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0|回复: 0

[休闲时尚] 世上最残酷的排位赛,就在大合照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5 07: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1-25 07:40 AM 编辑

世上最残酷的排位赛,就在大合照里
原创: 卢楠  新周刊  2019-01-25


B4AA0110-1D9D-45D7-B099-5E4FAB4A8D9B.jpeg

中国网友,能把一出动画片的毕业照分析得头头是道。

自摄影术传入中国,由合影引发的波澜就从未停歇。人的形象经由种种微妙权力关系加持而蜕变为符号,在方寸之间形成既歌舞升平又剑拔弩张的秀场。



照片中,每个人的位置、表情、动作与事实保持着一定联系,但经由观者的演绎、诠释,照片便不仅仅是简单位置的记录,而有着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哲学,能传达远比事实复杂的意涵。
有一种交情,叫“我与大腕拍合照”

“合影哥”与张家辉的合影,单看这张照片,陈伟身高190+。

2011年2月,被称作“合影哥”的天津青年陈伟火了。其好友发布在某网站的帖子显示,从周润发、赵雅芝到宋祖英、郎朗,从王菲、周杰伦到舒马赫、贝克汉姆,与之同框的大腕数量多达百余位,横扫文、体两界。帖子一出,网友们各种惊叹艳羡,暗地里妒火中烧的则很快搜罗出证据:“身高都不稳定,还说不是P的?!”

陈伟据称是一名记者,所以有机会与大腕们同框。但合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却可从网友们的不淡定中一窥端倪:

上世纪中叶,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客厅里,贴有父母、子女合影或三世同堂“全家福”的相框,常占据墙壁上的显眼位置;打开一家民营涉外企业的网站,公司领导人与国外政要的合影常会伴随简介跳出来;走进一个颇具规模的饭馆,被员工们“众星拱月”般环绕的天王巨星大照,也会成为门厅中吸引眼球的第一道风景。

上世纪80、90年代,每家每户都爱和冰箱合影。/ Thomas Sauvin

作为例行公事般的记录仪式,耗时短则几秒钟、长则几十分钟的合影,显然无法促成亲密关系,反而总是扮演着粉饰裂痕的公关手段。不过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也通常不是真实的个体,而是他们的社会角色及与之挂钩的财富、权力、声望。

美国传播学者迈克尔·赫克特提出的“身份传播理论”则把社会角色之间的关联、互动看作个体构建身份认同的基础。简而言之,无论事实究竟如何,在观者印象中,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在社群中所处的高下尊卑,取决于你同什么样的人产生关联,你同他们如何互动。

从操控印象的角度而言,没有什么比通过合影进行身份建构来得更为简单有效,而对于权力金字塔体系的中层游移者(譬如小官和土豪)而言,比起手头有限的资源,印象分更能直接决定实现段位跃升的效率。

拍照术,要跟“大师”学习。/ 新浪图片

“大师”王林便是个中高手。在一本出版于2002年的写真集《中国人》中,他与并列而坐的官员作谈笑风生状,却又适当倾斜身体,营造左右逢源却以权力为尊的既视感;他将手放在女明星的膝盖上,或与之勾肩搭背,笑容和蔼,仿佛跟对方亦师亦父,堪称亲昵而威严的人生指引者……600多张“重磅”合影中,随时变换表情、动作的王林向观者逐一抛出“名流”“导师”“高人”的印象。

而在更加依靠熟人间的信任、默契而非规则运作的中国社会,“关系”及可以证明“关系”的一切符号,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兑现为资本、利益。承袭千年的“权力本位”传统在国民意识深处埋下的种子,又使得与大腕、权威捆绑在一起的身份建构游戏释放巨大能量,一方面能够以“背后有人,轻易莫惹”的潜台词宣示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又能够以亮出底牌的自得姿态待价而沽。
微商排队与奥巴马握手合影。

于是,当随时盯紧支持率的外国政客将与普通民众的合影寒暄看作分内事时,挂在涉外民企总裁办公室、会客室里的“某某与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合影”仍寄托着“说得上话好办事”的殷切希望。

制造与大佬合影的机会,更成为一门生意、一套“经济学”。前有卢俊卿、卢星宇父女,以2011年“世界杰出华商大会财富论坛”为中介,将官员、企业家们攒到一起摆拍,前提是收取高额出场费、赞助费;后有中国微商斥资25万至30万元不等,在2017年第三届全球中小企业峰会后同作为嘉宾的奥巴马挨个合影。

只不过,这种通过合影强行发生的身份悬殊的交往,注定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权力共谋。当交易中任意一方的砝码重量发生明显变化时,自然又会有一套说辞替补上来:“我和他/她只是合影的交情。不熟才合影。”

有一种宫斗戏,叫“抢C位”

早在“C位出道”成为网络热词之前,与之相关的战争就已在娱乐圈四处上演。2017年“芭莎慈善夜”的合影环节,歌手张韶涵阴差阳错地站上C位,被咖位远高于她的刘嘉玲、李冰冰夹在中间,引得主持人苏芒大喝“张韶涵,你蹲下”,网络上的冷嘲热讽更是纷至沓来。

慈善晚会,表情全是戏。

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在2010年TVB颁奖礼上,当时尚不温不火的胡定欣被视后邓萃雯拉去前排合影,“五美”之一杨怡立马送上白眼,彪悍凌厉。

“位置哲学”支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历史,几乎和这个国家本身一样古老:自先秦起,用以指代方向的“五方”、在琴弦上标识音律高低的“五音”、诠释事物属性的“五行”就逐渐与“三纲五常”结盟,在类似“君臣民事物”的权力阶序上列出尊卑。

