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9|回复: 4

[好摄之徒] 带我回上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8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1-18 08:59 PM 编辑

带我回上海

 袁千禧 地道风物 2018-11-18

丨玫瑰玫瑰我爱你


ED490480-4C72-41E7-89F5-FC014DBF5787.jpeg

▲ 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服又重新流行,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是很傻气的


- 风物君语 -


上海,

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

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20世纪90年代,

恰好出现了一位摄影师

——陆元敏,

用影像记录下当时的上海,

那时的上海还依稀有

20世纪50、60年代的影子。

魔都,是如今上海的新称号。


不少90后第一次了解上海,是在郭敬明的小说里,国际化都市里的纸醉金迷,让三四线城市里的青少年男女着实开了开眼。名流、奢侈品、国际化,外滩和层层叠起的高楼,成为21世纪上海抹不掉的标签。


9E46BA8B-D69C-42D0-B639-B82501F446AF.jpeg

 千禧年上海淮海中路上的巴黎春天商厦搭建了法国埃菲尔铁塔模型,金色小天使的神情总觉得有点怪异。


但要知道,仍有无数人迷恋着那个“老上海”,一个给予刀光剑影的年代浪漫温柔的上海



DA91D362-59B9-4A4A-B5EB-551E28BFC2FF.jpeg

 弄堂里斑驳的墙壁,老旧的自行车和摄影师的影子,仿若午后刚醒。


而陆元敏的作品,则足以带你走入上海曾经有过的梦幻:小弄堂到洋楼下的万千气象、姑娘掐着腰拿在手里的汽水、洋装和旗袍在街头擦肩而过,这一切都隐隐约约透露出上海人骨子里的浪漫和傲气…… 毕竟,这里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50E4380A-C60A-4143-A76D-A4DF2669F17B.jpeg

 年轻人的装束,现在看起来很有复古风。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1-18 08:56 PM 编辑


01

他给上海写了20年的日记


陆元敏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拍摄上海20余年,占据了他生命中三分之一的光景。他没有将镜头对准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长年累月地将镜头对准了上海人日常生活的一幕幕。如果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外貌,外界的评价是一个城市的衣服,那每一个平凡的市民,就是这座城市的骨骼和血液。


5946EF2E-02CB-4503-B446-4A16FEC20953.jpeg

▲ 南京路向来是上海最热闹的地方。



5D52A012-3A1E-453F-988C-C08C92878FC1.jpeg

▲ 茂名路上的学校放学,那时小学生的书包就已经蛮重的了。


陆元敏的影像,毫无疑问地成为上海人不可或缺的情感归宿,更是如今外来者难以洞见的城市记忆。


DC115EEB-53D1-4EA3-A694-6B49B7118AFE.jpeg

▲ 在室内望向可爱的小孩子。



082187DB-6473-4C1A-90E5-B3DCE5E0593C.jpeg

▲ 路边的鸟也不会逃过陆元敏的镜头。



F1E514B1-C463-4B86-A3D1-37846DB703C3.jpeg

▲ 搬家的上海市民,床从窗户里吊出来,如今这样的景象几乎看不到了。


陆元敏出现的时间也刚好,处在上海即将飞速变化的时间节点,“我是无意识地保存了这一段影像,自己也觉得很幸运,再晚几年拍的就不是这个上海了。


5BFC01C2-AACE-4FD4-9C76-23D40287AB96.jpeg

▲ 巷子里积了水的路面,大家踩着水走过。


15765378-0938-429C-8078-C6A1F810F324.jpeg

▲ 下雪的上海街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1-18 08:58 PM 编辑


02

“上海人”


除了游走在上海街头,陆元敏也去到朋友家里拍摄,照片自然地成为了“上海人”系列作品的一部分。


2E301A02-D4B2-406B-8876-55A7D3049BF0.jpeg

▲ 我的一位邻居父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90633A16-01E1-4C4B-A97E-1A7B634E98D8.png

▲ 我的一位同事穿上母亲的旗袍让我拍照。



E7F799D7-58DA-487F-AA6B-11C4CBF2D39E.jpeg

▲ 门后的日历,应该会勾起不少人的回忆。几代同堂,其实是全体中国人的过去。


“我拍的多是40岁左右的人,当时40岁左右的在上海都是没有房子的,和父母住在一起,他的房子也是父母的房子。好处在于父母的东西都还保留着,年代感就模糊了。”

