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0

[父母心声] 量中华之物力,也无法实现中产全民留学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 08: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量中华之物力,也无法实现中产全民留学梦 

 2018-01-22 张明扬 大家

这是大家之选的第54篇文章

今日出品方:冰川思想库

本文作者:张明扬

点击了解《大家》编辑部开放计划


“你家孩子准备啥时候出国?”


在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的各种聚会闲谈中,遭遇这个问题的频率可能比“你吃了么”还要频繁,而你多半已经被锻炼的和外交部发言人一样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我曾经还挺纳闷,问这种问题的人怎么这么想当然的认为别人家孩子一定会留学,似乎唯一的疑问只是“啥时候留学”。当我有了孩子之后,OK,我不这么想了,觉得这个问题问得特有质量,留不留学哪里还是个问题嘛?


在中国,每一户中产家庭都有一个留学梦,如果有两个孩子,那就是两个。



还真别觉得我说得夸张,我还觉得保守了,要是说谁家有个“留学梦”,人家一定会克制着愠怒告诉你,“咱家孩子的留学那可不是梦,已经有了很正式的规划和周密的准备,时间早晚罢了,现在也就是是引而不发”。


在我们身边,但凡能和中产沾点边的家庭,谁家没在想着孩子将来留学这事呢?只是,视各自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每家人规划的“时间节点”不同罢了,激进的有小学,比较早的有初中高中,最晚的也是大学。至于读研才出国,那是什么时代的事情了?读研出国的那代人孩子已经会打酱油了吧,正在焦虑着自己孩子是初中出去还是高中吧?


对于富裕阶层来说,孩子啥时候出国那是个哲学问题,总之不是个金钱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孩子出国留学时,要不要顺带着海外置业转移资产。富人的事,轮不到我们中产来瞎操心。


今天只谈中产。


在我大学毕业那个年代(本世纪初),留学还仅仅意味着“出国读研”,除了传说中的大富大贵家庭,就没见过本科更不要说中学就出国读书的人。在那个时代,中国还是世界人民公认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学生被默认为是需要被资助的。优秀的中国学生基本都能拿到全额或半额奖学金到美国留学;而自费留学更流行去英国,因为再怎么贵,不也就一年么,20万人民币的总费用,如果辅以假期打工,中等以上的城市家庭(那时还没中产这个概念)倾其所有还是可以勉强承受的。但“留学消费”仍然不是中等家庭的主流选择。



但什么本科留学,中学留学,就是那个时代的“中产家庭”连思考都没有思考过的事情了。


似乎就是在2008年前后,随着城市白领的薪水进入高速扩张期,人民币的升值,中产家庭的资产膨胀(主要是房子),留学也走向消费升级,旧式的留学套路逐渐被抛弃,留学开始走向低龄化,全民化(中产意义上的),成为了中国中产家庭理想生活架构的新标配。2015年,在美的中国学生中有41%是本科生,39.6%是研究生,这标志着中国式留学已经告别了“研究生时代”。


你以为现在就算留学潮了?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中国未来十年将迎来更大规模更具革新意义的留学潮,但这里有个未必成立的前提:中国经济平稳或继续上行。


为什么这么说?经典意义上的中国中产家庭是由70后80后组成的,还包括部分已经结婚生子的90后。在70后之前的“中产家庭”更多只是经济意义上的,他们的消费观特别是孩子的教育消费观还不太“中产”,不太攀比更不国际化,他们的教育消费并不绝对偏好留学,对于“低龄留学”更是持保留态度,更倾向于“海外读研”或至多本科留学,我们之前所见到的“留学潮”基本都是由他们这群人推动的。



而当70后80后中产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留学消费观已经是“全民化”了, 大多数人对于“低龄留学”更是持激进和开放的态度。一个1980年生的中产,如果以28岁生子计算,现在孩子10岁,正好是留学计划可以进入可行性研究和操作的时间窗口。更不要说,这几年,“时间窗口”也在不断提前,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父母已经开始进入留学规划的备战状态。


