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6|回复: 0

[哲史艺丛] 孔雀河春秋五百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5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6-5 08:27 PM 编辑

孔雀河春秋五百年

2019-06-05  王炳华  大家
1935年生,江苏南通人。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60年入职新疆考古研究所,曾任研究员、所长。退休后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所聘,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秋为北大文研院特邀访问学者。毕生致力于新疆考古暨西域文明研究。


导读

这看似新的文化存在,像突然步入孔雀河谷的一支人群,他们来自何方?因为什么难以抗拒的力量、难以抵御的诱惑,才走到这片十分偏僻、四面高山、沙漠隔阻的河谷之中,以之作为自己新的生存空间的呢?






有一段时间了,友人来电话,称“网上有文,将小河古尸与《山海经》的相关传说甚至夏代历史联系”,嘱我要看。

友人知道我在孔雀河考古中倾注过的感情,所以进一步认真说:“你应该将考古学者们在孔雀河、小河考古中辛勤的劳动、流过的汗水、已取得的成果,用合适的、大家熟悉的方式告诉给普通读者,不要以为有过了考古报告、一般读者也不一定会关注的专著,就算完成了任务。一定要想到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多利用着的网络传媒。”还说:“千万不要冷漠、一笑置之,把我的意见放在脑后!”

友人是十分关心新疆、中亚历史、文化研究的大家,我认真想过他电话背后的寄托、感情,于是有了这篇比较散漫的“孔雀河春秋五百年”。

孔雀河流域、罗布淖尔(即罗布泊,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荒原上的古代文明,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甚至一些西方学者都十分关注、研究的历史文化课题。

要通过十分零散、破碎的文物、考古资料,认识、恢复一个特定时段内的地区史,就如拿到了几小块拼图卡片,要将它们嵌入一幅宏大、又并不为人们熟知的历史画面之中,是一件相当艰苦、复杂的文化工程。

从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在孔雀河谷偶遇、少量发掘了的LF、LQ、LS、LT;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1952)和中国学者陈宗器(1898—1960)一道在孔雀河尾闾地段发现、发掘了的M36、M37;中国考古学者黄文弼在罗布淖尔湖畔、也是孔雀河下游发掘了的LK、LH,瑞典探险家、考古人贝格曼(Folke Bergman,1902—1946)发掘了12座墓葬的小河墓冢……实际就都是零星触摸到的孔雀河青铜时代文明的点点碎片。只是他们当年都还没有认识到其历史价值,而只是朴素地说,它们可能是罗布淖尔大地上、比楼兰要早的考古遗存。

1.jpg
孔雀河谷古迹分布

这几页考古文化碎片,停留在了20世纪30年代初。考古学者们没能进一步捕捉到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停下了工作的脚步;考古大门外的文化人,自然也只能面对这些零星碎片,徒有遐想。但有一点感觉相近、印象也深刻的共同点:这些古冢中有不少保存相当完好的古尸,具有“白种人”形象特征。斯坦因、贝格曼据自身感受,说他们与“阿尔卑斯人种”相近;黄文弼(1893—1966)则据其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判定他们就是《汉书》中多有提及的“塞人”遗存。

这些让人留有印象,自然也悬念深深的画面,停留在了20世纪30年代,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让罗布淖尔荒原实际也是整个新疆地区的考古工作,停滞了下来。这一停,差不多就是五十年。

