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1|回复: 0

[史地人物] 今天表彰的100个人里,我只想记住他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1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表彰的100个人里,我只想记住他们
原创: 令孤  8字路口  2018-12-18


98198263-3910-4A91-96A2-9B5C27DE09D6.png

整整四十年前,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

这天的主要议程,其实就是阅读理解。

在这之前,已经召开过一个持续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确立了主抓经济、平反冤案等议题,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实就是把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向全国公布出来,加以确认。所以,18号这天的议程,就是大家阅读学习之前会议的文件。

大家都知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那个讲话,就是这次全会的主题报告。

讲话里,还没有出现“改革开放”这个词,倒是提到了“改革”,共5次。

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

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责任,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

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因为这次会议对扭转中国局势的重大作用,当后来改革开放成为国策之后,就把它定为了起点。

四十年后的今天,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召开,授予了100人“改革先锋”称号。

其中,有几个人的命运,格外让我感慨。

当年,他们都是小人物,在命运的夹缝中奋力挣扎,站到了时代的潮头上。他们的命运,也因为和时代紧密相连,有了不同的模样。

今天,他们或已去世,或已隐居,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我只想记住他们。


01


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字眼,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温州女人,“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

1980年12月11日,在路边卖纽扣的她,从温州市工商局领到了一张用毛笔写的执照。后来有人说,如果拿出去卖,价格至少是几十万元。

章华妹当然舍不得卖。纵横商海几十年,亮闪闪的“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十个大字,始终镶刻在她公司的牌匾下方,让所有来洽谈生意的人第一眼就看得见。这是荣耀,也是实力的象征。

哪怕她的公司其实发展得一般般。

传说中,中国第一个拿工商营业执照的人,证号10101

鲜为人知的真相是:章华妹这个“第一”,并不是最早的。

在湖北武汉的汉正街,1979年开始,就有一群个体户开始在街边摆摊,比章华妹足足早了一年多。

9月份,武汉市政府干脆发了文件,要恢复和发展集市贸易,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给他们发了执照。

当时,个体户不但被社会看不起,还分分钟有犯“投机倒把罪”进去的风险。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很多人不愿干这个。

比如当时39岁的郑举选,在幼年时生过一场天花,导致左眼失明,只有右眼有微弱视力。没法干重活,只好经商,他偷偷倒卖起了伟大领袖的像章。

1978年春天,他果然因为投机倒把罪被抓进去关了一年多。在里面,人家问他从哪里进的货,又卖给了谁,他咬紧了不说。

这是很了不起的,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反刑讯逼供的意识。释放后,别人送他一个绰号,“盲侠”。

所以,当1979年,武汉市工商局决定恢复汉正街这条历史上的老商业街,鼓励个体经营时,他很犹豫。最后,还是决定去了。因为:

我不想再走这条路,但是我除了干这个,也无路可走了。我还有三个伢要读书、要吃饭。

之后,他靠着15元本钱,摆起了小百货摊。

因为“盲侠”的声名在外,供货商愿意给他供货,顾客也喜欢买他的东西。那时候没有电商也没有瓜子,只能让中间商赚差价。

5年时间里,郑举选就成了汉正街无人不晓的首富。创下两个第一:销售额连年第一,纳税连年第一。

法国的记者来采访,问:你究竟有多少钱?他当时就出汗了:工商局的人就在旁边。说多了吧,露富,要查他;说少了吧,给“先富起来”丢脸。

不安全感始终伴随着他。那几年,他始终牢牢把握着另外两个第一:各种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

到了1992年,小平南巡后,郑举选准备开一家自己的百货公司,跟紧形势大干快上,他选好了门面,还投入一大笔钱进行装修。

但是,遇上汉正街拆迁改造,店面没法用了。他又选了一家,又进行了装修,结果又遇上拆迁。捐款和买国库券也不管用了。1996年,感叹命运无常的他,撤出了汉正街。

他猜中了开头,没有拆中结局。

多年后,温州女人章华妹“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的名声传来时,很多人都惊讶了:我们汉正街比她早得多,政府还发了执照呢。

一查,发现政府早在1979年9月就发过营业执照,而且足足发了103张。包括郑举选在内。

但是,没有一个人拿得出当年的那张纸。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件东西是一份财富。

“第一”的名声和由此带来的荣耀,就这样落到了晚来者的头上。

作为103个个体户之中最有名的一个,郑举选的心理阴影面积至今是个谜。很多人都为他感到不平。

如今,在汉正街上,还有一尊“摆摊人”的铜像,是以他为原型的。

这次“改革开放40年”,他是湖北省选送的唯一一名候选人,成功入选。

多少也该弥补了一点。


02


当然,温州能夺走这个“第一”,也不是偶然的。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犹太挺争气。1978年,改革开放的口号提出后,不过两三年时间,在温州下属乐清县的一个柳市镇,光低压电器厂就一下子冒出了上千家。

