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1|回复: 0

[驰骋职场] 这 8 条职场「明规则」,大家藏在心里不说,但你必须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3 07: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 8 条职场「明规则」,大家藏在心里不说,但你必须知道

知乎日报  2018-12-12

59127982-3CCB-4B0E-B042-2DCD706D881D.jpeg

题图:《实习生》


有哪些大家不说,但需要知道的社会规则?


知友:Sean Ye(17000+ 赞同,人力资源话题优秀回答者,知乎编辑推荐)


整理几条职场明规则,这几条不但很少人提,更多时候有人希望用所谓「职场潜规则」来反向误导我们,希望大家提高警惕:


1
毕业能去大公司的,别去小公司


(这条肯定被喷,但还是得说)


很多小公司招人都会说:与其去大公司做螺丝钉,只精通一块,不如到我们小公司,学得更多,成长更快。


我呸。


成长?你那是做杂务做得多,能学到啥精华。相反在成体系的大公司,专精一个领域之后,你完全有轮岗的机会,去其他领域继续专精。大公司预算多平台大,经历的事情天然就比小公司更多,小公司预算有限能做的也就那几样,放在大公司面前根本没法比。


我一个 HR 朋友,从 GE 跳槽到了小公司,说自己很心虚。我问原因,她说:


我原来在 GE 管上万人的薪资福利,现在来了小公司薪水翻上去了,但管的人就两三百。同事说忙死了,我天天下午 3 点就没事做了……


职业发展?肯定是大公司好啊,你看那些招人时口口声声我这里学得多的小公司,一到融资就会喊我这里有 BAT 背景员工,为什么?大公司的光环背书啊。


钱?一般来说大公司更多,小公司画的饼就别想了,能分应届毕业生多少期权?行权价多优惠?小公司就算能多给一两千块,那咱也得看未来的钱不是吗?


我在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分享过自己的教训,和《How Google Works》里谷歌创始人的建议:


在你职业生涯初期,能够获得的股权激励很有限,因此在正确的行业磨练技能要比在某家公司赌上自己的命运更加合算。在此之后,随着经验(以及年龄)的积累,挑选合适的企业变得越发重要。因为那时,股票在你的薪酬构成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应该相应的将对公司的挑选放在优先位置。


2
为自己的前途熬夜,不为公司熬夜


年轻人说一点不加班,真的不太容易,我如今 35 岁朝上了,加班还是逃不掉的。


只要身体还算好,偶尔加几次班是可以接受的。


但我们需要弄清楚,我们的加班是不是有价值。方法很简单,问自己三个问题:


  • 通过加班,我的职场技能 / 专业知识能成长吗?


如果这个项目有我一直很想学习的领域,或者能显著提升自己的能力,未来还能给自己的职业发展背书,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当初张小龙的团队是在腾讯众多团队的竞争中用加班抢出微信这个产品,这个团队里的成员得到了实打实的实惠,就算是跳槽也有微信背书,这班加得值得。


  • 通过加班,能赢得更多的机会吗?


有时候我们加班做的是一些杂务,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领导是靠谱的,这次我帮了领导,下回有好的培训机会,或者是轮岗机会,领导会优先想到我,考虑我,那这样的加班为什么不去呢?


  • 加班是常态性的吗?加了班能轮休吗?


职场和生活一样,我帮你一把你帮我一把,如果老板急需的时候我加了班,那么我家里有事需要请假的时候,领导会毫不犹豫的批假吗?


 员工不愿意加班,老板该怎么办?里我提过自己的观点:所谓弹性工作制,是种互利模式。你希望员工可以为公司救急,企业也得给员工提供便利吧。


996 常态化加班的公司,最为可怕:它以制度剥夺了员工的私人时间和个人成长的时间,而并不觉得有任何问题,这种加班对员工的伤害最重。


3

即使你不想跳槽

也要定期看看工作机会


哎,这贴写得真是得罪开公司的老总。


定期看工作机的核心好处是:能跳出自己的圈子,看整个市场在做什么——保持市场敏感度。


(1)保持市场前沿科技和趋势的嗅觉:


在公司里你看到的永远只是周边一小部分事情,你的项目越多事情越忙,就更腾不出手去看整个市场,但职场发展,无论走专家路线还是管理路线,你都要了解市场。否则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2)更清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


