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9|回复: 0

[文化教育] 作为一个奥数金牌选手的家长,我坚决反对快乐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8 08: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个奥数金牌选手的家长,我坚决反对快乐教育

2019-02-28  侯虹斌  大家

导读

70%的人觉得数学没用,都呼吁高考不考数学。但是,高考考数学,就是为了淘汰掉那70%的人啊!




2019年2月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中国队单人最好成绩15名,团体第六名,一块金牌都没有。消息传来,争议纷起。

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难度很高,据称是中学生数学竞赛中难度最高的赛事;这也是我国以国家队名义组队参赛的3项中学生数学国际赛事之一。多年来,中国都是奥数强队。但最近,连续几年都没有好成绩。相比之下,这次美国队五个人拿到三枚金牌。中国与美国、韩国的成绩差距,不能再明显。

20.jpg
美国代表队四名成员获得了3金1银的成绩,队员中有两名亚裔

在中国中小学教育近来对奥数不断打压的背景下,这个让人遗憾的消息,就像是火上浇油。

有的分析认为,对奥数进行严打,是近几年中国队在国际奥数比赛上失利的直接原因;也有相反意见认为,比赛失利原因很多,比如参赛选手训练不足,经验欠缺,与国内打压奥数无关。但不管怎么说,打压奥数这个事实,是正在进行时。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一次两次比赛的输赢,而在于,奥数这样对学生的强化训练,对优秀学生的培训机制,是否活该成为“严打”的对象?

对于中国来讲,如何正确理解奥数教育的意义,无论对未来的政策方向,还是家庭教育的努力方向,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

http://mat1.gtimg.com/joke/shany ... repeat_x3.png") left top repeat-x;">一

坦白说,我个人很在乎奥数比赛,也一直关注中国在国际级的比赛上是否有突出成绩。这不仅因为我对奥数本身的价值理解,也是因为,我的儿子这几年来都在参加小学生的相关奥数比赛——他拿过两枚全国总决赛金牌和几枚银牌,还有多枚省级金牌银牌

为什么我愿意让孩子学奥数?这里必须亮出我对奥数的理解。奥数并不是提前教学,并不是海量刷题,它的教育目标,是要强化学生对数学和逻辑的深度理解。换句话说,对数学逻辑的理解才是奥数培训的根本。

奥数难吗?当然。老实说,儿子在小学四年级阶段做的奥数题,我会做的已经不多了(我好歹也是理工科重点大学毕业的);他六年级时做的奥数题,他的爸爸做起来也相当吃力了(他是重点大学理科博士)。但对孩子来说,都没什么难度。

有专业的老师说:“10岁左右的学奥数孩子,如果不是专业的奥数老师,哪怕是名校毕业的父母、甚至是学数学的父母,都要缴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思维方式变了。

21.jpg

有一个简单的游戏,叫做“24点”:10以内任意4个数字组合,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得出24这个数字。儿子在掌握这个游戏玩法后,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看到四个数字出现,比如收款付账、电话号码等,他的脑子会迅速反应出怎么拿这些数字去算24点。而且,在足够的训练后,基本上一两秒之内,他就能判断出来看到的数字能否组成24点,如果能,有几种方式组合方式。而且,24点的组合法则,并不局限于加减乘除,还有各种乘方、开次幂的复杂组合。

作为父母,我们费老鼻子力气,还不一定能想出来其中一种。

儿子没有上过任何训练班,都是在家里自学:五年级的时候,自学初一数学,六年级的时候,自学初二数学。参与的奥数比赛,也都是跳级参赛,并且拿到了金牌。他很喜欢数学,喜欢到我都烦的地步——最要命的是,他老是企图考我数学问题!

我常常想,如果当年,我禁止他学习奥数,或者让他只能学同年级的数学,不要自做主张跨阶段学习,他还会像今天这样爱上数学,还会从数学中得到这么多的乐趣与成就感吗?