我很理解中产们对于孩子留学这种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因为我也是一名新爸爸。第一,中产家庭对于国内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充满了各种焦虑,补习班、学区房、老师太功利、孩子太辛苦……似乎尽早将孩子送出去,远离此种恶性竞争就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中产对于自己孩子无法逃避的责任;第二,当身边的家庭都在谋划将孩子尽早送出去时,你很难没有这样的担忧:自己孩子会不会又输在留学的“起跑线”上,按照中产家长圈中众所周知的真理,如果想上常青藤,大学出去的孩子比读研出去的孩子有升学优势,高中出去的孩子又比大学出去的有优势,以此作递减类推……最后就得出了早留学早收益的留学方法论;第三,当中产们给孩子作留学规划时,出于某种价值取向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越来越多如富裕阶层一样,开始与移民规划捆绑。孩子尽早出去,移民规划就可以相应的尽早启动。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中产家庭们是将“孩子尽早留学”作为对抗生活中大多数焦虑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执念正制造着更多的焦虑。你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初心本来是想让孩子躲避国内的恶性教育竞争,但难道“孩子尽早留学”背后的“留学起跑线”竞争就不是一种恶性竞争嘛?只不过将战场从国内烧到了国外而已,将烧钱提升到了新的级别。



说出来更让中产幻灭的是,作为中国中产的共同人生规划,“共同留学”这个目标比“共同富裕”要不靠谱多了。请容许我很不严密的推理一下:据说中国成年人中至少有一亿中产,也就是五千万个家庭,我保守的按一家一个孩子计算,就有5000万个孩子,这5000万个孩子都是“全民留学”的潜在消费者。按照每年五万美元的偏保守海外留学支出计算,这些孩子一年就要花掉2.5万亿美元。你知道中国外汇储备有多少钱吧,一共才3万亿美元。


我知道我这样的计算很不严密,因为这些孩子的留学一定不会发生在同一年,其实还有一种更可怕的算法。如果不考虑小学、初中、高中这些更高端的留学消费,仅仅以现在的中产标配本科计算,本科加研究生一共6年,每年消费5万美元,那么一个孩子将来就要花掉30万美元。以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计算,也只够1000万孩子使用。


也许你还会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动态数据么,难道不会增长么?首先我不认为中国的3万亿外储能够长期维持,更别提大幅增长;即使可以增长,难道海外就没有通货膨胀,美国大学学费可是正处于上升通道之中,一线私立大学5万美元的学费已经算是很良心了。按照美国的学费增长规律,等到现在的中国小学生到美国上大学时,学费至少需要10万美元一年了吧,这还没算生活费。



更不要说,我还预设了一个前提,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拿来被孩子留学使用,你觉得可能么?如果很不严密的按照50%计算,1.5万亿美元只勉强够500万中国孩子使用。


这些计算虽然很不严密甚至有很大漏洞,但我只是戳破了一个很浅显的全民幻梦,量中华之物力,也无法大规模的实现中产全民留学梦。更何况,全球每年的留学生也就在500万人左右,你能想象全世界留学生都是中国孩子么?海外的中学与大学真的会容许这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留学潮发生么,或者说,真的有这样的承载能力么?会不会像买空当地奶粉那样引发所在国的恐慌?


也就是说,对绝大多数中国中产家庭而言,留学,或者说长时段的“低龄留学”只是一个梦而已。我和他们一样现在都在做着这个梦,但梦做做就好,如果上亿中产们都把这个无法大面积实现的梦作为制定孩子和家庭未来规划的基准,那么,“求之不得”的悲剧必然会大面积发生,人生规划的崩塌对每个家庭都是件动摇国本的事。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都是国家世界的大道理啊,我没必要管大多数中产是否实现留学梦,只要我家孩子实现了就好了呀。这话说的自然没错,不是每个个体家庭都需要关心概率,再说了,中国人一直有“我能战胜大多数人”之类的谜之自信,股民不就如此么?


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了。在宏观上,中产“全民留学梦”至多是个看上去很美的肥皂泡,但对于微观家庭而言,更像是个炸药包。不当的留学特别是低龄留学规划,足以制造出摧毁一个中产家庭的巨大风暴口。


据说现在中国中产中有一种很流行的留学模式。孩子选择低龄留学,比如说初中,但父母又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出去,就让母亲(也或许是父亲)放弃国内工作在海外陪读,父亲一个人在国内赚钱养家。


这种模式当然有很多好处,孩子可以早点与海外学制接轨,也不用担心孩子在海外无人照顾,顺便还可以启动移民计划(需要坐移民监)。这其中的好处就不多说了,对于不用过多考虑经济压力的富裕阶层尤是上佳选择,中产们动心也很正常,也算一种和富人接轨的方式,如果碰巧你又特别放心配偶在国内的忠诚度。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钱么?


