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7|回复: 8

[知识]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全8集,201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3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2-27 02:22 PM 编辑

食物是中国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近观食物之美,远眺中华美食所根植的文化渊源,藉饮食之道深度挖掘更有价值和韵味的中国故事。在历史演化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节目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台湾地区,拍摄地点多达115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达400多种,倾力为观众呈现视觉及精神大餐。



第一集: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从陶器、青铜,到铁器、瓷器,中国烹饪器具一路走来,伴随着文明的不断前行,新材料的发明、发现与应用,烧烤、蒸煮、煎炒也相继出现,中国烹饪方式产生了飞跃。有时候是厨具餐具创造了烹调方法,有时候烹调方法的需要则推动了厨具餐具的革新。漫长历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调出最好的味道,从厨具到餐具,中国人发展出了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第一集 器)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2-27 02:19 PM 编辑

第二集:香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了多样独特的小吃品类,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亲和、最能体现当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浓缩一地风土人情,成为别致的地方民俗符号,体现着当地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第二集 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2-27 02:19 PM 编辑

第三集:宴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国人习惯把人生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正所谓“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宴饮聚会的风貌因此得到极大发展。人们将饮食与社交紧密相连,饮食之事倾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人们通过宴会,不仅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而且可增进亲和,达成和谐。(《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第三集 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2-27 02:19 PM 编辑

第四集:养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国人以饮食养生来保健,发展出独特的植物学、医学、营养学体系,创造出赋予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食养正气,随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蕴含着健康的奥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中国药和中国饮食,药食同源的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这些意义非凡的食物形成了中国人的餐桌上最为独特的体系。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第四集 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2-27 02:19 PM 编辑

第五集:食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显著的特色,展示着独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饮食已和我们的文化浑然一体无法分割。中国人通过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这一集将突出饮食里人的因素,着重展示人与食物的关系。无论家庭生存,还是宗族荣耀,食物构成了我们文化存续的基础,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们从饮食中发现生活的真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第五集 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09: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第二季的美食顾问,我想谈谈《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是如何崩盘的 

2018-02-24 沉思的知乎君 知乎日报

图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知友:小宽(500+ 赞同,美食记者)


心平气和地谈一谈,这一季舌尖是如何崩盘的。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第五集之后,豆瓣的评分「破五」,令人意外的降到了 4.9。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低分,估计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如今,吐槽「舌尖」,找茬「舌尖」已经成为一场网络的狂欢,墙倒众人推,舆论场已经失控。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种场面也发生在四年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被吐槽的高潮是第四集《家常》,其中最受争议的一段是带着孩子在上海求学的母亲,为学琴的孩子制作一份红烧肉。网上骂声四起,以至于本集的导演受到巨大压力,重病一场。


同样的配方,只不过分量更足更猛。一块金字招牌,也是一块烫手山药,得到怎样的瞩目,就要承担多大的代价。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是这个时代的命运。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于 2012 年,那在之前,中国的屏幕上只有美食栏目,主持人出镜去餐厅吃吃喝喝,或者厨师在棚里教人做菜,美食纪录片是新鲜事。


当时的创作团队轻装上阵,没有压力,拍出的片子令人耳目一新,以食物为线索,讲述了中国各地的食物渊源,讲述中国不同地域人们和美食之间的故事。


那个时代的舆论场与现在大不相同,没有微信,没有自媒体,微博还是精英年代,传统媒体势力还强,一个独立,认真,走心,没有包袱的纪录片意外走红,成为现象级的超级 IP,这个结果制作团队也始料未及。


彼时,中国餐饮行业也开始进入营销时代,许多餐饮企业瞅准舌尖效应,完成了品牌营销与提升。以至于在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餐厅里,都可以见到与「舌尖」相关的推广字眼。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是在 2014 年,此时的团队已经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也作为美食顾问参与到选题的研讨与前采中。当时从全国各地选拔而来的纪录片导演统一集中到莲花桥附近的一个小区,住进了临时宿舍,每天学习讨论读书,去各地调研。


第二季与第一季不同,这一季以人物为线索,食物贯串其中,直面现实,透过食物描述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如此复杂,如此荒谬,所以其中有富士康工厂、有新疆切糕、有留守儿童、陪读母亲、空巢老人、有贫穷与荒蛮,也有富足与无聊,不同的故事映射着不同的现实,现实往往令人难堪,但是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一面,通过食物的缘由,展现一个更为真实的舌尖上的中国。


