们香港人老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时我就说:“那你觉得我有在你面前高人一等吗?我完全没有,你不能以偏概全。”有时候香港朋友跟我说,你看内地人品位差,又脏。这时我就会跟他说:“其实你看看上海、北京这些一线城市,会打扮的人多了去了,你还觉得自己很会打扮,其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们听完之后就会笑起来。其实我在慢慢帮他们减少刻板印象,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


马家辉:听起来特区政府应该委任你当大使。


Apple:和谐大使。

 

视频编导:邹温阳

微信编辑:田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07:12 AM , Processed in 0.08578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