出去面试,了解用人公司为什么想要你,这是你的核心优势;了解用人公司认为你还有哪些不足。


(3)了解自己的价格


552EC3D4-572C-41EF-96E3-DF56C843745A.jpeg


2016 年年终的调薪幅度,市场中位值是 6%,而且这个数据已经连续五年下滑。正常来说,我们如果五年没跳槽,内部也没有特殊调薪的话,我们的薪水老早被市场水平甩出 8 条长安街了。


美世有薪酬调研报告,能精准到每个岗位每个城市不同级别员工的薪水的市场中位值。最便宜的报告也得 5-8 万,咱求职者又买不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面试。


当然,除此以外,还可以多交一些猎头朋友,详细的可以看这一篇:工作五年,给名企投简历却石沉大海,怎么办?其中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猎头做了分类,对猎头好一点,交几个靠谱的猎头朋友,是职场人必须要做的,就算你不跳槽。


(4)提升面试技能和沟通技巧


这个不多说了,面试技巧也要靠实操训练嘛。精细的面试准备,不但能让我们更好的应对面试,也能更清楚的了解(目标)行业内企业的现状。


4
不要一味看高薪跳槽


这话得罪的是职场人,不是说好的不要搞毒鸡汤的吗?你怎么反而站在老板那边忽悠咱不要看薪水?


知乎有个问题:提离职被老板加薪挽留,该怎么办?


我一直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对于职场人来说,跳槽首先看的是职业发展,说俗一点就是未来的钱。


刚毕业的同学,几个公司比价,真能高个 2000-3000 的薪水,已经是雇主能给出的最优厚价码了;如果能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到了 35-40 岁时,薪水差距能达到 50 万以上。


我有和我同岁的大学同学已经年薪百万了,我这厢还只是人一半……让我哭一会儿去。


如果在一家企业,我们确定我们会有好的发展,那么就应该去,无论给的钱是不是多,即使不多,未来我们能把这钱捞回来。


如果要细分,那么未来的钱,还要看行业的未来和具体岗位的细分,请各位移步:年轻时一味追求高工资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这样真的有利吗?


5
别太早想着斜杠青年


南都周刊今年找我约稿写斜杠青年,而我的态度是年轻人的目标应该是成为斜杠中年。


《双重职业》这本书的作者麦瑞克·阿尔伯最初用的词是 Slash——斜杠可以,青年完全是译者的发挥啊。


去互联网上搜索一下知名的职场「斜杠青年」,但凡做出些成绩的大多是 30+ 的中年人:


企业家/登山爱好者/滑翔伞玩家的王石,美赞臣高管同时写出 10 万 + 微信文章的薇安;


PPT 专家/大学生导师/社团运营专家的秋叶大叔,创业者 / 生涯规划师 / 畅销书作者的古典;


就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帆风顺的李叫兽(自媒体/营销咨询顾问/百度副总裁)也要将近 30 岁了。


哪有刚毕业就杠上开花的?


先把专业做精细了。


所谓斜杠,应当是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飞跃,而非焦头烂额慌乱之下的逃窜。


有些自诩为「斜杠青年」的小伙伴们,可能从头到尾就没有读过麦瑞克·阿尔伯的《双重职业》这本书,仅仅凭听到的道听途说和自己的猜测,树立了一个自己眼里所谓的「斜杠青年」。


作者表示这个锅她不背。麦瑞克对于想做斜杠青年的小伙伴们提出过忠告:


你可以斜杠,但别一拥而上。不要指望同时以三个身份开展三个职业。大多数斜杠,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从基础做起逐渐成就卓越。只有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添砖加瓦,斜出特色,杠上开花。


6
打磨自己的沟通技能


我打过交道的不少年轻小伙伴都认为:善于沟通 = 性格外向,能聊天能侃大山。认为自己很能聊的小伙伴们当然不吝惜将出色的沟通能力放在自己的简历上就来投递咨询公司的岗位了。


沟通能力并不仅仅说你口吐莲花,拽上客户吧啦吧啦侃上小半天,唬得客户一愣一愣滴。


在我看来,沟通能力首先在于听,听懂客户的需求,更能听懂弦外之音——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参加过一个培训,隐约记得考官出过一题:如果客户做出错误决策时,应该如何说服他?


