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0|回复: 2

[时评] 肾虚,一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精神障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肾虚,一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精神障碍

知乎日报 2019-04-01

03A27733-5E95-4400-B9E1-B4011994FB92.jpeg

题图:全景视觉

  

如何看待世界卫生组织将「肾虚」定义成精神障碍?


知友:申晨煜医生(100+ 赞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医生)


1. 何为文化相关精神障碍?


文化相关精神障碍又称为文化束缚综合征(Culture-bound syndrome),是指特定文化环境下才会出现的一种精神障碍。也就是说这一诊断不是普世的,而是受限于特定文化状态下的。


比如「肾虚」一词只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中,更确切地说就是中医文化。只有信奉中医文化的人才会有肾虚一说,现代医学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疾病或综合征与之相对应。


2. 为何会如此困扰广大信奉中医文化的男性青年?


生活里不乏见到烧烤摊上以烤腰子来补肾的情况,也有很多中老年男性遇到尿频、尿不尽的时候要求吃六味地黄丸,更有「他好我也好」这样的广告词来宣传补肾产品。


「肾虚」几乎就是对男性人格和能力的否定。


几乎每个男性对「肾虚」都是谈之色变,避之唯恐不及。随之而出现的就是过度担心、紧张,害怕被性伴否定,害怕自己肾虚成为别人的谈资。


从一点来看,「肾虚」更像是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神经症,掺杂有焦虑、抑郁、紧张、担心、回避以及躯体症状等成分。


3. 「肾虚」的病因是什么?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新词——模因(meme),是指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也有类似于基因的传承单位,包括宗教、谣言、新闻、知识、观念、习惯、习俗甚至口号、谚语、用语、用字、网络爆红事物等。


也就是说,文化可借助「模因」,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媒介在人脑间进行传播。


我们把模因的概念借鉴到「肾虚」中,作为泛中医文化背景中生存的个体,尤其是男性之间,大家口口相传的「性能力、持久时间、或者纵欲过度后引起腰膝酸软、一滴精十滴血」等内容会广泛地传播开来。


再加上上电视广告(他好我也好,汇仁牌肾宝)或者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肾虚」一词可谓是深入人心。


4. 如何破除「肾虚」模因?


既然被归为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从源头来说,就是解除对中医文化的盲从(并非否定中医文化),科学理性地对待「肾虚」,可能症状就不攻自破了。


如果病情严重,符合了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诊断,还是要到正规机构精神专科就诊。


5. 精神科的诊断这么随意增增减减么?


目前在 DSM5 中有物质依赖和赌博成瘾的诊断,物质依赖不必多说,赌博成瘾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诊断,而是随着赌博行为的增加而出现的。


也就是说精神科的诊断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进展而逐渐变更的,目前随着电子游戏及网络游戏的普及,游戏玩家越来越多,成瘾的问题和比例爆发式增加,所以才新增了该疾病诊断。


不仅如此,随着社会进展,一些疾病诊断也会逐渐被淘汰,比如以前有缩阳症的诊断,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这种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随后的诊断标准就把这种病去除了。


如何评价 6 月 19 日起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 - 申晨煜医生的回答


精神科与其他科室的区别就在与心理、文化、社会、哲学等多因素重叠,精神疾病的诊断也是不断变化的。并非随意增减,而是反应了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及矛盾。

 楼主| 发表于 2019-4-1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友:Circle Y(400+ 赞同,复旦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在读,知乎编辑推荐)


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解释此问题的回答下面的许多争议。


随着 20 几年前年发布的 ICD-10 即将离我们而去,面对即将到来的 ICD-11,让我们来缅怀一下文化相关综合征吧。


在 100 多年前,帝国主义在世界到处殖民的时候,欧洲精神医学家在其殖民地发现「特异」精神病征候狂杀症(amok)发作性盲目集体他杀,主要发生在印尼;惊神症(latah)惊讶引发一过性解离状态,也是在印尼发现;


