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1|回复: 0

[体育健身] 佛系看亚运,中国人四十多年才修成的境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31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系看亚运,中国人四十多年才修成的境界

李岩  |   2018-08-31
导读

体育对我们来说,不是几年一度的大赛,而是每天的寻常生活。

此刻,亚运会的比赛还在印尼雅加达进行着,但相信大多数人没法回答出这个问题:中国代表队截止此刻获得了多少枚金牌?我也不能。

但是,另一些与亚运相关的新闻,却在社交领域成为谈资:孙杨的领奖服争议;林丹全程未上场却躺拿团体金牌;姚明作为篮协领导随队去了亚运会,已经胖成了“女兆日月”;没参加亚运会的张继科疑似和景甜分手……总有一条入过你的耳目。

这可能就是当今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成绩只是报道,花边才是谈资。

遥想1984年,中国首次参加现代奥运会时,运动员还在一二一齐步走。入场式上,其他国家走得自由散漫,而中国代表队则整齐划一迈着方步,感觉都能透过电视屏幕听见他们喊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

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刻板逐渐消失,孙杨、林丹、张继科、李娜等不乖的孩子,成了中国的体育偶像。无声无息中,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1984:新入局的玩家,一切都是懵的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对于奥运会和中国体育来讲,都是一次重生。

从国际大环境来讲,洛杉矶是那届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到底的城市——之前本来还有德黑兰,后来退出了——也就是说,美国人没有对手。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处在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格局,苏联人刚办过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四年后理所当然该“轮到”美国了。但是政治层面之外,更基础的问题是——办奥运会不赚钱,没人愿意投入了。

从中国的小环境来说,经历过多年国内动荡,本来1980年该是中国第一次参加现代奥运会的机会,偏巧那时中苏关系不好,中国也随着其他几十个国家一起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于是第一次进入奥运大家庭的时间拖后了四年。

作为奥运“初哥”,中国代表团表现出了可以理解的青涩,突出表现就是开幕式入场仪式上。

“奥运会开幕式上,运动员入场时要怎么走路?”这在今天不成一个问题,你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只要不走到别的队伍里,别走到观众看台去,随便走。但具体到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来说,入场怎么走路是个大问题。

从目前可以看到的录像和照片来看,我国代表图在那届奥运会入场时,基本是在齐步走。不知方阵里有没有喊“一二一”的,反正跟其他代表团相比,中国代表团明显更整齐,步调更一致,而且“东张西望”的人较少,基本都目视前方或右侧欢呼的观众。

另外从运动员手势上看,其他国家运动员手里拿着国旗、气球的人很多,而我们没有人拿着任何东西;其他国家运动员在听到欢呼后基本都会招手致意,而中国代表团显然是事先培训过,没有一位运动员、教练员挥手,而是由走在前边的三位领导(按惯例是当时的国家体委主要领导)作为代表向观众挥手致意。

1984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只有走在最前边的三位领导在招手致意,其他人都没招手1984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只有走在最前边的三位领导在招手致意,其他人都没招手
1984年奥运会国外代表团入场时,队员手里拿着气球、国旗,每个人都在招手1984年奥运会国外代表团入场时,队员手里拿着气球、国旗,每个人都在招手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开过运动会,大概也都被老师教导过方阵要整齐,入场时头别乱转,眼睛别乱看,甚至从方阵的“方”字中,也能够看出我们对于运动会入场式队形的审美取向。所以,当中国第一次出现在现代奥运会的舞台上时,表现得相对谨慎、刻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中国运动员给世界的第一个印象,也跟方阵队形一样,不苟言笑,拘谨,放不开,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而1984年奥组委的成功运营,让那届奥运会挣到了大钱,让奥运重新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那一届奥运会都是良好的开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已经很熟练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已经很熟练了

1990:全民捐款办亚运,国足输球以国耻论之

现在35岁以上的中国人,大概很多人都为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捐过款吧?

