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政治] 为何总有俄罗斯异见分子被毒死在英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1 09: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何总有俄罗斯异见分子被毒死在英国 

 2018-03-15 徐一彤 喻晓璇 世界说

世 界 说

徐一彤  喻晓璇


当地时间3月4日下午,俄裔英国公民谢尔盖·斯克里帕尔与他的俄罗斯籍女儿尤利娅在英国索尔兹伯里市中心陷入昏迷,生命垂危。英国警方随后在两人身上检出了一种神经毒剂的成分,从而断定本案为一起谋杀。

 

未知之毒:殃及民众的谍海谋杀


谢尔盖·斯克里帕尔现年66岁,曾在前苏联空降兵部队服役,苏联解体后作为俄军事情报机构格鲁乌(GRU)成员在俄驻西欧多国使馆活动,最高领上校军衔。他自1995年开始先后与西班牙、英国情报部门接触,并最终成为向英国军情六处(MI6)提供情报的双面间谍,直到在2004年被捕。2006年,莫斯科地方法院以叛国罪判处谢尔盖13年有期徒刑,但他在2010年7月因俄美间谍交换得到赦免,之后定居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的索尔兹伯里,近年主要从事在英国军事学校教授俄罗斯军事情报系统情况的工作。据《金融时报》报道,在1995年到2004年间,谢尔盖提供的情报曾帮助军情六处揭露了约300名俄罗斯情报人员的身份

 

△ 前俄罗斯间谍斯克里帕尔遇袭现场 来源:视觉中国


通过结合监控画面与事后收集的证言,英国警方大体还原了谢尔盖父女在遇袭前的动向。3月4日中午,谢尔盖与前日刚从俄罗斯飞抵英国的尤利娅驾车来到索尔兹伯里市中心,在光顾一家酒馆与一家餐厅之后来到一处公共绿地附近的长椅上,随后遭到了袭击。当地警方在下午4时15分接警后派员赶到现场,发现谢尔盖保持坐姿,尤利娅倒在地上,两人都已失去意识。三名赶到现场的警察也出现中毒反应,其中一人状况危急。3月8日,英国内政大臣安珀·路德称在谢尔盖父女身上发现的神经性毒剂“十分罕见”,而在3月12日,首相特蕾莎·梅正式宣布谢尔盖遇袭案中使用的是前苏联在80年代开发的军用神经性毒剂“诺维乔克”(Novichok)。

 

“诺维乔克”在俄语中有“新来的”之意,最早在1991年由前苏联化学家米尔扎亚诺夫(Vil Mirzayanov)披露,是苏联军方在1970-80年代开发的一批新型神经性毒剂的统称。根据米尔扎亚诺夫的说法,某些版本的“诺维乔克”毒性可达VX神经性毒剂的五到八倍,而后者曾在2017年某朝鲜籍男子在马来西亚遇害案中使用,只需皮肤接触10毫克就可死亡。

 

△  谢尔盖·斯克里帕尔事发前出现在商店监控器画面中来源:YouTube


关于“诺维乔克”的信息非常稀缺,其实际投入使用的案例也极为罕见,目前只有两起推定由“诺维乔克”引发的中毒反应,已知的受害者全部死亡。在1987年发生过一起实验室泄露事故,导致一名科研人员丧失活动能力,最终在1992年死去。1995年,一名俄罗斯银行家遭到毒杀,俄内政部判定其死于竞争对手使用“一种高度机密的磷基神经性毒剂”进行的买凶杀人。通过凶手获得毒剂的来源推断,该毒剂可能是“诺维乔克”的一种早期版本,这也成为此前“诺维乔克”用于犯罪活动的唯一案例。鉴于“诺维乔克”的有害性与残留时间等属性尚未解明,英国警方与军队防化专家在案发后数日仍然封锁现场,并警告曾从谢尔盖3月4日活动路线上经过的市民洗濯衣物,以免被残留的微量“诺维乔克”伤害。


似曾相识:那些被毒杀的“叛徒”们


截至目前,英国警方尚未锁定本案嫌疑人的真实身份,但早在案发两天后的3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就将矛头对准了俄罗斯政府。在回答议员关于谢尔盖毒杀案的提问时,鲍里斯·约翰逊承认本案与2006年的俄前特工利特维年科遇害案有呼应之处,并警告俄罗斯政府倘若其作为本案幕后主使的嫌疑坐实,英国将采取最严厉措施进行惩戒。

 

当天还有议员在下议院提出对另外14起与俄罗斯有关人员死于自杀、心脏病或事故的案例进行重新调查,以研究俄罗斯官方是否在其中扮演了角色。在涉案神经毒剂种类初步解明之后,首相特蕾莎·梅在3月12日发表的讲话中正式谴责了俄罗斯“官方支持谋杀”“将异见者视为合法暗杀对象”等一贯的行为,并据此认定谢尔盖毒杀案的背后“很可能”有俄当局的直接授意

 

作为“冷战”时期东西阵营谍报战的必争之地与“冷战”后俄国异见大亨与前间谍的重要庇护所,3月4日的谢尔盖案在英国境内已有多个类似案例。而在英国以外,尤其是俄罗斯周边的东欧地区,类似的毒杀事件也多有发生,它们往往都拥有几个共同特点:受害者在接触有毒物质后快速死亡或受到严重伤害,毒剂多为罕见且昂贵的高毒性物质,成本非一般杀手乃至犯罪团体所能承受;嫌疑人从未被抓到,但受害者大多是俄罗斯政府立场或利益的反对者。这些神秘的案例也成为了英国政坛对俄罗斯情报部门缺乏信任的心理基础。

 

