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8|回复: 0

[我爱我家] 顺手牵猴 | 你住什么地方,你就是什么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4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手牵猴 | 你住什么地方,你就是什么人

 顺手牵猴 大家  2018-07-14


最近在维也纳赶上几个世纪纪念展。1918年一次大战结束前,一次西班牙流感大爆发,本地一批重量级文化人物没能熬过这一劫。除了大家熟悉的画家克里姆特、施勒,还有建筑师奥托·瓦格纳,都在那份减员名单里面。


关于这座城市,我们先说几句题外话。今天我们看见的维也纳是19世纪改造后的结果。富贵气侧漏的环城大道原本是拆除的古城墙原址,就像北京的二环路。这圈大道两侧都是立面雕饰繁复的建筑物,像常被游客当作自拍背景的市政厅、旧皇宫、歌剧院、市立剧场、议会大厦,还有玛丽亚·特蕾莎广场上的艺术史和自然史博物馆。可就像很多大城市一样,光鲜外表的背后是居住空间严重短缺,以至很多人跑到咖啡馆看报纸消磨时间。老上海的咖啡馆常客,不也大多住亭子间?



变革的需求就在现实当中,而瓦格纳是率先提出思想的人。他认为设计应优先考虑功能、结构和材料,而不是外表,更不是对于历史风格刻意仿效。可惜在他生前,哈布斯堡君主是最大的甲方,建筑风格必须体现堂而皇之的大国风范。另一方面,开明专制国体还孵育出一个要面子超过里子的中产阶级群体,他们的静好岁月充斥着浮夸矫饰的毕德迈尔家具、茜茜公主、约翰·施特劳斯。直到帝国战败崩溃,原本紧张的住房又被战火摧毁无数,如何安置流离失所的人口,从前线返乡的军人到乌克兰地区的难民,成了战后重建的重要任务。


此时社会民主党人掌握的红色维也纳,尽管通货膨胀恶化,仍施行了大量社会福利计划,包括兴建政府投资的廉租公寓。其中位于德布林区的卡尔·马克思大院长度超过一公里,至今保持单体建筑的世界纪录。这栋造型简素的庞大结构包括一千多个单元,以及幼儿园、阅览室、公共浴室,除去些许色彩对比,没有其它装饰元素。当年主持项目的卡尔·埃亨,恰好也是瓦格纳的门生。同时代的建筑大家卢斯,更是高调反对无用的装饰,并鼓吹诚实地建材。这种新趣味代表了否定性的新意识形态。它面对的是崩溃的旧秩序,随着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家族纷纷坠地蒙尘的皇冠,一切矫饰都已沦为笑话。


所谓诚实,就是暴露功能和结构,让山花、浮雕、柱廊这一类历史元素,从建筑上消失。这种设计思想发扬光大,却是在德国一家艺术学院,也就是早已成为传奇的包豪斯。建筑这种处理石材、砖瓦的传统手艺,在此被改造成使用水泥、钢材和玻璃的工业。预制加工的标准化材料不仅带来了效率,还有一种鼓吹平等精神的新审美。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它的师生能在纳粹掌权之后,继续把这些新建筑观念传播到芝加哥、哈佛、特拉维夫,最后成为国际风格。



当年的包豪斯流亡者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院的末任校长密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这个世界的现代化部分,其面貌很大程度就是这个人定义的。即便你对现代建筑无感,也会听说过他的金句“少即是多”。实现最少装饰最多功能,就要通过工业化的建筑材料。他发明的带形长窗,至今还是写字楼的标配。一战结束后不久,他就设想在柏林市中心的菲特烈大街,建造最早的钢架玻璃摩天楼。虽然方案最终停留纸上,但这类设计在精英和先锋艺术家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带给他更重要的设计订单。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1929年巴塞罗纳世博会的德国馆。对于正在摆脱一战战败阴影,经济开始复苏的魏玛共和国,这是一个展示民主化新形象的机会。而密斯设计的极简风格,恰好符合这中“去帝国化”的政治需要。像很多博览会的临时设施一样,当年这座展示厅早已在活动结束后,依照惯例拆除。然而这件作品太过重要——美国建筑家菲利普·约翰逊称它为现代建筑订立了范式,其意义就如同沙尔特圣母院之于中世纪教堂——1983年,巴塞罗纳市政府又在犹太山原址,重建了一座复制品。



