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4|回复: 0

[哲史艺丛] 今后两年,量子力学才是中国科幻电影最重要的题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5 08: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后两年,量子力学才是中国科幻电影最重要的题材

2019-04-15  李淼  大家
李淼,理论物理学家,专业研究领域包括超弦理论、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发表英文专著《暗能量》,科普著作《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有诗歌三百余首,最近开始写作科幻。


导读

我再做一个预言,今后两年,太空题材也许不是中国科幻电影最重要的题材,量子力学才是。





一转眼,《〈三体〉中的物理学》出版已经四年了,我完成书稿也超过五年了。当年,我本来是没有打算写这么一本书的,毕竟,尽管《三体》当年已然大热,但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实在太驳杂,要写好一本解释其中涉及科学的部分的书,很不容易。

10.jpg
《〈三体〉中的物理学》,李淼 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

但是,我还是在微博上写了《三体》中的一个物理学问题,给自己惹来了“麻烦”,《三体》粉或磁粉纷纷赶来,要求我继续写。就这样,在微博上我写了几篇。2013年,我的工作从中国科学院换到了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当时,我最重的任务是要在一无所有中重建中大的天文专业以及相关的专业,只能抽出一点时间来完成书稿。正因为如此,我对完成后的书稿一点也不满意,因为它不够通俗,离我对一本好的科普书的标准相去甚远。好在,《科幻世界》的主编兼《〈三体〉中的物理学》的编辑姚海军先生对我说,其实书的内容有点高大上也是一种风格,因为部分读者喜欢这样,就像他们喜欢更加不通俗的《时间简史》一样。有趣的是,今年下半年我将再一次换工作。

前面说到我对好科普的标准。这些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它必须有趣,有趣才能打动人心;其次,它必须通俗以及深入浅出,这个标准无需解释;最后,它必须尽量做到严谨。其实,最近我读到一本书,很有共鸣,作者说,科学和科普其实和好莱坞讲故事没有区别:好看,过程跌宕起伏,用这样的方式将你要表达的观点也好还是价值观也好传达出去,效果必然是好的。我的这本书没有做到这一点,还请读者谅解。

这次再版,我没有增加新的内容,也基本没有更新一些内容的最新进展。例如,我在书中预言人类极有可能在2015年探测到引力波,探测仪器是位于美国的两台引力波激光干涉仪:LIGO。果然,2015年LIGO探测到了引力波,而在2016年春节期间宣布了这项震动世界的发现。之后,LIGO又探测到了好几例因两个黑洞合并发出的引力波,还有一例两个中子星合并发出的引力波。LIGO最近又进行了升级,会发现海量的黑洞合并。我自己比较骄傲的是,其实我的书在2013年已经完成了,我提前两年预言了这项伟大的发现。可惜的是,我没有尝试预言今年第一张黑洞的照片。

11.png
全球的地面引力波天文台分布图

说到预言,有人开玩笑地说我是预言帝。比如说,2017年,我在CCTV6 的《今日影评》上预言,或许2019年才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而且,电影很可能改编自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而不是长篇。现在大家知道了,这已经成为事实。

在《〈三体〉中的物理学》中,我还侧重谈了量子力学,以及与量子力学有关的智子以及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借本书再版的机会,我再做一个预言,今后两年,太空题材也许不是中国科幻电影最重要的题材,量子力学才是。另外,我已经计划在余生侧重研究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这个已经存在了2000年的大问题。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将近20年了,或者说,21世纪已经过去近五分之一了。科技方面,我们对21世纪将有什么期待呢?有人说,人工智能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有人说,5G以及物联网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我自己更加激进一点,我认为量子计算机才会开启真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论将来事实如何,我们都将面临激动人心的新科技、新生活。

去年到今年年初,我参加了浙江卫视的一档科技制造综艺节目《智造将来》。这个节目的名字起得有意思,它叫《智造将来》而不叫《智造未来》。为什么呢?将来已来,而未来尚未到来。我在这档12集的节目中亲眼目睹了中国在制造业中的30多项了不起的项目,而这不过是沧海一粟,中国已经成为这个星球上首屈一指的制造大国。面对目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我相信,中国将很快成为这个星球上首屈一指的制造强国。是的,面对近未来和远未来,我们充满信心,21世纪,将是我们中国人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世纪。

12-compressed.jpg
《智造将来》的海报

习主席一直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一体两面,两手都要抓,它们一样重要。为了对中国崛起做一点贡献,我还将继续在科普方面努力工作。这本书的再版,目的也是如此。

另外,我要提一下,与这本书内容相关的,今年我还有一本书和这本书同期出版,书名是《科幻中的物理学》,期待读者的关注。

回到《〈三体〉中的物理学》本身,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当然与《三体》有关,有的部分对《三体》涉及的一些科学内容表示肯定,有的则说明部分科学内容并不科学。可是,科幻文学本身的重点是幻想,而不是科学普及,这一点还请读者厘清。

最后,我想再次对《三体》这部科幻巨著的作者刘慈欣表示感谢,是他的作品启发了本书,同样,也是他的作品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科学以及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我也想对本书的原编辑姚海军表示感谢,是他促成了本书。

同时,感谢中南博集天卷第四编辑室主任吴文娟老师,是她一直对我的作品青眼有加,提振了我的信心。感谢我的策划编辑董卉,她在我的一系列书的出版中付出了巨大精力和时间成本。

让我们一同爱科学学科学,在21世纪对科学以及中国的进步做出努力,我们必将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

2019年4月14号于北京家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4:27 AM , Processed in 0.0412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