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0

[哲史艺丛] 鞠白玉:这些名人为什么还要写童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鞠白玉:这些名人为什么还要写童书? 

 2017-10-01 鞠白玉 大家


童书里的波点女王草间弥生


如今就连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绘画部门也开始出版童书。

他们的部门负责人Sarah Suzuki亲自执笔故事,童书中不可或缺的插画部分则是著名的插画家Ellen Weinstein创作,故事中,艺术家草间弥生的童年时光变得温馨励志,画面充满着未来主义。

众所周知,草间弥生的终生创伤即是来自于童年,但那些残酷孤独的部分,在面对幼儿读者时放弃了。美术馆和草间弥生将收获新一代的艺术粉丝,这一部童书就是他们认识这位艺术家的最好的入口。尽管他们长大后会发现这个世界的面目并非童书描绘的那样——同我们一样,看着童书去想象世界,再去触摸真实的世界,但起码我们抱持过一份幻想。



童书的故事逻辑和画面色彩都有在科学系统内的考究,它们不仅刺激幼儿最初的想象力,也会建造一个和社会最初的情感链接——我们如何理解父母之爱,如何理解友情,如何对动植物进行最初的观察,对除自己以外的事物如何能怀着体验之心和怜爱之情,如何锻造勇气和责任,如何理解离别、死亡、背叛,以及其他残酷却实际的东西。

历数那些百年来的经典童书,它们在童年时向我们铺陈的那些故事,就是在提供一个世界观。当我们长大重新阅读时,会理解到作者要表述的其他含义,而那些书中的意义,又会随着成长中的阅历增加,随着情感的不同阶段,而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可以说,那些作品被我们的生命不断地丰富和阐释了。



王尔德与他的经典作品《快乐王子》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集》,圣埃克的《小王子》或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在童年阅读过这些的人,会多多少少保留一部分内心的童真和信仰。在童年时,我们和主人公的所有共情,长大后都会在命运中体验到更深刻的内容。

所以,童书绝不仅是幼儿的快乐消遣和简单的逻辑教育,它们在别有深意的作者的创作下,让我们提早上了一些深刻的人生课



当我们观察上述童书及《青鸟》《马蹄与祖父》等大量儿童文学的作者,会发现大多童书作家都会在现实生活饱尝过痛苦:亲人离世、寄人篱下、精神疾病,或过早地面对死亡和分离。当他们把孤独和苦涩尝尽之后,总会开始描绘一个新世界,在自己的笔端,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世界,使他们成为心怀怜悯的主宰者。

童书总是带着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虽然真实世界的喜乐悲哀都存在,但是它们是以诗意的形态发生,童书故事的语言简练直白,但又浓缩着深意,一切的发生是偶然的,结局却在一种必然之中。离别的会相聚,死亡也并非悲剧,生命会以其他形式延伸下去,世间事物都会有可爱的名字,一切发生过的都值得被铭记。

童书的故事,总是投射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期望,是对童年的补偿,安抚,救赎和疗伤,他们在书中重塑了主人公的命运,将原本属于他的还回来,让逝去的重新安放。

以凝重的长篇故事尤其是非虚构长篇起身的作家虹影,在女儿四岁后也开始将笔力放诸在童书写作上,她用这样的方式向女儿描绘了自己童年的剪影,她所在意珍惜的世间事物,也向女儿和同龄的孩童揭示到,一些命运的际遇是难以抵挡的,只能挺身面对,孩童也会这种构建中明白,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小英雄。



虹影童书作品


童书中总会有主人公的奇幻之旅,那就是作者的人生旅行,如虹影少女时搭江船离家出去,去京城,去上海滩,漂洋过海到英伦岛以及全世界的漂泊游荡。而行走于世的人,各自怀揣隐秘伤痛,多少爱过恨过的人也都会逝去,消失于地下泥土和山峦海面。

一个人该怎样向孩童表述人生呢?就像草间弥生交给MoMA的选择,人们还是应该去赞美生命赞美过往的, 那不单纯地为了美化生活,而是为了向过去的自己致敬。

她用童书中的故事将女儿带进她的童年视野,到重庆江边的法国水师营,传说中的神秘城堡,锦衣玉食,漂亮男女和纯真的爱情,那里藏着她窘迫童年对幸福的想象。在她所有的童书故事中,妈妈是真实的,不是公主也不是仙女,是一个要日复一日劳作的辛苦的妈妈,而父亲不被提及,孩子和母亲相依为命。

她也并不虚置场景,地理座标皆是存在的,预示着魔幻与奇境和现实生活的场景是平行的,童话随时有可能发生。但是离别与死亡的训练也会到来。很难想象让幼童去接受这一面——相依为命的妈妈,有一天会消失。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最可怖的事情,但是主人公也会开始独立的里程,一面奇遇一面寻找,一面是激流暗涌,一面是鲜花铺陈。童话的好处是,似乎生活可以重来。孩童会在时空的置换下回到最初,原来一切都只是梦啊。梦的旅行是教给人们如何珍惜当下,珍惜那些仅有的。



那些真正赤诚地想与孩子分享人生观而写童书的人,虽然不吝于书写生命中也包含的痛苦情感。但记住:童书里从来没有恨。“恨”的情绪是缺席的。孩子们尽管可以通过故事去体验不同层次的情感,但没有什么值得去恨。孩子们迟早会去学习原谅生活,原谅命运。

一本好的童书,不是口号式的教人善良和勇气以及奉献,这些并不是孩童的天性,那些必须是在魔幻现实的际遇上迸发出来的品质。

时隔二十几年,我还会从头去迷恋一些童书,因为那些故事至今还会给我安慰和补偿。我对那些仍然致力于书写童话的作家心存感激。世界上这些出色的童书作家滋养了我和我的后代的童年生活,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念希望如同一座根基牢靠的城堡,我想那些最绮丽的颜色和看得见风景的窗子,就是在童年阅读时构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8:07 PM , Processed in 0.02898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