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5|回复: 0

行门宜专,解门宜广——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2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门宜专,解门宜广——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上净下界法师  众善奉行  昨天

微信图片_20190319160418.jpg

我们中国佛教在二千多年的时间当中,的确是出了很多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华严宗的法藏大师等。这些大师的出现,除了本身善根深厚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影响,就是建立宗派。中国佛教的祖师把这种甚深广大的佛法,把它系统化。


譬如:天台宗有天台宗修学的道,华严宗有它的道。使令这个浩瀚的佛法,一个初学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根机,马上找到自己相应的法门,这当中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所以中国佛教宗派的建立,对佛教作出重大的贡献。


但是到了末流,特别是在宋朝以后,也出现了过失。而最重要的过失就是,也因为宗派的建立而产生了门户之见,使令后代子孙得少为足、画地自限。从今以后,学唯识的不再看天台的教理,学天台的不屑学唯识的教理,乃至净土宗的所有教理都不看,这样的一个结果,使令一个修学者的思想变得封闭。


我们都知道佛法的重点——行门宜专、解门宜广。你在教理上的封闭,你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很多障碍都没有办法突破。这个障碍就放在那个地方,减损我们很多前进的动力,我们虽然花很多的时间,但是我们的进步非常的少,因为我们的障碍没有消灭。


所以到了宋朝以后,强调宗派互相学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永明延寿大师,他提出了禅净双修,他说:“净土宗你是念佛的,你照样念你的佛;但是你可以用禅宗的观心法门,来帮助你破除心中的执取。如果你心中对三界的执取还很重,你只是念佛,那也是不能往生的,因为那个执取就是一种业力。”


所以从宋朝以后,这些大德们开始冷静地思惟,宗派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也就是说,行门上,你修什么法门,你还是修什么法门,但是在教义上,你应该要去相互融通。


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个是在当时明朝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说:你年纪轻,精神体力好,你应该研究教理啊,去明白人生的道理。假设你年纪老了,体力衰了,好好念佛就好,什么道理都不用明白,一句佛号念到底了。那么这种思想在蕅益大师来看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他说: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年纪轻的人只研究教理而不念佛吗?或者念佛而不研究教理吗?教理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念佛就像一个人的脚,这个眼睛跟脚,我们随时随刻两个都要配合的,没有一个人是靠眼睛走路的,也没有一个人是闭着眼睛可以走路的。


所以我们不能够把教理当作一个好像如来的教法,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个举子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文章,来博取功名于半生,好像教理是讲给别人听的一样,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不重视教理,当然末法时代很严重,但是最严重的是净土宗这一块。


我觉得蕅益大师指出的这种“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的错误思想,这句话对净土宗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到现在都还在受伤。我们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到了末法时代衰败得特别厉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净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


佛号是一个广大的无量光无量寿,问题是,谁去念这句佛号很重要!你是用一念心去念这个佛号,能念的心是主导者。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有两种力量:第一个,能念的心;第二个,所念的佛。谁是主动?谁是被动?当然你的心是主动嘛!佛是被动配合的。佛陀度化众生是有条件的度化众生。


这个地方修净土宗的人,你绝对要认识一个道理: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因缘的情况下救拔,“诸法因缘生”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共识,你违背了诸法因缘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了。我们看经典上讲到感应道交:众生心垢净,然后菩萨影现中;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然后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我们正念分明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产生救拔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一百个人的内心当中,在一千个人念的时候,它产生的效果会不一样。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你内心的准备很重要!


           ——摘自《楞严经修学应用》


平台每天为您分享甘露法语!
福慧增上,共成菩提!

1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8:32 AM , Processed in 0.1022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