说起来是厂,其实就是家庭电器作坊,卖些灯泡、开关、螺丝之类的东西。前面屋子摆柜台卖,后面屋子开动机器生产,简称“前店后厂模式”。

其中有八家规模做得比较大,是各自领域的龙头老大,被称为“八大王”,五金大王、旧货大王、螺丝大王等等。这八个人都过起了当时看来极为优越的日子,比如盖起了自己家的三层楼。

那时没有胡润榜、福布斯榜、杀猪榜,这“八大王”大概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一份财富榜单。

《温州一家人》里的修鞋匠,身上就有当年温州八大王的影子

此时,一个名叫南存辉的修鞋少年,看着街边这些景象很是眼馋。他也与朋友合作,在一个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电器作坊,准备大干一番。那一年,他16岁。

还没等袖子撸起来,1982年春,全国突然开始“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柳市成为了重点瞄准对象,“八大王”中有7人被抓了起来,判了刑。只有一人逃脱,但通缉令发到了全国。

其中一名“大王”的判决书是这样写的:

……被告私自开设加工厂,非法经营五金电器,以旧充新,并由成品转手倒卖,从中牟取暴利,违反了金融、工商管理法规,扰乱国家计划经济、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破坏了物价政策,已构成投机倒把罪。

判处有期徒刑7年,追缴所得暴利3万元。

刚要蠢蠢欲动的南存辉,心里马上灭了火。还好,修鞋的家伙没有丢,继续修鞋呗。

仅仅过了一年,风向又变了,中共中央下发了文件,提倡农村发展商品经济,搞活流通。被抓的七个大王纷纷被放出来了。

那名被判刑7年的“大王”,领到了一张新的判决书:

……被告以夫妻劳动为主,修旧利废,质量尚可,出售价格低于国家牌价,并按规定交纳税金和管理费,其行为均未构成犯罪。

宣告无罪释放。

3万元暴利不再退还。

南存辉的心又动了起来,他创办了一家开关厂,名叫“求精开关厂”。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当时工厂遍地,竞争很大,大部分人是靠生产假冒伪劣品来降低成本赚钱的,质量没保证。

他知道这种做法不长久,专门去上海,请了三位技术人员到厂里指挥生产。1989年,他的厂领取了由国家机电部颁发的低压电器生产许可证,是柳市的第一家。

当时,温州人在全国的名声很差,怪不得被称为中国犹太人。除了假造皮鞋服装外,柳市镇的电器也遭到了全国的抵制,一些单位的门口还挂着牌子:“温州电器推销员免进”。

为了调查这个现象,1990年,国家八部委派出人员,组成一个工作队。到了后,他们发现,在这个遍地假货的地方,竟然还有一家有生产许可证、质量过硬的企业。

于是,政府决定把求精开关厂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给予政策和支持。南存辉一下子就发展起来,成了新的大王。

也正是看到了他这种做法的效果,温州人开始改变自己的经商理念,重视质量和品牌。温州人的名声又慢慢恢复了。

1992年,小平南巡过后,南存辉引进外资,扩大生产规模,把公司的名字改为“正泰”。同时,他还盖了一座办公大楼,上面挂着公司的口号:“重塑温州电器新形象”。

在这之前,整整八年时间,他一直是租用别人的厂房。问他为什么?他说:

不知道政策什么时候会变,没有太长远的打算。


03


1981年,浙江海盐的衬衫总厂,换了个新厂长。

他叫步鑫生,本地人,长得瘦小,身高1.58米,体重45公斤。也就比小平同志高1厘米。

两年前,《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小说,名叫《乔厂长上任记》,讲述文革后,老干部复出收拾工厂烂摊子的事情。这篇小说获得了当年最佳短篇小说奖。

作者蒋子龙,这次也入选了100名改革先锋表彰名单。

对他的描述是:“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

当年,步厂长上任后,不再是收拾烂摊子的事,而是要让工厂增收。他受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发,烧了几把火。

先是制定了联产计酬制度和超定额计件工资制。具体来说就是,工人在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内,要熨90件衬衫。超出的就多拿工资,不够的扣工资。并且,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同时,他还给职工定下了“十不准”,比如不准在车间放茶杯,不准迟到早退,否则以一罚十扣工资。而行政人员,每天必须提前15分钟到岗,上班时间不准谈笑、看报。

规章一出来,很多懒散惯了的人,都不适应,发牢骚,提意见,还给上面打小报告。

如果今天的人能穿越过去,想必会对他们说一句:

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那是你们还不知道富士康。

这三把火很灵。工人出勤率明显好转,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短短两三年,厂里从原先的一条生产线扩展到四条,人员也从最早的60人扩充到600人,利润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

