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军事] 《出鞘》2018-12-04:游龙撇波海水飞:深入浅出地了解海军理论——马汉的视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8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龙撇波海水飞:深入浅出地了解海军理论——马汉的视角
新浪军事  2018年12月04日


1.png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海军题材游戏的普及。中国的军迷们对海军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可以说,在网络上凡提及中国的军力发展,必然离不开对中国海军发展的追捧。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军事力量的发展,必然不能背离其所依托的理论体系悬空推行。而但凡提及“理论”,必然由于艰深晦涩而为大多数军事作者避讳。但在本期《出鞘》中,我们将尝试用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语言,带众位看官们一窥这一少有人涉猎的“神秘领域”。



2.png
说起海军理论,很多人会宽泛的将其与“海权论”划等号。但实际上两者的关系更加类似于“把大象装冰箱”时的两个步骤: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把大象装冰箱;然后我们要思考,怎么把大象装冰箱。在这两个步骤中,前者对应“海权论”,用于解释“为何一个国家要利用海洋”;而后者对应“海军理论”,解释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利用海洋。而无论我们想要弄清楚海军理论还是海权论,其奠基者阿尔弗雷德·马汉都是我们绕不开的一笔。



3-compressed.jpg
1890年,海军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汉出版了其生平最著名的一部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在书中,马汉尝试找到一种“一旦确定就不再轻易更改”的,原则性的海上力量的战略应用理论。这一初衷,非常类似于艾萨克·牛顿以来的物理学家们尝试解析“世界的本质”的过程。对于马汉来说,为何一些国家能够在混乱的世界格局中脱颖而出,是比为什么苹果最终一定会落在地上更加迷人的问题。



4-compressed.jpg
马汉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当一个国家能够随心所欲的利用海洋时,这个国家就更容易变强、变大。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相比于陆地,海洋几乎不存在地理性的阻隔,这使得海上交通的难度和成本都远低于陆上交通。这意味着这种国家能够更早的将更多的军事力量部署于某一区域,这可以使其在战场上获得一定的优势——这与DOTA游戏中高手都特别喜欢用“跳刀”是一个道理。



5-compressed.jpg
在欧洲战争史上,布匿战争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马汉的研究也是从此开始的。在马汉看来,丧失制海权是导致汉尼拔和迦太基失败的最根本诱因——不能安全利用海路的汉尼拔必须从迦太基的殖民地西班牙启程,穿越比利牛斯山脉、高卢、阿尔卑斯和意大利群山,最后抵达罗马城下。在这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迦太基损失了6万远征军中的3.3万人。



6-compressed.jpg
其次,从大航海时代以来,海洋就意味着财富。欧洲的工业品、非洲的黑奴、北美的农业产品、东亚的奢侈品都被海洋赋予了数十、上百倍的利润。掌握不受干扰的制海权,意味着即使在战时,这个国家可以“排他性”的垄断由海洋产生的价值——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为例,法国在尼德兰土地上的辉煌胜利并没有为其赢得巨大的战争利益,相反,她几乎为这场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7-compressed.jpg
8年间,法国与其盟友西班牙共损失了3434艘商船,战争结束后“法国的旗帜再没有出现在海洋上”。与之对比,英国虽然也面临了空前的财政危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令英国政府负债近8000万英镑。但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8年间,英国的海外贸易仍旧为她带来了约200万英镑的贸易顺差。这也使其在《亚琛和约》的签订过程中占有优势。



8.png
为了尽善尽美的阐释“海权”在这两方面的作用,马汉不厌其烦的用多部历史著作对“为何要把大象装冰箱”这个问题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了解释。如《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西班牙战争的教训》、《海权与1812年战争》等。这些著作被后世的爱好者们归纳、汇总并合称其为“海权论”。这一理论体系是马汉最为普通人所熟知的部分,但却远称不上其思想的精华。



9.png
对于海军这一军种而言,其诞生之初的使命便是“把大象装冰箱”。即,无论马汉的历史著作多么精彩,都不会对海军本身产生任何指导性的影响。而马汉之所以被后世的海军战略学家们追捧,其原因还在于其在“海军理论”领域的卓越成就。但不幸的是,马汉直到其生涯晚期才用其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讲稿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上军事行动的原则和实践相对比》一书,用以系统化的阐释一支海军应该“如何把大象装冰箱”。同时这一巨著同其成书所托的讲稿、论文都没有获得海军爱好者们足够的重视。