虽然他年龄还小,以后是否会学习跟数学有关的专业知识,是否有深度学习的后劲,还是未知数,但是,数学思维和逻辑训练对他的塑造,用处是非常明显的。甚至,这种思维还有助于帮他理解很多社会问题。

我自叹弗如。

我以儿子为例,并不是想炫耀他的成绩如何,我只想说明,对一个普通小孩来说,数学,以及奥数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润物无声。看似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场合不多的数学,其实与创新能力也是正相关的。很多我们以为的学过的“数学”,只能叫“算术”,叫“运算”,真正的数学远非这么简单。

抛开奥数教育的争议不说,就算数学,也常有人质问:普通人学数学有什么用?

确实没什么用。去菜市场买菜,小学一二年级的加减法就足够了。我学习过微积分,因为用不上,现在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甚至,我连椭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之类的简单问题都忘了;似乎没有数学,也没影响我的生活。

但我仍然笃信,数学是自然科学之母,是科学上的皇冠。它是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等很多学科的基础,也是科技力量的最重要基石,任何一项科技的运用和实践都与数学有关。

实际上,不仅是你能想到的科技发展,文科也需要数学。中国的语文有点像艺术,讲究鉴赏,但是,西方的语言学却是建立在各种语言频次和统计数据之上的;法律,与逻辑学密切相关;经济、金融等,更离不开各种数据和模型了。西方的文科,离数学很近。

此前有个段子说,高考说要改革,70%的人觉得数学没用,都呼吁高考不考数学。

但是,高考考数学,就是为了淘汰掉那70%的人啊!

哪怕我是文科生,我也必须说:反对数学,反对那些没有立竿见影的生活效用的学科,就是反智。

22.jpg

奥数,只不过是通向数学的这扇大门的更聚焦、更强力的切入点。它肯定不适合所有人,但是如果把这条路堵死,那必定是巨大的损失。

http://mat1.gtimg.com/joke/shany ... repeat_x3.png") left top repeat-x;">二

这些年来,在“减负”和“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呼声之下,奥数从方方面面被打压。

2001年,教育部发布奥数禁令;

2010年,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江苏等地也陆续采取措施,禁止举办奥数班、叫停“奥赛”;

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又发文明确要求公办学校“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奥数考试成绩、奖励、证书等作为学生入学的依据”;

2018年3月,教育部下达《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同年12月,北京还派出城管,在黄庄对奥数、ACM-ICPC信息学考级等考试和培训班等,进行全面扫荡,目的是为了“减负”。

23.jpg

不能不说,这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是很可惜的。

“减负”的初衷可以理解,但不该一刀切

实际上,奥数是为10%、甚至1%的人准备的学习训练,的确不是普适教育,不适用于90%的人。曾经的“全民学奥数”热潮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于更适合学艺术、学文学、学外语的孩子来说,强迫他们学艰深的奥数,确实是人才的浪费。如果以“是否应该严禁奥数培训”来做大众调查,我相信的确可能有90%的人会赞同,无他,利益驱使尔。这就像调查“高考不考数学”是否合适,70%的人表示赞同是一个道理。——但科学技术要想发展,如何选拔出最顶尖的人才才是重点吧?最顶尖的人才,也许就在那愿意学习的10%的人里,而不在那些那根本学不下去的90%里。

基础教育的大道,与优异选拔的窄道,本来就是两条平行线。全民都去挤一条窄道,当然不是正常的现象。但只允许在大道上稍息立正齐步走,也未必就是正确的教育理念。

实际上,全民齐步走的情形并不会出现。虽然取消了奥数之类的“高考加分”,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推出的“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数学英才班”,目标却很明确地直指竞赛生;在各种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程序里,也对各种奥赛获奖者伸着橄榄枝。什么样的学生更有发展潜力,他们都知道。

从2000年到2010年,在最被国际公认的中学生奥数比赛IMO中,中国队的成绩一直是吊打各国的:11次比赛中,9次拿到冠军,只有两次屈居第二;参赛66人次,成绩是61金5银。从长远来看,IMO获奖者成为数学家的概率是很大的。