而步鑫生自己,还是一个月拿67块钱的工资,每天早出晚归的。再加上外面老有人说闲话,让老婆压力很大,总和他吵架,家庭生活很不和谐。

步鑫生做的事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1983年,《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文章,给他点了赞,标题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

但是,就跟今天一样,很快就出现了翻转。

《工人日报》报道了他的负面消息,说他动不动就训人、骂人,谁要是提反对意见,轻则被扣工资,重则被开除,“无视工人阶级权益”。

那个时候的舆论战,可比现在重要得多。一篇报道,往往能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和一个人的一生。

胡老人要求浙江省委进行调查,报上来的结果是:他的改革成绩是主流,缺陷和错误是支流。胡老人放了心,作了一个批示:

抓住这个指引人们向上的活榜样,对干部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统一思想,推动经济建设和整党工作。

于是,步鑫生一下子就在全国知名了。他被各地的工厂、学校、机关甚至是军队,邀请去巡回演讲、作报告。同时,各地的人也涌到海盐的厂子里来参观学习。

1984年,改革偶像步鑫生出席全国厅、局长会议,并介绍海盐衬衫总厂改革经验

来得太多了,他实在接待不过来,有关部门干脆下了一个通告:

只有司局级以上方可面见步鑫生,其他人一概听录音报告。

有一个农民,刚用自家的苗木做抵押,承包了一家小工厂,揣着《人民日报》来求见步鑫生,连工厂的大门都没进去。

不过,他很有办法,最后通过一位记者的牵线,总算跟步鑫生会面了15分钟。

这15分钟,他一直铭记在心。后来,他执掌一个年营收过千亿的商业帝国,还多次提起。

这次表彰,他——鲁冠球,也是100名受表彰的典型之一。

1984年2月26日晚上19时25分,央视甚至中断了正在播放的《新闻联播》,临时插播一条号外消息:中央关于肯定步鑫生改革精神的消息。

接下来一个多月里,新华社竟播出了27条关于步鑫生的稿件,累计达3万余字。据统计,他的名字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频率,仅次于雷锋。

这一年,步鑫生50岁,是人生的巅峰时刻。报纸上挖出了他的各种生活细节,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狗仔对娱乐明星的追逐。比如,有篇文章说:

他本来爱吃鱼,因为吃鱼太费时间,他宁愿放弃这个爱好。

有一次食堂里没有别的菜,只有鱼,他坐下来吃了几口,嫌费时间,连吃到嘴里的肉和刺一起吐了出来,三口两口吃完饭,急匆匆地走了。

但是,步子大了,往往容易扯着蛋。

也是1984年,中国的西装市场红火起来。海盐县一位局长,要求海盐衬衫厂也上马一条西装生产线,年产3万套规模就行。

步鑫生知道自己厂子还小,这样做很危险,但又害怕局长会抹不开面子,也就点头答应了。结果,局长又把规模从3万套,改成了6万套。

等报告送到省里后,主管的厅长一看,认为步鑫生是全国模范,要做就做最大的。直接把规模给改成了30万套。随之,18万美元的预算也变成了80万美元。

当时,衬衫厂的固定资产只有50万,要做这么大的事,投资是个无底洞。结果,到了1987年,衬衫厂的负债达到1014万元,亏损268万元,实际上已经破产了。

时尚总是善变的,此时,西服热已经过去,积压的服装只好低价销售。一时间,镇上卖菜的小贩都穿上了西服。

上头说,西服热过去了,赶紧卖设备。步鑫生却不肯。他说:最多再过两年,西服又会流行起来的。

1988年1月,步鑫生从广播里听到了自己被免职的消息。

这次,他又一次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文章的题目是:

粗暴专横、讳疾忌医,步鑫生被免职 。债台高筑的海盐衬衫总厂正招聘经营者。

至此,步鑫生的神话破灭了。他拒绝给他安排的新职位,远走他乡,帮其他厂出出点子,做做管理,但再也没有重现当年的辉煌。这一走就是26年,江湖飘零。

2001年他患了癌症,此后定居上海。2015年去世。他的孙子在悼词中说了一句话,很有公文气息:“爷爷用一把剪刀剪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帷幕,其形象已永远被定格在新中国改革历史的第一页。”

而在生前,步鑫生对自己的评价,简短得多:

我没有失败。失败的是政企不分。


04


这次表彰,文学界一共有两位代表入选。

除了蒋子龙之外的另外一位作家,是《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他笔下的孙少平,是大牙湾煤矿一名挖煤的矿工。

孙少平的奋斗打动了很多年轻人。按照陈丹青老师的说法,都是社会上的苦逼和屌丝。

这个大牙湾煤矿的原型,是陕西的铜川矿务局下属的陈家山煤矿。路遥生前绝不会想到,在他去世后几十年,居然和这个煤矿的一名矿工同样进了这个表彰名单。

这个人叫禹国刚。

禹国刚大学上的是西安外国语学院,专业是日语。197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铜川矿务局,当了一名煤矿工人。

