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1|回复: 0

[哲史艺丛] 十一贝子:经历晚清之变的安徽会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一贝子:经历晚清之变的安徽会馆 

 2018-01-21 十一贝子 大家




北京安徽会馆鸟瞰



倡议初建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五日端午节,北京外城泉郡会馆放鞭炮庆贺,不料点燃了东邻安徽会馆西院的一座凉棚,火势一时失控,浓烟遮天,将安徽会馆数百间房屋烧毁大半。


此事在京城引起很大关注,因为失火的这座安徽会馆在二十年前刚刚建成,规模宏伟,有“京师第一会馆”的美誉,出资者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皖籍大臣。关于其来历,还需从头说起。


安徽会馆位于北京外城宣武门南的后孙公园胡同,北临琉璃厂,原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承泽宅园的所在地。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后孙公园地区平面图


孙承泽(1592~1676)字耳伯,号北海、退谷,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并入仕,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降清,官至侍郎。一生著述丰富,计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等四十余种。所居宅园中建造了一座研山斋,掩映在几十株槐树之下,园后部有石台高出树梢,可登临远眺西山。清代中叶,这座宅园被孙氏后人卖出,分属几户不同人家。到了清末,这几户宅院又陆续被收购,合并改建成安徽会馆。


会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建筑类型,“会”有聚合之意,“馆”指宾客住宿的馆舍。这种建筑的雏形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馆驿,随着科举制度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从明初开始,京师以及苏州、汉口等地陆续出现许多民间自发建设的会馆,至清代达到鼎盛之境。


明清时期的会馆大多坐落在繁华都市和水陆交通枢纽城市中,主要分为行帮会馆和同乡会馆两大类,前者由从事工商业的同行集资修建,用于议事、聚会、宴饮;后者由同省或同府、同县人筹资建造,用于同乡人借宿、集会、庆典以及联络乡谊。


北京作为明清两代的首都,各地的官宦、文士、商贾云集于此,在外城修建了大量的会馆,最盛时总数超过400所,多数设于宣武门以南地区,形成独特的宣南文化圈。这些会馆以同乡会馆居多,除了原有功能外,还经常成为本地举子进京赶考的主要住宿地或同籍官员的在京聚会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安徽是中国文化大省,科举发达,同时又是徽商的发源地,财力雄厚,安徽籍官僚、文人、富商在北京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各府县纷纷在宣南地区修建同乡会馆,如安庆会馆、池州会馆、凤阳会馆、庐州会馆、广德会馆、怀宁会馆、徽州会馆、歙县会馆、绩溪会馆、泾县会馆、宣城会馆等等,数量不下几十座,但规模普遍有限,而且直到同治初年为止,京城中一直没有设置安徽全省性的大型会馆。


咸丰、同治年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统帅的淮军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朝中安徽籍的高官数量大大增加,平时缺少一个聚会、团拜的场所,亟待创建一座省馆,以孚众望。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刑部侍郎吴廷栋、工部侍郎鲍源深等七十五名皖籍京官联名发出倡议,呼吁全国各地安徽出身的官员共同捐资,正式在北京筹建一座安徽会馆。


倡议书得到广泛相应,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及其兄湖南巡抚李翰章、漕运总督吴棠、盐运使方浚颐等人纷纷表示支持。



李鸿章(左)、李翰章(右)兄弟合影


李氏兄弟是当时安徽籍官员的领袖,其父李文安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官至督捕司郎中。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渐甫、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平天国起义后,回安徽办团练,咸丰八年(1858年)入湘军统帅曾国藩幕府,屡次与太平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年)募集淮勇,自成一军,出任江苏巡抚,纵横江浙,同治三年(1864年)与湘军共同剿灭太平天国。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代替曾国藩出任钦差大臣,以淮军为主力剿灭捻军。李鸿章后来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倡导洋务,兴办实业,创建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去世,谥号“文忠”。


李翰章(1821~1899)字筱泉、小泉,晚年自号钝叟,李鸿章长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拔贡身份任湖南永定县知县,湘军兴起后,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年)出任湖南巡抚,六年(1867年)署湖广总督,七年(1868年)调浙江巡抚,实授湖广总督,后历任漕运总督、两广总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去世,谥号“勤恪”。


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初灭,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来京述职,与李翰章正式带头各捐银1000两,皖籍淮军将领、京官以及各省、道、府、县官员纷纷解囊,共得银23350两,洋钱318元,经费完备。



