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0

[影乐之声] 2019奥斯卡获奖名单:不破的定律与新的魔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8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5-18 09:22 AM 编辑

2019奥斯卡获奖名单:不破的定律与新的魔咒

2019-02-25  周黎明  大家

导读

奥斯卡外语片毕竟是从美国看世界,欧洲影片因为文化的接近而更容易获奖,西班牙语、法语更是有着先天优势,因为美国人当中懂这两种外语的人超过任何其他外语。




30.jpg

奥斯卡跟各大电影节的一大区别,在于它的评选机制。电影节的奖项通常是由十多位功成名就的电影人讨论出来的,而奥斯卡是8000来位以好莱坞为主的电影人各自投票的结果。盲投时可以猜测其他评委的选择,也会参考各种风向标,但毕竟不是排排坐分果果。

有趣的是,本届奥斯卡的结果,简直像是采用了雨露均沾的策略,把奖项尽量分布给不同的影片。

最大的奖项最佳影片,各种前瞻奖都指向《绿皮书》和《罗马》。《罗马》更加艺术、更加私人、更加非主流,它若得此奖,会创造外语片得最佳影片的奥斯卡纪录。《绿皮书》更加工整,更加通俗,更具包容性能取悦各方的口味(除了满嘴火药味的老愤青斯派克·李)。

31.jpg
《绿皮书》的获奖是个稳妥的选择

《绿皮书》得此奖,证明奥斯卡在向纯艺术片狂奔的路上,依然会驻足停留,考虑一下自己的传统定位,依然会兼顾大众的口味。(如果《黑豹》获大奖,那就不是兼顾,而是走向另一极端了。)

自从第78届奥斯卡把最佳导演给了李安(《断背山》),而把最佳影片给了《撞车》,这种通俗性和艺术性的分叉屡屡发生,通常是导演奖偏艺术一点,影片奖偏类型一点,商业一点。这种情况几年后李安又碰上一回,他因《少年派》第二次荣获最佳导演,而最佳影片是娱乐性极强的《逃出德黑兰》;而卡隆上次因《地心引力》拿最佳导演时,最佳影片便是艺术性弱得多的《为奴十二年》。当然,非常通俗的《国王的演讲》《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艺术家》《水形物语》同时拿下影片和导演两个奖,更小众的《拆弹部队》《鸟人》也拿下了这两个;甚至还有反过来的,偏艺术的《月光男孩》拿了最佳影片,而偏通俗的《爱乐之城》反而夺得最佳导演。

《绿皮书》的赢家中有联合投资方阿里影业。这个项目最初是斯皮尔伯格介绍给环球影业的,或许阿里因此跟该片搭上了线。其实,前几年获大奖或差点获奖的作品,包括《聚焦》《爱乐之城》《荒野猎人》等影片,背后都有中国企业或者中国企业旗下的分公司参与投资。只不过,非主投的项目通常不会有什么话语权。

阿方索·卡隆此番是第二次获最佳导演,过去六年里墨西哥三杰几乎包办了这个奖项。而本届五位获提名的导演中,有三位是外国人,而且是母语非英语的外国人。这样的包容性,单个国家的电影奖是绝对做不到甚至不敢想象的,只有国际影展才能做到。

本届奥斯卡男主角的竞争异常激烈,按照往常的惯例,彻底改头换面的《副总统》贝尔应该是头号选手,同样大幅度改变面貌和口音的维果(《绿皮书》)、商业片的黄金配角+艺术片的演技派威廉·达福紧跟其后,自导自演、才华横溢的布莱德利·库珀非常讨喜。然而,拉米·马雷克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主演的是音乐传记片。

32.jpg
2019年奥斯卡新科影帝拉米·马雷克

演传记片容易获奥斯卡(本届五位男主候选人中有四个是演真人),音乐类传记片简直是通向小金人的绿色通道。之前有一大批先例,包括《莫扎特》《旷工的女儿》《闪亮的风采》《灵魂歌王》《钢琴家》等等。细究起来,这是有内在逻辑的:音乐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很多无法言说或说不清楚的东西,靠音乐能够得到表达甚至宣泄。马雷克的角色很张扬,很讨巧,每次开唱,都是一个炫技的机会。当然,你也可以说,影片中的歌曲都是用真人原声,而非像其他几部音乐传记片那样由演员代唱,但不可否认,《波西米亚狂想曲》以及这个角色,确实能吸引到皇后乐队粉丝之外的观众。

33.jpg
拉米·马雷克主演《波西米亚狂想曲》

演传记片通常始于模仿,但必须超越模仿,真正体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否则,那众多的猫王和迈克尔·杰克逊模仿者岂不都成了演技派?

