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3|回复: 0

[哲史艺丛] 汉朝的几个小怪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5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朝的几个小怪神

2018-11-15  赵楚  大家


导读

在医疗条件极不发达的汉朝,虽然朝廷对正当宗教操持有严格的规定,但普通人民还是因为巨大而朴素的好奇心,很容易走上怪力乱神,胡乱敬拜的虚妄道路。




以前我曾写到过东汉末年泰山太守应劭的事,他写过和留下来的一种书叫《风俗通义》(版本信息不再重复介绍),这书现在的版本一般是十卷本,据说也是该书的历史原貌。跟今天话题有关的是该书第九卷《怪神篇》,是应劭作为东汉末年人,也就是汉朝人,所观察和记述的汉朝的各种妖灾变异的事。说说这事的意义是,了解汉朝人当时有哪些传说和说法,也可以看汉朝人本身怎样对待和看待这类古怪事。

【汉】应劭撰/王利器注解/中华书局/2010【汉】应劭撰/王利器注解/中华书局/2010

1.虚与委蛇

应劭一开篇就讲了一个故事。

相传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宰辅管仲所写的《管子》一书记录了一件事:

齐桓公在从湖畔经过,见到一个圆滚滚的东西,穿着紫衣,像车轮那么大,车辕那么高,在路旁对他拱手而立。齐桓公回到宫城,马上就病了,病了好几个月。有一位来自王室的贵族来看望,对齐桓公大声说:外物岂能伤害您?是您自己伤害自己啊。那东西其实就是湖神,名叫委蛇,只有真正称霸天下的人才能有份看见。齐桓公笑了,当天病就好了。(译文为作者意译,为更好传达神态,没有严格遵循原文。)

此处应劭可能无意间保留了《管子》一段佚文。但类似的记载确实在更古老的文献中有过,出现在《庄子·达生篇》中,原文几乎一模一样,互文的情形使我们可以确定与这里提到的《管子》同出一源(《庄子》的文本是:“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庄子及其门人活动于战国时代,这间接说明,非常可能,庄子著作的写作或整理者读过《管子》未遗失的版本。另外,《楚辞·离骚》篇句:“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嫂委虵蒲服,以面掩地而谢。”可见委蛇这个意象和词汇最起码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流行。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应劭借这个故事揭橥了他的一种有关人与妖怪的信念和看法:怪物本不能祸害人,是人自己心理或心术的缺陷与弊端,才是真正导致灾祸和危害的原因。用后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明显起源于儒家正心诚意思想的观念延续两千多年,后来与佛家和道家的学说结合,直到明清志怪小说,比如大家熟悉的《聊斋志异》,虽表述略有差异,但实质都是一脉相承。其最通俗直白的版本就是“身正不怕影子斜”,“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这个小故事后面,应劭还讲了一个他自己家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他的祖父应彬。这个故事给汉语贡献了一个常用成语:杯弓蛇影。这个大家太熟悉了,就不用细讲了。要讲的是他记录的几个汉朝的小怪神。

2.乌龙鲍君神

麇(音JUN,阴平,同军),就是獐子。从现在我故乡安徽亳州到舒城及河南豫东一带,西汉曾建置汝南郡,当时汝南郡下辖有鲖阳县。说起来这就是发生在我故乡的事。

鲖阳县有个人打猎,打到一只獐子。猎人把拴好的獐子扔在湖畔沼泽地带,不知道去附近办什么事去了——也许是内急解手?巧合的是,当这位猎人刚离开,十余辆经商的车队正好打湖畔路过。客商们一见这么大只獐子,拴好了绳子,可四顾无人。可以想象,客商们自然顺手牵獐给顺走了。可能汉朝人还算有素质,离开之前,客商们想,这不是太合适,于是顺手在原处放了一只鲍鱼。

一会儿,猎人回来了——怪了!拴好的獐子不见了,倒是有一只鲍鱼。他想,湖畔沼泽,荒草茫茫,这地方并非大路,哪来的鲍鱼呢?于是他回家逢人就说这件神怪之事。越传越广,不知道从哪个传谣的开始,竟说这鲍鱼大神是可以治病的!又可以求福,非常灵验。

很快,就有人在湖畔建起了神庙。那只鲍鱼被大堂上供起来,庙里聚集了几十位替大神服务的巫师。方圆几百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位超灵验鲍君神的大名,这地方从荒郊野外,一下子变成了热闹非凡的圣神地方。