堂皇庭舍


同治七年十一月,筹建者以银3000两购得后孙公园胡同北司氏砖瓦大房一所共80间,十二月又以银2200两购得相邻的李张氏住房共71间半,用作营建会馆的基地。


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安徽会馆工程正式开始,十年(1871年)八月初步落成,共花费白银28000多两。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以银6500两购得后孙公园胡同路北西首王氏住宅一所共39间,扩大了会馆主体部分的规模,形成中、东、西三路院落并峙的格局。另外又陆续收买周围多所民房,用作会馆的附属馆产。


会馆主体部分的三路庭院分别在原司氏、李张氏和王氏三家四合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每一路的东侧均辟有夹道,具有间隔彼此、沟通南北的作用。北部另设相对独立的后花园。



光绪十二年《京师安徽会馆全图》


中路尺度最宽,大门居中,悬“安徽会馆”匾额,左右各设倒座房二间;入门为倒座院,再入一门则为第一进院,北为五间文聚堂,东西各设厢房三间;第二进院正中设大戏楼五间,东西各带一间套房,南侧设扮戏房;第三进院设有一座两层五间的神楼,楼下悬“斯文在兹”匾,其中供奉闵子骞和朱熹以及历代儒学名臣和忠孝节义之士的牌位。楼上则供奉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的神牌;第四进院北为碧玲珑馆,南面正对着一座叠翠亭。



光绪十二年安徽会馆复原鸟瞰图


东路大门偏东,左右各设倒座门房一间,再西为三间衣包房。倒座院中间以隔墙分为东西两部,西部房间供奉土地神和龙神,园西北隅、西南隅各设一井;第一进院设南房六间,题曰“藤间吟屋”,北面正中建一座奎光阁,又名“魁星楼”,左右各设廊房二间;第二进院北面建五间思敬堂,左右各设厢房三间;第三进院南设垂花门,北设五间厅堂,名为“龙光燕誉”,左右各设厢房三间。最北设有一排后罩房,主要用作更房、厨房、浴室之类的杂务。东夹道南设随墙门,北部建有一座箭亭,可供习射之用。


西路尺度相对偏小,大门偏东,左右分设倒座房;前后三进院格局相似,均为北房五间、东西厢房三间的模式。


花园部分占据中、西两路以北的地段,平面轮廓呈L形。东部正对碧玲珑馆北檐的围墙内堆叠假山,向西蜿蜒延亘,山上建六角形的子山亭;西部最南侧建五间敞厅,悬“半亩塘”之额,其北辟一汪方池,池上架设石拱桥,过桥有假山隔障,西侧设水井;最北为三间拜石山房,其地位相当于园中正堂,西侧另设两间套房,室内的墙壁上镶嵌着朱熹诗文刻石,室外搭建罩棚;西厢位置面东设配房三间,其南为方形的云烟收放亭。


全馆拥有大小建筑数十座,均为北京官式建筑做法,看似雷同,实际上各座建筑的造型各异,开间、进深、朝向以及装修、陈设均各有特点,形式十分丰富。



大戏楼剖面图


馆内大部分建筑采用三至五间的卷棚硬山房形式,少数厅堂、正房为带正脊的硬山房,戏楼、神楼为悬山屋顶;整座戏楼由两卷看戏楼与单卷扮戏房搭接在一起,两侧设有东西套间,内部设置独立的戏台和两层楼座,造型最为繁复,为中国古代戏楼之精品;神楼与奎光阁均为两层祭祀性的楼阁建筑,一雄健,一小巧,互为对比;当年馆内曾经建有箭亭、叠翠亭、子山亭以及云烟收放亭四座亭子,都是很好的点景小筑。



大戏楼北侧外观


值得注意的是,徽派建筑以高大的白粉马头墙和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著称于世,但北京的安徽会馆采用典型的北方官式建筑风格,灰砖砌筑,雕饰不多,较为朴素,从整体到细节均与徽派建筑并无直接关联。


另外安徽会馆建造的同治年间正逢洋务运动的高潮期,北京宣南地区也涌现出不少带有西式风味的建筑式样,会馆工程的主持人李鸿章兄弟以及淮军将领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安徽会馆由此也成为洋务派官员的聚会之地。但在这组建筑中除了安装较多的玻璃之外,几乎见不到明显的洋风影响。