即使这套话语体系孕育的生存法则——“各安其位不逾矩”早已被“能者为上”消解,以资历论话语权、以等级排座次仍拥有广泛的市场(无论这座次存在于想象或现实中), 甚至形成了一套道德判断标准——

即使在远不如“芭莎慈善夜”高端的毕业照、活动合影留念环节,将C位留给老师、领导,仍是必须遵守的礼貌;相反,在《悟空传》宣传合影中把主角倪妮、俞飞鸿挤到一边,自己面对镜头嘟嘴卖萌的郑爽,就是“没规矩”“德不配位”。

C位本身没有点石成金的魔力,不可能在按动快门的瞬间,将几十年修炼换来的专业素养、人脉、社会影响力加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菜鸟。对于看脸吃饭、靠话题积攒人气的娱乐圈而言,C位引发的狂热与焦虑更是生存压力的写照。

漫威宇宙全家福,也向中国观众暗示了c位。

上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一书中借满街即是的广告感叹:“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

互联网的发达又将影像媒介推上了传播手段的金字塔尖,并赋予“观看”空前的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当“一张图片就可以代表一个新闻事件”成为过往,当海量的观看选择在有限的注意力面前短兵相接,胜出的唯一可能性就是牢牢占住那个位于镜头中央的显眼位置。

在关注度可以通过流量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当下,关于C位的战争上升到“刺刀见红”的地步。

一方面,是否站到C位、有没有被抢C位,成为粉丝们脑补自家“爱豆”在公司所处地位、受重视程度的依据。某快餐品牌系列海报中,原本由TFBOYS队长王俊凯独享的C位让其他“两小只”轮流体验,就引发大规模粉丝互撕事件,粉丝为的就是“争取‘爱豆’应有的公正待遇”。

三人团,必有c位。

另一方面,怎样在合影的呈现效果上“一碗水端平”,谁都不得罪,成了令各种主办方煞费苦心的难题。

2015年《服饰与美容》(Vogue)10周年的9月刊封面,以“C位侧身偏矮”“左右侧位偏高”“后位以正面形象示人”的安排,巧妙平衡了三旦双冰十大女神不相上下的江湖地位。

2017年台湾金曲奖的宣传海报,则以类似手法将一枝独秀的C位分化成三个引人注目的区域,分别安排张惠妹、阿信、周杰伦出镜。

为了增加误打误撞上C位的概率,一些三四流女星更会在没有作品、不获邀请的状态下,在以戛纳为代表的国际电影节上“强行霸红毯”。

构图鬼才

有趣的是,当深谙此道的大咖们因为谦让渐渐缩向镜头一侧,站在C位上接受闪光灯洗礼的,反而是张韶涵这样的“局外人”,像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一样,暴露娱乐圈隐藏在关怀、吹捧、“姐妹情”背后的森严等级,暴露C位作为规训工具的狰狞一面——毕竟,除了被同行奉为圭臬的“教养”“规矩”,并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理据论证C位的排他性。

有一种身世浮沉,
叫“他已不在合影中”

摄影从诞生伊始就承载着重塑观看经验、记忆乃至历史的职能。伯明翰大学艺术史教授约翰·塔格在其著作《被规训的取景框》中指出,摄影作为证明的力量本质上是一种暴力,一种“必须抵达的意义”。取景框存在的时候,观者与图像就已经同时受到规训,无差别地置身于筛选之下,呈现什么遮蔽什么,是一场事关合法性的认证。

正因为如此,从边缘到正中,从万众瞩目到消失不见,对于明察秋毫的中国人来说,通过个人影像在大合照中的位置、去留,往往可以判断其在权力生态系统中的处境,甚至推导生态系统本身的运作状况。从图像筛选与再造轨迹中露出的草灰蛇线窥探“变没变天”“谁红谁凉”,成为他们顺势而动的重要参考。

相对而言,自拍的动机是不是快乐又单纯了很多?

与之类似的是,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互联网大佬合影,常被看作业界影响力写照。在被部分媒体以“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划分的四排中,“黄金位置”毫无悬念地花落BAT;

位于第三排的刘强东与这个“黄金位置”隔着位于第二排的雷军,从“BAT”到“BATJ”的距离仿佛就此一览无遗;

同处第三排的丁磊将“三大门户网站”的另外两巨头曹国伟、张朝阳甩在了第四排,似乎对应着网易的市值远远大于新浪、搜狐的事实。

而当层出不穷的后起之秀将镜头越塞越满,2017年互联网大会上风光无限的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ofo创始人戴威却在一年之后双双缺席,荣耀与风险在风口上的迅速轮转,令人唏嘘。

还是圆桌好。

在中国语境下,拍照并不只是拍照的事,正如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作出的一个略显武断却多少符合现实的结论——“在中国,拍照永远是一种仪式,永远涉及摆姿势,当然还需要征得同意。”

从慈禧太后、李鸿章的“专属待遇”到人人可拍随时入镜,从40多年前以英雄人物为参照在镜头前摆出造型的年轻人,到像年轻人那样与到访的莫迪、内塔尼亚胡大玩自拍的企业家,围绕拍照发生的变化,无异于一部生活方式与思想意识的开放史。

只不过,当合影仍在被现实中盘根错节的人情世故与权力关系过度诠释,当公众仍在对那些“德不配位”却在人格上与大咖平等的小人物口诛笔伐,这种“开放”依然被一袭朽烂的龙袍束缚。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3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4 06:41 PM , Processed in 0.0606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