在第二季中,整个基调则是不取巧,直面时代生活,并非珍馐美馔源远流长的食物才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这一季里更多是普通人的故事,关注家庭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呈现时代的烙印,苦辣酸甜齐备的 21 世纪初的中国图景。


虽然有种种负面的声音,但还是成功了。这部片子叫人一边流着口水,一边流着泪水。


按照规律,《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应该在 2016 年播出,陈晓卿的构思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


在全球的视野内寻找中国味道脉络,食物学本身就是人类学,食物的流变,人类的迁徙,因为香料衍生的战争,一个辣椒如何从海外传到中国,土豆如何拯救饥荒……立足中国当下,放眼全球古今。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项目没有启动,陈晓卿从央视辞职。然而《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的头号招牌,大量的广告赞助都已经到位,箭在弦上,不能耽搁。


现在的总导演刘鸿彦临危受命,2017 年 4 月接手舌尖三,搭建团队,从启动到播出,仅仅有 10 个月的时间,10 个月,要拍摄出 400 分钟的内容(50 分钟 * 8 集),对于任何团队来说,都是一件极难的工作,稍有闪失,就会把之前苦苦积攒的资历名声全部搭上。


我作为一个美食媒体人,参与过不少美食节目美食纪录片的策划与顾问工作,接触过大量的电视人。这些导演大多都有非常丰富的拍摄经验,懂得结构的搭建,叙述的语言,画面的呈现,布光布景,熟稔各种摄影器材,摸爬滚打,吃苦耐劳。但是,共性是不懂美食。


在许多人眼中,美食没有门槛,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人人自诩为吃货的国度,走南闯北,吃过见过,拍美食节目似乎可以轻松上手。无非就是突击补课,多看点书,找专家咨询,深入民间,找当地资深人士讨问即可。


事实上,远非如此。


美食是一门需要大量时间和见识的行当,而且要亲自尝试与比较,没有吃过盐,是不懂得咸的;没有吃过不同厨师制作的烤鸭,是不能判断谁的更好的;没有去过食材的原产地,是不能了解食材的个性的。


美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品尝,研究,判断的学问,也是需要性格包容,对食物永远好奇,充满热情的学问。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两个月的蜻蜓点水式的调研,是连门都入不了的。


我甚至可以想象这些充满热情的导演调研的过程,他们去到一处,与当地的政府或者熟人联系,寻找当地的老师傅或者所谓内行,走马观花。在自己没有足够经验和判断力的时候,非常容易被采访对象代跑,因为什么?因为他也不懂。


我也算走过大江南北,见识过各路行家名厨的人,自然见过太多侃侃而谈,蜜汁自信,其实腹内空空的假行家,许多东西他们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导演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听到一些自己不了解的“内幕”,恍然大悟,以为捡到宝了,其实如果他有这个判断力,就不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在已经播出的《舌尖》三里,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已经有人详细标注。比如水盆羊肉不该在回民街拍,所谓「花打四门」也不过是花拳绣腿……因为专业度不够而出现的这些常识性错误,是引发吐槽的最初原因。


如果仅仅是专业度不够而出现了一些常识性错误,毕竟瑕不掩瑜,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就是看个热闹,好看就行,也不会引起如此波澜壮阔的踩踏行为。然而第二个问题,导致了整场的崩盘,以至于被吐槽至死。


这个问题是:价值观问题。


我做美食媒体已经 15 年了。在这不算短的时间内,我和同仁们一直试图传达一种科学的、创新的、有时代感的普世价值。饮食不仅仅是一种进餐行为,也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价值观。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陈腐的饮食观念,吃哪补哪只是入门级别的,迷信传统,崇拜古法,信服药食同源,岂不知食用不当会要人性命。


而在全球视野内,饮食是一门科学,如果不睁眼看世界,自得于「地大物博」「源远流长」「美食大国」等等自欺欺人的状态,中国美食永远是一个文化孤岛,也无望成为软实力的价值观输出。世界上餐饮潮流翻天地覆,我们还自得于农耕文明的简朴,这本质是一种落后。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经常会有从科学原理解释美食的解说词,诸如讲述蜂蜜时: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 80% 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