1987年,江苏盐城建湖县的五年级小学生颜海霞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一则为亚运捐款的倡议书,于是她将刚刚拿到的1块6毛钱压岁钱捐献了出来。于是,时年12岁的她成了第一个为北京亚运捐款的人。很快,为亚运捐款成为一个热潮,从1987年到1990年,北京亚组委集资部收到全国捐款共计2.7亿元,捐款人次近2亿。

此外,组委会通过发行亚运会基金奖券募集到了4.3亿元。根据已经公布的资料显示,北京亚运会总花费近25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捐款和奖券募集资金两项,占亚运会总花费的近1/3。

如今,1990年亚运会的捐款荣誉证明书已成为收藏品。图片来自7788收藏网如今,1990年亚运会的捐款荣誉证明书已成为收藏品。图片来自7788收藏网

可想而知,全国人民如此热情为亚运会捐款,就是从心里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体育运动会,而是中国在世界面前展示综合国力的机会。老百姓这么想,运动员就更得这么想,没有为自己打拼这一说,为国拼搏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最后,中国代表团一共拿下了183块金牌,远超韩国、日本。而在此之前两年的汉城(当时还没改叫首尔)奥运会上,中国只取得了5块金牌,不及韩国。

在那时,运动员的体育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取得好成绩是为国争光,输了则是为国添堵。中国足球队在国庆那天输给了多年未输的泰国队,被视为是极大的耻辱,直到今天国足一有什么事,这场国庆日的输球还是会被拿出来反复提及。

1998:吐槽裁判最集中的一次爆发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中国运动员,更多是面目模糊的群体,那么从1990年代以后,我们的运动员个体开始凸显,明星运动员也不再是接受采访讲套话,背模板的状态,而是逐步展现真性情。

一般来讲,人在吐槽时容易暴露真情实感。我们的运动员第一次集体展现真性情,大概就是吐槽裁判。

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中国队在具备N个冲金点的情况下,最终获得了6枚银牌2枚铜牌。是的,没有金牌,中国冬奥历史上的首金要等到四年后的盐湖城冬奥会了。当然,1998年的他们不知道之后的事,回国后满怀对裁判的怒火,开启集体吐槽模式。

1998年痛失冬奥会金牌的大杨扬(前掩面者)与小杨阳(后劝慰者)1998年痛失冬奥会金牌的大杨扬(前掩面者)与小杨阳(后劝慰者)

在之前的1997年短道速滑世锦赛上,中国队获得多块金牌,大杨扬(中国短道速滑队有两个名字念起来都叫“yang yang”的队员,一般把杨扬称为“大杨扬”,把杨阳称为“小杨阳”)还获得了全能冠军,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结果在冬奥会上,中国队碰到了一系列离奇事件:有人跟对手碰撞,被判犯规,对手没事;有人在领先时被后边急于赶超的对手给绊倒了;有人在冲线前一瞬间被反超……最后,中国短道速滑队拿了5块银牌1块铜牌,占了整个中国代表队的绝大部分奖牌,但就是没有金牌。

当时央视有一档谈话节目,每周末晚间播出,收视率极高。这样黄金时间的节目,特意拿出一期给刚回国的短道速滑队,主要内容就是队员吐槽裁判。赛前广受期待的大杨扬因为犯规等原因,没有获得一块个人奖牌,在央视演播厅里一边哭一边说:“那个碰撞要么判我们俩都犯规,要么判她(犯规)不判我,怎么能判我不判她呢?!”在那个时代,这种镜头前的真性情极难见到。

后来的故事就比较像电影了。四年后的盐湖城冬奥会,大杨扬拿到两块金牌,并成为了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枚冬奥金牌获得者。2010年,她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人。2017年,她又出任2022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的主席,成了中国体育的重要官员。

现已成为中国冰雪运动主要官员的杨扬现已成为中国冰雪运动主要官员的杨扬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短道速滑赛场再出争议,裁判对中国队的判罚让国人极为不满,网上骂声一片。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大杨扬谈了自己的观点:“本届冬奥会的裁判判罚并没有倾向性,中国短道速滑队应吸取这次比赛的教训,尽快适应裁判判罚。”

2008:拿第一之后,终于可以说“金牌不重要”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马云说“我不喜欢钱,钱一点都不重要”,刘强东说“我脸盲,不知道我媳妇好不好看”的视频,也听过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到了晚年教育年轻人“功名利禄都是浮云,没什么意义”之类的话。

为什么他们有资格说这些话?因为人性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只有你拥有了某样东西,再说它不重要,别人才会认同。没拥有就说不重要,只能被认为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对于国人的金牌情结,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针关键的化结药。

客观讲,中国运动员把奥运金牌当作一辈子的终极追求,有一部分是国家荣誉感使然,更多的则是实际利益驱使。一块奥运金牌,除了省市县乡几级奖励,爱国富商、当地土豪也会纷纷给钱、赠房,物质收入少说几百万人民币,这个我们基本都有所了解,也都认可,毕竟为国争光了。然而奥运金牌对运动员后半辈子的保障,就不是谁都清楚了。