几年后,那些当初顺走獐子的客商们又经过这里。他们很奇怪这里怎么变得这样热闹。他们请问当地人,当地人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当初猎人如何打到獐子获得鲍鱼的神奇故事。

客商们听完故事,径直走到神庙中间,二话不说,取了干鲍鱼,直接扔了:“什么鲍君神!这是我当初放这儿的!”于是,人们就这么尴尬地散了。

应劭这样总结这个故事,“《传》曰:‘物之所聚斯有神。’言人共奖成之耳。”意思是:《春秋公羊传》说了,当人们热烈地聚集在一起,其中必有神怪之事。也就是说,所谓神异,只是人多了起哄造成的社会效应而已。

可见,在应劭看来,神怪之事多起源于人多了瞎传造成的社会心理。汉朝的儒生一点不迷信吧?别急。还有。

3.美丽李树神

还是我的故乡汝南郡的事,不过这回在南顿县(其实今天在河南)。

南顿县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因为他的父亲做过南顿县令。他的传记说,刘秀做了皇帝回南顿县视察,南顿还有当年抱过他的老人。应劭说南顿县故事,显然是要表明这不是胡扯,而是著名地方所发生的真实的事,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南顿县有个叫张助的人,他在种稻子时候在泥土里偶然发现一颗李核。古时候果树的种子是很金贵的,他本来想带回家。走到半道,到他家桑树林的时候,他发现桑树林中间刚好有一小块空地,于是顺手挖个小坑,浇点水,就种下去了。

慢慢地,李树发芽抽苗;慢慢地,李树就长大了。每到春季,李华耀眼,在桑树林子里格外显目。有一年,张助出远门了,很可能去远方戍守或贸易,总之,一年多不在家。

那是一个美丽的春天,这株桑林间的李树竟然被村民们发现了——这不得了!汉朝人是对任何反常的事物非常好奇和敏感的,总抱有神秘的态度,觉得这其中必有神灵。这桑树变成李树,那自然也是有神的显示。

先是有一个眼睛疼的人,对李树许了一个愿:美丽的李树神呀,要是您让我的眼睛不疼了,我一定以一只猪来祭祀您。过几天,这位眼睛肿消了,真不疼了,他真的宰杀了一只猪前来报恩。

然后就是不孕不育的来了。然后就是所有人都来了。张家的桑树林算是完了。据应劭说,成天这地方千百数量的人,骑着骏马,乘着华车,前来求神的,前来谢神的,猪羊酒肉堆满了大路,真是比朋友圈还热闹。

然后的然后,张助从外地回来了——WTF!你们这是闹哪样?什么李树神!那是我稻田捡到李核,亲手种的好不好?眼见自己家的桑林是被糟践完了,他一秒钟都没有耽误,立即跑回家,取了一把大斧子,咔咔,把李树砍掉了。

现在人可能不理解,这位汉朝人只算自家桑树那点产量,为什么不想想,这神灵在家,值得多少钱呢?我的汉朝老乡就是这么实在,他不知道自己砍掉了一颗摇钱树。

4.医神石贤士

还是汝南郡的事。可能有朋友会纳闷,我们汝南郡是不是有什么事得罪过应劭?为什么专写我们汝南郡的糗事?其实不是的,原因只有一个,要是你读过我以前写《风俗通义》的文字就会知道——他是南顿县人。自己老家的事,写书时自然首先要拿出来臭一臭。现在网上不是说:故乡再差,只能自己臭吗?别人要臭,那就是地域论了。要不得。

这回事情发生在汝阳县。汝阳县有一座彭氏墓。具体是谁,应劭没有说,但肯定是个大人物,因为这座墓前有石人石兽。汉朝遗存的汉朝名人墓,如西安的霍去病墓,有举世闻名的马踏匈奴的石雕,可见汉朝时名人墓是有墓前安放石雕例证的。

东汉开国名将中没有姓彭的,最接近的是岑彭(?-公元36年,字君然),他是南阳人,开国名将,他曾被封为舞阳侯,舞阳在今天河南中部偏南,倒是也有可能。当然,如果是岑彭,作为东汉末年大儒的应劭不太可能不知道墓地谁属。不管怎样,这肯定是一位贵族的墓地。说回正题。

有一天,一位老农妇(真的是农妇,原文是“田家老母”)到都市买“数片饵”,就是几块饼。可见那时候面粉加工的技术还没有扩散到民间,还属于严格保密的专利技术。老农妇挎着篮子,篮子里装了饼子,走啊走啊,正值炎夏,天暑气蒸,她走累了。