1978年,中国大地开始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随后对与社会生活相去较远的考古,也立刻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政治、经济之与文化,甚至不过是文化中看去更远一点的古代文明研究,其间同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1978年底,CCTV一个实力雄厚的编导组来到乌鲁木齐,找到了沉落在新疆考古研究所简陋板房中的我。负责人是鼎鼎大名的屠国壁,那位不仅拍了丝绸之路电视纪录片、稍后又给世界奉献了“话说长江”的灵魂人物。直截了当说,应社会要求、国外一些同行媒体的愿望,中央电视台受命要拍摄“丝绸之路系列电视纪录片”,给世界呈现古代中国与亚欧古老文明中心之间的联系、交流。希望我这个已在新疆考古舞台上摸爬滚打近20年的考古人,能进入这一文化工作之中,一道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一是要找到古代丝路上的明星城市楼兰,让世人能在电视镜头中看看她的近貌;二是要找到一处早期墓地,组织发掘,最好,是能在发掘中请出一位保存还好的干尸,尤其是面容姣好的女尸。50年前斯坦因、赫定在考察报告中公布过的女尸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留下过强烈的印象。我们能用电视镜头显示他们的生存状况,展示古代新疆多种族、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存在,一解50年前的悬念,就算一大功劳!还说:如我可以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则什么工作经费、进入当年还是禁区的罗布淖尔荒原都不是问题,都可以由他们去解决。等等。

2.jpg
罗布淖尔荒原

这突如其来的信息,真好像脑袋上突然被砸了一块鲜美无比的馅儿饼,绝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搞考古,在孔雀河水系觅见过去已有报导的古墓地,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在找到干尸——还是女尸,哪有这个把握?心里在想,嘴上却没有说。而是没有犹豫,就立即、全部接受了相关条件!现在想,当年如此果断,究竟是什么道理?细想,确实是憋得太久、太渴望工作了。这种渴望的情绪,不身处其中的人,是难以理解的。而且,还不仅是可以工作,而是进入任何一个考古人都在渴望进入的罗布淖尔,是进入楼兰!全世界历史人、文化人都知道,在这块土地的两千三百多年前,它的一呼一吸,是都能让西域为之震动的舞台。

1979年的罗布淖尔、孔雀河之行,虽经历不少难以预料的困难,但还是完成了任务。穿过罗布淖尔荒原北部的雅丹林,我们终于进入了楼兰城。佛塔依然在,西域长史府依旧屹立!电视画面,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曾经的汉晋雄风、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不必亲履其地,也可约略感受。只是历史上耀眼一时的名城,终是没有抗得住风沙的长期侵蚀,已是断垣废垒、白草荒烟,满溢难免的苍凉。楼兰故城好找,古代墓地难寻。

3.jpg
楼兰古城三间房遗址,其墙体极厚,应为当时西域长史府重要物资的存放之处

1979年深秋,怀着无限、极其美好的期待,进抵了已经不见水流的孔雀河谷,寻找可以一试锋芒的古代墓冢。面对无限辽阔、向前铺展的荒漠,我这个领队心里一下真没有了细谱。没有具体的线索,就只能根据最一般的道理去搜求:人,不能离水;葬地,不会远离居处。于是,决定一组两人,拉开距离,分散在河床北、库鲁克塔格山南并不太宽的荒漠上一步步搜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星期的跋涉后,在夕阳西射的余晖中,真就发现了几条高低不等的木桩及其斜射在沙尘表面长长的阴影。急步近前细察:无疑是人类有意的栽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痕迹!不必一定是古墓,但无疑是人类的遗存,可以由此寻求到人类的信息。

信息到手,立即向驻地部队求援:帮助我们将遗迹所在沙土运走,深度以显示遗迹为准。真得感谢他们的努力,几天后,在差不多1600平方米的笵围内,运走了深40厘米左右的沙土,生动显露了形若太阳形图像的古墓六座、墓穴头、尾插有小木桩的竖穴墓36座。彼此相邻相接,少数几座墓葬互见打破关系,表明它们虽造型有别,却是同一时段内营建、构筑的墓园。

