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3|回复: 0

[体育健身] 陈季冰:世界杯,一场反全球化的狂热派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9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季冰:世界杯,一场反全球化的狂热派对

 陈季冰 大家  2018-07-23


当法国足球队不出意料地夺得本届世界杯冠军后,许多人感叹这是文化多样性(换成更偏经济的术语,差不多就是“全球化”)的胜利。看着法国国家队里那一张张长相、肤色千差万别的面孔,即便是最顽固的民族主义分子都不得不承认,至少在足球领域,全球化势不可挡。


法国队庆祝夺冠


一个多月前,在俄罗斯世界杯开赛之即,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无比热情洋溢的口吻对它表达了翘首期盼,因为“它体现了我们最珍视的一些价值:国际足球竞技愈发奖赏那些态度开放的国家,这项赛事也推动了自由主义、国际主义和开放市场。”


《经济学人》的说法看起来确实相当有预见性——


在国际足球竞技中,封闭的国家落败,而态度更开放、更国际化的国家胜出。在选择球队主教练时,明智的国家放弃了本国的英雄人物,任命那些已经在西欧高水平联赛中证明过自身价值的人,而不论其国籍。他们还会征召海外侨民。非洲国家之所以能派出还算像样的球队,主要就是因为其中不少球员在国外磨练出了一身好球技。发达国家的球队也得益于移民人才。


实际上,1998年法国首次夺得世界杯时,当时球队中已有一半球员都是移民后裔……因此,“这样的大赛本身彰显着进步”,而它的结果“也对良好体制给出嘉奖”。


然而,这或许只是这些乐观的进步主义者急切希望看到的一面,真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和单向度。事实上,我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赛场上集中展示的不仅不是全球化结出的甜美硕果,它还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反全球化的狂热派对。




本届世界杯充塞着一个接一个的“冷门”,传统强队纷纷黯然出局


这是许多球迷的共识,但只要认真观看过那些被淘汰的传统强队在球场上的表现,你会立刻得到这样的结论:它们只是徒有其名而已。无论是不可一世的德国队还是被许多人欣赏的西班牙队、葡萄牙队,抑或是令人同情的阿根廷队,就连来自“足球王国”的巴西队,踢得都差强人意,它们输得其所。


这并不完全是偶然,它所折射出的正是“足球全球化”的阴暗面。


如果对这次世界杯取得比较好成绩的球队,比如八强——法国、克罗地亚、比利时、英格兰、俄罗斯、巴西、乌拉圭、瑞典——做一个盘点分析,我们会发现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那些诞生过最多天才足球运动员的国家,比如巴西、阿根廷、荷兰、意大利、德国等,其国家队成绩都不理想;


第二,那些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职业联赛——比如英、西、意、德、法组成的所谓“五大联赛”——的国家,成绩也不算很好。德国队小组赛即遭淘汰,西班牙队连8强都没有进入,至于素以联赛水平出色著称的意大利和荷兰的国家队,甚至都没拿到去俄罗斯的入场券!


世界杯对战表


这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如今国家队的实力已经越来越无法与大牌俱乐部相提并论了。相信这也是球迷观赛的一个共识:除了少数几场比赛,世界杯比赛呈现出来的足球竞技水平和它的总体精彩程度,远远比不上欧洲俱乐部冠军联赛。


过去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国家队的实力建立在联赛的基础上。如今,二者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是这样。“成功的联赛,失败的国家队”和“成功的球员,失败的国家队”,是家常便饭的现象。


有不少人认为,那些由全班超级巨星组成的国家队之所以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与俱乐部动辄几千万欧元的薪资相比,身价昂贵的球星们几乎是在义务为国家队效力,这让他们动力不足。


但这并不是事实,你从他们在世界杯赛场上的忘我投入便可一目了然——很少有人不热切地想要报效祖国,这份动力与钱并不直接挂钩。上述这种分析,充其量只是当今中国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一种扭曲投射。


国家队实力和世界杯竞赛水平的不济,说到底得责怪足球保护主义的终结和全球化的深入。几十年前,各国俱乐部联赛基本是封闭的,名单上的大多数位置都保留给本国球员。这就相当于经济上的“关税”保护,汇聚了一国最高水准足球人才的国家队总是比该国任何一支俱乐部更强。


