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2|回复: 1

[男女之间]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考验」另一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4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考验」另一半?

知乎日报  2018-08-04


题图:yestone 邑石网正版图库


为什么一部分人热衷于为他们的恋人设置「考验」?这么做的动机何在?


知友:Steve Shi(280+ 赞同,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知乎编辑推荐)


题注描述的行为,显然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因为在描述中使用了「热衷」,「执着」等词语,表明这些行为可能是反复的,持续的,高频率的。


很显然这类型的考验行为,重点并不在最后得到什么答案。因为如果考验方真的只是需要答案的话,那么一次两次的考验,得到了相应的答案,就应该知道接下去要怎么做了。


所以执着考验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这里借用依恋理论和 CBT 的思路来分析。


依恋关系角度


从依恋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焦虑-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的婴儿,在失去母亲关怀一段时间后再次重获母爱时,会展现出愤怒和焦虑的情绪(Ainsworth et al., 1978)。


愤怒地表达不满,和焦虑地抵抗母爱的行为,实质上是在尝试强化关系,以此得到更多的关爱,是一种维持和控制关系的策略。


婴儿哭泣得不到回应,增大哭声就能得到回应,类似的道理,在关系里的不到安全感,就让关系变得更糟糕,引发对方更多的回应和安抚,以此来得到更多安全感。


这行为的本质是恐惧被抛弃,因为不知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种恐惧,所以当事人需要一次次地把引发恐惧的选择题放在面前,然后让自己的伴侣去用行动来安抚自己。


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是焦虑矛盾型的依恋风格,那么她有可能会一直持续这样的行为,但是她的不安全感来源或许并不是当下的亲密关系,而又可能是根植于过去的情感被弃体验。


当下的关系中某些因素可能触发了早期经历中被抛弃的恐惧感,所以不论伴侣如何安抚和证明自己,这种恐惧感都有可能一直存在。这样的情况下,比较理智的选择还是尝试接受心理治疗,梳理和修复早期创伤。


认知行为角度


从认知行为的角度来看,人们为什么会执着地重复某些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最终的结果,和最开始希望满足的需要,并没有很好地挂钩。


比如婴儿饿了会大哭,哭了妈妈就会来安抚,但是因为只有安抚没有喂食,对食物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哭泣就会继续。


在情感关系里,当一方执着地证明「对方不那么喜欢自己」,从需求满足的角度来说,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个行为的真实意图不是要证明对方的喜爱。


因为如果真的只是为了验证对方的态度,那么一两次考验就足够了,不会一直持续。


考验行为的真实需要是什么呢?结合我的工作经验来看,一般会有两个需要:需要感到更自信和需要感到更多的掌控感。


自信:为什么考验和自信有关联呢?自信基于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如果当前的关系风平浪静,而当事人的自我评价较低的话,当事人就会需要做一些事情来提升自我评价,让自己感到「我是很好的」。


虽然对于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来说,要感到自我感觉良好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可是在题注描述的情况下,可能当事人的自信来源比较单一,或者缺乏提升自我评价的有效方式,所以就只能依赖于「考验」的策略。


通过不断地刁难自己的伴侣,并且获得积极的回应,当事人会感到自己的吸引力足够大,对方足够喜欢自己,以至于刁难之下伴侣都会很顺从。这里面也可以推出一个相关的判断,就是当事人的伴侣的不断纵容,多少也强化了这种考验行为。


但事实上是,自信的提升和维护是需要从多样化的角度进行的,完全将自信的建立寄希望于两性关系中的吸引力,获得的将会是非常容易起伏,不堪一击的自我评价。


所以如果当事人比较自卑,自我评价较低,那么应该更多着手提升自信,而不是利用伴侣的顺从刷自信。


控制感: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或sense of mastery)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和自信高度相关的概念。人们需要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很有效地影响周围环境和他人,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所处的环境。