CD715D55-82A7-4C79-8A55-2A672910008E.png

▲ 这系列是陆元敏少有的入室拍摄。老上海人家是什么样子的?他帮我们打开了这个名为“窥探”的盒子。



65591055-EAA1-42B2-84CA-3B3B8AF37957.jpeg

▲ 那些器物和陈设,人物的着装和面容,和旧时光一样耐人寻味。


现如今,很多人都会问他,照片里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C09E3E7A-92CB-433F-8A92-62B123D32CAE.jpeg

▲ 温情是陆元敏照片中的特质,一如午后撒进屋里的暖阳。



A4E42DB9-7B9A-4732-9931-8E0AE1C3909D.jpeg
▲ 陆元敏背离繁华,平凡上海人的精神样貌得以记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1-18 09:03 PM 编辑


03

苏州河


无数文人和艺术家对苏州河赋予了感性的意义:《色戒》里王佳芝在桥上匆匆走过,《上海滩》里许文强在桥上相会恋人;《情深深雨濛濛》里陆依萍在这里为爱跳河;周迅最灵动的时光,在娄烨的《苏州河》上演了一场不知尽头的爱情故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相见的往昔恋人,却不小心驶入苏州河中,双双失去生命。同时,周迅在电影中的住所便是苏州河上的船;在茅盾的著名小说《子夜》里,它也占据了开头的最佳位置。


在评论家或者历史学家眼中,苏州河记录了近代上海从一个县城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历史,特别是民族工业崛起、与外国资本抗争的历史。


*部分文字参考戴老板《上海,为什么是上海?》、沈嘉禄《随波而逝的记忆碎片》


57491916-7147-488E-B3DD-C8A30EF5FEEC.jpeg
▲ 邮电大楼钟楼上的信使雕像已重建。河中现已没有了航运船只。



D6D75525-7151-43B1-97BF-B0BCF859177F.jpeg

 一艘运载建筑材料的水泥船正在航行之中。



DB3EEEA2-A34F-4549-992E-A85AF5045D88.jpeg

▲ 来往的船只,岸边的人们,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上海人把苏州河当作母亲河,但大多数上海人和它(苏州河)没什么关系,生活在附近的人才和它有关系。” 苏州河对于陆元敏而言,是50岁之前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必经之地,当时骑着自行车可以一直沿着河走到头,现在会遇到一些小区把它隔断


28ECF6D8-177A-46B1-98FE-0D5376AF9DCF.jpeg

▲ 炙热的阳光被苏州河水过滤后只剩温柔。



6989637F-76BB-4041-8A58-192390196F7E.jpeg

▲ 来往通行的百姓,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必备。


这条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位的河流,发生巨变的前夕,被陆元敏无意之间记录着


B23ABC6E-E70A-4C1C-AEF5-FAA877E38509.jpeg

▲ 苏州河上袅袅升起缕缕烟火。



DC88C001-C948-4A44-8575-7CF0B47159D9.jpeg

▲ 河边拥挤的人群。



50B93B86-24FA-4F10-A478-75D9346A5C46.jpeg

▲ 如今苏州河两岸已是新建的高楼。



87A5B4EE-7DA9-45CD-8092-3D75A6823841.jpeg

▲ 河水也已澄清。



86CEF028-C858-4E8A-852F-CA50AA0AE610.jpeg

▲ 娄烨在《苏州河》的开头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而陆元敏说:“照片能过滤掉气味和噪音,只留下最干净的一部分。”



6C747B27-2881-45E9-B775-41FAEE730BF1.jpeg

▲ 废弃的雕塑。


时过境迁,评论家吴亮说:“我愿意相信苏州河至今仍如陆元敏所摄——日光、桥、楼房,行人和阴影,这一切仿佛都丧失了时间性,一种迷离、凝滞与正午的倦意诱我沉入这城市的长梦之中。”来自沈嘉禄《随波而逝的记忆碎片》


C0E5BEA9-9EDB-47FB-BF49-F9EFCD938A64.jpeg
▲ 船上玩耍的小孩子。



E82D79FA-9F0D-4CCC-9C51-31E8F718F6E1.jpeg

▲ 如今,苏州河迎来了它新的历史篇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1-18 09:07 PM 编辑


对话陆元敏



Q:您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您心里,上海20世纪90年代前后,最大的变化在哪?