10.png
如果要用一个最简单的词语描述马汉的海军思想,那无疑是“制海权”,即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对于海洋的控制。这其中就包含这样一组矛盾:海洋的范围过于广阔,而且没有像陆地上一样的天然边界。这意味着一国的海军力量几乎永远不可能真正的“控制”海洋。毕竟,按照普适的物理规律,一艘船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一旦这艘船出现在了某一个海域,那么这艘船对其他海域的直接影响力就是不存在的。于是我们就必须要探讨兵力该如何合理的部署。



11.png
在这一概念下,“制海权理论”不可避免的被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即“夺取制海权”和“使用制海权”。在“争夺制海权”这一领域,一支海军真正能够“控制”的并非海洋,而是能够进入海洋的敌对国、中立国的军事力量。换句话说,当对手不能影响你使用制海权时,你就自然获得了制海权。这也是二战中美、日两国海军爆发了一系列“海上决战”的最根本诱因——通过海上决战彻底摧毁对手的舰队,是一劳永逸的对其进行“控制”的方法。否则,你就需要与对手进行长期的对峙、监视和封锁。



12.png
作为马汉研究范本的——或者说通过一系列战例促使马汉提炼出其理论的英国人也深谙这一道理。举例来说:1940年法国投降之后,原则上成为二战中立国。但此时的法国并非一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其“中立”的舰队随时都有可能作为轴心国力量活跃于地中海。那么为了“控制”这一风险,英国必须要迫使法国作出选择:加入英国舰队或者被彻底摧毁。这就是二战中大名鼎鼎的“弩炮行动”。从制海权理论来说,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但如果没有研究过这一理论,难免会得出“英国二五仔向前盟友开枪”的奇怪结论。



13.png
在这一基础上,按照战略学的一般原理,马汉提出:一国海军应该集中其全部主要力量以获得最大的优势。这一观点贯穿马汉的几乎全部海军战略著作,他本人将其称为“海军战略的ABC”。作为反例,马汉在《海军战略》一书中严厉批评了俄罗斯帝国海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她将海军分成了若干个相互独立部署的舰队,使海军力量处于优势的俄海军在每一个方向上对其敌人都处于劣势;她劣势的太平洋舰队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行动来拖延足够的时间或消耗日军的兵力;她开赴增援的舰队行动实在太过迟缓,以至于俄罗斯陆军在旅顺对日军卓有成效的迟滞付诸东流。



14-compressed.jpg
但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如果双方都集中主要兵力进行决战,那么弱势一方几乎毫无翻盘的可能。用后马汉时代最伟大的海军战略学家罗辛斯基的话说:弱势一方在马汉理论中看到的只有绝望。换句话说,马汉的理论几乎完全是为强者服务的,这也导致了力量对比中弱势一方更加偏好于各种各样的“新学派”(如法国),亦或是对马汉的理论进行“再演绎”(如日本)。



15.png
同样的,作为交战国中海军力量较弱的一方,这一理论也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军迷口中的存在舰队”。在大部分军迷眼中,“存在舰队”一词是指一支完全不出港的舰队,依靠“存在感”牵制优势方的兵力。但在制海权理论中,这样一支舰队,完全处于敌对方的控制当中,与“被摧毁的舰队”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16.png
之所以加上“军迷口中的”这一定语,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舰队”与前者的意思完全相反。制海权理论中的“存在舰队”实则是要通过对优势方的进攻,破坏后者对自身和对海洋的控制。“存在舰队”这一词语中的“存在”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制造声音”。在近现代海战史中,斯佩伯爵的远征、无限制潜艇战、纳粹德国主力舰艇的小分队出击均属于“存在舰队”的使用方式——在这一点上,力量更加弱小的纳粹德国海军要比德意志帝国海军更加精明。



17.png
在“使用制海权”这一方面,马汉并未给后世提供太多的具体指导——在他看来,与上面所说的“夺取制海权”相比,这个问题虽然同样重要,但简单的不值一提。只要让巡洋舰(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辅助舰艇)活跃于各海域,保护自身的交通线并破坏对方的交通线即可。但悲剧的是,马汉并没有意识到其后世的海军建设者们完全意识不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伴随着“中等强国海军思想”的崛起,世界头号海军列强美国海军已经完全退化为了一支“加强版”的当代英国皇家海军,亦或是一支现代版的旧日本帝国海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2:06 AM , Processed in 0.0785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