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3|回复: 0

[哲史艺丛] 十一贝子:九月九日,何处登高复举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8 08: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一贝子:九月九日,何处登高复举觞 

 2017-10-28 十一贝子 大家


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中的“九月赏菊图”局部


中国农历每年以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易经》把“九”视作最大的阳数,两个“九”加在一起便是“重阳”,有时也称“重九”。

这一天正值秋高气爽的好日子,宜游乐,宜登高,宜欢宴,宜赏花,宜品蟹,宜食糕,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最著名的一首当属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重阳登高,经常佩戴插有茱萸的布袋,据说可以避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出城郊游、爬山之外,古人的重阳节常常在园林中度过。王维本人在蓝田山中所建辋川别业有“茱萸沜”一景,可与那首重阳诗遥相呼应。明清时期的北京园林相关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重阳节的记载,且采摘数则,聊作谈助。


清代孙温绘《红楼梦图册》中秋日螃蟹宴场景


《红楼梦》中大观园位于京师,许多游乐活动如实反映了清代中叶北京豪门贵族的生活图景。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过重阳节,但第三十七、三十八两回写秋天某日,湘云在宝钗暗助下做了一次东道,请贾府众人在大观园中吃螃蟹宴,宴罢众姐妹又与宝玉一起赏菊,作《菊花诗》。

九月上旬螃蟹大量上市,菊花迎风绽放,“持螯赏菊”正是最常见的重阳节聚宴名目,而且宝钗所作诗中三次提到重阳:“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暗示这场宴会应该是在重阳节前后举办的。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重阳赏菊》


清代康熙年间,著名诗人查慎行在某年重阳节游览大臣赵吉士位于北京外城菜市口附近的寄园,作诗云:“萦成曲磴叠成冈,高着楼台短着墙。花气清如初过雨,树阴浓爱未经霜。熟游不受园丁拒,放眼从惊客路长。亦有东篱归不得,四年京洛共重阳。”最后两句说自己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回到故乡“采菊东篱下”,已经在京城连续过了四个重阳节,语气与宝钗的“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有些相似。

宫廷御苑中的重阳宴气魄更大。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初九日,雍正皇帝在紫禁城乾清宫举行宴会,召集众皇子和王公大臣中能作诗者共九十四人,仿照汉代柏梁台体联席赋诗,皇帝领衔先写,群臣续作,然后依次向皇帝敬酒,最后皇帝赐众人糕饼瓜果。到了第二年的九月初九,宴会改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举行,赏赐诸王大臣绸缎,过节的福利标准明显提高,还把去年的柏梁台诗贴刊刻成册,每人颁赐一份。

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登高,园林中的山丘或楼台往往成为攀登的对象。

明朝北京东四地区有一座适景园,是功臣世家成国公府的花园,当时文人经常在园中聚会,如果遇到重阳节,就登园中假山为乐。文士吴彦良为此写过一首《重九适景园登高》:“行吟秋老处,槐古阅今人。荒径亭初址,新畦竹又筠。果成虫鼠岁,霜满雁雕辰。酒琖悲黄叶,婆娑乍觉春。”诗中提到古槐、荒径、小亭、新竹、黄叶,一派秋光清景。

另一位文士吴惟英《九日社集成国公园》诗云:“社于秋社日,风雅集王畿。高屐随黄菊,枯吟望白衣。庭空木叶下,岫远薄云归。为恐茱萸笑,龙山愿不违。”古代文人特别喜欢在重阳这一天举办园林雅集,似乎吟诗的兴致比别的日子更高。

北京西郊海淀董四墓旧有一座乐氏园,依临遗光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阳节这一天,两朝帝师翁同龢跑去游园,顺便登上寺后的山坡,完成“登高”的任务,事后在日记中写道:“饭罢游乐氏园,坐北楼。因入遗光寺,与僧秀山登寺后小亭。亭在山麓,俯瞰昆明湖动荡树梢,亦云高矣。”第二年重阳节他又独自来到这座园子,没有爬山,只是登楼远望:“午后独游乐氏园,登楼默坐,远望慨然,园虽丛葳,然老树可爱。”当年翁同龢六十七岁,刚刚升任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达到仕途的顶峰,但此时正值戊戌变法的前夜,政局动荡,翁氏本人心境复杂,于此可见一斑。


余园土山旧照


晚清大学士瑞麟的宅园名叫“余园”,位于北京东厂胡同,园中有蜿蜒的大土山,山上设有一套木架,每逢重阳节,必在此处临时搭建蒙古包,主人设宴,邀请宾朋登高观景,并一起吃烤羊肉。此举大有关外游牧遗风,不乏豪情。对于许多北方人来说,秋风起时,肥美的羊肉远比螃蟹更受欢迎。


紫禁城御花园堆秀山


紫禁城御花园中有一座大型石假山,名叫“堆秀山”,高约十四米,玲珑剔透,洞壑幽深,山顶建了一座御景亭。传说明清两代帝王、妃嫔常以此山为重阳登高的所在。在处处红墙黄瓦围合的宫禁深处,这里是一个难得令人稍稍舒心的地方——只要爬相当于四层楼的高度,就可以站立于“紫禁之巅”,感觉一定很爽。可惜现在出于安全考虑,故宫已经禁止游客攀爬这座假山,否则倒可以仿效一下。


清代董邦达绘香山《静宜园全图》


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红叶灿烂,风景佳妙,更适合秋日游览,尤其是颐和园万寿山、静明园玉泉山和静宜园香山都是天然真山,峰峦挺秀,视野开阔,重阳攀登,最为惬意。从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乾隆帝几乎每年都要奉皇太后在重阳节那天登香山,还写诗说:“名山初试菊花筵,九日登高古所传。”强调重阳登高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另外翁同龢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九月初九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王公大臣曾一起由梯云山馆爬上香山,登高远眺——不过他们基本上都是乘轿子上去的。


清代余省、周鲲、沈源绘《十二禁禦图·无射戒寒》


圆明园中的假山和高台建筑都是人工堆筑而成的,高度有限,但同样可以在重阳节这一天成为登高的场所。比如福海北岸有一座高台方亭,周围环境与远方视野与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双峰插云有几分相似,因此题为“两峰插云”。

清代宫廷画家所绘《十二禁禦图》中第九幅《无射戒寒》描绘的便是九月初九这一天此亭所在区域的游乐之景,湖畔石旁菊花盛开,几人在亭中凭栏观赏湖光山色。从晚清老照片判断,实际上这座亭子的台基只有三四米高,远没有图上画得那么陡峻,所谓“登高”,仅具象征意义。

但乾隆皇帝依然在这幅图上题了一首《九日登高》诗:“性与秋光自觉谙,登高此日畅幽探。荷衣已破无从补,枫颊才红尚未酣。恰好得诗教雁写,不须摘菊倩人簪。晚来静坐寒窗下,即景频频惕九三。”他另外写过一首《秋日圆明园即景》诗,夸赞重阳前后的御园风光:“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卷,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说实话,乾隆的诗大多写得不怎么样,不过这两首重阳诗还算不错,把园林中胜似春光的秋爽景致描摹得颇具画意。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妨暂且放下杂事,找一个园子逛逛,顺便回味一下园林往事,虽不能像乾隆那样“平添诗客三分兴”,大概也能增添几分游园的雅趣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8 04:06 AM , Processed in 0.09392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