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0

[哲史艺丛] 最不该反的兄弟为什么反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8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不该反的兄弟为什么反了

2019-05-28  孙凯  大家
作家、资深媒体人。


导读

世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忠诚。





如果每个君王都没有遭遇背叛,那从古至今就不会有王朝的更迭,我们今天也看不到24史。人类的生活千姿百态,但其实一直只是在演绎四个字:忠诚、背叛。无论宫廷还是家庭。你说你忠诚,他说他忠诚,到底谁忠诚,事后才分晓。从古到今,无数的忠诚者被冤杀了;无数的背叛者被信任了。从君王到凡人,谁没有吃过被背叛的苦果?谁又没有承受过忠诚的恩德?历史在忠诚与背叛中演绎。

刘邦称帝的第7个年头,卢绾反了。人们说,最不该反的人反了。

为什么说卢绾是最不该背叛刘邦的人?《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载:卢绾的爹和刘邦的爹是哥儿们,卢绾和刘邦又出生在同年同月同日。两人一块儿长大,卢绾一直是跟在刘邦身边形影不离的小兄弟。刘邦起事后卢绾也未离过身边。刘邦对其的亲近宠幸,无人能及。

15.jpg
电视剧《楚汉传奇》卢绾

燕王臧荼造反被平定后,刘邦一心想封卢绾为王,但为了掩人耳目,就说让大臣们民主评议。群臣都知道他想封卢绾,就一齐上言推荐卢绾。于是就立卢绾为燕王。刘邦对他的宠幸超过对所有诸侯王。

古往今来,忠诚上的问题,往往出在“事成之后”这四个字上。在成就大业的过程中屡败屡战、九死一生的日子里,刘邦团队的忠诚度极高。可从打败项羽到刘邦死去,造反的此起彼伏,没有断过。

许多人是在不该反的时候反了,比如韩信,帅百万大军时,被蒯通那般刨析利害预测未来地劝说,被项羽以“今日我死明日就是你亡”的肺腑言棒喝,就是不反。

可是被贬为淮阴侯,无兵无权时,他想反了。何也?现实与他的预期不一致了。

16.jpg
电影《王的盛宴》中身陷囚笼的韩信

还有个故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刘邦当了皇帝后,从洛阳南宫的从桥上常常望见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神情激动地聊天,就问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

张良说:在商议反叛呀。

刘邦说:天下已接近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

张良说:陛下以平民身分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你做了皇帝,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亲近宠幸的老朋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这些将领怕得不到封赏,又怕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被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

刘邦赶忙请张良出主意。

张良问:“你平生最憎恨而且大家都知道的人是谁?

刘邦说:雍齿跟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

张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

于是刘邦马上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一场危机这才化解了。

这些人之所以在大功告成的时候谋反,也是因为感觉到现实和预期不一样。

一些人因为忠诚而享敬爱荣华;一些人因为忠诚而牺牲性命。一些人因背叛而身败名裂;一些人因背叛而富贵无比。

史记里讲了很多关于忠诚的故事,也讲了很多关于背叛的故事。背叛者各有各的逻辑、苦衷,忠诚者则带给人各种各样的感慨、感动。忠诚从来是被赞美、被敬仰、被奖励的,不仅人心如此,甚至天意可见。

比如我一直认为:战国7雄里后期能和秦国一较短长的强国赵国,就是一个忠诚的产物。是因上天奖励忠诚而生的国家。

《史记·赵世家》载:晋景公时,宠臣屠岸贾带军队攻袭赵氏,灭绝了整个赵氏家族。赵朔的两位门客公孙杵臼、程婴,以自己的生命保护下赵氏家族唯一活下的一个婴儿。悄悄把这个婴儿抚养到15岁的时候,晋景公生病,占卜的结果说患病是因为立有大功的大臣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以前和赵家相善的大臣韩厥说:“立有大功的大臣的后代子孙中如今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于是找到了赵氏的遗孤赵武,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

再后来,三家分晋,韩、魏、赵三个国家取代了晋国,赵国成了一个大国、强国。但这是多么的侥幸和偶然啊!一个大家族被杀光,靠忠诚的门客冒天大风险抚育一个隐姓埋名的幼儿,而就靠这么一个幼儿,靠君王患病后的占卜和对占卜结果的解读,这个家族又活了过来,并且如凤凰涅槃般冲天而起......这,要说不是上天对忠诚的回报,真难以设计。

卢绾是不该反的人反了。陈豨是刘邦非常信任的心腹,《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后向韩信辞行,韩信说:你管辖的地区是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刘邦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三次告发说你反叛,刘邦必然亲自率兵征讨。我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陈豨一反,刘邦果然亲征,同时派燕王卢绾率军攻打陈豨的东北部。陈豨派人向匈奴求救。卢绾也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让匈奴不要帮助陈豨。

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逃亡在匈奴,劝张胜说: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诸侯多次反叛。等陈豨等人被消灭之后,接着就会轮到燕国……你应该让燕国延缓攻打,战争延缓了,卢绾就能长期为燕王……