菲尔兹奖被称为国际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到2010年为止,一共有四十多位数学家获得了菲尔兹奖,其中有7人是前IMO获奖者,这比例已经很高了。而近二十年,拿奖的人里有超过半数都是IMO的优胜者。套用一句学界的话来说,“很少有什么人能比IMO金牌获得者更有可能获得菲尔兹奖了。”

24.jpg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Fields Medal)获奖者国别表

据了解,中国的数学界新一代领军人物,也越来越多有着奥数得奖的出身。目前来看,从一个普通的IMO金牌得主到著名数学学者,需要20年时间间隔,很可能,未来的大数学家,就是这些年的选手里出来的。

http://mat1.gtimg.com/joke/shany ... repeat_x3.png") left top repeat-x;">三

公允地说,“减负”并不是只针对奥数的,它广泛针对各种中小学生高水平的竞赛。进一步说,它针对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听从了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这确实是事实),一刀切地禁止大家超纲学习。

于是,中小学生的上课时间越缩越短了,放学越来越早了。甚至,去年8月,教育部还出台了专项治理工作,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坚决禁止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

25.jpg

减负的意义,就变成了要求所有学生都向最低标准看齐,学习不得超过最低标准,这样的学生就没有负担了。这样,就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了。

哪有这么容易。

“减负”的结果就是,学校的课内学习时间缩短、作业减少、内容变简单。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家庭,父母没有全身心给你投入教育,那么,小孩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玩耍了,是很减负、很快乐了。但是,在那些注重教育的家庭里,哪怕孩子三点钟放学,也不可能去“快乐”,他们会开始上各种补习班,或者在家请一对一私教,或者报了几个网课,生怕落后。那些老师不上的课、不教的内容,不过是换在课外,花大价钱去学习了罢。同样的课程和内容,以前是在公立学校里免费学,现在,则需要额外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

26.jpg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结果自然是不同家庭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听话地按步就班玩“快乐教育”的,和花了精力和金钱学习的,差距将越来越大。阶层分化由此而来。

你能强令那些有财力、有意愿的家庭放弃让孩子课外学习吗?不可能。从家庭角度来讲,课外学习的安排是自由也是权利,那些让孩子付出额外精力的家庭,家长们眼光投向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名校精英教育。从国家或社会整体角度上讲,除非叫停所有公立之外的学校教育服务。

很早很早以前,那些“快乐教育”的倡导者们总喜欢鼓吹国外如何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又是如何填鸭式,在他们的描述里,美国的中小学生没有作业,能轻松享受童年,肆意挥霍青春,付出少,收获却不少。但在信息更容易获得的今天,随着大众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深入了解,很多明眼人发现,所谓“快乐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形态,他们的教育比中国的分层更多,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差异非常大。

27.jpg

按照万维刚(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的说法,美国教育分为三个阶层,第一个阶层是普通工人阶层的教育,在这个教学体系,充满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程序,几乎没有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第二个阶层是中产阶层的教育,这是精英教育。第三个阶层,那就是统治阶层的教育。而那些第二、第三阶层当中,学生的刻苦程度并不亚于中国最用功的学生,目标明确,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复习,缩短睡觉时间。而且,他们还要抽时间学钢琴,参与体育训练,并在一些公司进行实习,以便丰富自己的入学简历……

我们光是津津乐道于“美国人连买鸡蛋都不会算钱,算术太差”(这可能是事实),却忘了,还有另一个事实:爱因斯坦和一些天才科学家,还在16岁(初三或高一)的时候,就学完了微积分。

28.jpg

更不用说,在欧美发达国家,在福利与兜底体系完备的社会里,通过平民的教育“快乐”成长,是一种正常的人生选择。但作为中国的父母,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方式这一法则,到今天仍然有效。

就算天才,也需要非常勤奋,和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毒鸡汤里说,创新精神是靠“快乐教育”刺激出来的,千万别当真。创新的背后,一定是有强大的能力作为根基的。

中国的基础教育本来与西方的教育水平就有差距,如果不迎头赶上,反而沉迷于“减少压力”“快乐教育”之中,并且堵死选拔和促进优异学生和天赋型选手的出路,恐怕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与世界最高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10:13 PM , Processed in 0.0919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