由于很多运动都需要从小接受专业训练,大多数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这也导致了他们在退役后进入社会很艰难,时不时就会听闻诸如某某冠军在澡堂子搓澡,在天桥卖艺等新闻,因为如果不是奥运冠军,其他冠军对获得者退役后的生活基本没有太多保障。然而奥运冠军就不同了——

首先,全国大学为他们敞开大门,可以由奥运冠军们自由挑选学校、专业,所以就会出现跳水冠军伏明霞入读清华,体操冠军刘璇毕业于北大等情况。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在北京读书,很多人会选择家乡的名校,比如黑龙江的孔令辉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的刘翔选择了华东师大等。

其次,一枚奥运金牌意味着极大可能会终生享受副处级以上待遇,多枚奥运金牌则很有希望跻身局级干部。奥运冠军退役后的走向大体有两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如果选择体制外,则多会选择利用自己的名气进军影视圈或下海经商,早的有李宁,近来的有田亮。大多数奥运冠军由于没有大众知名度,一般会选择回家乡进入体制内工作,按约定俗成的惯例,奥运冠军大多数会获得副处级以上的待遇。

2015年,《南方都市报》曾做过统计,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奥运冠军共61人,其中副处级以上56人,比例超过90%。而几位多块奥运金牌获得者,则会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乒乓冠军邓亚萍、张怡宁,跳水冠军熊倪,都是在30多岁刚退役时就出任副局级领导职务。

图片来自《南方都市报》2015年的报道中图片来自《南方都市报》2015年的报道中

奥运冠军的待遇,其实客观反映了全社会对奥运金牌的珍视。全民都觉得这是一项特别了不起的成就,以致奥运冠军获得多少奖励,多少保障,在民间层面都会达成一种共识,觉得这是合情合理的。

这种共识,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1枚金牌,开始有了松动。

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奥运冠军太多,没有那么多岗位可供安置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尤其是进入到2010年代之后,奥运冠军的安置开始“降级”,出现了一些只给科级待遇的现象。另一方面,2008奥运会拿到了金牌榜第一,超过了美国、俄罗斯后,国人开始有了马云、刘强东那种“饱腹感”,开始有了“我们需要那么多金牌吗?”、“获得一枚奥运金牌需要国家投入多少钱?”之类的质疑。这些都让几十年来的“唯金牌论”开始动摇。

这种思想也逐渐在运动员阶层蔓延。奥运冠军由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即使退役后进入体制内获得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一般来讲上升空间也有限,多数就“钉死”在副处级不动了。所以75后、80后的奥运冠军的思想也开始活络,在体制外开始拓展自己的空间。

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时,八个敲钟人里边有一位很引人注目,她就是雅典奥运会跳水冠军、现淘宝店主劳丽诗。她2010年退役后,先是被安排了一个体制内的正科级工作,后来辞职开起了淘宝店。从劳丽诗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出奥运冠军在新形势下的某种取舍。

2011:个性运动员元年,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如果后人写中国体育史的话,2011年可能是很奇特的一年。这一年没有奥运会,没有世界杯,没有亚运会,甚至连吸引国人极大眼球的足球世界杯预选赛也没有,算得上体育竞赛的一个小年。然而就像万历十五年一样,看似风平浪静,却为后面发生的很多事埋下了伏笔。

这一年几位运动员的表现,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转向奠定了基础,在体育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

2011年5月,张继科夺得了世乒赛男单冠军,正式开启了他作为中国乒乓球第一偶像的旅程。要说中国乒乓球界,无论从成绩、名气还是历史地位,大神级别的人都太多。邓亚萍、刘国梁、孔令辉、王楠、张怡宁,随便哪个都是中国体育史绕不过的大人物。然而张继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把乒乓球运动员偶像化的人。

张继科的偶像化,是伴随着中国乒乓球队的独孤求败而来的。众所周知,中国乒乓球拿冠军不是新闻,拿不到冠军才是新闻。多年的霸主地位倒逼乒乓球队推陈出新,在赢球的基础上,还要有更多吸引人的元素。于是在当时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的策划下,乒乓球队的明星化之路正式开启。如果说之前乒乓球明星拥有的是球迷的话,从张继科、马龙这一代球员开始,他们拥有的不再是球迷,而是迷妹。

