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5|回复: 0

[哲史艺丛] 比吴三桂还反复无常的抗清“英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4 08: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吴三桂还反复无常的抗清“英烈”

2019-03-24  张明扬  大家

导读

在政治上的不得志是李成栋叛离清廷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将李成栋叛清简化为单一原因的话,历史就像缺乏水分的肉感一样食之无味,也有违了鲜活历史之真味。




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清两广提督李成栋宣布反清归明,以广东全省“反正”。

这是一则注定震动天下的消息。对于正汲汲于统一中国的清朝而言,扫灭南明抵抗贡献巨大的李成栋是当时前明武将“反正潮”中实力最强的一位,此消彼长之下,清朝在短期内消灭南明政权变得前景晦暗,甚至有战争主动权逆转的风险;对于山河破碎岌岌可危的南明永历政权而言,这简直是一则“天不亡大明”的奇迹,此前最凶恶的“汉奸”竟然“天良未泯”火线起义,在朝中的乐观者眼中,大明借此一举“中兴”也犹未可知。

在明清鼎革的大时代中,吴三桂素以反复无常闻名,先在山海关降清,再于云南起兵叛清,缺乏政治节操似乎成为了吴三桂的独有人设。但是,若与“三次易帜”的李成栋相比,吴三桂的“履历”甚至显得有些单薄平淡了。

李成栋的第一个东家是李自成,还得了一个叫“李诃子”的绰号。李成栋直接汇报的上级是李自成的大将高杰,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高杰因为与李自成之妻邢氏私通,唯恐东窗事发,就带着邢氏反了李自成,李成栋就这样和高杰一起加入了明军。

1645年正月,已经贵为南明四藩镇之一的高杰决心带兵北伐抗清,就在李成栋差点就要跟着高杰提前成为抗清英雄之时,高杰在明军内部的兵变中被杀。李成栋效忠大明的心思也由此烟消云散,清军一南下,李成栋就率部降清。你纵可以说李成栋此人反复,但他对高杰却是很有几分忠诚,顾诚先生在《南明史》就写到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李成栋是“奉高杰的妻邢氏子”降清,颇有点效忠主母的意思。

李成栋降清后,表现非常生猛,从江南、浙江、福建一路打到两广,有点八旗铁骑附体的意思。此种现象在晚明倒是很常见,一些明军降将只要一加入清军,打起明军老同事来那叫个所向披靡。用美国汉学家司徒琳在另一本《南明史》中的说法就是,“在江南和广东给予明朝抵抗力量最沉重打击的,都是李成栋”。

10.png

李成栋最有名的战绩有两个。一是“嘉定三屠”,李成栋是绝对主角,每次都有数万的杀人记录,明末那么多降将中,没有人在这一点上超越李成栋,就连吴三桂也没有类似的“代表作”。

第二是擒杀绍武帝朱聿鐭。尽管有种说法称隆武帝也是李成栋率军直接干掉的,但证据并不确凿,只能说李成栋对隆武政权的败亡是起过关键作用的。但谈及绍武帝之死,那就完完全全是李成栋的一人之功了。1646年十二月,绍武政权刚在广州成立40天,李成栋便率军杀到,单从战争过程来看,此战充满了传奇色彩,李成栋仅率数百精兵以手帕包头,伪装成明军,趁夜出其不意的闯入广州,大有“李愬雪夜袭蔡州”的风采。睡梦中的绍武君臣一开始不相信,还杀掉了“妖言惑众”的报信人,等回过神来,已无力回天,绍武帝乔装混在乞丐队伍中,试图蒙混过关,但还是被李成栋军识破抓获。李成栋派人给被俘的绍武帝送去饮食,虽于国事无补的绍武帝却十分有气节,称“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之后便自缢而死。

此战李成栋还一举抓到了云集在广州的十六名明朝亲王和郡王,大多都被他手起刀落。从此战来看,李成栋与明朝皇室的血债之深并不下于在缅甸擒杀永历帝的吴三桂。

李成栋也是永历帝的苦主。干净利落的消灭掉绍武政权之后,李成栋便立即率军进攻肇庆方向的永历朝廷,永历帝闻讯后便一路逃往广西,要不是永历跑得快,连战连捷的李成栋本是很有机会为清廷立下再擒一帝的盖世之功的,那以后也就没吴三桂啥事了。

有一个虽有争议但非常黑色幽默的桥段是,永历朝的首席大学士丁魁楚眼见不妙,暗中派人接洽李成栋谈投降事宜。李成栋将计就计,许以丁魁楚两广总督的高位,大喜过望的丁魁楚投降后,李成栋便悔约将丁魁楚抓住并准备杀掉全家,丁魁楚曾哀求李成栋免杀一子,李成栋留下了一句非常冷血的名言:“汝身且莫保,尚求活人耶!”之后便几乎屠了丁家满门。