4.jpg
古墓沟墓地发掘现场

墓地不见一点陶器的痕迹,木、骨、草编器皿是日常用具;出土了几件小铜饰品,但未见一件金属工具;有小麦、粟米、奶酪渍痕;饲养黄牛、绵羊;不见马;猎马鹿、会捞鱼;人人随身麻黄小囊;头戴尖帽、身裹毛线毯、脚穿牛皮鞋;梳为七齿、绣纹七道、太阳形构图用七圈列木、射线用七棵木桩。“七”,在当年人们的观念中,是一个富含神秘力量的宻码。入葬的逝者,无一例外,头都朝向东方;棺木,都封盖严密,但却没有底板;……穷搜所有知识储存、广向多方请教,对保存如此好、信息如此具体、个性极其鲜明的资料,相当一段时间内,真不知如何进行理论性概括,甚至,它是属于什么考古文化时代,新石器时代?还是青铜时代?戴一顶怎样的帽子,都有既合适、又不合适的地方。

5.jpg
孔雀河青铜时代出土婴尸、小麦、粟、草篓
6.jpg
古墓沟墓地出土古尸:所谓楼兰美少女(右上)、墓地随殉物最多的老妇头像,其尖顶毡帽绣四组七道红线(上中)、裹尸毛衣线毯上多见麻黄枝包囊(左)

就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因为我的粗心、而造成的插曲,更导致了意想不到的混乱。1979年一起进入罗布荒原考察的,还有几位非考古专业的学者,如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在继后考察中奉献了宝贵生命的生化学家彭加木、沙漠学家夏训诚等,都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人物。对罗布荒原,他们同样都怀有强烈的研究热情。对古墓沟墓地引人的存在、是什么时代的遗存?他们是有兴趣的,但也只是匆匆一过就转身走向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我不该疏忽的一点,因为对遗存绝对年代的关心,他们积极又随意地取了墓地的木材,送去了熟悉的大学地理系进行了碳十四测年,结论竟然早到去今6400年左右。面对如此早的年代,进一步验证、分析,本是应有之义;但在还没有进行再测试、多验证的情况下,也是我的不谨慎,在不该说的场合竟提到这一分析,还偏偏又让一位记者听去,自然就成为他捉到的重要消息刊在了报端,很快,罗布荒原发现6000年前的古尸成了全世界关注的大新闻!

自然,这引起考古界的轩然大波。身处漩涡中心的我,反倒沉下了心。先是冷静审视了相关资料——在墓地出土的大量木桩、木器、包括随殉的木雕人偶,材质都是十分坚硬、致密的胡杨,留下的砍、削、刻凿痕迹,却一无例外的光洁,没有厚重、锐利,而且大小不同的青铜工具,是难以完成相关任务的。因此,虽没有发现青铜工具实物,还是以大量的金属工具痕迹为据,判定相关遗物就是青铜时代的遗存。

7.jpg
古墓沟

从专业角度判定的考古文化相对年代,很快为业界认可,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古墓沟的绝对年代,提上了研究的日程。

吸取了“6400年前后”的教训,也害怕在测年分析中存在的干扰,我选取了木材、毛皮、毛织物、人骨等多种可测年的含碳资料,甚至都出于同一座墓葬,编号是与相关墓葬不同的又一种编码,分别送给了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碳十四测年分析室,多花了不少钱,也取得了有说服力的成果:同一座墓中出土的不同材质,分析结论是相近的。如最老的年代在去今4100年、最近的年代在去今3800年左右,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自此,我们总以墓地为去今3800年左右为词、也有说是去今4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去今4000年前后,彼此也相当切合。与中亚地区考古文化发展的普遍性结论相当,自然也为学界认可。孔雀河谷,在此前,中外学者考察中,除见过大量、分布面也相当广的细石器资料,也见过一处可能早到旧石器晚期的打制石器标本,但绝未发现人类遗骸或保存完好的考古遗址,只是地表采集物。而古墓沟是一处从沙土厚压40厘米下的地底挖出来的墓群,逻辑上可以认定:这是一处没有后期扰乱、破坏的遗址,则可以推定这是一处去今4000年左右、刚刚步入文明门槛的青铜时代的遗存,保存完好的资料,为我们勾画出当年的社会生活图景。这是从未见之于文献记录、又实际展示了人类文明初叶的稀珍资料,它的价值,难以估计!