△ 用于暗杀保加利亚诗人乔治•马可夫的雨伞(仿制品) 来源:twitter


“冷战”后期比较著名的暗杀事件发生在1987年,一名逃亡伦敦的保加利亚作家乔治·马可夫在前往BBC上班途中被一名男子用雨伞刺中,送医三天后死亡。调查人员事后从他体内发现一枚直径1.52毫米的金属珠,其中含有致命且无法治愈的蓖麻毒素。乔治·马可夫生前是保加利亚政权的激烈批评者,这一暗杀事件被认为是保加利亚情报部门所为,涉案的雨伞被命名为“保加利亚雨伞”,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根据变节的前苏联情报人员称,前苏联的“克格勃”情报机关为这起暗杀行动提供了支持。

 

2012年11月,俄罗斯商人亚历山大·佩雷皮利尼在伦敦慢跑时死亡。虽然佩雷皮利尼死亡的具体原因仍不清楚,但调查人员在他的胃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中国花卉凝胶,这是一种名为“断肠草”的有毒钩纹属植物,摄入其叶片会引发心脏骤停。佩雷皮利尼2009年离开俄罗斯前往英国,曾于2010年向瑞士调查机构递交了一份有关俄罗斯当局诈骗一家美国企业赫米蒂奇资本管理公司(Hermitage Capital Management)的证据材料,该企业曾多次向媒体提供有关俄罗斯政府及国有企业腐败行为的证据,其代理律师曾在2008年被俄警方逮捕并在狱中非正常死亡。

 

△ 引起俄罗斯大亨亚历山大•佩雷皮利尼身亡的剧毒植物“断肠草”  来源:维基百科


迄今为止英国境内影响最大的暗杀事件当属2006年的利特维年科案。俄罗斯前特工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在2000年以政治庇护为名移居英国,后成为著名的普京反对者,被莫斯科列入通缉名单。利特维年科在2006年10月归化英国籍后不久感到身体不适,最终在11月23日于伦敦的一家医院不治身亡。去世前利特维年科头发掉光,身体十分虚弱,并伴有内出血,调查人员事后判定这是摄入了高放射性物质钋-210。该物质的放射性是镭的5000倍以上且极为贵重,仅毒死利特维年科的钋-210就价值三千万欧元,几乎只有可能通过国有的核反应堆获得

 

在警方对利特维年科案进行调查之后,英国政府将矛头指向俄罗斯,而普京在利特维年科死亡次日就公开对此事作出回应:“以谋杀的恐怖方法作为政治挑衅的手段,对此我感到十分遗憾。策划这次事件的人不是神。而且不幸的是,利特维年科先生也不是拉撒路(注:《圣经》人物,死后被耶稣唤醒)。”


△ 利特维年科位于英国的坟墓 来源:John Armagh


“最后通牒”:大国的政治剧场


在3月12日的讲话中,英首相特蕾莎·梅宣称,基于现有的证据与英国方面对俄罗斯情报部门的一贯认知,可以断定3月4日谢尔盖·斯克里帕尔案的背后有俄罗斯政府的责任。其中由俄罗斯政府直接授意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俄罗斯政府对化学武器监管不力致其流入犯罪集团手中的可能。特蕾莎·梅因此要求俄罗斯方面在3月13日内就此事作出解释,否则将视本次事件为“俄罗斯当局在联合王国非法使用武力”,予以对应的外交惩罚手段。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13日拒绝接受英方的“最后通牒”,并引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要求英方提供涉案毒剂样本供俄方调查。

 

△ 特蕾莎•梅:“谢尔盖毒杀事件”很可能是莫斯科幕后指使  来源:视觉中国


3月14日,英国政府针对俄罗斯方面的拒绝宣布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包括驱逐23名在英俄国外交官、加强人员货物入境安检、冻结对英国居民构成切实威胁的俄国有资产、停止高层外交往来等。英国政府还宣布英国王室成员与政府部长将不会出席即将于今年在俄罗斯举行的男足世界杯。俄方则在3月15日宣布很快将驱逐英国外交官,并就针对英国的制裁措施进行讨论,以作为对英国强硬态度的惩罚。谢尔盖毒杀案迅速升级为一场英俄之间的外交风波。

 

作为北约和联合国安理会的重要成员国,英国也在诉诸国际社会以寻求在谢尔盖案问题上对俄施加更大的压力。美国前国务卿蒂勒森曾在3月12日对特蕾莎·梅的发言表达了“完全的支持”,包括其对俄罗斯政府潜在责任的指控。虽然蒂勒森在发表这份声明后不久就被总统特朗普辞退,但特朗普也在之后延续了“俄罗斯可能有责任”的研判。法德与欧盟方面在第一时间对发生在索尔兹伯里的袭击表示了谴责但在俄罗斯的责任问题上态度谨慎,但欧美主要国家的立场在之后逐渐向英国靠拢。3月15日,英美法德四国发表联合声明谴责谢尔盖案构成了对英国主权的侵犯,并要求俄罗斯当局“澄清一切关于这起袭击的疑问”,承担起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责任。

 

△ 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审议英国发生的“谢尔盖毒杀事件” 来源:视觉中国


案发10天后,虽然犯罪嫌疑人尚未浮出水面,但谢尔盖毒杀案的性质已经越来越清楚:3月4日发生在索尔兹伯里长椅上的事件已经不再只是一起谋杀,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神经性毒剂在西欧的第一次公开使用。“诺维乔克”不但威胁了一名前双面间谍的性命,还导致38人入院接受治疗或检查,酿成了一起小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国际关系而言,这意味着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又一场外交争端,但对英国公众而言,这起事件意味着贯穿着20世纪的政治暴力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消散,它只是躲在了暗处,且有可能对毫无关系的个人造成伤害,无论他/她是否知情。


(路尘对本文亦有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7:14 AM , Processed in 0.06472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