李成栋武功赫赫,按说应该在清廷那边应该极尽恩宠了吧?不说和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这些汉人藩王相比,封侯或者拜个一方大员总应该吧?李成栋就是这么想的,但谁料清廷完全没把李成栋当一回事。

这就要说到清初的一个惯常的政治逻辑了。除了满人、蒙古人之外,在汉人中,清朝高层最信任的是所谓的“辽人”,也就是当年在关外时就先行投靠过来的辽东当地人。清廷的这一政治逻辑与其说是“地域歧视”,还不如说是“入伙时间歧视”,当年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不也把北方的“汉人”列为第三等,排在“南人”之前。

但自恃功盖天下的李成栋显然无法理解这一逻辑,正如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所写,“清廷重用‘辽人’而作出的不公平待遇,对于野心勃勃的李成栋是难以忍受的”。

在“辽人”中,最有名的就是佟氏家族,康熙的生母就是这家的。同李成栋一起从福建入广的汉军总兵佟养甲就是佟氏家族成员,从各方面说,佟养甲的功劳都不如李成栋耀眼,这更像是一个文职干部,但占领广州后,清廷便任命他为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据说还是清朝首任两广总督),而李成栋仅得了一个两广提督的位置,按照清朝的官制,李成栋不仅无权过问两广的地方政务(这是巡抚的事),就连军权这边,李提督也必须接受佟总督的节制。

11.jpg

可以说,在政治上的不得志是李成栋叛离清廷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将李成栋叛清简化为单一原因的话,历史就像缺乏水分的肉感一样食之无味,也有违了鲜活历史之真味。

还有几点应该提及的原因。

第一,李成栋对明朝可能是有一些感情的。我们无法确知此种感情的隐微之处,也无法否认李成栋归顺清朝后对南明各路政权像疯狗一样的追击,甚至可以说这有些可笑,因为李成栋的出身就是反明的李自成义军,但从李成栋反正南明后的一些表现来看,他对大明皇帝是有真实的敬畏甚至无脑崇拜的。尽管,李成栋对明朝的感情可能远远及不上他对权势的迷恋,但当一旦确认自己在清政权难有向上可能性时,便“冲冠一怒”,而不是试图通过“体制内”的活动挽救自己的仕途,可见他对清政权缺乏严肃的政治认同,清朝于他只是升官发财的“平台”而已。当然,你也可以说,李成栋这样的人对任何政权都难以有真心认同,但他放弃清朝这个显然优势更明显的政权,去投奔一个风雨飘摇的南明,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

有一些史料甚至说,李成栋的反正部分是缘于他被反清义士们的忠贞和热忱所感动。这样一个表面冷酷无情的人因何而感动,是不是他心中对大明朝汉人政权的那种隐微感情被激发出来了?

第二,李成栋的反正虽然有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味道,但他可能认为天下的大势正往南明身上转移,复明成功的希望正在大幅提升,至少是个有希望的豪赌。1648年正月月底,清江西提督金声桓和麾下大将王得仁在南昌宣布反清复明,比李成栋早了两个多月。金声桓的政治经历与李成栋极为相似,同样是以明朝军官的身份投降了清朝,同样是在扫灭南明抵抗中有很大贡献(虽然与李成栋相比逊色一些),同样是论功行赏时感到被清廷忽视压制。可以说,金声桓的反正不仅给了李成栋一个可效仿的先例,更给了李成栋天下大势即将逆转的信心。可不是,金声桓一人的起兵已经足以让清廷捉襟见肘,如果再加码李成栋更大规模的起事,江西广东两省互相呼应,再加上南明的各处抵抗力量,的确给明亡清兴这个原来似乎没有悬念的历史结局增添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没有史料证明金声桓起兵后与李成栋有过什么通气或密谋,但李成栋的反正计划的确是在这之后才开始有效推动的,如果说李成栋早有反正之心,在这之前也是隐藏于内心中吧。

另一个给予李成栋成功信心的应该是他此前的战绩,从江南一路打到两广的所向无敌可能让李成栋有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真的认为他的军事成功主要归功于于他麾下军队的强悍战斗力。可以说,这一“误读”后来让李成栋和金声桓这些明朝降将在日后的反清战场上付出了代价。

第三,李成栋明白,在权位这些问题上,“饥不择食”的明廷几乎可以给他一切想要的东西,甚至包括封王,这些都是他从清廷那边拿不到的。虽然这也伴随着高风险,但名利之心很重,且悍匪出身赌性很重的李成栋并不拒绝为了“高收益”去博一把。

