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6|回复: 0

[哲史艺丛] 张丰:当老先生遭遇10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4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丰:当老先生遭遇10万+ 

 2018-01-14 张丰 大家


葛剑雄先生不适用手机,更不用说微信了。但是,他同样可以准时抵达任何他想到的地方。在成都参加“大家之选——腾讯大家·天府文化年度文化沙龙”的时候,从餐厅到书店的路上,葛剑雄先生大步走在前面,转眼就没了踪影,一批经常写10万+文章专栏作家跟在后面,他们不得不依靠手机导航。


沙龙来了300人。你很难区分,这些听众是冲着流沙河、葛剑雄还是冲着张明扬这些新锐专栏作家们来的。流沙河和王笛对谈成都文化,用的是本地方言。老先生嗓子不好,声音很低,工作人员不得不更换了一个话筒。三百来人坐在台下,他们异常安静,没有错过任何老先生任何一句精彩的话,常常因为流沙河先生的一句小幽默,听众都会心地笑了。


葛剑雄教授、流沙河先生,摄影:韩杰


流沙河先生、王笛教授,摄影:小甩工作室


但是,如果你认真看现场的照片,你会发现观众们都拿着手机。他们在听老先生讲话的时候,没有耽误拍照和发朋友圈,这就是我们的时代。在流沙河面前,著名历史学家王笛仍然像个孩子,流沙河和王笛的父亲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朋友,他亲切地称王笛为“王老二”,这是个很俗的外号,但是在这个外号中,我们却发现了“文脉”之所在。从流沙河到王笛,再到那些台下耍手机的年轻人,都处在同一个氛围之中,这就是文化。


当然,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葛剑雄很喜欢成都,他来过几次,就可以完全听懂流沙河的方言演讲,但是那些从外地赶来的年轻一辈的专栏作家,尽管同样来过很多次成都,却很难体会老先生讲话的妙处。他们来成都,听到的更多是普通话,见到的更多是这个城市现代的一面,而葛剑雄则更熟悉这个城市的过往,那时,说方言的人也更多。


当然,当年轻一代在台上讨论在专栏作家是否应该追求10万+的时候,坐在台下的葛剑雄先生同样茫然。作为全国知名的教授,葛剑雄先生的微博有一百多万粉丝,他也经常和粉丝互动,但是他却从来没有为所谓流量写作过,有人联系他要在微博上打广告,也被他拒绝了。他虽然也经常涉及类似“一带一路”这样现实性的主题,在写作的时候,更重视说理和文章本身,很少看文章后面的阅读数——他基本不用手机。


活动现场,摄影:韩杰


这就是变化。不同年龄的作家,对写作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读者而言,他们都已经习惯通过手机阅读。他们在手机上看流沙河讲《诗经》的视频,看葛剑雄的公益演讲,即便是在书店,他们仍然被手机所控制。当初从乐山乘船的少年郭沫若,十几岁就能写出不错的旧体诗,甚至已经能熟练使用典故。如今十几岁的少年,已经很难体会郭沫若的世界。


这就是这次沙龙的意义所在。“大家之选”是腾讯大家的编辑部开放计划,读者的点击量将决定哪些作家可以继续留在头条。这是一种新型的“作者—读者”关系,接受美学的提倡者已经注意到读者在阐释文本时的作用,但是只有在“大家之选”这样的活动中,读者才真正掌握了权力。这是编辑部的创新,但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的必然。本次沙龙的场地,也体现了这一点。书店用来搞活动的空间,观众的座位居高临下,俯视着嘉宾。“台下”比“台上”还高,这种设计灵感也许来自体育场馆,那些花钱买票的观众,是消费的主人,这种风格的空间,在成都就不止一个。


活动现场,摄影:韩杰


这从这次沙龙一个环节的主题也可以看出来,“新媒体时代的写作,作家如何养活自己?”对参加这次沙龙的作家们来说,养活自己并不是什么问题。“大家之选”的大赢家张明扬,更是因为单篇文章的稿费达到3万,而被称为“三万哥”,但是,“养活自己”也许并不仅仅是一个钱的问题,而是一个主导权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作家必须直面读者的选择,从读者那里获得赞赏,“大家之选”本质上也是靠读者赞赏,阅读量、点赞数和涨粉数,都决定着头条作者的命运。


读者永远是对的吗?对经典作家来说,是作家在塑造读者,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只是在表达自我,他们困惑的只是如何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而对今天的写作者来说,则必须思考是否需要取悦读者以及如何取悦读者的问题。像咪蒙这样的写作者,某种程度上已经重新定义了写作,她靠痛骂一部分人来取悦读者,并且获得了惊人的收益,但是对参加这次沙龙的专栏作家们来说,“你很像咪蒙”是断然不能接受的侮辱。


自诩为少林派的“冰川思想库”,仍然笑傲江湖。他们提供了某种团队化写作方式,大家一起讨论选题,文章写出来后相互驳难,反复修改。在不改变自己初衷的情况下,反复揣摩那个虚构的读者群会喜欢什么。这些从传统媒体一路走过来的评论员们,都以理性自称,但是他们身上依然有着战斗热情,让人感受到新闻理想的余温。


活动现场,摄影:小甩工作室


不管怎样,“大家之选”都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可能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能够达成的为数不多的共识。这种开放性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它至少能够打破专栏作家写作的圈子化倾向。不断有新的作者加入和新的声音出现,这对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种利好。


这次以“为了读者名义”进行的新实践,至少在成都被证明是成功的。近300人的沙龙现场,4个小时的演讲和对谈,读者和作者有着良好的互动。笑声和掌声,对作者们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10万+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你才会感知到数字背后的温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6:28 AM , Processed in 0.0462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