发掘古墓沟,构图新颕、又相当炫目的木构太阳形封土,加上保存还算好的女尸、婴尸,算是为CCTV交上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继1979年觅得古墓沟、重访楼兰,第一次明确了它们的经纬位置,极大拉近了这些古代遗址与现代社会的距离后,觅求西出敦煌、走向楼兰古城的故道遗迹,成为了新的考古课题。

1980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穆舜英(1932—2008)率队,从敦煌西出玉门关,循疏勒河古道西行,夯筑、黄土、芦苇为料的汉代长城在考察队身边蜿蜒铺展。更西,再难见到准确的路踪。但是,许多重要的发现,往往出现在并不经意之中。就在考察队寻路到了罗布泊东北的白龙堆地界时,在一处高丘巨石边,发现了散乱堆集在一起的近千枚“开元通宝”!文献中记载的公元4世纪后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楼兰古道,唐代仍然可以通行,是一个重要的收获。更惊人的一个发现,是在孔雀河进入罗布泊的铁板河河湾处,在两处不起眼的风蚀雅丹上,竟不期而遇地见到了两座墓葬。其中之一,就是后来为世界关注的铁板河女尸的栖息处。女尸虽衣衫褴褛、满身体虱,但保存却极其完好。古铜色肌肤,披散的长发,经电脑进行形体复原后,恢复了她长发披肩、秀目高鼻的可人形象。这就是后来成为最抢人眼球的楼兰美女的发现经过。她的身世、生存之艰难,正当中年即已离世的原因等等,通过后来的医学解剖分析,多学科、多角度的细致研究,让人们对当年的罗布淖尔大地、孔雀河边居民的真实生活,才有了比较接近实际的认识。这些细节,我们在后面再具体介绍。

8.jpg
1980年发现的“楼兰美女”
9.jpg
日本做的“楼兰美女”复原图

在中外媒体,尤其是日本媒体上风光无限的“楼兰美女”、“楼兰美少女”,不仅空前、史无先例的呈现在了今天普通人的面前,引发了无法尽说的遐想!就是我们新疆考古人,当年还是居无处所的新疆考古所,也一下增添了不少彩,因为这一活动,成为人们能更好一点关心其命运的实体。

步入罗布淖尔荒原,找到古墓沟,思考一系列的未知,有难以尽说的挫折、艰难,但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终于揭开了这一小小舞台上的历史新页!

旧的一页刚刚翻过,新的难以尽说的问题、悬念,又不断涌上心头:这看似新的文化存在,像突然步入孔雀河谷的一支人群,他们来自何方?因为什么难以抗拒的力量、难以抵御的诱惑,才走到这片十分偏僻、四面高山、沙漠隔阻的河谷之中,以之作为自己新的生存空间的呢?

看似十分简单的古墓沟墓地,宛若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20世纪30年代前斯坦因、赫定、陈宗器、黄文弼以及贝格曼在孔雀河谷捕捉到的一片片历史文化的碎片,逐惭都在古墓沟的视窗中,慢慢走到了一起,展示着一页页相同、相近或有早晚的存在!

在兴奋难抑的思潮中,也逐渐明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挥之难去的问题:已经步入文明了,却仍不见个体小家庭的存在,没有象征着小家庭的男女合葬;众多早夭的婴幼儿只是依附在母亲身边;虽然早期形态的社会,物资并不丰富,但墓主人随身带入地下世界的财物,却明显存在差异,有时差异还很不小;不大的43人的群落,6名健壮的男子,享受着不一般的殊荣;高鼻的人面雕刻,是护身的灵符;“七”数的神秘,麻黄的神圣……无不发人深思。而这些文化密码,在贝格曼小试过的小河墓地,都是清晰可见的。但是小河墓地,从1934年与贝格曼握别,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半个世纪以上。

为了深入一点认识孔雀河的古代文明,走向小河,成为了我难以割舍的新追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5:32 AM , Processed in 0.0643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