第四,李成栋的决心反正可能有一个很戏剧化的因素在推动。通行的几部历史著作都在这一事件中提到了“爱妾赵氏”(一说为“张氏”)的人物,像谢国桢先生《南明史略》这样笔调严肃的名著也概莫能外,简又文先生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考证文《南明女英雄张玉乔考证》。爱妾的忠义作为像极了戏曲小说,为了激发李成栋下最后决心,不惜以自杀来劝谏,据说李成栋闻讯后大哭“我乃不及一妇人”,遂决心起兵。虽然这一段过于有戏剧性,但大体属实,不是后人附会,李成栋起兵数日后,李成栋身边的广东诗人邝露所作的《赵夫人歌》就流传出来,据邝露的说法,“赵夫人”原为李成栋所杀抗清义士陈子壮之妾侍,跟了李成栋之后一直怀复明之心。

张氏也好,赵氏也好,李成栋因妾侍之死而起兵的故事,很难让人不想起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而起兵,《赵夫人歌》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圆圆曲》,只是李成栋一怒而反清,吴三桂一怒而降清罢了。而李成栋当年之所以跟着高杰从农民军那边降明,也是因为高杰为了李自成夫人的缘故,李成栋的两次抉择,吴三桂的一次抉择,都有女性的强势出现,只能归于历史的奇妙之处了。

12.jpg

相比他充满争议但却轰轰烈烈的三次反正,李成栋的结局就有些凄凉了,更准确的说,不是凄凉,是充满着黑色幽默。

李成栋的降明,得到了永历朝廷那边不咎过往的热烈回应,简直有点从头号大敌(汉奸)一切之间就变成扭转乾坤的南天一柱的意思,而事实上也是,李成栋和金声桓此时已经成为了南明唯一存活甚至翻盘的可能性。

南明在名位上给了李成栋一切,但却没有给相应的信任,反倒是处处提防。这也就罢了,李成栋可能也明白自己的历史记录很难得到别人不假思索的信任,自己可能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最让李成栋失望的是,南明朝廷在此等危难时刻,还上下弄权,李成栋此前最珍视,为此他甚至不惜一反了之的“名位”,在朝廷权臣眼中什么都算不上。李成栋封公之后,立即有那种对大局无关紧要的人物也要求封公,超永历帝王竟然立即同意了;权臣马吉翔为了显示自己的“能量”,让李成栋给他一个保举的名单,马吉翔当着他的面缮写奏疏封进,没多久,朝廷就按照马吉翔的上奏版本一字不差的颁布了升官名单。永历朝廷对名位的随意处置让李成栋叹为观止“马皇帝”的同时,也极为不满。

另一个很吊诡的事情是,李成栋起兵时,不知出于何种心态,也逼迫他的头号政敌佟养甲一同降明,而佟养甲竟然也同意了,竟然也被明廷封了伯,李成栋、佟养甲两人竟然又成为了政治搭档,当然,这次调了个上下,李成栋居首,佟养甲被夺去了实权。这次轮到了佟养甲心怀不满,不甘寂寞的他上疏南明朝廷说“疑臣则杀之,不疑则任之”,直截了当的跑官要官。当佟养甲发现仕途无望的时候,也像李成栋当时一样决心反正,写密信给清廷,不料密信被李成栋截获,落了个被杀的下场。

最具黑色幽默的是李成栋的结局。李成栋自投靠清廷后,马上无敌,驰骋南北,蛮以为可以在抗清战场上复制自己之前的武运,谁料先是金声桓一败涂地,起兵一年(1649年一月)就兵败身亡,李成栋自己的军队也是出师不利,在优势兵力下屡次被清军击败。在1649年三月的大溃退中,李成栋军在渡河时大乱,待惊魂未定清点兵马时,才发现“丢掉了”李成栋,经追查才发现李成栋在渡河时落马淹死。

戎马一生英雄一世的李成栋,做着光复中原封妻荫子的大梦,最后竟然无声无息的死去,死因还是逃跑时“落马淹死”,对于这位马上英雄而言,这可能时最屈辱的死法之一了。

就在李成栋落马的同时,另一位前明降将正重演着李成栋和金声桓的命运。1648年十二月,清大同总兵姜瓖起兵反清,仅九个月就兵败身亡,姜瓖的易帜次数甚至打平了李成栋,先是明朝大同总兵,继而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兵败后又投降了清朝,最后的归宿也是死于反清复明。

李成栋、金声桓、姜瓖,还有这篇文章没提到的李建泰、刘泽清……他们一生求存于两个甚至三个政权之间,纵然气节丧尽,纵然反复无常,但最终都是在明朝国运最晦暗的时刻,对强大的清帝国拔刀相向,说他们是“败亡”还是“殉国”,只在你的一念之间。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给李成栋们编了一本叫《逆臣传》的书,把他们和吴三桂放到了一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6:52 PM , Processed in 0.0494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