最佳女主角给了《宠儿》的奥利维亚·科尔曼,令人产生两个联想,一是英国古装片必须出奇制胜。英国演艺界以文化深厚著称,古装片的传统拍摄法有着极高的水准,但有时他们刻意避开老路,聘请海外导演,希望能拍出新的风格,李安的《理智与情感》、印度导演卡普尔的《伊丽莎白女王》、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宠儿》都体现了这种新思路。《宠儿》还做了一件在我们看来极不正确的事——它选择了野史,并做成了喜闹剧,丝毫不见所谓的“王者风范”。

34.jpg
《宠儿》剧照。奥利维亚·科尔曼饰演安妮女王

科尔曼得奖的另一个启示,是积累效应正在消失。曾几何时,首次提名就得奖只能发生在男女配角两个奖项,而影帝和影后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也就是说,得了几次提名再得奖。看看近年来的石头姐、大表姐、布里·拉森、娜塔莉·波特曼、瑞茜·威瑟斯朋,都是旗开得胜。当然凯特·布兰切特和朱利安·摩尔仍属于积累派。早年被梅丽尔·斯特里普压得无法抬头的格伦·克洛斯已经七次获提名却空手而归,照理说这回把奖颁给她更加顺理成章。但奥斯卡不讲主场优势,演技不输英国演员的美国演员,最终照样输给英国演员,可见角色的讨喜在激烈竞争中有时能占相当的便宜。

35.jpg
格伦·克洛斯已经七次获提名却空手而归,这次《贤妻》仍没能最终拿下影后

纵观先例,屡获提名而不得,比如《女人香》之前的阿尔·帕西诺和《荒野猎人》之前的小李子,最终在越来越强大的呼声下拿到了小金人;有些如早年的芭芭拉·斯坦威克,最终学院给了她荣誉奖。如今格伦阿姨已经打破了获提名次数最多而不得的纪录,说不定下回哪部影片即便她的演技没有那么炫目,也能成为影后。(在帕西诺获提名的表演中,《女人香》可能都排不进最出色的前五名。)

最近好莱坞行业刊物《好莱坞报道》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报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文章,该文认为,中国报送的影片不符合该奖项的路子,而明显符合路子的影片却没有报送。

奥斯卡外语片通常能吸引全世界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这个报送环节是最像奥运会的,即每个国家和地区选出自己认为最好或最有代表性的影片。诚然,电影不同于体育,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你眼中的最佳未必是他眼中的佳作。即便这样,如果有机会观看这些影片,能对世界各地的电影题材和风格做一番巡礼、观摩和了解。当然,从报送到入围就体现出学院的口味了,有人说外语片的质量往往超过最佳影片,也有人持反面意见,认为外语片往往排斥优秀之作。跟欧洲三大影展只选新片不同,奥斯卡外语片没有“处女情结”,相反,它把自己定位成集大成者,各大影展获奖者在这儿能获得“插队”进入前九的特殊待遇。但外语片一旦同时入围最佳影片,其影响力大大超越竞争对手,在外语片类胜出的概率是百分之百。

即便反复强调文化多元,奥斯卡外语片毕竟是从美国看世界,欧洲影片因为文化的接近而更容易获奖,西班牙语、法语更是有着先天优势,因为美国人当中懂这两种外语的人超过任何其他外语。卡隆虽然拍了一部私人日记式的影片,并把大时代推到“窗外”,推到背景,而把不起眼的女佣放置到高光下,但从美国同行看来,这些都不会产生文化差异和理解障碍。

36.jpg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获得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

正如西班牙明星哈维尔·巴登在颁奖时所说:“没有边境或高墙能够遏制创意或才华。”这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出现了如此密集的西班牙语,不仅西班牙及中南美国家观众不会有违和感,恐怕好莱坞演员都会感受到学习西班牙语的紧迫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4:45 PM , Processed in 0.0798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