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0

[影乐之声] 周黎明 | 《使女的故事》:女性主义对地狱的想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8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黎明 | 《使女的故事》:女性主义对地狱的想象

 周黎明 大家  2018-07-16


美国视频网站葫芦刚刚播完《使女的故事》第二季,坐等收货第二波艾美大奖。无论看奖项还是看口碑,《使女(又译“侍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以下简称《使女》)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神剧”,褒义的“神”,它引发的思考和讨论让Hulu一举在Netflix面前直起了腰板,甚至面对神剧倍出的HBO也不再俯首称臣。



说《使女》神,仅举一例,它的节奏之慢,让习惯了快节奏美剧的我辈一下难以适应。该剧在中国远不如《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等流行,估计跟它剧情容量和时长成反比有关。但它又不是韩剧那种拖拉,大量的特写长镜头其实就是大段的心理描写,在营造环境的大全景的搭配下,呈现出一种原本属于纯文学的境界。在很多集中,连画外音都舍弃了。


换言之,它一丝娱乐性都欠奉。


这是一部强烈依赖演员的戏。夸张地说,是伊丽莎白·莫斯的脸部表情,撑起了整个剧,她能把坚毅、决绝、痛苦、希望演出无数个层次,加上闪回场景中的常态,组合成教科书级别的表演表情包。



孙俪在《甄嬛传》中的特写镜头总长度或许超过了莫斯,但莫斯在总共23集《使女》中的特写镜头,估计郑晓龙导演想都不敢想,实在太多太长太极致了,以往只有带实验性的小众艺术片才敢那么紧盯着一个角色的面孔不放。


《甄嬛传》剧照


提起《甄嬛传》,一些中国观众其实已经发现《使女》跟《甄嬛》的可比性——都是男权社会把女性沦为奴婢,女主人公都有一个男主子,外加男主人的正房妻子(皇后与华妃的合体)、一个处处使坏的Aunt Lydia(容嬷嬷)、一个跟自己般配的年轻男子(十七爷)。《使女》有几处,莫斯扮演的奥芙瑞德似乎要转变成心机女,她满可以借正宫之手来弄死她的嬷嬷,可是她没有那么做。有时我不禁着急,恨不得把她送进中国古代皇宫培训一番,长点见识,提升一点生存能力。


(此处有剧透,请读者谨慎选择阅读)


剧情简要如下:若干年后,一场革命推翻了美国政府,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叫做“基列共和国”。基列面对生育率大幅下降,它用《圣经旧约》作为理论指导,主张女性回归家庭,相夫教子。这是委婉表述啦,具体就是女性全部变成二等公民,连看书的权利都不可以有,通奸更会遭极刑。如果是革命前犯过,如今则低人一等,去当“使女”,像本剧女一号奥芙瑞德那样。还有一种人会受同等处罚,那就是拉拉蕾丝边,前科被派当“使女”,现行则立马处死,罪名是“性别叛徒”。


穿红衣的使女远不是基列国的最低人等,穿绿色的“玛莎”(厨娘、女仆)更低一等,而最低级是衣衫褴褛的核辐射区挖矿者,美其名曰“劳动改造”,实则是慢性死刑,此乃基列国剽窃了夹边沟的创意。使女不需要干粗活,她们的任务是帮主人生孩子,但每次性交不是洗干净了裹着被子被送进去,而是被正宫按住身体,让男主人把活儿干完,非常机械,连卖淫常用的夸张或虚假都没有。因此,她们是纯粹的生育机器。她们权力最大的时候,是她们怀上身孕那几个月;一旦孩子断奶,她们便被派去另一家。



“使女”(handmaid)的说法来自《圣经》中雅各跟他的婢女辟拉的故事,地位相当于中国小说中的“丫鬟”吧,但作用不是端茶送水那种伺候,而纯粹为了增加男主人的生养机会。使女不许沿用自己革命前的名字,而必须用主人的名。奥芙瑞德(Offred)是of Fred的意思,翻译成书香扑鼻、花枝乱颤的奥芙瑞德,太像言情小说了,窃以为应该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说法,翻译成“弗瑞德家的”,因为这种命名就是为了强调使女没有自主权,她们的一切都属于男主人,尤其是恋爱和生育的权利。


从现代文明的角度,这种性行为实属强奸,是制度性强奸。站在女性主义立场,这大概是男权社会走到极端后的浓烈缩影。


从已播出的两季看,种族似乎不是明显的歧视因素。尽管太太们当中没出现黑人,但使女和玛莎中的白人黑人好像没有分别。而在原小说中,黑人更低一等,被发配到某个地方集中管理。