张胜被说服了,就暗中让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国。卢绾发觉后就上书刘邦,要把张胜满门抄斩。等张胜返回燕国,把道理跟卢绾一讲,卢绾马上醒悟,就找了些替身冒充张胜的家属处死了,而让张胜专门跟匈奴勾搭,又暗中派人和陈豨联络,期望陈豨能长期扛着。

世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忠诚。忠诚可能基于三观、血缘、宗教、宗族、爱慕、恐惧、利益等许许多多的缘由。有自觉自愿的忠诚也有被迫的忠诚,自觉自愿的忠诚可能会服从于被迫的忠诚,但是在关键的时刻最靠得住的是自觉的忠诚。种种的缘由可能带来忠诚,但并不必然排斥背叛。可以有一千个理由要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公司、一个国家、一种宗教忠诚,但一个人也可能有一条理由就会背叛忠诚。

至于如何确认口头或形式上表达的忠诚和内心是否一致,这更是千古难题。没有经过极端事件考验的忠诚往往是靠不住的,但是经过极端事件之后,往往悔之晚矣。而且经过极端事件考验过的忠诚也并不一劳永逸,而是个兵不厌诈的循环。

17.jpg

一目了然的是:本无反意、最应该忠诚的卢绾一步步走向反叛,是因为安全感缺失。因为人们往往会类比出一种规律来推导自己的处境和未来

卢绾跟心腹说:不是刘姓而被封为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把韩信满门抄斩了,夏天又杀了彭越,这都是吕后的计谋,吕后总是想找借口杀掉异姓诸侯王和功高的大臣……

帝王们事成之后杀功臣,大约是因为这些人搞阴谋和征战的能力让帝王没有安全感。《越王·勾践世家》载:有人中伤文种将要作乱,越王就赏赐给文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文种于是自杀身亡。

而一些臣子在艰难岁月掌握资源时不反,却在功成卸甲之后造反,则多因为君王因为没有安全感而赶尽杀绝的逼迫。刘邦和吕后在大业完成后追求一种绝对的安全感,先逐一灭了异性王,靠刘姓人维持安全感。吕后掌权后连刘家人也信不过,只信任、依靠吕家人。为了自己的绝对安全,却制造了更多人的不安全感,反过来又置自己于不安之地。

18.jpg
《王的盛宴》剧照,群臣拜见吕后

吕后一死,为王为大臣的吕姓人瞬间被杀光,就是必然的反弹。

卢绾造反被坐实了,刘邦派樊哙攻打燕国。卢绾把自己所有的宫人家属以及几千名骑兵安顿在长城下,准备不顺了就投匈奴,如果刘邦病好了就进京谢罪——其实无非想要刘邦一个誓书铁券类的安全保证。后来刘邦死了,卢绾就投奔了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后来死在匈奴。总算比韩信命运好一些。

春秋战国期间很多这样的故事: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到另外一个国家,设法和国君或大臣聊聊天,聊对路子了,马上就能进入这个国家的中枢位置,从商鞅、吴起到张仪、李斯等等,莫不如此。这样的臣僚对所在国的忠诚度极高,都为所在国立下汗马功劳。总有人怀疑他们会做背叛所在国有利于母国的事情,但这样的事情基本没有发生过。

19.jpg
《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与秦孝公

忠诚是一种约定、一种预期、一种情感,每每在网上让无数人兴奋的娱乐圈新闻,主题基本上是关于忠诚与背叛的。忠诚与背叛,人类永恒的话题。从上面提及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或可理出一个团队关乎忠诚的四个元素:三观相合;平台相宜;利益可期;惩戒有力。

同时,也可以理出背叛的四个诱因:三观相违;平台倾覆;利益失衡(或者是已有地位、利益被弱化,或者是有巨大利益相诱);安全有虞;惩戒乏力。如果要硬加一点,那么,无利益平衡的羞辱也可能成为背叛的诱因。

忠诚四元素;背叛四诱因,只能简单概括一个大致的概率。忠诚是人类不可缺的伟大品格,这个世界如果失去忠诚,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支撑。但忠诚也是一种结构,基于感性或者理性都可能变化,前置条件一变,忠诚度往往随之而变。一个国家失去了国民的忠诚则不国;一个组织失去了成员的忠诚则必散,忠诚是非常被看重的品德,但忠诚又是一种很难得的品德,唯其难得,更显珍贵。因为珍贵,所以经常可以卖出很大的价钱。蝇营狗苟者难说忠诚,信念坚定者背叛起来也可能义无反顾。周公曾恐惧,王莽最谦恭,忠诚不忠诚、真忠诚还是假忠诚,忠诚之后的背叛,背叛之后的忠诚,阶段性忠诚,权宜式忠诚.....林林总总繁繁复复的忠诚故事天天都在上演。

忠诚既然是人性的表达状态之一,就必然和人性一样可敬可恨可贞可变。大约靠共同三观、共同理想、共同事业维系的忠诚,成本最低、最长久、最可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4 02:54 AM , Processed in 0.0711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