1995年欧洲法院的一纸“博斯曼裁决”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将欧洲足坛带入了“零关税”的“自由贸易”时代。今天,由于欧洲各国联赛已经没有了对球员转会的限制,许多顶级俱乐部几乎尽数由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明星组成。


葡萄牙籍的“狂人教练”穆里尼奥可以说就是这场“足球全球化”运动中最成功的典范。按他自己的说法,“我始终是按全球化来配置球员和战术的”,所以他执教过的切尔西和国际米兰等球队里几乎都没有所在国的本土球员。这与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的经济全球化理念高度契合。


穆里尼奥曾放言:世界杯的水平比不上欧洲冠军杯的表现。这个说法,得到了曾长期率领阿森纳俱乐部的法国人温格的认同。本届世界杯上大放异彩的比利时国家队教练、西班牙人罗伯托·马丁内斯最近也承认,由质素各异且很少一起比赛的球员组成的国家队,不是最优秀的俱乐部的对手。试想一下吧,西班牙国家队怎么可能踢得过巴塞罗那或皇家马德里俱乐部?意大利国家队又怎么可能不输给国际米兰或尤文图斯俱乐部?


这种“足球全球化”造成了日趋严重的不平衡,即全世界的足球资源越来越聚集到历史深厚、实力强大、财大气粗的欧洲,世界其他地方的足球运动,渐渐地都成了欧洲职业足球市场的附庸。


别的国家就不说了,参加这次世界杯的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这三支拉美传统强队里,有几个球员不在欧洲、而在本土的俱乐部踢球?就算它们拥有再多才华横溢的球员,分散在遥远欧洲风格各异的不同俱乐部里的他们临时组成一支国家队,难得有机会凑在一起训练,指望它拿到太好的成绩是不现实的。而亚洲和非洲这些足球基础原本并不雄厚的地方,就更不可能取得什么新的突破了。


我记得上一次南美球队取得世界杯冠军,还要追溯到16年前的韩日世界杯。自那以后,无论世界杯在欧洲、美洲还是非洲举行,最终夺冠者是清一色的欧洲球队,这与“博斯曼裁决”有力推动的“足球全球化”是高度吻合的。在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上,德国队还一举打破了欧洲球队从来不能在美洲土地上夺取世界杯的“魔咒”。


尤为吊诡的是,这种“足球全球化”在推动世界足球日益两极分化(欧洲为中心,世界其他地区边缘化)的同时,对作为中心的欧洲国家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伤害


以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联赛——英超为例,数据显示,目前在英超效力的外籍球员比例已经超过40%。这意味着,在这些商业化程度发达的顶级联赛中,本国球员(特别是不出名的本国新秀)的机会被大量剥夺。这又使得这些国家的联赛水平看似水涨船高,国家队却青黄不接。


2006年德国世界杯时,意大利国家队里没有一位球员来自国内联赛的冠军球队国际米兰,主教练里皮因此备受批评。他当时反问道:“在国际米兰,有一个意大利球员每一场都能以主力身份登场吗?”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的意大利队主教练多纳多尼则说过,“让我在意甲联赛挑出一个最佳阵容,恐怕里面没有几个意大利人”




如果全球化的职业俱乐部联赛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的话,4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则是一次典型的“怀旧之旅”——它的基本竞争单位是看似已经落伍了的“民族国家”。


与穆里尼奥的“全球化配置”截然相反,世界杯在很大程度上是“逆全球化”的。只要手里有充足的预算,穆里尼奥便可以自由地在全世界挑选,为每一个位置安排他最中意的球员。但国家队即便再有钱(更何况实际上它们大多很穷),其阵容也只能在手持本国护照的球员中产生。俱乐部就像一个跨国公司,国家队则像一个政府部门。当然,最近20年多年里许多国家的国家队为了快速提高水准,使用越来越多的“归化球员”。然而,只要民族国家的边境线依然存在,国家队以及由国家队比赛构成的世界杯就永远不可能突破“国籍”这个硬约束。


客观地说,“足球全球化”确实提高了世界足球运动的水平,但这种提高是严重不均衡的,它提升的主要是欧洲职业俱乐部的水平,但对各个国家(甚至包括老牌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的国家队并无明显裨益。让我们仔细联想一下,这不就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吗?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大多数人感觉自己并没有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增长中受益。从他们的视线看出去,全球化的“赢家”的只是少数跨国精英,公司赢了,国家却都输了。这正是当前横扫西方的民粹主义浪潮的心理根源。