总体而言,安徽会馆完全反应了清代北京会馆建筑的传统样式,在当时被视为典范,之后建造的湖南会馆、粤东会馆、江苏会馆等省馆都曾经予以仿效。



宦游宴聚


京城多数会馆的主要功能是为赴试的同乡举子提供住所,或为同业商人提供议事之地,而安徽会馆自建成以来,主要用作淮军将领和皖籍官员在北京的聚会活动场所,兼做入京述职者的临时宾馆。当年在会馆中举办的公共性活动包括宴饮、游园、观剧、祭祀先贤等,有时也出借给其他大臣、团体开办庆典或聚会之用。



大戏楼内的戏台


早在会馆初次建设期间的同治九年(1870年)三月二十六日,清代名臣翁同龢的日记就曾记载:“是日借安徽会馆演剧,为慈亲称祝,宾客来者二百余人,自午初至子正,演剧凡二十余出。馆在孙公园后,初落成,极崇丽,两廊设帘,内眷可坐。”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并非皖籍,却有机会借用安徽会馆的戏楼为母亲做寿,从侧面说明此会馆的使用并不一定限于安徽人身份。


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川文人丁治棠入京赶考,住在重庆会馆,其《往留录》记载四月初四日本科考生四十余人相约在安徽会馆举行团拜筵宴,每人出份子银1两4钱,一共摆了五座酒席,吃喝划拳,尽兴而归。


会稽(今浙江绍兴)籍文人、官员李慈铭在日记中也记载自己有一次与几位朋友一起在安徽会馆的碧玲珑馆宴请朝鲜使臣杜瓛卿,还特别赞扬后花园“颇有竹石,清池曲阑,垂杨映之,为最佳处”。



神楼南侧外观


会馆内的祭祀对象很庞杂。神楼所奉的闵子骞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师从孔子,以贤孝著称,后迁居宋国相邑东(今安徽省宿州市闵贤集);朱熹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旧属安徽,今属江西),被儒家奉为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宗师。这两位都算是安徽籍的圣贤人物。此外还有供奉文昌帝君、关圣帝君、魁星、土地神、龙神等各路神灵的场所,其中文昌帝君、魁星主管文运,与科举有关;而关圣帝君在清代被封为武圣,与会馆东夹道内的箭亭一样,均反映了淮军以军功起家的尚武传统。



《新修安徽会馆记》碑刻拓片与安徽会馆槛窗


当年会馆中还设有大量的匾额、对联和碑刻,分别出自李鸿章、何廷谦、刘铭传等显宦之手。有一副对联写的是“安庐凤颍徽宁池太,滁和广六泗,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上联囊括清代安徽省所辖的安庆、庐州、凤阳、颍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八府和滁州、和州、广安、六安、泗州五州;下联描绘各种音律,暗示此处经常奏乐、唱戏。文聚堂内悬挂57块匾,用于表彰康熙至光绪年间安徽籍科甲高中者、身居相位者和立功封爵者,堪称安徽籍官员的名人纪念堂。当年东路第一进院廊房前立有李鸿章撰、黄钰所书之《新建安徽会馆记》石碑,尚有拓片存世,其余匾联、石碑均已亡佚。



历经沧桑


光绪十五年的火灾令安徽会馆损失惨重,仅花园、大门、阁道、藤间吟屋、魁星楼等部分建筑得以幸存,其余大多被毁,西院几乎荡为平地。


以孙家鼐、方汝绍、李昭炜等为首的二十七名在京皖籍官员、士绅联名给驻节天津的李鸿章写信,通报受灾情况,并希望他能再次领衔主持重修安徽会馆。


这一次李鸿章没有爽快答应,回函表示包括自己兄弟在内的淮军系官员目前经济形势困窘,财力不足,会馆既然被烧,就暂且搁置,等以后有条件再修。


孙家鼐等再次给李鸿章去信,强调会馆不可不修的四条理由,并请李鸿章派一个“谙习工程者”来京与木厂商定材料与造价问题,随信还附有各木厂估价单。


李鸿章终于复函表示同意,并派候补道张绍华、候补知县张广生这两位精通营造事务的安徽人前来北京主持工程。


为了这次重修工程,李鸿章与淮军将领共捐银1万两,其余皖籍官员也再度相助,前后共募银25095.65两,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正式开工重建会馆,张绍华主持,张广生负责监理工役,北京的广恩木厂承揽东院和中院工程,另一家祥盛木厂承揽西院工程,次年(1890年)二月东院和中院首先竣工,八月西院也告完工,共花费湘平银20092两。重修后的会馆恢复了神楼、戏台等建筑,基本维持原有格局。