对于富人或者是一些做好准备的中产而言,这并不是啥大问题。你只要在海外购置了自住以外的房产或者其他生息资产,海外账户里再提前存个几十万美元,确实就没什么过多好担心的了,大不了卖掉资产充学费呗。


但是,大多数的中国中产们真的做好准备了么?他们认为自己做好了。中产们最流行的逻辑是,我的老婆陪孩子在国外上学,一年省着花七八万美元够了,我作为陆家嘴金融精英,一年在国内可以挣个十万(加)美元那么多,再加上手上的积蓄,完全可以支付“低龄留学”或者“陪读式低龄留学”或者移民的费用啊。


我特别想问这些信心爆棚的中产们,你丫不是整天号称自己很焦虑么,怎么花这么大笔美元英镑的时候一下子就不焦虑了,一下子觉得世事一直安稳岁月永远静好了?中产们的答案或许是:难道孩子留学或移民不是一切焦虑的终极解决方案么?再说,我花得起啊。


过去人家都说在拿美国的工资在中国生活很滋润,现在的中国中产们倒很有趣,把逻辑倒过来了,拿中国的工资,养活在美国读书生活的老婆孩子,就这样,还沾沾自喜自信心爆棚。


但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可能还有老婆是送出去了,但这其中产生的大额支出可不是一年两年啊,如果从初中高中开始计算到本科研究生,就是个十年十一年啊。他们凭什么认为,自己在国内的收入可以长期维持或者说越来越高,一点风险都不会有?


用每个月才到手一次的收入,去支撑一个可能长达十年的高额留学移民费用,这其中但凡有任何风吹草动,这个模式就崩塌了。刻薄地说,这和企业运营中最危险的“短债长投”有什么本质区别?


如果他失业了,面临的就不光光是重新择业了,而是国外那笔还要支付无数年的学费,还有老婆和孩子两张嘴。你如何确保你的孩子可以继续完成这漫长的烧钱学业?更可怕的是,如果海外还有房贷呢……如果卖了,租房的钱又从何处来呢?



关键也没有什么退路。他应该知道这个常识,孩子在国外念了一半或一小半书,再转回国内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将面临一个无法重新接轨的全新教育系统,其实孩子输在了半途比输在了起跑线上还要尴尬凶险无数倍。


这个中产或许会说,我能力很强,就是坚信我的工作会越来越好。我钦佩他的自信,他或许运气特别好真的选到了一个永远繁荣的行业,但是他是否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不会永远处于扩张与繁荣中,会有下行期会有萧条,在系统性风险面前,任你是巴菲特还是李嘉诚都只是乱世飘萍。


他还是不服。他说,我特别相信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好,中国永远不会有经济萧条。这点目前无法证伪,其实我也特别想相信。但是我特别希望他摸着自己胸口说:我说的都是真话。


骗谁呢?他不是焦虑的中年人么?他如果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干嘛忙不迭的给老婆孩子办移民,干嘛赶不及的把孩子送出国,这其中难道没有包含着某种风险意识和未雨绸缪的睿智么,这背后难道不是对大环境的各种观望么?


然后现在他说,“我相信经济和工作都会越来越好”,欺骗自己心口不疼么?


他难道真的相信,身处一个他心目中认为存在着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等诸多短板的经济体,作为一个仍然顶着发展中国家帽子的国民,哪怕他是自带光环的中产,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长期给自己的孩子支付一笔,发达国家国民也难以承受的高昂学费。


世上有这样的道理么:一个对身处环境充满观望焦虑的中产,在留学消费上和财富上却可以长期压倒他正艳羡交加着的他国?


如果他真的这么认为和相信,又何必让孩子从小就留学,又何必搞什么移民嘛,他不怕自己和孩子错过下一个全球风口么?刻意的躲开风口,故意去一个不如中国的没落国家?他难道不担心,未来他的儿子呆在美国供不起孙子上私立学校,然后大洋对岸的中国人花大价钱占据着大部分的学位?


他想了想,笑着告诉我,“你说的我都知道,其实咱们都是明白人”。他之所以有信心的理由是,他手上有一线城市的房子,按照市价,足够孩子从初中留学到研究生。


我很想告诉他,太多中产和他一样想了,所以他真的觉得自己的房子到时候可以用所谓的“市价”卖掉?就算能够卖掉,他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把钱顺利转出去?



我不想和他争论了。其实我和他是一种人,那种既明白也不明白,既焦虑也谜之自信的人,其实与我争论的更像是另外一个我。我很想告诉这个“他”,留学不是解决家庭所有焦虑的终极解决方案,低龄留学很好,但我们真的有能力,或者说做好充分准备去消受这种好么?


我和他明明对未来很焦虑很缺乏信心,却将这种焦虑的解决立足于对未来的长期乐观之上,这真的是一种病。


除非,我们真的想亲手毁掉这个家,通往毁灭之路通常是由爱和善意铺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6:10 PM , Processed in 0.02949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