回到足球,如今想要在世界杯赛场上取得好成绩,与从前大不同。像巴西那样拥有源源不断的丰沛的足球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像意大利那样拥有世界最高质量的职业联赛也是不够的。在这种“足球全球化”新的竞争态势下,国家,而不是俱乐部(即公司)想要成为“赢家”,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仍然需要有丰裕的足球人才资源;第二,在某一个时间段里,这些高水平的足球人才还要恰好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的少数几家俱乐部或风格相近的俱乐部,这能使他们更容易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良好的整体配合。


让我们看看本届世界杯的四强,法国队有将近一半队员在国内联赛踢球;克罗地亚对有21人在国外联赛,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在西班牙;比利时有2/3的球员在英超效力;英格兰队全部在英超效力……


再看这次最受喜爱的两支球队,克罗地亚队和比利时队,恐怕谁都同意,它们之所以踢得这么好,最重要的原因是克罗地亚和比利时队分别拥有莫德里奇+拉基蒂奇和阿扎尔+德布劳内这两对中场“双子星”。很有趣,莫德里奇和拉基蒂奇都在西班牙踢球,分别效力于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俱乐部;而阿扎尔和德布劳内都在英格兰踢球,分别效力于切尔西和曼城俱乐部,实际上,德布劳内几年前也曾效力过切尔西……


如果你对我的上述分析还将信将疑的话,那么2010年和2014年世界杯冠军得主西班牙队和德国队的例子就更有说服力了:前者主力队员几乎全都出自巴萨,后者一大半上场队员来自拜仁慕尼黑。这些成功的国家队,其实更像是一支支俱乐部球队。


世界杯就是一面镜子。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想要胜出,要以少数成功的“公司”为基本班底。我们甚至还可以说,一个国家如果组织得更像一家公司,那么它在全球化中成为赢家的机会就更大,新加坡就是典型的例子。然而,这种“后现代”趋势与现代性视野中的国家的基本功能存在尖锐矛盾。


长期以来,非洲足球曾一直被寄予厚望,因为这块大陆上源源不断地诞生了许多非常有天赋的出色足球运动员。然而,非洲足球在世界杯赛场上一再令人失望,甚至在本土举办的南非世界杯上也未能取得最低突破。过去20年来,非洲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成绩甚至都不如足球人才资源远不如它们的亚洲球队。这就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个理论:只有能够成功地做到让“俱乐部”代替“国家”,国家队才能获得成功。亚洲球员虽然各方面素质不如非洲球员,但亚洲的职业联赛组织得比非洲好得多,而且大多数亚洲国家队球员都在本国联赛踢球。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反而使亚洲球队在世界杯上的成绩稳步提高,更是清晰地展示了世界杯的“反全球化”面向。


那么,究竟如何来理解法国队的成功?


在我看来,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例。或者也可以说,法国足球队突破了当前这轮全球化的局限——这个局限就是:商品、资本、技术可以自由流动,人却很难自由跨境。法国足球队的成功展现了全方位意义上的全球化,什么都可以自由流动。


法国队夺冠后,我看到有许多人讥讽它是一支“非洲球队”,言语之间甚至还流露出一种种族主义心态。


这种说法完全是对基本事实的无知。其实,在这支法国队的23名球员中,只有乌姆蒂蒂和曼丹达出生在非洲。其他人都是出生在法国的正宗的“法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连父辈都出生在法国,只不过不是白人而已。总之,法国的这些黑人或阿拉伯裔与美国的黑人并无不同。


法国队员姆巴佩,父亲是移民至法国的喀麦隆人,母亲是法籍阿尔及利亚人。


法国历来是一个移民大国,今天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法国人是两、三代之内的移民后代。在足球场上,从过去的普拉蒂尼到今天的格里兹曼,都是移民后代,只不过他们长着一张白人的脸,所以就不被我们认为是“外籍军团”而已。


英格兰队的情况与此也颇类似,只是不如法国那么明显。


法国队的夺冠证明了一个道理:如果全球化能够进一步推进,将自由流动的深度从商品、资本、技术进一步推进及人,那么它就不仅能为大公司(俱乐部)带来成功,还能同时让国家成为赢家。所以说,法国足球队在这届世界杯上的成功对下一阶段的全球化有着显著的启发意义。


