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3|回复: 0

[哲史艺丛] 《金瓶梅》的慈悲之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3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瓶梅》的慈悲之心

知乎日报  2018-09-22

92FCB513-C08B-42FA-8121-5063E79C53D8.jpeg

图片:Public Domain


为什么《金瓶梅》的作者似乎没有心结?


知友:梅澹然(15000+ 赞同,知乎编辑推荐)


题主是很有悟性的人,直觉相当敏锐。《金瓶梅》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你都一定会得到新的感悟。


有些朋友划出了一个读《金瓶梅》的年龄阶段,但我斗胆妄言一句,一个人的成熟度,与年龄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成熟与否,最关键的是看阅历的丰富程度。


一个十几岁就饱经人世沧桑的少年,也许比一个顺风顺水、一生安乐的老者还要成熟。所以,想读就读吧,别迷信那些长者的教诲。要知道这世上有很多人到老死都不成熟,他们一辈子也懂不了这本书。我就读过一个七旬专家的金瓶梅评论,幼稚迂腐之处不胜枚举,大概因为他终生没有走出书斋一步。


那么何谓成熟呢?就普通人而言,能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而哲人的成熟,更在这之上:他们能对人生在世的难处和痛苦产生悲悯之心。


但凡伟大的文学作品,伟大的作家,无不有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从一个对所有人都看不惯、批判一切的斗士,成长为了晚年宽容平和的长者。


他经受了一辈子的风雨洗礼,才看到世界上每个人都如同一条小河,小河汇在一起,形成一条混沌不知所往、却又生机澎湃的大江。哪怕是那些他曾经看不起的庸人,哪怕是抱有不同理念的敌人,莫不是这浩瀚洪流中的一部分。所以一切执念都丢开了,他开始用慈爱悲悯的目光来看待芸芸众生。


而东方的兰陵笑笑生,没费这么多艰深的思考,就自然地达到了这一境界。五百年来,中国再无这样一本对世情极力揭露,又对世人满怀同情的书。这才是《金瓶梅》最独特之处,也是兰陵笑笑生的伟大之处。


我十七岁第一次读《金瓶梅》。当时是出于好奇,但开卷就被书中泼辣的语言所震撼,那些活泼的字句如同瀑布倾泻,又如同满目繁锦,让年少的我眼花缭乱。


初识歇后语女王潘金莲的威力,和杨姑娘、孟四舅的斗嘴,我惊叹原来古人连骂人的话都这么丰富,相比起来,我们现代的语言是如此贫瘠。当时只是觉得这些语言很有味道,至于内容,无非是日常鸡零狗碎,也没看出什么深意来。


十九岁第二次读。那次读到第三十三回《陈经济失钥罚唱,韩道国纵妇争风》,里面一个小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韩道国的老婆王六儿和小叔子偷情,被邻居捆了游街。此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须臾围了一门首人,跟到牛皮街厢铺里,就烘动了那一条街巷,这一个来问,那一个来瞧,都说韩道国妇人与小叔犯奸。


内中一老者见男妇二人拴作一处,便问左右站的人:「此是为什么事的?」旁边有多口的道:「你老人家不知,此是小叔奸嫂子的。」那老者点了点头儿,说道:「可伤!原来小叔儿要嫂子的,到官,叔嫂通奸,两个都是绞罪。」那旁多口的,认的他有名叫做陶扒灰,一连娶三个媳妇,都吃他扒了。


因此插口说道:「你老人家深通条律,相这小叔养嫂子的便是绞罪,若是公公养媳妇的,却论什么罪?」那老者见不是话,低着头,一声儿没言语走了。


这时候,我觉得兰陵笑笑生的眼睛真是太犀利了。《金瓶梅》里不仅主要人物没一个好人,连路人甲都是坏的。一个只出现一次,出场不过一分钟的老头,竟然都是个扒灰的公公,这社会岂不是烂到了骨子里?这次读完全书,我的理解进了一层:


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有病的。


二十一岁,我第三次读《金瓶梅》。这时候,我初入社会,见识了很多人和事,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存压力,夜夜和一群满脸倦容的上班族一起挤地铁回学校。


在这座大城市,即使是夜晚,地铁上也满是行色匆匆的人。有些人累得睡着了,却又不时被客户的电话吵醒,还得强打精神热情相迎。


有些人一脸木然和沮丧,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脸上却出现温柔的神色,一个劲地哄孩子别等自己,先乖乖睡觉。回到学校已经深夜,尚有清洁工人在冬日的寒风中打扫街道上飞扬的废纸。


说实在的,我以前是一个精英主义者,觉得社会上无知、反智之人占了 99%。即使看了再多描写贫困、庸常生活之不幸的书和纪录片,我理智上虽然同情,心底里却是带着优越感在看这些「庸碌」之人。


然而从那时起,我才感到这「庸碌」之中有多少坚韧又伟大的力量,才想到那些「乌合之众」其实是由一个个这样努力生活着的个体组成。在这个世界上,连一棵小草都在努力生存,那些我瞧不起的人,又有多少是没有尽力的呢?


这时候再读《金瓶梅》,我哭了很多次。官哥儿死的时候,我和李瓶儿一起哭了;李瓶儿死的时候,我和西门庆一起哭了;庞春梅祭奠潘金莲时,我也哭了。


饶你天不怕地不怕,蔑视一切人伦道法,当你最爱的人逝去之时,你还是如此无力。我泪点极高,四娘的煽情催泪对少年时代的我都毫无用处,更从未为古典小说中的角色,哪怕是林黛玉哭过。但长大后的我,竟然为几个大恶人洒下了眼泪。不得不再次佩服兰陵笑笑生的笔力。


犹记得庞春梅哭潘金莲:「可惜你一段儿聪明,如今都埋在土里!」这种悲恸,真可称万古同悲。回想起来,在《金瓶梅》产生的那个年代,又有谁不是这么可悲。不仅死于天灾人祸的百姓可怜,高高在上的人又能怎样?皇上禁锢深宫犹如囚徒,大臣深陷宦海难复东门黄犬。


就连万历皇帝和郑贵妃的爱女,都被宦官蒙骗,嫁了个病秧子驸马,新婚守寡,郁郁而终(见《万历野获编》)。就像《金瓶梅》中热闹之后是无限落寞,那个年代,又有谁是幸福的呢?


这一次我得到的感悟是:在一个不幸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不幸的。


以后再读,还有种种零散感悟。譬如孟玉楼这个人物象征着什么,陈经济、庞春梅和潘金莲、西门庆的对应关系,这本书的一个轮回结构……等等。在此不再赘述。总之随阅历增长,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打心眼里佩服兰陵笑笑生,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一边用犀利的笔锋将人性的丑恶批判得淋漓尽致,一边又对这些丑恶之人予以了悲悯和同情。世上聪明之人不少,看得透彻之人也不少,但聪明人往往狷介有余,宽厚不足。要知道,厚德载物比自强不息难上千万倍。而在看得透彻之后,还能心怀大爱,这样的人一千年也许只有一人,这样的作品一个民族一千年也才能出现一部。有人评价《庄子》,是「眼孔极冷,心肠极热」。这句话,千载之后唯有《金瓶梅》足以当之。


兰陵笑笑生何许人也?我想他必然是一个浮沉于俗世,深知俗人之恶,也深知俗人之悲的人。他的一生,应该不怎么得志,处于社会下层。正如开篇所说,一个人的心智,与阅历有莫大关系。


为何老杜说「文章憎命达」?只因命不达的人,才最能理解普通人的辛酸苦辣,才能写出反映人类灵魂深处共性的文章。试想,一个一辈子节节高升的官僚,能否理解无数小人物拼命努力却难以出头的苦闷?一个一辈子众星环绕,万千宠爱的幸运儿,能否写出求之不得、肝肠寸断的苦恋篇章?