老农妇看到墓边石兽后站着巨大的石人,高大的石人提供了一片小小的荫凉。她就在这片小小的荫凉中坐下来,歇口气。未想,老农妇可能是年高体弱,真的累啦,她不知不觉间睡着了。醒来,一看天色将晚,着慌着忙间,起身时篮子一晃,一块饼子竟溜出了篮子,掉在石人前的地上。老农妇毫无知觉,就这样匆匆回家去了。

第二天,也许是第三天,有一群客人也来这石人下休息。“咦?”怎么回事?为什么石人下会有一块这么好的饼子?想象下,好比我们在郊区长凳上忽然发现一盒比利时巧克力。汉朝人的超级神秘主义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可没有人知道究竟。

这时,客人们中间一位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他一本正经地说:事情是这样的。这个石人有神通,能治病,这是被治好的病人来谢神的供饼。大家恍然大悟。然后,开动了汉朝的光速传谣链。而且越传越具体,大意是说,头疼摸头,肚子疼摸肚子,少儿不宜病摸少儿不宜部位,等等。很快地,像鲍君神和李树神一样,荒郊野外的石人附近成了闹市。

各种祭祀设施迅速建筑完好,各种丝织的帷幕配上去,除了神巫,还有敬神的乐队,据应劭说,昼夜不停的宏大乐曲演奏,几十里之外都能听得到。最好玩的是,郡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负责这一半区治安和守备的郡尉也带队来维持秩序。直到好些年后,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事才自然消散。

5.汉朝人这么理性吗?

应劭还记录了一些其他事,不一一费笔墨了,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自行阅读。说到这儿,很多人会发现,这些发生在大约两千年前的事,与近人破除迷信很相像。那么,不具备现代科学世界观的汉朝人,是不是如此不讲“迷信”呢?

要了解汉朝官方所提倡的宗教和神圣信仰,需要从孔子的一句话入手:“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句话出自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为政篇》,意思是说,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去祭祀祂,那就是越过了宗教的本分,因此也是不详的,不会得到神灵的福佑。所以,我们不能高估汉朝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觉悟,他们还在历史局限性里头打转呐。

儒家的另一部经典《周礼》是儒家关于信仰操作的最高指南。按《周礼》规定:天子祭天地、五岳、四渎;诸侯不过其望也;大夫五祀;士门户;庶人祖。天子需要祭祀天神和地神,五岳之神,四海之神;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国内的山河神祗;大夫一级的贵族只能五祀,也就是门神,户神,灶神,井神和宅神之类;士这样的最底层贵族只能祭祀门神和户神;而普通平民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宗。

实践中,事情当然比这个复杂,国家宗教操持中很重要的是祭祀开国创统的祖宗,即宗庙,汉朝有正式的法令,在各郡国如何建设哪些祖宗的宗庙,以及如何供应维持和举行祭祀。

除上述之外,在西汉中期的儒家成为国家理论之后,国家大力打击各种民间自发的怪神信仰。这既是儒家背景的官吏们在知识和理论上无法接受的,也是国家严肃与严厉的法令所不能允许的。这是应劭花那么多笔墨写这些可笑之事的原因,作为儒生,作为国家高级官吏,他认为,民间的胡乱怪神信仰,那不仅离经畔道,而且有害无益,最起码浪费了大量宝贵财产。

这几则小故事也表示了一件事,在医疗条件极不发达的汉朝,虽然朝廷对正当宗教操持有严格的规定,但普通人民还是因为巨大而朴素的好奇心,很容易走上怪力乱神,胡乱敬拜的虚妄道路。这是帝国价值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差异,值得今天思考古代问题时注意。

今天汉语中妖怪这个词是很普及的,这个词在汉朝,应劭这儿开始,是从“神怪”开始的。应劭说:“神者,申也;怪者,疑也。”大意是,神是能使人通达天地山川的存在,而怪则是人们不能理解的东西。对不理解和不了解的东西胡乱敬拜,这就是怪神崇拜,汉朝的政策术语叫“淫祀”——错误的胡乱祭祀。

按照汉朝人的看法,一个人,按照儒家先贤的教诲,正心诚意,立志忠孝,涵养正大正派的人格,那是什么古怪的事物都无法伤害的。当然,参与国家规定的祭祀活动,那是必须的,不然,那就是错误的信仰了,那在大汉朝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12:14 AM , Processed in 0.02666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