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5|回复: 3

[父母心声] 上海 17 岁男生跳桥:看得见的争吵,只是骆驼身上最后一根稻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9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 17 岁男生跳桥:看得见的争吵,只是骆驼身上最后一根稻草

知乎日报 2019-04-19
611398D2-3189-4656-9345-B39AB3DC38D2.jpeg

题图:全景视觉

  

昨天晚上,一条 17 岁男孩跳桥自杀的新闻登上了知乎热榜。

 

根据新闻报道,4 月 17 日晚上,上海一名 17 岁男生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回家路上又被妈妈批评,他趁车停在路中间时突然跳桥自杀。

 

监控视频中显示他妈妈紧随其后想要抱住他,但最终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584D14B3-5E91-49AB-957A-EE07D451B00D.jpeg

 

这些年,越来越多未成年人自杀的新闻进入我们的视线,从家长或未成年的孩子角度,你如何看待上海卢浦大桥「母亲批评孩子后孩子跳桥」这件事?

  

知友:皮实妞(4,600+ 赞同)

     

  

起初我们只求孩子健康

后来却加上了各种期望

    

    

视频中家长 43 岁,我和她是差不多年龄段的,我 40 岁。不同的是她的孩子 17 岁,我的孩子 3 岁多。她 26 岁左右生孩子,不算早;我是较晚生的,但在朋友圈中不是最晚的。


我刚刚参加过幼儿园的家委会,园长对与会的家长们说,我们所在的区,进入中学后孩子们的自杀率比其他区要高很多。(通常这样的消息会被掩盖,不是因为新闻不透明,而是为了避免被其他孩子效仿,请关注这个题目的知友们也考虑到这一点。)


我是家长,我听着怕吗?


好怕。


我当时接话说,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个区的家长们压力太大吧?


对啊,大家说,大人们压力都这么大,难免会影响到孩子们……


怕过之后呢?


妈妈群中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激烈讨论,拼命为孩子择校、报培训班。曾经有一位中学生家长跳出来说,你们现在是孩子小,期望高是正常的,我们也经历过这个阶段,但是到了有一天你们会明白,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就挺好的了。


有人真正听进去了吗?


没有。


这就像所有的孕妇每次产检时都提心吊胆,默默想孩子生出来只要不少胳膊缺腿就行。但孩子稍大点后,就会不由自主加上各种期望。


那个中学生的妈妈,是因为亲近朋友的孩子,「毫无征兆」地从窗口一跃而下,说下了那番话。


我非常能理解她说的话,因为那段时间,我一个朋友的子侄辈正为不再能轻松考第一名而陷入躁郁(虽然仍能拿第二名),大人们吓坏了。


但过段时间,这两件事都被我忘了。


在我十六七岁时,我们班逝去过两名花季同学,我难受过整个青春期,常常梦到她们,我把这种情愫写进过日记——我们平时交流不多,但我一遍遍回忆起她们生前的样子。


这种同龄人对同龄人的冲击很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希望这位孩子的朋友同学们都能安好:必要时请一定要寻找专业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起初我们只求孩子健康

后来却加上了各种期望

    

    

视频中家长 43 岁,我和她是差不多年龄段的,我 40 岁。不同的是她的孩子 17 岁,我的孩子 3 岁多。她 26 岁左右生孩子,不算早;我是较晚生的,但在朋友圈中不是最晚的。


我刚刚参加过幼儿园的家委会,园长对与会的家长们说,我们所在的区,进入中学后孩子们的自杀率比其他区要高很多。(通常这样的消息会被掩盖,不是因为新闻不透明,而是为了避免被其他孩子效仿,请关注这个题目的知友们也考虑到这一点。)


我是家长,我听着怕吗?


好怕。


我当时接话说,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个区的家长们压力太大吧?


对啊,大家说,大人们压力都这么大,难免会影响到孩子们……


怕过之后呢?


妈妈群中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激烈讨论,拼命为孩子择校、报培训班。曾经有一位中学生家长跳出来说,你们现在是孩子小,期望高是正常的,我们也经历过这个阶段,但是到了有一天你们会明白,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就挺好的了。


有人真正听进去了吗?