媒体报道乒乓球队时,输赢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点,诸如“不懂球的胖子刘国梁”,“张继科奥运会没睡醒”,“马龙跟日本女队员的疑似暧昧”等都成了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是从长相俊朗,球技高超的张继科2011年成为世界冠军开始的。如今,成绩大幅下滑的张继科依然能够凭借与女明星景甜的恋爱新闻频频登上“热搜”,也从侧面证明了乒乓球偶像化的成功。

2011年6月,李娜夺得了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这也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第一次夺得网球“四大满贯”比赛的单人冠军。网球比赛中,单人项目的重要性远超双人,“四大满贯”的重要性远超奥运会,所以,尽管中国人早就得过奥运会和“四大满贯”比赛的女双冠军,但只有李娜的这个法网女单冠军,才标志着中国人真正在世界网坛拥有了一席之地。

李娜对中国体育最大的贡献,在于“不乖”。一直以来,中国运动员无论成绩好坏,极少有不乖的。因为从小就在运动队训练、比赛,与教练、队友待在一起的时间远比父母多,过着一种类似于“圈养”的生活。从大赛里运动员接受采访时的谈吐就能看出,中国运动员绝大多数在镜头前都是木讷、语塞、不善言辞的状态。而李娜则是个异数,成长路上跟教练、领导矛盾不断,在获得法网冠军前好几年,就已经“单飞”,也就是不再靠总局拨款“养着”,全部训练、比赛自掏腰包。她的成功,对中国体育试水职业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比李娜更早开启职业化之路的,是姚明,一个不用加任何前缀,全中国人都认识的名字。2011年7月,刚满30岁的姚明宣布退役。自从他在NBA站稳脚跟以后,他的全部职业规划、采访接洽、合同谈判、广告代言等活动,全部由他的经纪团队——“姚之队”负责。

在“姚之队”的全力打造下,姚明成为有史以来在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运动员,并且把他的影响力带进了传统运动队模式中。2017年,姚明当选中国篮协主席,成为国家级体育协会中最年轻的掌门人。目前,姚明已经在任内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国家队、联赛的改革,这也成为中国体育职业化最前沿的一次探索。

2011年7月,姚明宣布退役后不久,在姚明家乡上海举行的游泳世锦赛上,一个名叫孙杨的20岁小伙子,拿到了男子自由泳800米、1500米的双料冠军。这是中国男子游泳运动员第一次拿到奥运项目的世界冠军。也正是从那时起,孙杨成为了中国游泳第一人,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孙杨算得上是很奇特的一个人物。运动成绩上,他有实力竞争中国体育史最佳运动员,单从成绩来说,姚明、刘翔根本无法与他相比;赛场外,他又几乎是体育史上“状况最多”的运动员,几乎每一年都会“惹事”,从无证驾驶被拘留,到误服兴奋剂被剥夺全国冠军头衔;从跟教练撕破脸皮闹翻,到传得沸沸扬扬的“私生子”事件;从频频参加综艺节目,到这次亚运会拒穿指定领奖服,都曾引发过不小的争议。

无可争议的运动成绩,配上几乎不间断的场外麻烦,使得孙杨的舆论评价在这几年中呈现诡异的曲线:一到大赛获得好成绩,就会一边倒地夸他:“国之栋梁”、“令国人骄傲的英雄”、“史上最伟大运动员”的帽子一顶顶给他戴上;一到大赛之后的平淡期,出现场外状况,舆论又会一边倒地骂他:“情商太低难成大器”、“就知道参加娱乐节目捞钱”……

以大赛为基准,孙杨的舆论评价就这样不断重复着波峰到波谷,波谷到波峰的循环往复。而在大众层面,无论波峰还是波谷,都会被异化成另一个东西——流量。从流量的角度讲,2011年至今,孙杨一直是中国体育最具流量的个体之一。

2011年12月,林丹获得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冠军,成为了羽毛球历史上唯一的“超级全满贯”,无可争议的史上第一人。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几个人,他们的个性有一部分是媒体塑造出来的,那么林丹的个性,则完全是自己展现出来的。

林丹的特质中,有两点很独特,一是军人,二是文身。林丹12岁就进入了八一体工大队,成为了一名军人。而个性桀骜的他,在手臂、后背有多处文身。因此他夺冠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很奇特的景象:一个有文身的人,敬着标准的军礼。

搜索林丹敬礼的照片,会发现基本都是一个造型,因为只有这个角度这个姿势,才能不把文身照进来搜索林丹敬礼的照片,会发现基本都是一个造型,因为只有这个角度这个姿势,才能不把文身照进来