 

A:90年代上海最大的变化真是很难说清,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说。较为明显的是上海弄堂生活在极速地淡化,被小区所取代,上海方言被普通话所取代。50、60年代弄堂里的长辈们操着各种方言,宁波、绍兴人的方言尤为响亮,到了我这一辈都统一成讲上海方言了,而现今又演变成口音不一的普通话了,这表明上海又恢复成了一个移民城市。回看自己90年代拍摄的上海影像,城市中行走的人大多是上海本地人,现在就是外国人也不足为奇了。


848C8464-B8C4-4A1B-B2A1-3F0B961CEDEE.jpeg

 路边摆摊的老人看似一个西方人,身边的信箱对于上海人来说太熟悉了。


Q:上海是很早接受到西方文化的,上海也拥有先进和更加开放的城市历史,您觉得这些对上海人的影响有哪些?

 

A:上海是比其它城市早些进入现代化,不过也仅在上海市区。20世纪60年代时,我浦东的亲戚小孩来我家,对电灯的开关大感兴趣,不停拨弄开关,因为上海郊区在70年代有些地方还是使用煤油灯来照明,上海人接受西方文明不如说是接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林语堂调侃西方文明,唯一强过东方文明的就是抽水马桶。


57454939-613C-49D5-BD69-D6A0BD7B609A.jpeg

 路边关于美容的广告牌。


Q:1934年,苏州河有时还因运输会拥堵,如今它变成了一条景观河。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拍苏州河了的?

 

A:苏州河大概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民族工业在河边集聚,有纺织厂、面粉厂、造纸厂、化工厂,随着环境污染,河水逐渐开始变黑,70年代已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80年代末,政府对河流开始进行整治工作,但我在90年代拍摄时苏州河还没有完全改变,很庆幸在这时期拍摄了这些照片。10年后我搬离了住了50年的老房子,新居离上班的单位很近,于是不再经过苏州河,这也是我不再拍苏州河的一个原因。


5D287D7A-48C1-4A2A-8AA5-F12CF06B8305.jpeg

 陆元敏的照片像是在一个长久的电影中按下了暂停键,声音消失了,时间停止了。


Q:在拍摄上海的20多年中,有没有哪些是你遗憾的,觉得没有拍出来的?

 

A:回看90年代的照片一定会有很多的遗憾,当时为什么不再多拍一些呢?不过这想法也慢慢地被改变,生活就是要有遗憾才有意思。这种遗憾也一直会持续下去…… 虽然现在的摄影已被过度使用,但再过10年、20年,你还是会说,当时很多有意思的画面为什么没被记录城市在越变越新,越来越多的上海人的家都装修一新,而对一个摄影人来说,感觉这样的场景好像越来越不上镜了。到一个朋友家去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样板房,拍摄的好奇心与冲动没有了。


6B5208B0-786C-4165-BB38-B3BF91FC7573.jpeg

▲ 一家三口望向黄浦江的对面,有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塔


Q:90年代后,上海城市变化很大,上海又是您的“家”,您会有缅怀之感吗?

 

A:曾也想过把过去拍摄的朋友再拍一次,这次发来的《上海人》系列中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在2017年拍摄的,第二张照片就是20多年前的同一个人,这也只是唯一的一次尝试,想想没有什么意思就不拍了。


AE0C9B71-7907-4981-B9AB-EBD20F3D8B1D.jpeg

▲ 2017年拍摄的朋友。


F7C01F5E-70F5-49F2-9838-7DBFBA095216.jpeg

▲ 20多年前的他。


陆元敏,1950年出生于上海。2007年首届沙飞摄影奖获得者。老三届知青,1976年进入上海市政研究所从事科技摄影,1980年起于普陀区文化馆工作至今,现为上海市普陀区摄影家协会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陆元敏活跃于中国摄影界,作品曾在全世界多国展出,出版《上海人》、《苏州河》、《胶片时代的上海》、《上海影像》等画册。

34B54687-ABDC-49D2-B276-4DAD67EFC54F.png

图、部分图说丨陆元敏

采访、撰文丨袁千禧

设计 | Q年

编辑丨袁千禧

封图摄影丨陆元敏


📖

参考资料

1.《中华遗产》2010年总第55期

2.沈嘉禄《随波而逝的记忆碎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5:36 AM , Processed in 0.0524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