没有。


这就像所有的孕妇每次产检时都提心吊胆,默默想孩子生出来只要不少胳膊缺腿就行。但孩子稍大点后,就会不由自主加上各种期望。


那个中学生的妈妈,是因为亲近朋友的孩子,「毫无征兆」地从窗口一跃而下,说下了那番话。


我非常能理解她说的话,因为那段时间,我一个朋友的子侄辈正为不再能轻松考第一名而陷入躁郁(虽然仍能拿第二名),大人们吓坏了。


但过段时间,这两件事都被我忘了。


在我十六七岁时,我们班逝去过两名花季同学,我难受过整个青春期,常常梦到她们,我把这种情愫写进过日记——我们平时交流不多,但我一遍遍回忆起她们生前的样子。


这种同龄人对同龄人的冲击很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希望这位孩子的朋友同学们都能安好:必要时请一定要寻找专业帮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有他的情绪,我有我的情绪

情绪互相影响,但并不相通

 

  

我要诚实地说:我们也有过打孩子的念头。


就在今天,我带孩子去检查视力,孩子又哭又闹死都不肯点眼药水。但这个眼药水点头一次后,隔五分钟就要点下一次,一共要点四次。


我说服,我共情,我哄抱……可是孩子只有三岁多,留给我的间隔时间只有五分钟。我一身汗无他计可施,强按住他点进去,他嚎哭到侯诊区的人纷纷侧目。


我一肚子火:真的很想把他打一顿了事。


这就叫一时的情绪。


孩子有孩子的情绪,我有我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会互相影响,但并不真正相通。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成长中那些曾经不被温柔的对待,此时就原形毕露了。无论我曾为了自我完善读过多少书,做过多少努力——这些努力当然是有用的,但并不能完全指导我即时的行动。


这句话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才好,我之前并不总是能意识到自己不够温柔的一面。但就在昨天,我遇到了一位真正温柔有礼的妈妈带孩子来我家玩。


她的温柔是那种让人舒适的温柔,是我无法形容的温柔,是那种能浸润你的浮躁与暴戾的温柔。


这种温柔,让我和她讲话一段时间后,我的嗓门都自觉低下好几个度。


今天我在想打孩子一顿后,想到以这位妈妈平时的素养和积累,还有她会为点眼药水所做的准备,大约遇到这种情况能比我做得好吧——我说的积累包括,她的父母如何养大了她的这种积累……家庭教育,就在不可察觉的滴水穿石中。


我相信,她一定被温柔对待过吧?


当然,我们应该知道,她让我佩服和喜爱,但在妈妈这个角色中,她也不能做到绝对完美。


温柔中的一部分是,不过度苛责:一个过度苛责自己的人,不可能对他人真正宽容。


那些对他人咆哮的人,有时候对自己更暴戾。


如果这件事没有发生,这位妈妈最关心的事是什么呢?生活的洪流正推着她向哪个方向走?


她会不会忽略掉孩子这次有点激烈的小别扭,用既有的惯性和沟通方式继续以后的生活,转身去打理支付各种中年的帐单呢?


在这件事前,她有察觉到自己和孩子需要帮助吗?她得到过帮助吗?她知道在哪里能寻求到有效的帮助吗?


如果这件事没有发生,这个孩子最关心的事是什么呢?青春的岁月有太多的被忽略的美好和深切感受着的无奈,心理建设的基本功要在很幼小的时候打下。孩子,在这件事之前,我们做得足够吗?


作为家长,我学习到的是:我需要做的功课很多,包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让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只冒出打孩子一顿、嫌孩子不懂事、嫌孩子烦的念头。


那些受过委屈或没有被更好尊重、善待过的朋友,请一定看到我这段话:


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做代际间的「转型人」——我们有能力让自己获得能量去超越父辈传给我们的消极的人生剧本;


我们可以积极主动的选择不去责骂孩子,而是去肯定他们,用积极的方式塑造他们;


我们可以选择做连接过去和将来的一环;我们自身的变化可以影响许多后来者的生活。


在补充这段文字时,我淌下了泪水。


我仍将一遍一遍重复呐喊,在虚拟的空间,奋力用文字拥抱你我,在这孤独的世间。


对了,我还要告诉你我,我们都不必完美,不要压力太大,我知道你正在努力。


最后,说点关于安全驾驶的:我有时候在路上,看到有情侣吵架,情绪激动之下,也是有跳车或快车道上停车的行为。


这位妈妈就这么做了。这样是违反交通法的,很容易发生追尾事故,跑过快车道也对其他车辆造成很大的影响。希望大家在开车/坐车情绪激动时,互相约束:我们把车停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再说,好吗?


如果一方情绪特别激动,我们也可以稳一下自己和对方:我们都先冷静一下,过五分钟再说好吗?