密斯·凡·德罗作品: 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1983年重建)


这个体量不大的单层结构,乍看或许给你一种样板房的印象。但它展示的不是居住功能,而是对于结构和材料的理解。水磨大理石和玛瑙墙面,以及落地玻璃隔断,分割出彼此自由流动的空间,衬托室外水体折射的光影,营造出轻若无物的空灵禅境。此外,展厅配置的皮面靠椅,也成了俗称“巴塞罗那椅”的经典设计。它的钢架结构好像一截鱼骨天线,造型则取自古代流行于罗马贵族的折叠马扎。当然,它的价格也远非寻常百姓所能接受,而且背叛了包豪斯的社会主义宗旨。



此后不久,随着希特勒及国社党在德国崛起,密斯和包括几位同事在内的诸多德国名流,陆续流亡美国。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欧洲的新世界。这里未曾遭受旧大陆那种规模的战争破坏,也没有同样的社会危机,无需通过取消装饰来方便重建,并刻意强调功能性和平等精神。但这不妨菲利普·约翰逊这样的知识分子型建筑人,通过一些策划一系列展事,把欧陆新潮重新打包,再以“国际风格”的名义推广到美国。


移民后的密斯定居芝加哥,在阿莫尔理工学院主持建筑专业。他利用这个机会重建校园,设计了一系列水泥玻璃结构的新堂馆。对于迷恋各种仿旧款式的美国公众,他的风格太过清汤寡水。他设计的学生礼拜堂就是一方盒子,不说还以为是什么工业设施,倒是新建的锅炉房,因为竖着一座烟囱,到让一些人觉着像教堂。


新理念一旦逼格上了层次,精英阶级就会趋之若鹜。密斯追求建筑物连绵不断的既视感,避免被墙体打断,就像阿道夫·鲁斯所谓的连贯空间。这就需要一种视觉上最轻盈的材料,而最佳选择莫过于玻璃。除了打通室内的空间分割,步移景易,它也允许视线在室内外交互穿越,几乎就是传统厚重墙体的反义词。作为尼采的信徒,他相信现代人早已无家可归,而生活在世界上则是一系列实验和历险。这种虚无感也通过玻璃找到了隐喻。


用玻璃做主要建筑材料,历史上已有先例。19世纪50年代,伦敦为举办首届世博会,就在海德公园修建了玻璃主展馆,也就是著名的水晶宫。虽然当时惊艳全球,但因受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工艺水平,大厅密集的铸铁网格结构仍然给人牢笼般的印象。直到一战爆发那年,比利时人富尔高尔发明制造大块平板玻璃的工艺,这一切才有了物质上的可能。


在芝加哥,密斯找到了为实现乌托邦效果买单的人。甲方伊迪斯·范沃斯是当地的名医,除了财务自由,还有可观的艺术修养,因为要建一处郊外的周末度假屋,请到了密斯大师。文化消费有个特征就是姿态性,是自身德行和地位的宣示。这种事嘛,可以说是装逼,也可以说形象管理,全看你的立场。这栋林地中的建筑,房屋四壁全部都是落地玻璃,墙体与门窗透明地融合,方形主体则由四对竖立的工字钢柱支承,悬离土表地面,经由两段宽缓的步阶出入上下,其间还有一片同样白色的平台作为过度。



范沃斯住宅



范沃斯住宅



范沃斯住宅




范沃斯住宅


独栋,独间,元素缩减到近乎空无,再借由室外的草木烟云填补,成为充满风景的房间。少于是成为多的前提,因为最大限度删除了窒碍。然而少到最后,这也仍是一个居住空间,从衣橱、灶间、壁炉、卧寝区到卫浴室,每一个细节都是结构性挑战。除了“少即是多”,密斯还说过“上帝在细节中”。整栋房子的架高处理,也并非出于改善视野的考虑,至少不完全是。因为选址靠近福克斯河,为避免汛期水面漫过河岸,这是必要的防护措施。