需要特地指出的是,我在这里讨论的仅仅是法国国家足球队的成功。在“国家”这个层面,法国非但不是全球化的“赢家”,相反还因为其不成功的“多元文化”而承受着比所有其他西方国家更大的压力。因此我一直很希望这次世界杯夺冠,能够对法国社会重塑国家认同、推进经济改革注入有益的推动力。




我在前文中已经指出过,今天的世界杯比赛呈现出来的足球竞技水平和它的总体精彩程度,已经远远比不上欧洲俱乐部冠军联赛。


但这并没有浇灭世界各地的人们狂热地参与和关注世界杯的热情。欧洲冠军杯或许确实精彩纷呈,但它从来就不能唤起这么大的激情。它仍不过是一个体育赛事而已,而世界杯已经上升为一个全球性的狂欢节。


公众号“冰川思享库”曾经发表过一篇腾讯大家专栏作家叶克飞的文章《我是怎么从世界杯超级粉变为一生黑的》。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基本立论建立在一个未经验证的错误假设上,即:人们观看世界杯的目的是为了心平气和地欣赏足球比赛所展现出来的体育竞技水平。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有这样的假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从来就是作为局外人从外部来看世界杯的,我们中国人没有机会成为它的“主角”。


但实际上,即使是局外人,人们观看世界杯的时候主要也不是去欣赏球技的。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深夜爬起来放弃睡眠观看高水平的欧洲冠军杯比赛的永远只是少数真正的足球迷;而每届世界杯,虽然高水平的比赛越来越少,却总都能将大量根本不懂足球的“伪球迷”裹挟进来。


由此,“世界杯现象”将我们带到了一对深刻的矛盾面前:即便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依然是压倒性的主导叙事——人们是在为“祖国”而狂,而不是为球技而狂。在我看来,当今世界到处呈现的乱象,其根源就是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与民族国家的主导认同之间的对立。


欧洲冠军杯的水平远比世界杯更好,这证明了全球化不可阻挡的优越性;但世界杯远比欧洲冠军杯更受欢迎,这又证明了反全球化情绪的根深蒂固——未来或许的确站在全球化这一边,但今天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站在过去这一边,坚定地抵抗着未来的到来。


随着这届世界杯比赛的进程,越来越多人对克罗地亚队赞不绝口、由衷喜爱。这其中或许有许多因素,一方面是缘于人们同情弱者的天性;另一方面是克罗地亚队展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动了许多球迷,而且他们的比赛又总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克罗地亚队合影


但我相信,促使大多数中立的第三方球迷喜爱上克罗地亚队的最原始动力,是对“祖国”的深切认同。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自媒体上讨论克罗地亚队的文章里,凡是阅读数很高的,无一不与这个巴尔干小国30年来的苦难历程以及它的那位超级球迷女总统有关,几乎没有一篇是就球谈球的。


实际上,克罗地亚队并不是一支有理由收到同情分的弱队。它的那些场上主力大多在西欧大牌俱乐部效力,多是身价千万的巨星。它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好成绩,也算不得多么出人意料……不过,大多数人自动忽略了这些重要的“技术参数”。打动和折服他们的不是足球,而是克罗地亚足球队所呈现给我们的一种高强度、悲剧性的“为祖国而战”的民族国家认同。


说起来十分不可理解的是:正是因为俱乐部(公司)是人们的自由选择,而国家是很难自由选择的,所以绝大多数人才对前者永远都产生不了任何忠诚,却对后者无限忠诚。


可以说,世界杯就是和平年代各民族国家间的“热战”,只不过它借助的不是军队,而是足球这项世界第一运动,它的结果也不会那么血腥。然而,当我们目睹赛场上那一幕幕胜利的狂喜、失败的泪水;飘扬的国旗、高唱的国歌;以及球迷脸上涂抹的五颜六色的标记……我们就能深切地懂得,那些自鸣得意的全球化精英们不遗余力向各国民众灌输的“先进理念”,在他们面对各自“祖国”的一腔赤城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


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民族国家”依然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最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的第一认同。未来,如果不能很好地兼容人民的这种认同,单向度经济层面突进的全球化就是没有出路的。


我想,在这个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刻,这就是这场成功的世界杯留给我们的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8 12:02 PM , Processed in 0.0724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