如果你太激动,你就要去想,这不仅是你自己的事,也威胁到道路上其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谢谢大家的每一次自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见的争吵

只是骆驼身上最后一根稻草

   

   

知友:Cecilia(4,300+ 赞同,儿童教育话题优秀回答者)


17 岁的某个星期一,我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在校门口,同学跟我说:


「知道吗,A 自杀死了。」


A?自杀?死了?A 自杀?A 死了?死了?


当时我一恍惚,差点骑不稳自行车,觉得同学一定是在骗我,瞪了她一眼,默默到了教室。


一进教室,我就望 A 的座位看过去——没有人。


晚自习时班主任出现了,他把我和几个平素与 A 关系较好的同学叫到教室外面,咳了几声,低声说道:


「跟你们说件事,不大肆声张。A 啊,昨天夜里,自杀了。」


一片沉默。


这原本是有迹可循的。


在周日的晚自习上,因为护送自己的胃病发作的女朋友去医院打点滴,所以在数学月考上迟到了。


就在 A 进门后不久,她的妈妈也来了,他站在门口大声冲 A 吼着,并将他带出了教室之后。


我们还在考试,没有人敢出去,但楼道上却传来他和妈妈之间一阵又一阵的吼叫和争吵声,吵得很激烈,随后争吵的声音消失了,接下来就是咚咚踩楼梯下楼的声音。


当天晚上我非常的担心 A,于是写完作业后,又给他写了一张纸条。


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我也记得不太确切了,依稀记得我在劝慰他,一切都等我们高考完以后再说,父母最终是会尊重并认可我们的想法的;当下最重要的是认真学习、好好高考。


回想起来,应该就是在我写纸条的时候,他已经在冲动之下一口气跑回家里,拿出了平素用于实验的化学试剂,喝了下去。


随后,医院救治无效,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后来,我们几个同学相约到了他的家里,他的妈妈在床上哭得双眼红肿。


她拿着 A 的相册,一边向我们诉说着 A 多么听话,一边哭诉着 A 的女朋友是害了他的狐狸精。


我抱着她,感觉到她的眼泪大颗大颗落到我背上,还带着温热。


我们收拾了 A 的课桌,帮他把书本都搬回家。在桌子的夹层,我们发现了很多课外书,有叔本华关于人生不过是虚空里一个泡沫、又将回到虚空的哲学书,也有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还有阿德勒等人的作品。


A 为什么自杀?


在 A 的妈妈看来,A 死于他的女朋友的拖累,如果没有早恋,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切。


在 A 的爸爸看来,A 死于那些化学试剂,如果不是他妈鼓励什么化学实验,还想着拿奥赛奖,当时他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自杀。


在老师看来,A 的死于没有将心思放到学习上。如果能明确高考的大目标,心无旁骛地学习,成绩又怎么会下滑,又怎么会让他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一再加剧?


在他的邻居看来,A 死于一时冲动。喝下化学试剂后,他喊着后悔,说自己不想死,可见当时的举动只是一时冲动。


同学的看法就更加不同。


有人说 A 太脆弱,不就是和家长吵架吗,自己也和家长无数次吵架,不也好好活着吗?


有人说 A 不该看那些悲观的著作,那些关于自杀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有人说 A 的妈妈才是罪魁祸首,不是因为和她吵架,她当着全班同学伤害他的自尊和面子事情又何至于此?


有人责怪我们,说作为朋友,为什么那些日子没有站出来帮助他一起度过难关,让他觉得不孤独。


也有人说是考试压力太大,频繁的周考、半月考、期中考、摸底考,让人不堪重负。


没有任何一个说法,能够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每个人都持有不同的观点,相信他们所认为的真相。


但不管舆论如何喧嚣,人,是已经去了。


美国儿科学会 2016 年指出,自杀已经成为美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当年,美国儿科学会出版的《青少年自杀和自杀企图》报告显示,除了家族自杀史、被虐待史、情绪障碍、药物及酒精使用、性别认同以外,欺凌和互联网也成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尽管互联网可能也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支持。


与此同时,如果他们和自己的父母关系紧张、住在外面、在学校遇到困难,也会产生更高的自杀企图风险。


我国的情况又如何呢?


