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7|回复: 0

[中华瑰宝] 看牡丹纹识别瓷器年代?你也可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6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牡丹纹识别瓷器年代?你也可以!

原创: 黑逗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19-02-27


牡丹,是中国原产的植物,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中国国花。

88C6DF8C-02C2-4762-825A-47F9CB107800.jpeg
牡丹花(图自菏泽牡丹网)

它大气富丽、雍容华贵,用作装饰纹样,更有花开富贵的寓意。

书画、织绣、玉器、金银器……在各种文物上,都能见到牡丹纹的身影。瓷器当然也不例外。

6278E2DC-E6F5-4D4C-A9CD-19B6C4A81DF5.jpeg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上海博物馆藏

瓷器上的牡丹纹,不仅起到装饰美化、提高器物颜值的作用。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的瓷器,上面绘画的牡丹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我们判断器物年代的一个小小标尺。

从唐宋至明清,陶瓷上的牡丹纹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呢?一起来看看吧。



牡丹真正成为一种人见人爱的观赏花卉,是从唐代开始的。

唐人看重牡丹,有“牡丹一朵值千金”的美誉。牡丹纹也在此时出现在陶瓷器上。但这一时期陶瓷上的牡丹纹,与人们爱牡丹的热情相比,未免有些不相匹配。

为什么这么说?上图!

唐青花牡丹纹塔式罐,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出土,图自《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发掘简报》

如果不看文字说明的话,估计大多数人只会看出器物上的纹饰是一种植物纹。至于是什么植物?是植物的叶子还是花?只能靠猜了。

而同为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出土的另外一件绘牡丹纹的塔式罐,画得比较好一些。虽然还是简笔画式,至少能看出来是一朵花,对牡丹了解深入的人,估计会知道这是牡丹纹。

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出土的另一件塔式罐,图源同上

实际上,从唐到五代,时间跨度有三百多年。这两件出土于唐中期墓葬里的塔式罐,并不能代表唐五代时期牡丹纹的全貌。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五代时期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上面的牡丹纹相比唐中期的灵魂画风,就进步很多了。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壶身上的刻花缠枝牡丹,有着耀州窑刻花特有的浮雕感,线条流畅而犀利。

倒流壶细部(图自《中国文物定级图典》)

在牡丹纹的花瓣内,还密密麻麻地勾画出短细线,用以表现花瓣的阴影和纹理,相比唐中期简笔画一样的牡丹纹,精细程度真是提升了100个档次。



宋代的很多瓷器是先在胎体上刻、印、划出各种纹饰,再上釉烧造。牡丹纹在釉的下方若隐若现,有一种朦胧的意韵。

宋代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刻花牡丹纹盘局部

纹饰与真实牡丹的相似度依然在提升,花朵丰满,花瓣翻卷;和缠枝纹搭配,寓意富贵连绵不断;缠枝的枝条也很健壮。在釉色映衬之下,很有晶莹温润、岁月静好的感觉。

图案中如果有其他的童子、鸟兽等纹饰,都被巧妙地融入以牡丹为主体的画面中。(所以你看出来下图的纹饰中有童子了吗?)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牡丹纹碗,上海博物馆藏

当然耀州窑依然在走犀利刻花路线,看这硕大的花朵:

宋代耀州窑牡丹唐草纹瓶,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相比这些在瓷胎上若隐若现的牡丹,北方磁州窑系器物上的牡丹纹就别有一番泼辣直爽的美感了。

磁州窑系瓷器的特色是白地黑花的彩绘,或以黑彩为地,在上面勾勒图案。烧成的器物黑白分明,在崇尚素净婉约的宋代瓷器界可谓一股“泥石流”。上面的牡丹纹,有偏向写实的:
宋代白地黑花划牡丹纹枕,磁县文物管理所藏

也有大胆夸张、简化的:

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故宫博物院藏

以磁州窑为代表的诸多北方窑口,还有一种特别的装饰手法叫“珍珠地”,模仿金银器的錾胎工艺。在瓷胎上刻划出主体纹饰之后,再用小圆圈把没有纹饰的地方填满,看得人密集恐惧症发作:

宋代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故宫博物院藏

不论装饰手法如何,磁州窑系器物上的牡丹纹,气质不同于定窑、景德镇窑器物的恬静含蓄,花与叶交相辉映,有一种活泼快乐、富有朝气的感觉。



相比宋瓷牡丹纹的秀美,辽、西夏、金三朝瓷器上的牡丹纹则多了几分北方民族的粗犷和洒脱

辽代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故宫博物院藏,吸收了磁州窑器物的风格

牡丹纹的色彩搭配(如果有色彩的话)也相对浓艳,彰显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和小清新的宋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金代白地红绿彩牡丹纹碗,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辽三彩牡丹双蝶纹海棠式长盘,辽宁省博物馆藏

白地黑花器物,下笔非常爽利、流畅,随便一勾就是艺术家水平。

金代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1987年观台磁州窑址出土

辽、金、西夏三国的器物中,最富有特色的牡丹纹瓷器,当属西夏的黑釉剔花器了。

西夏瓷器的胎质普遍不够洁白,用黑彩在瓷胎上绘画效果很差。聪明的西夏工匠意识到了这个缺陷,便反其道而行之:先在胎体上满施深色的黑釉或者褐釉,再把纹饰以外的黑釉剔除,露出胎体。于是,西夏瓷器上经常出现黑色牡丹,有一种很另类的美。