如果缺少了控制感,一个人可能感到焦虑不安,因为事情的发生将会变得不可控制、不可捉摸。


在情感关系里,每个人都希望对自己的恋情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感。


比如如果你的伴侣喜欢你,多过你对对方的喜欢,那么你就处于很有控制感的情况下,因为你知道自己的魅力是可以用来掌控关系的。


反过来,如果你喜欢的人不那么喜欢你,那么你可能会想尽办法去讨好和取悦对方,以此来确保关系的稳定。


从这个角度理解,持续的考验行为,给当事人创造了一种「我能够任意刺激、玩弄和掌控这段关系」的感知,觉得不论怎么刁难,关系都会很稳定。


但这种感知是种幻觉,当事人所感知到的稳定,其实是付出了代价的。因为当事人在考验的同时,忽略了这样的行为给自己伴侣带来的困扰,以及未来可能引起的关系不和。


所以如果希望获得更多的对关系的掌控感,当事人应该学会更多的换位思考,去多做一些让自己伴侣感到开心和幸福的事情,这样的话才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真正有效地维护好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友:覃宇辉(880+ 赞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知乎编辑推荐)


其中有很多心理状态。


比较直观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价值条件:我们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爱和认可,而不能凭借最本真的自我得到关注和尊重。


小时候,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表现得比较调皮,被妈妈训斥。她可能会说:「你再这样不乖,我就再也不爱你,把你扔出家门。」


这种威胁的方法,虽然能让我们被吓住,表现得乖巧一些。但这也在我们心里埋下一颗不安的种子:我必须乖才能得到爱。只有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我才能得到表扬。


长期接受这样的熏陶,我们会内化这样的价值观念,认为:要获得爱和尊重,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也可能把这样的价值观念投射到恋人身上,认为:你必须要经受住考验,才能得到爱。因此,设门槛是一种价值条件的表达。


此外,设门槛也是为了修复从前受到的创伤性体验,获得安全感。


喜欢设门槛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也受过一定的创伤。假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女孩,从小就见证了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矛盾,经常被父母当作发泄怒火,攻击对方的工具。


最终,她的爸爸再也难以忍受这样的家庭氛围,放弃她和她母亲,重新组建家庭。而在父母离异后,这个女孩经常目睹了母亲以泪洗面,咒骂自己父亲「负心汉」的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女孩对亲密关系非常缺乏安全感。她害怕亲密的人忽视她,抛弃她,就像父亲对待母亲那样。


因此,她会设置门槛,考验恋人对自己的忠诚。而考验的方式,大多也来源于她对父母互动的模仿。她故意挑起争端,和恋人吵架;把恋人当成出气包,发泄自己的怒火。


一方面,设门槛是为了补偿当年在亲密关系中受过的创伤,发泄儿童时期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委屈和怨恨。另一方面,她也希望恋人能够很好地包容自己的情绪,不离不弃。


她潜意识里会有这样的观念:如果见过我这样坏的一面他还没有离开,那应该就是真的爱我了吧。


只有恋人经受住考验,容纳女孩被抛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她才能够感觉到亲密关系是安全的,自己是不会被抛弃的,从而慢慢走出被抛弃的阴影,建立安全型依恋。


设门槛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卑感。


父母打骂女孩,骂她是「废物」「没用的东西」,其实也是因为难以接受无法处理家庭矛盾,无力的自己,因此把自卑感投射到女孩身上。


如果女孩内化这样的自卑性投射,她会对自身的价值很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值得被爱的地方。


因此,当建立亲密关系时,她会设置门槛,通过操纵恋人来获得一种权力感,从而说服自己「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弥补自卑感,建立信心。


最后,设置门槛,也是因为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孩子对亲密关系的认识和建立,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对原生家庭互动模式的模仿。女孩生活在充满争吵和伤害的家庭中,可能对亲密关系感觉到非常恐惧,没有信心建立和谐美满的互动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她可能会设置门槛,潜意识里希望能够吓退恋人,或者让恋人与自己争吵,回到熟悉的互相伤害的亲密关系模式,从而把责任推卸到恋人身上,逃避去面对亲密关系中没有信心和安全感的自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9:39 PM , Processed in 0.03797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