自杀,已经成为国内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 18-34 岁人群死亡案例中,自杀是其中最大的死因,甚至超过了车祸、疾病等。


有专家指出,我国有 3000 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 25 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


一个人的行为背后,一定存在诸多原因。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遭遇挫折、情绪冲动、叛逆期……这一切恐怕都是诱因。


A 和妈妈的争吵,不过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件中的男生,和他妈妈的争吵,也不过是事件的导火索罢了。


就像曾经的 A 的自杀一样,大家都会去想他为什么会选择轻生,也只会相信自己所认定的答案。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预防孩子自杀呢?以下是美国儿科学会的一些建议:


1. 不要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我们可能只注意到孩子度过了糟糕的一天,但如果这种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抑郁的人往往会在内心深处退缩,即使他们的心里呼喊着希望被拯救,但却不愿意把自己的不愉快告诉其他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男孩们尤其如此,因为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他们会认为表现出这种情绪,只证明自己很软弱。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等待孩子们向我们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相反我们可以主动敲门和他们坐下来聊一聊,看自己能做点什么。


2. 倾听,即使孩子不说话。


研究发现,当孩子想要结束生命时,他通常会发生三个或更多的问题或因素,包括生命中的重大变故、药物使用、同伴或社会压力、被公开羞辱、严重的慢性疼痛、慢性疾病、冲动性和攻击性、自杀家族史等。


如果直接告诉我们孩子可能有自杀的倾向,不要让他一个人呆着,在这种情况下反应过度比反应不足要好。


3. 永远不要将自杀威胁当做玩笑


如果孩子说出了我想死或者我不在乎了,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认真严肃的对待,通常企图自杀的孩子会不断的告诉父母,他们有这种倾向。


虽然大多数研究表明,公开威胁自杀的人并非真的打算自杀,但万一呢?


没什么问题。


我要是死了,你会哭吗?


没有我,你就不会再担心了。


当孩子开始说出以上的放弃自我或者自杀的言论,试着不要做出震惊的反应,反问他是否疯了?也不要做出轻蔑的反应,跟他说太荒谬了!最重要的,是平静而关切的告诉她,我明白了,你的内心一定很痛苦。


4.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有上述的症状,需要立即向心理咨询医生等寻求专业的帮助。


5. 分享自己的感受


有时候孩子认为自己是孤单且特殊的,这时候我们应该跟他们分享自己成长中的经历,让她理解每个人都会时不时的感到悲伤沮丧或者焦虑。


事情总会好起来的,总会有办法的。


6. 鼓励孩子不要把自己和亲朋好友隔离开来。


如果他拒绝,不要逼他。但是我们也要坚持在一旁陪伴。


7. 保持运动的习惯


即使是像散步这样的简单身体活动,也可以一直轻微到中度的抑郁症。


这是因为锻炼能使大脑中的腺体释放内啡肽,从而改善情绪和缓解疼痛,与此同时,它还能降低血液循环中的皮质醇含量。


8. 告诉孩子不要对自己要求太多


我们可以建议孩子将大任务分解成更小更容易处理的任务,并参加自己喜欢的压力,小的活动,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重建信心和自尊。


9. 提醒正在接受治疗的孩子,不要期待立刻能见效。


无论是咨询还是治疗,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有所改善,如果孩子没有立刻好起来,不论是他还是我们自己都不要感到气馁或轻易放弃。


10. 收起危险物品


在美国要把枪收好,在国内其他相关的酒精、药物、化学试剂等都应该被锁起来。


上述建议,只是孩子已经开始持续抑郁和焦虑时的紧急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建立信任感和亲密关系,让他们知道时刻有人支持他们,和他们一起共度难关。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发生自杀的概率真的会低很多,很多。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打不过了、骂不过了就放弃了。


建议男孩的亲人和朋友也能及时接受心理咨询和帮助。


A 自杀以后,他的女朋友得了重度抑郁症,我们几个朋友也不时陷入黑暗,当时我夜里会不断失眠、有幻听,甚至有自残倾向等。


A 的父母,也接受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年以后,A 的妈妈生下了新的婴儿,算是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A 的亲弟弟的满月酒,我们都去了,之后就约好消失在 A 父母的生中,以免他们睹人思人。


如果你也曾想过自杀,我还有两句话想送给你:


第一句是我试图自杀时,爸爸对我说的话:日子难过天天过,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二句是一位读者曾经分享给我的:你的死是一了百了,但你的死将会变成种子,在你周围每个人心上都开出悲伤的花。所以当你想死的时候,想想周围的亲人和朋友难过的样子。


逝者已逝,愿安好;生命可贵,珍惜此刻。


无论如何,生活还在继续,生活还要继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1:06 PM , Processed in 0.0397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