也许他们能写一手漂亮的闲愁诗词,雄壮文赋,但像《金瓶梅》这样描写世俗之人悲欢离合的小说,决不可能出自这种精英阶层之手。


当然,我这说法只是出自感觉。若要求证据,那么早已有很多学者研究过,从《金瓶梅》中的韵文手笔粗疏,和对上流社会的描写明显不实上,可以否定兰陵笑笑生是大官、名士的说法。干货很多,言之确凿,以理服人,大家有兴趣可以一看。


另外,虽然我觉得《金瓶梅》很伟大,不在《红楼梦》之下。但我也同时欣赏《红楼梦》,那是另一种风格,各有优劣,何必生生争个第一第二。《红楼梦》创造了一个很美的世界,同时又有对美好事物之脆弱的哀伤。


越年长之人,当越对这种美好又脆弱的东西怀有柔情。唯有中二少年,才自以为看透了社会黑暗,嘲笑一切美好事物,事事都要发一番政治狂热。


所谓心结,就是像这样执着于一种观念,乃至为之仇视鲜活的真情与生命。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意识到任何抽象的观念,都比不上一段有血有肉的人生——就如仪琳不顾清规戒律,令狐冲打破善恶是非——那个时候我们也就没了心结,也就真的读懂了《金瓶梅》的一片慈悲之心。


知友:何日君回来(5400+ 赞同)


金瓶梅写死亡写得非常逼真。跟我亲眼见识的一模一样。


李瓶儿快死的时候,她出现幻觉,总觉得花子虚来要索命,西门庆应该是四周人里面最真实伤心的了,但是西门庆也只是说,人死茶凉,他不能来找你,给你找个驱邪的道士来,这种寻常话打发她。西门庆倒是口里说着要陪着瓶儿,瓶儿赶着他去上班,他也就出去了。


家里热热闹闹的,最后瓶儿死,旁边也没人,孤灯对孤影,夜里一个人死的。她死前,来看她的人,根本没有真正关心她对死亡这个事怎么想,如何怕,没有一个人,讨了她不少好处的王姑子来了,狡辩说她才知道瓶儿不好,这才来,又开始骂跟她起争执的尼姑,又讨好瓶儿,带了礼物,其实瓶儿连东西都吃不下了。


这种死亡把活人和垂死的人隔开这种命题,这本书写的太真实了。


我大姑妈得绝症快死的时候。所有去看她的亲戚跟金瓶梅里形容的一模一样,有人说,姑妈好点了吗?有人说,会好的会好的。还有些人说不出这种乖话,就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一个人正面提死亡这个事。我妈让我给姑妈两百块钱,姑妈说,唉,我到现在这样了,还要什么钱。说完泪下。


然而,活着的人只是把钱塞给她,姑妈收了收了。活人只在她的屋里待一会儿,便迫不及待往外面大屋里去,他们在那讨论他们的孩子啊,收入啊各种,里面快死没死的人,已经是死人了。


死亡是终极孤独。


很久前我替我小姨去看铺面,我说我找不到哪一家,那儿那么多家烟酒铺,小姨说就是男人得了绝症快死的那一家。老板娘活生色香讨价还价为了钱,要死的男人摊在一边,瘦骨嶙峋,一言不发,垂着头拱手靠在墙边。


我再一次深刻见识了,死人和活人的差异。


人的本能就是避讳死亡,中国人尤其是,不然就没有那么多大团圆了。


说金瓶梅作者没有心结,就是这样了,他没有偏爱和嘲讽,哪怕高明如曹雪芹,都看得出来他喜欢谁不喜欢谁,前者比如黛玉,后者比如赵姨娘贾环,金瓶梅作者没有,他写西门庆写得那样,但是李瓶儿死,他不顾脏怀中抱,哭得一蹦三尺高。


他也不避讳大家都避讳的,比如色欲与死亡,虽然他会有「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这样的老生常谈,你说他是训教么?未必,反而像一种人生感慨。以及在中国的小说里,这么详细描写死亡的书,也是很少见的。


包括红楼梦,都没有这么真实的写人死的场景。真实到隔了几百年,还可以在生活中遇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1:13 AM , Processed in 0.0380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