西夏黑釉剔刻牡丹纹梅瓶,内蒙古博物院藏



青花瓷在元代的盛行,给了牡丹纹很大的发挥空间。

元代青花瓷上的牡丹纹,形态描绘细致入微,花蕊、花瓣都用青花涂色。花瓣的边缘模仿现实中的牡丹花瓣,画成浅色的小串珠状,看上去十分立体。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上海博物馆藏

还有多种视角的牡丹纹,比如从侧面看、从花朵上面垂直往下看、从花朵下面往上看等等。牡丹花形硕大,枝条叶片肥嫩,盛开的花朵之间夹杂着花苞。纹饰整体构图满密,气场十足。

各种视角的牡丹纹

有的时候工匠们可能厌倦了涂色,就会把牡丹纹先印在胎体上,再在纹饰凹下去的地方用青花料勾边,看起来比涂色稍微省力一些。

元代青花蕉叶花果竹石缠枝牡丹纹菱口盘,上海博物馆藏

磁州窑在元代窑火不熄,仍然烧造拳头产品——白地黑花瓷器。使用黑彩的工匠,绘画水平丝毫不输使用青花的工匠,画出的牡丹仿佛线描习作。


元代长方形白地黑花瓷枕(侧面),磁县观台镇东艾口村出土

毕竟对于这些瓷器绘画的大神来说,用黑彩和用青花的区别,大概就是用黑色圆珠笔画画和用蓝色圆珠笔画画的区别吧。

也有很多牡丹纹走的是写意路线,寥寥几笔勾勒出轮廓,不做过多的装饰,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观物之人。

元代白地黑花梅瓶,邯郸市博物馆藏



与元代那些或健硕或风流的牡丹纹相比,明初瓷器上的牡丹纹,虽然画工还是一样细腻,但不仅花朵的尺寸缩小了、旁边的叶片萎缩了,就连缠枝纹的枝条也变细了。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盏托,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洪武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看惯了宋元时期那种洋溢着生动活力的牡丹,再乍一看明初器物上的纹饰,可能会有一丝不适应。然而换一种角度想,也可以说是疏朗秀丽,自有一种风采。

明宣德缠枝花卉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上面绘有牡丹纹

到了明中后期,图案的尺寸又有所增大。重新膨胀的大花儿表面上似乎是对元代的模仿,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图案显得规矩、程式化了许多。一片片花瓣像是复制粘贴上去的一样,与自然界中的鲜花差得有点远。
明正统青花孔雀牡丹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瓷器牡丹纹的一大亮点是粉彩、珐琅彩等创新工艺的加入。

粉彩的色调柔和淡雅,可以精细描绘牡丹的花瓣和叶片,运用颜色浓淡的变化体现花朵的质感,逼真度100%。

清雍正粉彩雉鸡牡丹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雉鸡牡丹纹盘局部

珐琅彩瓷器又名“瓷胎画珐琅”,是在高温烧成的优质白瓷上用珐琅料进行彩绘,再经低温二次烧造而成。器物上的牡丹纹,色泽鲜艳靓丽,层次清晰,有着西方油画一般的效果。

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故宫博物院藏(配色有点清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形式的牡丹纹在清朝就销声匿迹了。例如,康熙朝青花瓷上的牡丹纹,就非常有特点。

清康熙雉鸡牡丹纹凤尾尊,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时期的景德镇工匠,用一种青花色料调配出多个色阶,充分描绘植物、山石等的阴阳向背,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因此有“五色青花”的美称。

负责在瓷胎上绘画的工匠,也吸收了中国画乃至西方画中的一些技法、构图元素等。他们笔下的牡丹纹显得非常文雅,好像一幅蓝白两色的花鸟画。

雉鸡牡丹纹凤尾尊局部

总之,瓷器上的牡丹纹,不仅拥有吉祥的寓意,还能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及审美变迁,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生活在各个时代的人们的精气神。绽放在瓷器上的牡丹,凝结着匠人的心血,透露着审美的变迁,让我们感受到丰富的文化意涵……

欣赏了这么多牡丹纹,大家不妨来实践一下,看看下面三幅图中的牡丹纹分别是哪个朝代的呢?




评论区等待你的答案哟~

主要参考资料:
《洛阳市志·牡丹志》
李沙颖《中国牡丹纹装饰特征演变研究》
李卫东《故宫博物院藏牡丹纹定窑白瓷》
邯郸市博物馆,磁县博物馆《磁州窑古瓷》
穆青、穆俏言《磁州窑白地黑花与景德镇元青花》
上海博物馆《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辑》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
图片来源:
相关博物馆官网、图录、研究论著等
注:
本文每一节的小标题诗句均出自唐代白居易《牡丹芳》一诗

PS:若喜欢本文,记得分享至朋友圈或点击文末右下角“好看”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9 12:26 PM , Processed in 0.1314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