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5|回复: 1

美联储购买3000亿国债:美国在想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2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联储在3月18日的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决定直接购买较长期国债(同日纽约联储公布了3000亿美国国债的细节,主要购买2年至10年期国债,从下周起首次购买国债,每周进行2到3次)。这也意味着,美联储将直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来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同时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以期克服“零利率”下出现的“流行性陷阱”。  虽然现在还难以判断这种“非常规货币工具”究竟会有多大成效,但不可否认,伯南克正在将他的“圣杯”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伯南克认为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圣杯”,他的结论是,抑制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给紧缩)。在美联储声明当日,各交易市场出现了戏剧性变化:金价由885跳升至950、道指由7172反弹至7571、欧元兑美元由1.31升至1.35、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更是大幅下跌了54个基点至2.49%,创下近20年来最大单日降幅,相应美元指数则由86滑落至84附近。
  目前,美国仍然是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他的一举一动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走势和格局,同时,他的举动又一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伴随美联储明确开始购买长期国债,应当说美国政府用于救助危机的十八般武器,也用了十之八九,那么究竟效果如何?今后美国还会拿出什么武器?
  要了解这些,就要先看看美国现在究竟在想什么。
  走钢丝
  实际上,从救助贝尔斯登到雷曼破产,再到“两房”和AIG的接管、摩根和高盛的转型、花旗的分拆等美国政府化解危机的路径来看,美国政府一直在权衡:究竟是让股权人承担成本,还是让债权人承担成本。因为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完全通过国有化,即通过稀释股权人(美国人是主体)的利益来化解这场危机,无疑会受到国内质疑,奥巴马政府的压力会陡增;相反通过印发钞票,发行国债来向金融系统不断注资,则是稀释债权人(外国投资者是主体)的利益,自然同样会受到外国债权人的质疑(今年1月份美国国债的外国机构持有量缩减了47亿美元,除了金砖四国和日本等几个少数国家增持外,其他国家均在减持,其中中国增持122亿至7396亿美元),使得美国的国家信用进一步过度透支,从而侵蚀本以飘摇的美元体系,所以说真正考验奥巴马政府的就是如何在这条钢丝绳上掌握平衡。
  在此逻辑下,我们对于未来一段时期美国政策的方向就会有一个大致清楚的判断,即一方面通过承诺保护外部债权人美元资产的安全,以维持外部资金持续融入美国,给其金融体系输血,以加速金融机构“排毒”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国有化来加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力度,强化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改善内部融资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基本面的尽快企稳。
  当然,在这个判断下,美元贬值的结论就站不住脚了,起码在美国经济企稳之前,因为美元一旦贬值,上面的两条路径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现在大家对美元的看法也是似是而非的:即鉴于美国“双赤字”情况的愈演愈烈,长期而言,美国的国家信用会被拖累,因而未来美元的长期趋势是贬值,但每当危机出现时,尤其是全球性经济危机发生时,投资者却在强烈避险的需求之下,迫不得已还是选择美元资产,由此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虽然长期看贬美元,但危机时刻避险需求却会使美元得到支撑,“长期美元靠不住——危机时刻美元更安全”的循环始终不能破解,因为一旦出现更安全的资产,可能会伤及美元地位之时,那么一定伴随危机的重演,自此这个循环就不停地演下去,美元是不可能被美元自己击破自己的。
  中国的利益
  如果上述对危机中美国思维逻辑的猜测成立,那么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呢?
  中国在2008年9月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外国持有者,同欧洲主要国家相比(截至2009年1月底,德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为564亿美元、法国持有179美元,两国持有量占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的比重仅为2.42%;相应金砖四国的比重为33.37%,余额高达10252亿美元,其中中国的比重为24.07%),其中的利害关系自不言而明。因此,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的构建方面,中国的出发点应该同一些呼吁重建体系的国家有所差别,必须要明白我们的利益在哪?
  中国现在拥有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其中62%左右是美元资产(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的美元资产为12050.8亿美元),所以在我们提高自身的外汇储备管理水平同时,必须适度借助美国之手来保护好存量利益,这同样也是一个权衡,尤其是要利用已有的东西来积极应对各国在危机中贸易保护的“自然反应”,在积极拓展新国际发展空间的同时,要认真思考如何保护好我们既有的海外利益,又要抓住发达国家提振经济的当口,适时加大我们对外部资源、技术的采购,以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从今年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决策层及时果断的政策转向,已经收到了初期效果,但一驾马车(即政府投资,1-2月份87.5%的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2.69万亿的信贷增长说明了此点)可以让经济大车暂时不再下滑,但很难独撑经济重新爬坡,因此内需的启动成为了共识,尤其是尽最大努力保证就业。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不仅需要创造货币、创造需求,更需要创造就业,在政府投资效果逐渐趋缓的同时,如何通过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启动来实现有效续接,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经济能否真正走出低谷,甚至较早实现复苏的关键。
  如果我们观察1998年的就业数据,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虽然当时经济也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但当年新增就业人数却是近10年来的最高点,有103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新增447万人、第二产业新增105万人、第三产业新增485万人,而1998年洪涝灾害需要农业生产人员的补充、乡镇企业的吸纳和1998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新一轮增长,以及教育扩招等,则可以解释为什么第一和第三产业吸纳了当年近80%的新增就业。但对目前而言,1998年用于解决就业的两条路径已经很难奏效。
  所以,当前的积极财政应该强化由过去“投入型”积极转为“改善型”积极,侧重需求方的资源配置,果断加大减税力度。根据已知的消息,今年将实施规模约5000亿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需要强调的一点,在当前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则需要一步到位式的减税,尤其是明确与解决就业挂钩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方向,诸如企业所得税率的暂时下调(5%-10%)、中小企业的暂时减免税负,个人所得税暂停1-2年的征收,从而让微观层切实感受到福利的增进(实际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当然减税的范围要以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前提,而不是一刀切。
发表于 2009-3-23 03: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8 11:05 PM , Processed in 0.1841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