这个分配今天看起来很奇怪,但你想呀,1970年从日语专业毕业,比起1949年加入国军,或者2018年投资OFO,也差不了多少。就理解了。

1981年,一个广东的亲戚给禹国刚写了封信。信中说,深圳“可能是未来中国的旧金山”,劝他过来干。

禹国刚动了心,他变卖了家里的收音机和十四寸黑白电视机,换了七百多块钱路费,带着一家四口去了深圳。

工作也不难找,很快,他就在一家电子公司里担任了日语翻译。但没想到,紧接着出现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

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个日本人冈崎嘉平太,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反复向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提议,派人到日本学习证券知识。

关于冈崎嘉平太老爷子的故事,可以查看8字路口的另一篇文章:《三千个日本人闯进海里》。

不知廖承志是不懂证券,还是觉得太早,连续两年都找理由婉拒了。有点皇帝不急那个急的意思。

到第三年时,他也不知该如何拒绝,便答应下来,开始从国内选人。结果,在京津沪三地都没找到人,只好南下到了广州。

禹国刚本就学日语,交流占优势,他工作时又读过很多金融书籍,就前去报考,顺利被选中。听到来了中国留学生,日本《朝日新闻》还采访了他,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很像现在的某些微信文章:

在资本主义的中枢学习股票的中国留学生,理论出众,但他们回国后会有施展的地方吗?

禹国刚的回复是:“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话,学习是不会白学的。”

没想到,学习未必不会白学,采访却没有白采。《朝日新闻》这篇报道,改变了他的命运。

学习时间其实很短,也就一年。1984年回国后,禹国刚果然没有施展的地方,又回到那家公司去了。

不料,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梁湘看到了《参考消息》上转载的《朝日新闻》报道,记住了他这个名字。特意跑来,把他招到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的国际信托公司。

1991年4月16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禹国刚担任副总经理。

其实早该开业了,就是“准生证”迟迟拿不到。之前,禹国刚去北京报批,主管领导告诉他:

“深圳证券交易所”这个名字太敏感了,不能批。谁也不敢批。这样吧,你改名叫“深圳证券市场”,我现在就可以给你批。

禹国刚回答说:不叫交易所,叫市场,这样和卖菜、卖肉的市场有什么分别?

还别说,那时候,老百姓对股票不了解,买股票还真就和菜市场买菜一样。用禹国刚的话说:人们买了股票,往麻袋一装,朝床底下一放。

1992年深圳特区新股认购,人贴人排队

当时,为了筹集1000万元作为深圳发展银行的开业资金,禹国刚把股票放在解放牌大卡车上,装上两个高音喇叭,开到沙头角、蛇口等当时的农村地区,大声吆喝着:快来买股票咧。

有些人还真就稀里糊涂买了股票,结果发了大财。有个深圳老太太,本着支援国家建设的心态,买了两万股深发展的股票,后来,股价从十几块涨至了120元,赚了近百万。

所以,买股票一定要有个好心态。

1992年8月10号,深交所采用摇号的方法,发行股票认购证。当时预计发500万张,每人可以认购10张。结果有120万人赶来抢购,很多人提前几十小时就来排队。

当天晚上,没有摇到号的数千名股民,聚在深南大道游行,还围攻了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史称“8•10事件”。后来紧急增发50万张认购表,才平息了事件。

正是这次事件,促使了中国证监会的诞生。但是,中国证监会扮演的角色,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禹国刚评价说:

这样把两个市场集中到它来管,我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在全世界我没有找到第二家。如果这一体制不改,这个市场就不是按国际惯例运行。

今天的禹国刚早已退休在家。当年那张《朝日新闻》,他一直裱好,挂在客厅的墙上。


05


所有生活在这四十年中的人,都不可避免会与这个时代发生关系。

只不过,有些人推动更多,有些人受益更多。

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自己认定的100人名单,觉得自己崇拜的那个谁应该进。但,应该不应该,最终是由历史来评定的。

最应该受到尊重的,还是那些在混沌的氛围中,能勇敢地冲破迷雾,为追随者做了榜样的人。他们可能在后来失败了,但他们引领更多的人迈出了那一步。

名额定格在100名,但是为时代做出贡献的,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人生如一个8字,兜兜转转,循环往复,最终都会回到原点。唯有时间,在不停地向前奔流,不停地把具有开创精神的人物,送上舞台。

就像白岩松说的,对这次大会报告的感受:

改革开放四十年,走到今天,坚持了什么?以及继续走下去,还要坚持什么?

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历史,尊重规律,尤其是尊重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4 10:31 PM , Processed in 0.0328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