戊戌变法与《万国公报》


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惨败,淮军势力和洋务运动均受到严重挫折。之后兴起的维新运动中,维新派曾经在安徽会馆主体院落东侧的附属馆产中设立强学会,后改强学书局,出版《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不久就被清廷下旨封禁,但在开启民智、传播西学、鼓吹变法方面已经做出相当贡献,其业绩永铭史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外城崇文门以西、骡马市与三里河大街以北的大片区域由德国军队占领,后孙公园胡同正处于德占区内,安徽会馆入驻德兵,周围居民被迫筹钱购买牛羊、酒果送到会馆,并雇佣一百多名苦力充当杂役。中国百姓出于义愤,有时偷偷向会馆院中投掷砖头、石块,为此德军专门派人在胡同站岗,严密布防。



李鸿章(右一)在《辛丑条约》签订会场


次年(1901年)7月,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廷与十一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赔偿巨款。侵略军陆续撤离北京城,所幸未对安徽会馆造成大的破坏。同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外城巡警右厅会馆调查表》记载,当时安徽会馆的管理人为大学士孙家鼐,看馆人为杨德山,拥有4个门牌号。


民国初期的安徽会馆依旧维持,由专门的同乡会进行管理,但逐渐沦于破败。1926至1937年,安徽会馆内曾经创建安徽旅平同乡会,设立安徽中学,抗战胜利后重新恢复。另外据说徐悲鸿曾经在此创办美术专科学校。


“七七事变”之后,北平被日寇占领,安徽会馆一度陷入混乱,有人趁机占据房舍,甚至私自出租牟利。为此在京的安徽人成立安徽会馆整理委员会,由沦为汉奸的旌德人江朝宗担任会长,制定新的章程。当年被强学会租用的东侧附院曾经出租开办旅馆(另一说则是由朝鲜人占为厂房,生产海洛因),于1943年失火烧毁,所幸未波及主体部分的三路庭院。灾后的空地后来用来开设了一家龙门酱油厂。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会馆原有的管理体制废弛,1951年11月成立安徽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归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直接领导。


会馆主体部分虽基本保持旧貌,但逐渐沦为大杂院,由多家住户分别占住,私搭乱建不断增多。中路后部的戏楼等建筑曾于1958年创办椿树公社万人食堂,1960年改办椿树食品厂,戏楼一度用作椿树图书馆;后在此设椿树五金厂,又改椿树整流器厂,戏楼用作仓库。会馆主院之东的龙门酱油厂被改为后孙公园小学。


1984年安徽会馆戏楼被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但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1994年年底,椿树整流器厂拟拆除会馆中路旧有建筑,改建托儿所。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灿炽先生提交《紧急提案》,向北京市文物局呼吁加强对安徽会馆的保护,阻止了有关单位对会馆的进一步破坏。1998年整流器厂迁出,将会馆中路的戏楼等建筑腾退出来。


2000—2001年,宣武区人民政府拨款对安徽会馆中路的文聚堂、扮戏房、戏楼、神楼、碧玲珑馆等建筑进行紧急抢修。


2006年5月,安徽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政府部门启动了对安徽会馆的全面保护和整修,但具体效果尚待观察。



安徽会馆现状全景


至今安徽会馆的主要建筑大部尚存,仍大致保存着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之后的面貌,与光绪十五年失火前相比,主要变化是东路藤花吟馆改为两卷三间勾连搭厅堂,而奎光阁改为单间小楼,位置移至东侧;东夹道已经变成一条南北向的胡同,不在庭院范围之内;东路思敬堂由五间改为三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中路第一进院、东路第三进院和西路第一进院的中门均已不存;西路第三进院东西厢房之前均接三间平顶抱厦,院落变得十分狭窄;花园几乎全部被毁,其旧址上修建了其他房屋。


经过时光的洗礼,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老会馆已经所剩不多,北京宣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会馆也寥寥无几,而安徽会馆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规模最大、名气最响,是唯一被列为前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京会馆,前后经历了晚清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庚子之乱以及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弥足珍贵,未来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作为北京会馆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对外开放,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原标题:宣南陈迹今犹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6:20 PM , Processed in 0.05784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