范沃斯住宅



范沃斯住宅室内


然而它还不够高。随着芝加哥地区不断开发,周边环境的变化也很快超出建筑师的预想。此后几次河水泛滥,都曾导致范沃斯别墅被淹。加之玻璃隔热性差的天然局限,缺少纱窗导致的蚊虫滋扰,以及造价超标等问题,最终导致业主与设计师对簿公堂。此外也有传言,这起诉讼背后,还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其中涉及到密斯与女业主可能的浪漫纠葛。总之这不是个老实人,要是活在“米兔”时代,肯定一屁股屎。


很多现代建筑名作,都有用户体验不佳的困扰。作为先行者的设计师们更多执着于理念。这就像T型台展示发布的时装新概念,基本不适合穿到大街上去嘚瑟。然而不管怎么说,范沃斯住宅还以早已经典的身份垂名史册,效法者中不乏菲利普·约翰逊这样的业内大咖。范沃斯住宅还在酝酿期间,密斯曾向约翰逊吐露过自己的构思。后者听后大泼冷水,说这样的房子不具备可居住性。


可没过几年,约翰逊就按这个思路,建起一座全玻璃住宅,供自己居住会客。更有甚者,这座玻璃屋的完工,要比范沃斯住宅提早了两年。好在他公开表明密斯的影响,以及对大师的致敬之意(室内的多张巴塞罗纳椅,足以证明其诚意)。但这已经损害了二人的私交,只是密斯赴美前后,约翰逊极尽地主之谊,更有知遇之恩,所以矛盾并未公开化。从事创意职业的,都怕外界产生自己效法别人的错觉。其实是他想多了。


相信多数去过康州迦南镇约翰逊玻璃屋的人,都不会产生如此印象。除了没有悬空处理,室内封闭空间更少,它更缺少范沃斯住宅那种宣言式的高冷孤绝,少就是绝对的少,绝无调和余地。而约翰逊则添加了许多零七八碎,“断舍离”成了杂货铺。玻璃屋会客区供放着一张法国画家普桑的《弗基翁下葬》——这幅牧歌式的古典风景画,还有另一个版本收藏在卢浮宫——画面中的丘峦草木,曲线走势恰好和室外景观重叠应和。这种穿越虚构与现实的自相似性,似乎暗示主人趣味中妥协的一面。



康州迦南镇约翰逊玻璃屋


或许因为设计师本身就是用户,考虑范围不会仅仅限于形式和理念。除了需要增建画廊,摆放多年来的现代艺术收藏,也少不了展示雕塑作品的场地,还有接待来宾的客房。这些来访者多为纽约各路精英。此间主人是一个在红尘中感受潮流走向的人。陆续新建的部分对于玻璃的使用渐趋克制,取而代之的是历史元素,浓重的色彩,以及新派明星建筑师们常用的非常规造型。


乌托邦式风格戒律,落实到任何具体语境,常会方凿圆纳,格格不入。建筑的社会关怀,一旦脱离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大陆,成为四处推广的国际风格,也难免成为精英阶级的文化噱头。这是由它的昂贵程度决定的。更何况对于寻常百姓,红红绿绿的小坐垫儿、花狸狐哨的装饰布、传说人物的图像,才构成他们的精神家园。少究竟是多,还是乏味?这还真是个问题。


当年说出“少即乏味”的文丘里,曾致力于探讨建筑的复杂及矛盾性。而玻璃这种材料,恰好就是这些特性的载体。它的透明质地经常带有欺骗性。貌似诚恳,却总在制造光影的障眼法,同时完成看与被看。它许诺平等,允许公然旁观,却永远看不出门开在哪面墙上。也有人对玻璃建材的私密性提出疑问,而这就看你拥有的排他性空间有多大,或是你的居室是否被悬挑到足够高度。


居住在透明住宅的高昂成本,不论直接间接,意味着这是一种身份标志。你住什么地方,你就是什么人,至少在经济意义上。从布鲁克林那些时髦的合作公寓,到成都麓湖·黑鈺岛,莫不如此。虽说这种工业化设计的历史初衷,至今没有失去不断回顾的意义。



麓湖·黑鈺岛



麓湖·黑鈺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05:18 AM , Processed in 0.17282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