缩阳症(koro)焦虑与恐慌阳具收缩会致死,主要见于中国华南;犯忌遽死症(voodoo death)深信犯了禁忌就会死亡,多见于非洲等地。


由于当初学者认为这种特殊的征候群仅仅发生在某社会而已,少见于其他社会,就起名称是「文化束缚精神症候群」(culture-bound syndromes)。


1950 年代世界各地开始了大量「跨文化精神病学」的研究。Yap 提出文化相关综合征的概念后,同个时期年轻的哈佛医学人类学/精神病学的 Kleinman 到台湾开展精神科的田野调查(到了 80 年代逐渐开放后研究也扩大到了以湘雅为根据地的大陆地区)。


当时 Kleinman 的观察到了许多中西不同的抑郁焦虑的临床表现,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情绪问题常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情绪为主诉。


这些外国人在台湾的研究为文化相关精神障碍大大的丰富了内涵。


随后 70 年代,80 年代,在精神医学里建立起「文化精神医学」的特殊学术领域 ,世界各地非洲、东南亚还有东亚等,许许多多的人开始报导了一些当地特有的精神疾病。


中国的铁道精神病(坐了长途火车后突然发狂了)、旅游精神病(到外地旅游后突然发狂了)、气功相关精神障碍(练气功走火入魔了)。


当时在 80 年代一些台湾许多受过西医训练与哈佛学派的人医学人类学家如曾文星、李园林等开始乐此不疲的报导各式各样的文化相关精神疾病。


例如本次讨论的肾亏综合征,提不起劲、尿频尿急、腰背酸痛,担心自己性功能不好,被认为是抑郁焦虑的表现,还有类似的是印度也有 Dhat 综合征,高发于一些青少年,因为焦虑所以尿频尿急,并且担心自己性功能丧失。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对于文化相关的精神病已经不同于 100 年前那种殖民主义猎奇式的报导。


从「描述性精神医学」取向扩展为注重心理与文化层次的「动态精神医学」取向,Ritenbaugh(1982)将文化相关综合征定义为特定的文化或是亚文化范畴所理解和接受的,代表和象征这一文化的核心含义和行为模式,诊断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知识和观念,治疗的成功取决于本文化的参与者。


一度人人都开始讨论在文化中人们的对疾病与自身理解的「框架」是如何产生疾病。同时也挑战当时以欧美为中心的精神病学知识结构,让欧美的精神病学开始反思当时精神疾病的概念。


但是,过了 10 年,在 ICD-10 出来的那个年代,随着全世界各种文化相关的精神症状的大量报导与互相比较,文化相关的认知框架产生疾病的观点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这些现象在世界各地的普世性已经不能让人睁眼说瞎话得以文化不同作为这些现象的理由。


1997 年 ICD-10 之中世界卫生组织将之定义为无例外的或独特地发生在某一文化中的临床情况,以区别于与文化相关综合征(culture-related syndrome),即某一文化中发生率比其他文化高的症候群,一般认为受文化或文化相关的因素的塑形、影响或为此所引发。


这个定义已经明显的淡化了其东方主义猎奇的色彩。在 ICD-10 之中已经边缘化形同虚设,在 ICD-11 之中已经逐渐在诊断体系之中淡出舞台,仅仅留给临床诊治一些参考。


因为随着精神病学科研的发展,越来越将一些影像学或是发病机制的角度上对疾病进行分类,而不是像 30 年前那样从一个纯粹的症状学的角度来探讨。


文化相关精神疾病的那些表现随着多年的观察,逐渐被发现其实具有普适性,在发病机制上并没有与其相应的现有的大的诊断(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性障碍、双相、精神分裂症)有什么不同,其临床表现也纳入了西医症状学的范畴。


因此近 20 年涉及包括肾亏综合征或 dhat 综合征的论文在 ncbi 上已经屈指可数,这个诊断在精神科临床上几乎已经不再使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3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6 06:37 PM , Processed in 0.0485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