小贴士:如果以后林丹再夺冠,你可以留意一下媒体刊发的他夺冠后敬军礼的照片,几乎都是从他右前方或正前方的角度拍照,而且在他右手敬礼的同时,左臂基本都是抬起的。不是因为只有这个角度才让拍照,也不是因为林丹什么时候都抬着左胳膊,而是因为在他右臂的小臂,以及左臂的侧上方,都有面积较大的文身,只有在这个角度和这个姿势下,可以照出不露文身的照片来。

林丹右前臂、左上臂的文身林丹右前臂、左上臂的文身

2011年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为中国运动员展露个性铺平了道路。作为个性运动员元年,2011这个年份也注定将被写进中国体育史。

2018:体育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激战正酣的雅加达亚运会,凭良心说,你真的很关注吗?笔者老实说,作为一个多年体育迷,我并没有怎么看过这届亚运会的比赛。作为亚洲体坛霸主,中国一定是金牌榜第一啊,一定是超过一百块的金牌啊,有啥看头?

相信这种对亚运会的怠慢,也是很多人的观感。今年的两大运动会,有中国人参加的亚运会,吸引眼球的程度远逊于没有中国人参加的世界杯。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爱国,不爱看中国人拿金牌,只是因为我们都陷入了一种审美疲劳当中。其实对比三四十年前,中国人对体育的热情非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很多。

如今中国人对体育的热情,已经从三四十年前单纯的对竞技体育的热情,转变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从看别人比赛有兴趣,转变为有兴趣自己参与运动。都市白领无论高矮胖瘦,不办张健身卡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马拉松这样枯燥疲累的体育运动,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众多粉丝,以至于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报名人数太多,不得不进行“摇号”,获得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资格都成了可以在朋友圈秀一下的资本。

体育运动真正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与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的生命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依然关注竞技体育,只不过关注点从中国能拿多少金牌,转变成了对某几个焦点运动员的关注。孙杨亚运会拿四枚金牌;苏炳添男子百米称王;女排连战连胜,朱婷的表现依然令我们放心。然而这些焦点运动员以外的亚运会,对大多数观众来讲,基本相当于没有发生过的事。

具体到中国的明星运动员,比如孙杨,在搜索引擎搜“孙杨”,提示词基本围绕在孙杨在本次亚运会的两大场外事件,即“国旗事件”和“领奖服事件”。“国旗事件”是他在某一项比赛获得冠军后领奖时,升国旗的旗杆发生故障,他要求组委会重新升国旗奏国歌。这一事件引来了网友很多赞誉,称赞他的爱国举动;“领奖服事件”指的是本次亚运会中国队的领奖服统一由安踏赞助,理论上所有人领奖时都要穿安踏的衣服,而孙杨个人的赞助商则是361度,于是孙杨不顾代表队和赞助商的强烈反对,依然身着361度的衣服领奖。此事网友评价两极,也有很多人不满他的做法。从搜索引擎看,网友对他这两个场外事件的兴趣远大于具体比赛的兴趣。

其实放眼世界,全球的竞技体育从来都是如此。世界杯吸引眼球,主要还是因为有梅西、C罗这样的超级巨星。刚刚过去的这届俄罗斯世界杯,观众的兴趣明显前热后冷,就这么现实。从这一点看,我们与世界体育已经接轨,体育于我们不再是较劲的事,而是越来越像娱乐的事。

中国体育从1984年重回奥运大家庭,一路走来可以清晰看到一条脉络,即把体育与国计民生分离,竞技的归竞技,日子还要正常过。运动员多拿金牌,我们还是很高兴,但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欣喜若狂,把金牌数和国家体面捆绑在一起。

结语:

遥想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有两句家喻户晓的口号,一句叫“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另一句叫“开放的北京盼奥运”。这两句在当时看来振奋无比的口号,如今看来透着一股悲凉感。彼时中国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从初回奥运大家庭的青涩,成长为世界前四的体育强国,但心中的拧巴和自卑仍能从申奥口号中看得出来。

如今20多年过去,我们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体育强国,而且把金牌至上的包袱放下了。金牌数已不再是国力的晴雨表,而越来越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比赛嘛,有时间看一眼,没时间看就算了。体育对我们来说,不是几年一度的大赛,而是每天的寻常生活。这种对待体育比赛的“佛系”态度,是我们花了三四十年进化而来的,是种进步,弥足珍贵。

【注】

本文为腾讯·大家“改革开放40年”专题特约稿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4:05 PM , Processed in 0.19761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