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1

[人世间] 《中国人的一天》第2853期:水族绣娘带领7000余人脱贫 绣出致富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2 09: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0-22 09:09 AM 编辑

腾讯网  2017.10.23
水族绣娘带领7000余人脱贫 绣出致富路
本期作者:宁坚


Screen Shot 2017-10-20 at 8.52.10 PM.png
今天推出“中国温度”扶贫系列故事第八期,享有“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大师”称号的韦应丽带领妇女通过刺绣技艺脱贫致富。(摄影/宁坚)



1.jpg
今年54的韦应丽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马尾绣绣娘,也是全县仅有的5个省级马尾绣传承人之一,享有“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大师”称号。经过50年的努力,她用马尾绣“绣”起了脱贫攻坚的“半边天”,也“绣”出了一条致富路。(摄影/宁坚)



2.jpg
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特殊刺绣技艺,它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的中和镇三洞社区新阳村,是水族群众的聚居地,也水族马尾绣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3.jpg
新阳村妇女人人都会马尾绣,韦应丽是这里的妇女主任。韦应丽成长在一个水族马尾绣的世家,她从4岁开始跟着长辈学习马尾绣,因为聪慧好学,她的马尾绣技艺进步很快。10岁时,已经可以飞针走线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还未出嫁时,她的马尾绣技艺在当地已经是首屈一指了。



4.jpg
水族马尾绣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 顾名思义这种技艺就是以马尾为原料的刺绣,是水族特有的一种手工艺品,质地坚硬不变形,古色古香华美精致,图案光泽鲜亮,但成品历时很长。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马尾绣作为判断一个水族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准。



5.jpg
韦应丽的马尾绣图案造型别致,不仅古朴典雅,还有民俗民风和图腾崇拜寓意。2016年10月,她耗时9个月绣制的一件马尾绣妇女衣服,被人以12000元的高价买走。图为韦应丽展示自己绣制的“张” 字,左侧是凤,右侧是龙,有龙凤呈祥的含义。



6.jpg
过去,马尾绣的种类与形式都较少,艺术水平停留在民间层面,仅在水族范围内使用,水族绣娘们分布在各自近乎封闭的农村家庭里各自为阵,加上每件马尾绣耗时长,成本高,在机器绣品冲击下,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后来许多绣娘纷纷外出务工,能静心制作马尾绣的妇女越来越少,马尾绣的传承一度陷入低谷。



7.jpg
和当地许多绣娘一样,韦应丽也曾经到福建一家鞋厂打过工。当时她的丈夫患病,又要供养四个孩子读书,家中经济十分拮据,无奈她只有放弃马尾绣外出务工。但仅仅12天后,她就返回了老家。她觉得,在家里照顾家人,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能走出一条致富路。



8.jpg
水族马尾绣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复杂,首先绣娘要构思图案,在绣片上画图,然后是搓马尾、固定框架图案、填心、订金线和装订等。其中搓马尾是一道最基本的工序,就是用白色的比马尾毛还细的丝线搓裹成“马尾线”,只有马尾搓好了,绣出来的马尾绣才会精致。



9.jpg
韦应丽说,手工马尾绣图案设计、花样配搭、色彩选择都非常重要,但最难的是图案构思,因为每件手工绣品都有独一无二的图案,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模板,全凭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积累。韦应丽绣品上的图案与机绣图案相比,更具浅浮雕的手工感,视觉效果很好。



10.jpg
坚持不懈的努力、精湛的技术和精美绝伦的绣品,为韦应丽在马尾绣的事业上赢得了初步的回报。2010年,在她回家创业6年后,她在贵州省黔南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水族文化旅游节水族马尾绣技艺大赛上荣获了二等奖;此后,又荣获了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妇女刺绣大赛的优秀奖;被授予县级和省级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贵州民族刺绣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09: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韦应丽还先后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乡、县人大代表。为更好地传承马尾绣, 2010年,她把村里的40多名妇女组织起来,对她们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至今,只要有机会,韦应丽都会随时随地的给其他水族妇女传授马尾绣技巧。



12.jpg
当选村干部后,她向上级申请到了50万元,为村民家家户户解决了自来水饮水问题,并在村里搞起了硬化路,改善了全村的生活环境,也赢得了村民的敬重。



13.jpg
为改变马尾绣只是农村水族妇女们农闲时的手头活、家庭小作坊、绣品样式比较单一的现状,韦应丽在村里办起了马尾绣培训班。不久后她发现,少数人的培训并不是良策,绣娘们的技艺水平提高也不快,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于是在2011年成立了村马尾绣协会,村里许多年纪较大的妇女都加入到了协会中来。



14.jpg
2012年,因为附近村寨想加入协会的妇女太多,韦应丽把马尾绣协会扩大到三洞社区,绣娘人数从48人发展到687人,之后她们采取订单加工的方式制作马尾绣工艺品,一些水族妇女开始依靠刺绣赚钱,大多数妇女年均收入一万多元,有的达到3万多元,这时她们意识到,凭自己手中的技艺就可以养活自己。



15.jpg
韦应丽在对水族绣娘的培训中,发现培养一个优秀的绣娘应该从孩子抓起,于是她从2016年年初开始,利用每次到中和镇培训绣娘的机会,走进幼儿园里,对孩子们进行马尾绣方面的启蒙。她说,许多孩子学会搓马尾后,回到家里都会去帮妈妈的忙。



16.jpg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马尾绣产业的扶持,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还邀请韦应丽走进校园授课。在课堂上,韦应丽虽然没有系统的课件,但她一边唱着水歌,一边穿针引线,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每次下课后,学生们总是依依不舍地拉着她。



17.jpg
今年7月份,韦应丽当上了奶奶,她送给儿媳妇石鸿思的礼物就是一个耗时两年、不用剪纸图案做底样、只凭经验完成的背孩带,这是当地一位长辈馈赠孩子最贵重的礼物。石鸿思也是一位优秀的绣娘,韦应丽教她提高马尾绣技艺,她利用网络平台帮助韦应丽开展销售业务。



18.jpg
韦应丽绣制的服装、背带、翘尖绣花鞋、围腰、胸牌、童帽、荷包的样式大小,都是按春夏秋冬、花鸟鱼虫以及自然界事物搭配组合,有的图案巧妙地插入水族文字的印记。由服饰类向钱包、手提包、纪念品等小巧精美的旅游饰品拓展,产品不仅多样化,也符合现代时尚审美要求,因此受到了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消费者的青睐。



19.jpg
面对获得的荣誉,韦应丽一直保持着平静的心态。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确保中和镇的马尾绣能规模发展,有资金建网站和举办各类绣娘培训班,让水族马尾绣传承下去,将传统工艺变成财富,以更高质量、更好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与其他民族一道奔小康。



20.jpg
近6年,韦应丽为8000多名水族妇女进了马尾绣技能培训,带动了当地2000多户贫困户7000余人脱贫,让许多水族妇女在马尾绣中找到归属感。经过艰苦努力,水族马尾绣的生产销售初具规模,产品开始远涉重洋。韦应丽“绣”起了脱贫攻坚的“半边天”,也“绣”出了自己的美丽人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3:56 AM , Processed in 0.0490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