和人工提取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讲述豆花时:


通过加热,卤水是蛋白质分子连接成网状结构,豆花实际上就是大豆蛋白质重新组合的凝胶,挤出水分,力度的变化将决定豆花的口感。


讲述韭菜花配羊肉时:


韭花中有许多含硫化合物,是辛辣味道的来源。碾碎,破坏韭花细胞,让含硫化合物渐次释放。单调的自然环境,酿造出草原上味道最为丰富的调味品——野韭花酱。


如果没有韭花酱,再鲜香的手把肉也会失色。韭花酱中的钠离子能激活不含盐分的羊肉。含硫化合物在口腔里形成神经系轻微烧灼,进一步提升肉香。


同时,韭花酱也提供了帮助消化肉食的天然维生素。羊肉加韭花酱这种古老的草原食风即便到了北京城里的涮肉桌上也不变其宗。


这种科学的普及,可以正面引导中国普通人更客观的了解食物,喜爱食物,潜移默化的移风易俗,使人们接受更为科学的饮食观念。这本质是一种「祛除愚昧」的教化。


然而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陈腐之气卷土重来,几乎在每一集中,都有这种对农耕文明的凭吊,对传统糟粕的赞美,对古法的尊崇,对手工的迷恋。


在第四集《养》中,达到极致,这一集中,药食同源讲述,除了有一些科学上的漏洞,对中国传统的中医也理解不深。在中国的舆论场,中医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拿捏不好就容易出漏洞。滋补本身是无可厚非,但是强调疗效就会招致争议。


同样是讲述煲汤,舌尖二中的解说词是这样的:


现代科学认为,任何对食物的加工,都会造成营养不同程度的损失,但这绝对不能说服广东人。


到了第三季,讲述煲汤则成了:


从山东来到广州后,一家人特别怕湿热,响螺片椰肉猪骨汤正能够生津止渴,解暑滋阴。


类似的例子很多,诸如湖南十大碗情席中的「礼仪」,这些陈腐的礼仪,座位的次序,上一道菜起身一次的规矩,貌似传统文化,其实都是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那部分。


还有对老菜的迷恋,食物缘起缘灭,犹如新陈代谢,有生命力的食物层出不穷,那些消失的老味道自然有其原因,或者是食材难寻,或者是制作繁复无法产生利润,或者是口味油腻,不适合当代人。


迷恋古法,就如同武侠小说中迷恋上古秘笈一样,事实上,食客都是用嘴投票的,何必陷入自己桃花源记般尚古情趣之中呢。


对玄学的迷恋,使得舌尖三呈现出一种令人痛惜的价值观。对于这一季编导团队来说,厨艺是有秘密的,因为有秘密才有揭秘的故事线,在画面呈现上更有「包袱」。


实际上,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就已经明确解释过了:「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我作为一个深知美食纪录片拍摄之苦的媒体人,身为参与过《舌尖》前两季工作的自己人,我比普通观众更希望这个片子好,也对这个团队抱有更大的期待与尊重。这不算一个批评,只是心平气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我还是用舌尖之前的一段解说词来做一个结尾: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2-27 02:20 PM 编辑

第六集:酥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点心是中国烹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良、品类丰富、风味多变而著称。人们爱吃点心,是因为它们在美味之外,还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大量的中式糕点,至今仍然是中国老百姓人情往来不可或缺的馈赠佳品,它像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变迁和人情礼仪。可以说,点心伴随人们走过一年四季的节庆日子,也见证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完善,它寄托着幸福,也承载着人们仁爱互助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第六集 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2-27 02:21 PM 编辑

第七集:生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天地万物,随四季更替,中国的农事劳动,也依循着大自然的韵律。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用来指导农作和生活的一套独特系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生活智慧的体现。时至今日,中国人持续以节气饮食安顿身心健康,顺天应时,在大地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第七集 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集: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交流、多民族融合、东西交汇。独特的历史演进,始终是饮食文化融合与流变的重要推动力。人的迁徙带来食物的更新,展现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当今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世界的空前巨变。餐桌上新的变化,同样是时代潮流的印证。本集聚焦中国人口迁移,探讨其如何影响着当今国人的饮食习惯。这些食物,又在以何种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口味和性情。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11:56 AM , Processed in 0.03550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