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1|回复: 0

[哲史艺丛] 黄泉那边,未必绝路——评《镰仓物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2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泉那边,未必绝路——评《镰仓物语》

2018-09-22  廖伟棠  大家

导读

死亡是一碗白饭,即使盛在穷神的碗里,也是可以慢慢咀嚼的啊。




镰仓古都,何其文艺的一个地方。记得第一次去镰仓,江之电列车、灌篮高手的交道口、秘之微笑的大佛,这些景点都参拜过之后,我走进一条落满银杏叶子的小路,抵达镰仓文学馆。这个百年老别墅的介绍有一句镇住了我:此宅是三岛由纪夫《春雪》的主要场景之一。《春雪》是三岛最为哲学化的一部长篇,里面的贵族少年畅谈生死,时佛时耶,原来有在这里取得灵感,顿感四野肃然。

《春雪》-[日] 三岛由纪夫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春雪》-[日] 三岛由纪夫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镰仓也是日本电影热门取景地,而且大多强调此处的地标式意象。近年所拍摄的电影,难得与《春雪》里那种超越感相似的,乃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这部电影对生死的态度不着痕迹,对镰仓也是,是枝裕和刻意不让过多的风光名胜喧宾夺主,以免掩盖电影里对日常的品味、对死亡的缓缓接纳,这是对的。

《海街日记》的海报《海街日记》的海报

不过,貌似风格完全相反的《镰仓物语》,光怪陆离、百鬼夜行,最后也相当自然地阐释了日本人的生死观——或者说他们所欲求的生死,不得不说,惯于与死亡为邻的日本人已经把这一份超然深植入体内,无论如何折腾,该安身敛命之际,都会静静坐下,像煮一顿家常便饭一样料理死亡这回事。

黄泉,不过是无尽永劫回归的人生之中的一个驿站,并非绝路,甚至可以探访与离开,这就是《镰仓物语》主要要说的道理。基于这种死亡态度,对爱情、对婚姻、对种种执念,自然有了新的觉悟。

《镰仓物语》的海报《镰仓物语》的海报

不过在讨论黄泉之前,我们先要讨论一下镰仓本身扮演的角色。我曾经套用日本建筑家、学者中村好文“居心地”这一概念,去分析动画《恶童》里至关紧要的精神:守护我町。《镰仓物语》里的镰仓,就是一个较大的“町”而已,町是一群人的居心地,《镰仓物语》的作家伉俪,不断与身边的人和鬼发生关系,他们不是隐居者——就好比明治、大正时代许多文豪选择隐居镰仓,也是看中它有非常世俗的一面,可以半隐

既然是一群人的居心地,如何平衡各人的心的归属,就变成电影营造戏剧、解决冲突的一个好引子,更何况,这里除了人还有许多幽灵魔物。电影改编自日本老一辈漫画大师西岸良平同名长篇漫画著作,自然有所取舍和变动,所留下的种种故事里的关系,主要还是取佛教里的贪、嗔、痴等主题以定。

相较于《海街日记》相对单纯的姐妹关系,《镰仓物语》的关系模式首先是:婚姻。一个个婚姻关系中,谋杀富婆前妻的固然是贪,光头鬼跨越千年对作家妻亚纪子的追求,也是贪,但多了很多的嗔。急病猝死的编辑是痴,一生气也变成嗔,幸好他以对妻女的爱压抑住了这种嗔……这一切都为了让作家一色正和学习何谓“婚姻”、“厮守”。终极的解决来自他对父母婚姻的误会得到厘清,更来自于貌似呆萌的亚纪子其实比他们所有人更懂得爱。

而镰仓“町”作为这一切的压舱物,其独到之处,除了几乎像植入广告一样无处不在的江之电列车以外,其实更重要的是镰仓在这个文本里所具有的阴阳界模式。在人世、现世力量所不及之处,幽灵界现身“解决”。首先是鬼市,我们熟悉的日本“庙会”场景,在本片被百鬼夜行的鬼市取代;其次是黄泉世界,据说灵感来自重庆洪崖洞(其实香港九龙城寨、台北宝藏岩和九份也是这种格局),它是现世镰仓的一个平行世界而已。

片中的黄泉世界片中的黄泉世界

不过,执着于“解决”,是这部片毛躁露骨之处。我们看到另一种日本思维的强调,那就是“安心安心!”“大丈夫!”这种日式鸡汤,电影里几乎一切矛盾都得以完美解决,或者至少自圆其说。电影显得过分了的,也是这种对“安心”的经营,就连“死亡”这种不可逆转的悲剧,都可以藉由“幽灵申请”等等潜规则得以缓和、延宕。乍眼看是温馨和治愈,细细想却有受骗感

电影给予黄泉之国和现世的平等篇幅,除了“齐死生”,同时也是上述这种乡愿的体现,生是好的,死也是好的,这样想固然不错,但仔细推敲起来仍然欠缺说服力。

电影设定的黄泉世界是“根据死者的想象呈现不同样貌的”,这意味着死亡比活着更自由,那个长期瘫痪卧床的丈夫,死后可以轻松跟随先死的夫人上路,当然是乐不可支了。早死的亲人会在黄泉车站等到后死的亲人——这到让我想问一句,前者又有前者,她们会以儿女的形态与自己的父母幽灵相伴,还是以父母的形态与自己的儿女幽灵相伴呢?儿女又有自己的儿女,那又如何分身呢?

其实这都是我自己一贯对死后世界的胡思乱想,纳入哲学思考便必然变得沉重,《镰仓物语》无意为之,我也不必奢求。正如在黄泉之国滞留不去投胎的一色正和的父母,我直觉其父在撒谎——他不是救不了其母,而是觉得一起不回去阳间更好,因为在阳间他必须易容躲藏才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写作,在黄泉之国他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想,更加轻松舒服。

因此也不必诟病后半部的救妻打怪模式之简陋,东西方神话都有的“英雄入地狱救妻回阳间”这一原型模式,在《镰仓物语》里被浪费掉了,一色正和完全缺乏俄尔甫斯救妻的哲学感、悲剧感,原型神话藉由此强化虚无背景前面对爱和缘份的思考,在电影被完全忽略,只剩下一些让人想起《千与千寻》的美丽设定而已。

妖怪集市妖怪集市

我不禁怀念原作者西岸良平曾经做过的实验。西岸良平本身就是最擅长描绘“町感”与“幻影感”的漫画家,他的代表作《三丁目的夕阳》就以一个小片区“夕日町三丁目”为舞台演绎许多悲欢离合,我仍然记得有一集是小朋友玩捉迷藏,最后一个出来的人经历了许多变幻,恍然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小别离带来的人生觉悟,并不亚于《镰仓物语》里的生离死别。

死亡是一碗白饭,即使盛在穷神的碗里,也是可以慢慢咀嚼的啊。《镰仓物语》前半部差不多做到了这一点,倒是后半部忘记了碗是用来盛饭的,把它变成打怪的法宝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6 02:37 PM , Processed in 0.0354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