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2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 第140期:不变的钟鼓楼,流动的北京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30 0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2018-06-18
2018年 第19期 | 总140期
本期编辑:钉子

不变的钟鼓楼,流动的北京城

摄影师张洁耗时八年,对北京钟鼓楼一带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记录,展现了历史符号与时代信息共同演绎的民生、民情、民本的真实情景。


1.jpg
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亚洲之星”,钟鼓楼一带被评为“消失前最值得看的地方”。摄影师张洁耗时八年,对北京钟鼓楼一带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记录。近几十年来,钟鼓楼地区在不断地变化着。张洁作为一个摄影人,他认为记录这些时代变迁是一种义务,也是他的责任。



2.jpg
拍摄时,他放下自己的职业立场,没有了报道摄影严格的时间限制,不为完成报道任务,不为发表作品,一身轻松。放下沉重的长枪短炮,一台微单,用第三只眼去寻找应该裁剪的动态和场景(景别),之后轻轻地按动快门。拍摄一幅幅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画面;一座座老宅、老树、老门洞的光影……



3.jpg
对于钟鼓楼地区,他有着特殊的情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张洁5年的中学时光就是在这儿度过的。“我会常常回忆起那段岁月——邻里间的嬉笑怒骂,胡同里的灰瓦树杈。”



4.jpg
这些并不高大尚的照片,是钟鼓楼周围曾经发生的故事,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春夏秋冬的生活轨迹,是北京城变化的缩影,是社会发展的一瞬,更是在空间维度上的光影年轮。



5.jpg
张洁是专业摄影记者,懂得见证、纪录、呈现的要诣,知道如何将过去与现在的符号信息有机地结合于画面中,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进程式地讲述身边的故事,既有十足的老北京味道,又有证实力很强的变迁细节,还有直面问题的苦涩。——策展人邓维



6.jpg
2014年5月28日,钟楼湾胡同。家住钟楼湾28号院的住户面对钟楼,看着已经被拆成废墟的22号院。



7.jpg
2013年5月24日,南官房胡同。玩耍着的女孩儿。



8.jpg
2014年9月8日,张旺胡同。中秋节,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一个迎亲嫁女的好日子,一对新人高高兴兴地走出胡同。



9.jpg
2010年3月8日,后海。大雪纷飞,老人穿着短裤奔跑在街上。不是标新立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爱好运动人遵循的习惯。



10.jpg
2013年9月20日,赵府街。玩“推车游戏”的孩子们。在过去,玩具比较少的年代,类似的游戏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0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2016年6月25日,方砖厂胡同口。一个闷热的夜晚,“全副武装”的“孙悟空”等待客人上门,与客人拍一张合影收费20元。



12.jpg
2013年12月22日,后海聋哑学校。一名冬泳爱好者下水前在这儿剪个头。他说,5块钱,便宜!剪完下水一洗方便又痛快!



13.jpg
2017年5月16日,钟楼脚下。融入其中感受老北京文化的游客。每年,钟鼓楼都以她厚重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



14.jpg
2014年3月22日,豆角胡同。年轻的养鸟人。北京人爱玩儿,养鸟、养金鱼、玩葫芦……他们已玩儿出了花样,玩儿出了文化。



15.jpg
2015年4月18日,钟楼湾胡同原14号院。施工人员按照规划设计,拆除红线内建筑后,正在砌一道仿古墙。



16.jpg
2014年2月15日,钟鼓楼广场。黑芝麻小学的学生在玩“斗鸡”,快乐地享受着寒假的最后一天,尽管环境监测显示当天属于重度雾霾天气,有关部门发布了黄色预警。



17.jpg
2015年10月9日,钟楼脚下。94岁的直姓老爷子拿着他的“赤龙”寻找 “大公鸡”。十几分钟前,老爷子的“大公鸡”不翼而飞(被盗了)。据老爷子说,“赤龙”和“大公鸡”原本是一对,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他祖辈传下来的。



18.jpg
2010年3月8日,西绦胡同。全国两会期间,街头执勤的大妈。北京的大妈很热情,北京的大妈很认真,北京的大妈很有名。



19.jpg
2014年3月22日,草厂东巷。狭窄的胡同阻止了120急救车的通过,医护人员只能推车进入胡同急救。



20.jpg
2014年12月17日,钟楼湾胡同40号院。两天前,这座院子里的部分房屋被拆除了,留下来的住户依然过着他们往日的生活。



21.jpg
2016年2月2日,什刹海。冰场快乐的年轻人。自电影《老炮儿》热映后,原本热闹的冰场更加火爆起来。年轻人以各种方式挥洒着他们的青春与热情。



22.jpg
2014年5月25日,钟鼓楼北广场。吃着冰棍——“绿舌头”的小姑娘。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工程已持续了八九个月,缺少游乐场所的孩子们,常常会钻过护栏,进入工地玩耍。