有人说讲述过去的成功案例;有人说用数据分析的结果说服客户;而正确答案是继续听,了解客户为什么会这么说,而非急于说服客户。


提问也是重要的能力:客户说准备来年上一套弹性福利体系,身为咨询顾问可不能点头回家做方案去了。为什么客户会有这种想法?是全球总部的要求?还是员工调研的反馈?抑或是竞争对手上了这样的福利?


出色的顾问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ask effective question 是顾问培训中的必修课),迅速了解客户决策背后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客户需求背后的动因才能提出靠谱的解决方案。


刚刚进入职场的小伙伴们,很容易想当然,又怕问多了露怯(我当年也这样),于是乎,干活就靠猜:领导应该是这个意思 / 客户估计要的是那个东西。闷头苦干,然后发现完全不是对方要的东西,遇上脾气暴的主,还会发火训自己。


小伙伴不免怀疑人生,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没人看到?


我教各位从一个小技巧入手,每次别人在说的时候,立即拿笔记下来;别人说完,你确认一遍:「领导您希望我们做的是 ABC 三点,对不对?」,等到领导 / 客户确认后,再接着邮件补刀:我们刚刚开会达成三点内容,分别是 ABC。接下来,保持定期更新:A 完成了 B 还在做 C 还没开始启动。让对方心里有底。


7
不要盲目崇拜别人开的挂


之前有一阵子开始吹开挂的人生,知乎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的人生跟开了挂一样?


的确,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开挂的主,但和我们有半毛钱关系吗?


那些开了挂的人,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她开挂背后的各种因素,甚至会故意隐藏部分关键信息;更不愿意让吃瓜群众知道,即使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复制他的开挂人生。更可怕的是,单纯迷恋别人的开挂,很可能被人收智商税。


举个例子:


罗振宇在多个场合说明拒绝被存量绑架的观点时,最常举的例子是,2013 年,自己卖掉了房子和车。


但在今年年初,罗振宇在一场演讲中又说,当时自己确实卖掉了房子,「但后半句我没有说,我到香港买了腾讯的股票,实际上,比北京房价涨得好,然后,在这一轮房价上涨之前,我又把北京的房子买回来了。


由此得出结论:「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一条:甭管听谁忽悠你的,责任你自己负,因为,别人不会把他选择的所有维度参数都告诉你。」


提及此事,罗振宇满脸的「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我当时一直在说(买股票),只不过没有公开说而已……我就算没有这些,我先卖了,然后我改主意了,买了,不行吗,这不是公民的权利吗?」


还有那位知乎上被热议的 Molly 妹子,一年 300 多天在旅游,成绩从来不耽误。都因为人家一边旅游一边学习,不用睡觉啊,你服不服?


你能不睡觉吗?我反正不行,我不睡觉就是一坨行走的五花肉,毫无生气可言。


我建议各位刚进入社会的小伙伴们:不要太花精力迷恋别人怎么开的挂,你学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如多看失败者的经历,从中吸取教训。


8
职场上不要全靠自己摸索,要找师傅


职场上很流行一句毒鸡汤,在问题: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问题里我也亲眼目睹过:


学生时代有老师,到职场上就要靠自己,别指望有人教你。


咪蒙在《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里也说过类似的话:没有任何人有义务来指导你。


胡说八道。职场上同样需要老师,需要有人教我们,公司有义务指导我们。


没有老师,我们也许也能摸索出成功的路,但那必然更加艰辛。实际上职场导师,不但对新人有价值,对公司的发展也很有价值:新人迅速融入,企业当然受益。


企业也没有意识到培训新人,让新人迅速上手的重要性,而有些老员工担心新人抢了饭碗,故意不教新人,反而编出毒鸡汤:职场都别指望有人教你。


对于这种人和这种企业,职场新人能躲就躲——这是不欢迎新人的文化。你在这里即使能通过百倍努力获得成功,但这种程度的努力可能已经让你在一个友好环境下,取得 3-5 倍的成就了。


新人进入职场后,要以谦虚的态度抓紧时间找自己的导师,如果找到,别人给了你帮助和提点,记在心里。未来有机会,记得感恩。


职场在不断发展,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也在调整,多年来坚持要求员工着正装上班的 IBM 如今也主动建议员工日常只需休闲装办公。更不要说那些为老板挡酒才能晋升的胡说八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4 06:09 AM , Processed in 0.1476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