原小说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多次强调,这不是一本科幻小说(尽管它1985年出版后荣获了多项科幻大奖),它所描述的情节在多个地方曾经或正在发生,比如中东某些国家、奇奥塞斯库时期的罗马尼亚、红色高棉时期的柬埔寨,但作者把基列国设成基督教狂热,是因为美国的清教时代,号称为了逃避英国的宗教迫害,实则宗教宽容度更低。她澄清这故事不是影射当下的基督教,在剧中连自由女性都不许阅读《圣经》。我很明白阿特伍德的意思,第二季倒数第二集中那对自由恋爱的男女(女方已婚,故属于偷情)被当众在游泳池淹死,跟1980年代中国电影表现的沉竹笼非常相似。


故事设在新英格兰地区,也是因为那儿历史上发生过抓女巫事件;还有一个原因是离加拿大很近,逃亡比较方便。


如果你以为只有违反道德或基列国法律才被剥夺权利,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如此极端的集权环境中,连身穿蓝衣的上层妇女也受到极大束缚。无非是,使女们被剥夺了革命前百分之八十的权利,女主人沃特福太太可能只是被剥夺了百分之四十。她在革命前便是心甘情愿的男权制度支持者,但一旦“幸福完美的基列国”成立,她连选择服装的权利都丧失了,如果当众跟丈夫顶嘴,更是要遭受切断小指的惩罚。


再退一步,基列国的男人其实也并未能因此增加自己的权利,他们同样失去了恋爱等很多自由。即便是做到了指挥官这个级别,家中使女出事,他们主人照样会被吊死了城墙外。


当整个社会失去自由,统治者只是相对于被统治者多一些自由而已。财富也是如此。


有些场景让我怀疑其真实性,比如超市。使女们不时去超市购物,超市的陈列简单朴素,但货物依然充沛。我觉得编剧从未屈身于集权社会。你看,基列国至少一半的人口(女性)已沦为奴仆,而各种人才杀的杀,关的关,连最好的儿科医生都发配去当家奴了,街上几乎没有车辆,男性多半也处于镇压或被镇压的状态,正常的经济活动恐怕已近乎停止,超市作为市场经济物质充盈的象征和集散地,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基列国最可能出现的,是按等级分配,并用各种票据来控制货物。指挥官家自然不会饿死人,但也未必想吃啥就有啥,因为极度集权必然带来物质匮乏,会让地主家也找不到余粮。还有一处提及老海军的品牌,我猜革命前的品牌多半早被革命掉了,即便没有被当做腐朽而禁掉,到没有衣服可选择的时候名牌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呢。


有些老美觉得该剧在影射川普当政可能带来的灾难。这也是一厢情愿,或许编导也有这层意思。川普虽然乱来,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宗教或革命狂热分子。自由资本主义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选择,如果连着装都必须整齐划一,那么,商业竞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川普是商人,不可能置意识形态于商业之上。


也许到第三季,编导会注入对当下美国的影射或批判。从第二季开始,故事已经脱离原来的小说,逃亡加拿大的基列难民(应该算是“异见人士”吧)以加拿大为基地,积极从事“反革命”活动,包括试图策反指挥官夫人。(我一直好奇,推翻美国政府的基列开国元勋,为什么不顺道把反革命基地加拿大给一并打下来,难道是要把它当做南韩或芬兰不成?)司机尼克陪同指挥官出访加拿大,居然私自传信给逃亡人士,并且大胆暴露自己的真名,这也让我无比惊讶。还有,他跟女一号每次有亲昵动作,我都替他们捏一把汗:难道他们不知道,只要有一个人看到并告发,他俩就得被吊死么?


美国影视剧中凡是这类偷情,没人会想到先关上窗帘。也许是摄影师的要求,逆光美美的。



好在该剧没有用碰巧被人撞见之类通俗剧桥段。那个无比虔诚的童养媳伊顿私奔被抓回,是她自己爸爸“大义灭亲”。 OK,我实在没法不继续剧透。害怕剧透的读者请跳过本段。第二季结尾时,女主人沃特福太太出现大转折、福瑞德家的放弃逃亡、艾米丽杀了容嬷嬷却被主人放走……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太猛烈,仿佛剧情即将转向大规模的地下抵抗运动。


说回跟《甄嬛传》的异同。甄嬛的世界原本就是男权社会,女性生来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她们普遍把寝宫伺候皇上视为极大的荣耀,并想方设法争取那种机会。《使女》中的女性都是在自由世界长大的(小新娘伊顿懂事时可能美国已经改朝换代),她们被“调教”成使女,恐怕比男童被阉割还难以调整心态。诚然,使女里也有忠诚的,先服务沃伦家后转到丹尼尔家的詹宁,虽然眼睛被挖,依然一心为主人家效力,毫无怨言。不愿归顺并老想着造反的,好像都是高学历的。


难怪有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注:内文配图为《使女的故事》剧照,正文稍有删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11:15 AM , Processed in 0.16935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