23.jpg
2017年7月31日,豆腐池胡同。89岁的尚老爷子家住南城,他早早起来到北城转转,耍段猴戏,以艺会友。据说,他年轻时曾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学过艺。



24.jpg
2014年5月24日,豆腐池胡同。雨后,一人骑车经过积水路面。胡同里生活有种种的不便利,路面大都不太好,下雨容易积水。



25.jpg
2015年10月12日,钟库胡同。门前,葫芦藤上挂满的小葫芦诉说着古老的文化,一群和平鸽从院子上方飞过。(“张洁《钟鼓楼下――张洁的纪录》个展暨《“钟鼓楼――那些年那些事》新书首发式”将于6月16日在“77文创园E6本土一间”(美术馆后街77号)举办,展览时间:6月16日–6月26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0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jpg
张洁

1963年出生。现供职于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煤炭报主任摄影记者。1981年开始接触学习摄影,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协会理事、中国工业摄影协会理事、全国产业报摄影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1992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先后在《中国经营报》、《购物导报》任摄影记者、美术摄影部副主任,1997年调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工作。曾多次赶赴突发事故现场,拍摄了大量的珍贵新闻图片。新闻摄影从业以来共有5000余幅作品在各类报刊、杂志、网站发表,有60余幅(组)作品在省部级各类影赛中获奖。2011年荣获中国新闻摄影协会颁发的杰出摄影记者奖。

2016年在北京成功举办《城市木碑》个人影展。2018年出版个人摄影著作《钟鼓楼——那些年 那些事》。

主要代表作有:《京城运煤工》、《承德暖儿河矿难》、《儿子失去了父亲 妻子失去了爱人》、《清明陈家山》、《末代矸石人》、《钟鼓楼》、《北京时光》等等。



拍摄手记
文/张洁

起早儿,拉晚儿,逛胡同儿。严寒酷暑,顶风冒雨,拍胡同儿。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件辛苦事儿,但对我来说就是在拍摄中体会发现的冲动,按动快门的喜悦,低头看效果的快乐,让我持续享受着拍摄的快感。一句话,这是我最喜欢的记录方式。

对于钟鼓楼地区,我有着特殊的情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5年的中学时光就是在这儿度过的。我会常常回忆起那段岁月——邻里间的嬉笑怒骂,胡同里的灰瓦树杈。

近几十年在这一地区,一些我非常熟悉的场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着。这一幕幕的发生在眼前,作为一个摄影人,记录它们是一种义务也是我的责任。

拍摄时,我放下自己的职业立场,没有了报道摄影严格的时间限制,不为完成报道任务,不为发表作品,一身轻松。放下沉重的长枪短炮,一台微单,用第三只眼去寻找应该裁剪的动态和场景(景别),之后轻轻地按动快门。一幅幅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画面,一座座老宅、老树、老门洞的光影,进入了我CF卡中。

北京爷,赤背与两只爱犬一起玩耍;情侣,在雾霾中的鼓楼脚下玩自拍;踢毽子的好手,在广场上腾空起脚……

胡同里结婚的、摆摊儿的、剪头的、玩手机的、跳舞的……持续8年钟鼓楼地区的拍摄,我在钟鼓楼脚下“拾来”的碎片影像占据了我的电脑硬盘容量很大空间,已存下2000多幅成品影像。

钟鼓楼下低矮破旧的房子里,住着我似曾相识却又不认识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存在状态,聊的家长里短,等等,都与我有关。

雾霾来了,戴上口罩成为了胡同里“新常态”;“9·3阅兵来了”百姓们会围坐一起,共同分享;阅兵蓝来了,他们会尽情的享受那一刻;治理开墙打洞,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段新生活的开始。

这些并不高大尚的照片,是钟鼓楼周围曾经发生的故事,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春夏秋冬的生活轨迹,是北京城变化的缩影,是社会发展的一瞬,是这个时代的符号,更是在空间维度上的光影年轮。

目睹这些照片,真实感,亲切感,怀旧感交织在一起。这些碎片影像是二维的,但消失的场景却是多维的。

这座城市有昨天、今天和明天。

而我的镜头永远聚焦的是现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8:28 AM , Processed in 0.0379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